论坛回顾|上海交大科学史院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文摘   2024-07-02 22:43   意大利  

       2024年6月23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在闵行校区图书信息楼8楼成功举办,论坛由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主办,22级科学技术史博士生们负责此次论坛的筹备工作。

      本次论坛以“知几忘机:科学技术与社会互动的多重探讨”为主题,共选择了12位优秀青年学子对论文进行了精彩展示和汇报,内容涉及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等多个领域。

      出席本次论坛的嘉宾有: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巍,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教授王幼军,南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蓉,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师闫宏秀、黄庆桥、柳海涛、穆蕴秋、史斌、陆群峰、王延锋、沈辛成、吕鹏、刘铮,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博士后牛琮、王怡萌。




一  领导致辞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巍致辞


      张巍老师首先对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能够传承二十年的“两至论坛”传统表达了赞赏与鼓励,对本次论坛主题“知几忘机”的含义进行了解读,并衷心希望与会老师与同学们在此畅所欲言,相互切磋,从而推进科学技术史与科学技术哲学的相关研究。最后,她预祝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李侠致辞


李侠老师对所有参会老师和同学们表示欢迎,他回忆了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过去二十年“两至论坛”的辉煌成果,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学科的基本情况和发展历程,向筹办夏至论坛的老师、同学们表示了感谢。希望各位同学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发表学术成果。



二  论文汇报














报告一:外来科学知识的本土化发展:近代中国“优生学”的概念史考察                      

汇报人:白丹阳

点评人:沈辛成


      白丹阳从“概念史”的研究视角出发,通过对近代中国与“优生学”相关的译著、报刊、教科书等史料的解读,梳理了“优生学”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发展与变化,认为近代中国的优生学概念与民族力量、国家认同等问题交织在一起。

      沈辛成老师认为论文没有体现出与其他国家不同的中国“本土化”特点。优生学不是客观意义上的科学,而是一门被政治化的学科,应多结合近代中国的各种背景,突出儒家文化等中国因素在其中的体现。针对此报告,陆群峰老师认可了论文选题的视角和史料运用方面做出的努力。李侠老师认为论文在词源考察上应更详细,可以加入近代翻译争论等方面的内容,联系当今生物学等学科聚焦概念梳理。


报告二:《新仪象法要》版本源流新考

汇报人:徐思源

点评人:吕鹏


     《新仪象法要》是水运仪象台研究的原始文献。基于对国家图书馆藏两种清抄本和四库全书本的对比分析,可以判定钱曾抄本并非四库全书本唯一的参考对象,四库全书本在编纂时参考了其他版本对图文进行了修改替换。徐思源在论文中对《仪象法纂》的性质作了重新考证,认为《仪象法纂》很可能是在《神道大编历宗通议》的第十六卷“苏颂仪象法式”的基础上抄成,且二者都不是《新仪象法要》的“别本”。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徐思源绘制了新的《新仪象法要》版本源流图。

吕鹏老师认为论文具有一定创新性,但在版本树绘制的细节上可以再作调整,并认为可以结合《永乐大典》的内容进行拓展研究。针对此报告,王延锋老师认为相比于去年杭州会议时,论文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也就宋代水运仪象台是否曾成功运行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疑问。史斌老师认为论文中可以加入人物身份、学派源流研究的内容,并指出论文的图片可以替换成无水印的原图。


报告三: 奥斯曼帝国火器“鲁密铳”在明朝流布考

汇报人:朱亦凡

点评人:杨蓉


      大航海时代明朝引进火器,不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等西洋国家,也有由陆上丝绸之路传来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火器“鲁密铳”。朱亦凡综合多种资料和记载,认为鲁密铳在明朝的应用远比目前的学术研究所揭示的广泛,而引进鲁密铳的原因是明朝面对的敌人从适应明朝的火器到引进火器,乃至最后发明出克制明朝火器的办法。论文对鲁密铳在明朝流布的细致考察,丰富了对16-17世纪欧亚大陆两端的两个重要大帝国和中外科技交流的认知。

      杨蓉老师认为学生史料翔实,工作量充分,但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史料的理解缺乏独特的见解和解读。


报告四:哥德巴赫猜想在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中的数学观、数学家形象与数学知识

汇报人:吴世杰

点评人:王延锋


      吴世杰以哥德巴赫猜想这个问题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勾勒出数学家形象的演变过程,描绘出社会大众数学观念的变迁过程。

      王延锋老师认为本文涉及的面、点太宽,无法对一件事情做充分的展开分析,建议拆分成两个问题。针对此报告,李侠老师认为文章中对科学家形象进行描绘的形容词不太恰当,还有待进一步修正。陆群峰老师认为文章应该“去报告化”,在写作过程中还应该明确观点。


报告五:治疫驭人:日据时期北京防疫委员会霍乱防治体系的建立与社会控制

汇报人:王乐萱

点评人:史斌


      王乐萱以日据时期北京防疫委员会的霍乱防治政策为基点,探讨其采取的一系列抑制霍乱传播的政策背后的政治意图,即侵略者是如何通过一系列防疫措施使得殖民权力向北京社会基层渗透。此外,还从反映防疫实况的细部史料出发,还原多维度的社会情景。

      史斌老师认为本文充分利用北京市档案馆现藏日据时期的公共卫生史料,还可以从电报、私人信件、名人档案等发掘材料。历史研究与科学史研究是有区别的,作为科学史研究的论文,可以先把疾病介绍给读者。另外每节的标题过长,可以进一步修改。


报告六:痘术之争:幕末日本对牛痘接种的认知与争议

汇报人:李玠池

点评人:牛琮


      李玠池同学从天花病毒与人痘、牛痘接种技术的发明谈起,随后他将研究视角集中到日本,指出牛痘接种在日本的传播曾经历了一波三折的过程,在医生的宣传和官方的支持之下才得以全面推广。最后,他认为这一现象的发生反映了近代中西医学观念在日本的冲突。

      牛琮老师充分肯定了该选题的意义与论文内容的完整性,文中大量的使用了日文资料是其一大优点。针对文章的问题她给出了两个建议:一是论文的框架还有待调整,可以抓住主线,着重论述医生关于技术问题的讨论;二是在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商业问题还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空间。


报告七:卢梭对科学及文艺的自然主义思考

汇报人:黄继辉

点评人:王怡萌


      文章指出,卢梭认为“科学与文艺的进步不利于敦化风俗”的观点固然有比赛征文的客观原因,但也反映了他自然主义思想的根源和复杂性。卢梭对科学与艺术进步与道德风俗之间潜在冲突的批判,为现代社会自然状态与文化社会之间的紧张关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解释视角,并有助于我们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探索出一条科学、文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行路径。

      王怡萌老师对这篇论文高度认可,但对题目中的“自然主义”一词的使用表达了质疑,认为这篇文章所提供的视角并不符合我们对“自然主义”的常规理解。


报告八:文艺复兴时期解剖学图像中的艺术表征实践

汇报人:王晓宇

点评人:穆蕴秋


     王晓宇在论文中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以绘画表征为主的解剖学图像进行分析,探讨文艺复兴时期科学革命中的解剖学变革是如何被视觉语言的相关革命所支撑的,从中重点梳理那个时期科学与艺术的关系。

      穆蕴秋老师认为这篇文章的“艺术表征实践”一词过于模糊,似乎有隐匿自身表达窘境之嫌,鼓励王晓宇同学能够以更平实的语言进行学术写作。针对此报告,江晓原老师提出论文实际不能达到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决定论结果,目前不妨使用“互动关系”搪塞质疑,但在后续研究中要有更深刻精微的研究结论。


报告九:论人工智能意向性建模的可能路径

汇报人:杨晨

点评人:柳海涛


      杨晨指出尽管塞尔基于对“语义性”的把握,认为人工智能意向性不可实现,但可以以意向性的指向性为核心,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内在指向能力模型,从而完成人工智能意向性的建构,由此得出结论,人工智能意向性原则上可实现。

      柳海涛老师认为其论文选题很好,论文材料详实,论据充分,整体可以看出论文非常用力。但是总体上对于文献的处理存在问题,文献应围绕自己的论证展开,不应是文献的罗列;其次一些大而无当的表示不应该出现在学术文章中,应注意论文中表述的准确性和严谨性;且不必要的段落可以删减,使文章更紧凑干练。建议文章不需要论述太多背景,直接论述本文关注的问题。


报告十: “敲击键盘的思考者”:现象学解码数字时代的分心

汇报人:叶菲楠

点评人:陆群峰


      叶菲楠使用阿加德的数字分心理论探讨了技术习惯和数字分心的理论及应用,指出数字分心的研究不仅为理解人类与技术的复杂互动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还为设计有效应对数字分心的技术解决方案提供了实用的指导。

      陆群峰老师认为首先该论文选题很好,思考当前数字时代的分心问题;其次是哲学性和分析性很强,具有一定的深度。并指出改论文的几点问题,第一是标题过于创新,应回归学术性;第二是本文的逻辑性欠缺,文章松散且庞大;第三个问题是本文涉及的哲学家过多,过于杂乱;最后指出“现象学减少分心”这一话题是否具有可行性。陆群峰老师建议应坚持对分心的细致研究。针对此报告,刘铮老师认为在遇到一直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放下,不要过于执着。闫宏秀老师指出要先确定阿加德的现象学思想是否具有代表性,然后再进行深入研究。

报告十一:从身体感知的视角看技术焦虑症候的生成机制

汇报人:阮浩东

点评人:闫宏秀


      阮浩东指出技术焦虑是现代人在身体技术化和技术身体化的双向建构风险中产生的心理过程, 具有直接性、实践性、社会性、驱动性和矛盾性的特点,技术人工物在与身体的亲密互动中将技术焦虑转移至身体之上, 在健康、 信息、审美、 需要和生产等身体维度衍生出一系列病态症候。

      闫宏秀老师认为该论文选题紧跟热点,非常具有话题性,但也指出论文参考文献应选用最经典、最权威的文献;以及对主题进行精确定义,认为技术焦虑最为相关的是技术恐惧;还提到引用文献时必须使用一些英文文献。


报告十二: “记忆图像”视角下的感觉技术化的可能性、必然性与应然性阐释

汇报人:李世龙

点评人:刘铮


      李世龙通过对记忆图像的概念解释,以及对其技术化何以可能、超越性的来源、技术化的必然性的阐释,并通过科幻作品《黑镜》中一种具体的记忆图像技术的分析来阐明记忆图像技术的应然性维度,完成一种记忆图像从理论基础到应用前瞻的整体性建构。

      刘铮老师认为其论文存在“学术黑话”过多的问题,使之丧失了可读性,应先理清记忆图象概念本身。




三  颁奖环节














       现场专家组成评议组,根据12位报告人的论文和报告情况进行了综合评定,最终评选结果如下:


优秀奖6名同学:

白丹阳、王乐萱、吴世杰、王晓宇、阮浩东、李世龙


三等奖3名同学:

杨晨、叶菲楠、朱亦凡


二等奖2名同学:

徐思源、李玠池


一等奖1名同学:

黄继辉


 此外,李侠院长还对论坛筹备组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并为史斌老师颁发了“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





四  闭幕致辞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首任院长江晓原老师首先肯定了“两至论坛”的长性,并针对本次会议的学生报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问题:慎用“学术黑话”。因为滥用“黑话”实际只能掩盖自身的浅薄。并且强调科学史作为交叉学科,在学术研究中,应鼓励“越界狩猎”的行为。


江晓原教授致辞



SUMMER

编者按

        感谢来自安徽大学、澳门大学、成均馆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大理大学、大连民族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复旦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河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兰州大学、伦敦大学、闽南师范大学、慕尼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厦门大学、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扬州大学、云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共42所科研院校的同学的特别关注及来稿!(按拼音首字母排序,无分先后)



我们

冬至论坛再会!

会议结束时合影


来源: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筹备组


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

上海交大科学史院两至研究生学术论坛





上海交大科史哲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