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对话|兴趣为先、行稳致远:柳海涛教授访谈

文摘   2024-06-20 22:49   英国  

编者按:上期,江晓原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学术道路上的种种心得,勉励大家“真的读书,万事随缘”。本期,筹备组采访到柳海涛老师,为大家带来学术道路上的治学经验。



教师简介



柳海涛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Q1:老师可以谈谈选择从事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心路历程吗?


柳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每年的“两至”论坛已办到了第20届,20年坚持下来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影响。很高兴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和学界同仁、青年学子交流一下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我本科学习的是经济学,这个专业在上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大潮中非常火爆,在高考后实际也不清楚自己喜欢哪个专业,只是觉得经济学将来能经世致用、做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大学毕业报考研究生的专业是管理学,面试时由于竞争激烈,老师好心地建议我调剂到哲学系。当时哲学系的马哲、中哲、伦理学等八个二级学科都可以进,听哲学系的朋友说科技哲学对哲学基础要求不高,而我之前从未接触过哲学,到这个专业学习更好。在这种情况下,我进入到了哲学系读研,师从著名学者殷正坤教授学习科技哲学。第二年,教育部启动了硕博连读政策,我是受益者之一,没有经过硕士答辩,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因此,我从事科技哲学的研究是在年轻的成长道路上一段充满探索、挑战与自我超越的旅程。从最初的触动到热爱,离不开给我深远影响的师长及学界前辈,他们的思想、人格和成就,不仅给了我学术上的启蒙与指引,而且也是我成长道路上的动力源泉,伴随至今。

Q2:您有哪些求学建议可以向硕博研究生分享吗?


柳老师:很高兴看到身边那些朝气蓬勃的年轻学子,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我愿意永远和他们一起相伴成长。记得季羡林先生曾说,人生其实没什么意义,如果要说有意义的话,那就是承上启下、承前启后。求学是最重要的人生主题,我的建议是四个词:探索、阅读、反思、积累。在求学的道路上会遇到不同的师友,他们会在不同层面给你多种启发,要有意识地不断去探索去尝试,丰富自己的经历。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广泛的阅读有助于了解知识的浩瀚,反思能让人举一反三,积累能让你经过的所有人和事沉淀为智慧。专家不是天生的,走的路多了,看的书多了,深挖洞广积粮,自然就成了专家。

Q3:对于您来说,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乐趣何在?


柳老师:科技哲学是典型的文理交叉学科,涉及领域广,研究主题多。我对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性为何瞬息万变有着特殊的好奇。这大概和个人成长经历有关。我的童年时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度过,村子不大,但常常在吃午饭或晚饭的时候,突然从哪家哪户传来喊叫声:谁谁跳井了、谁谁喝毒药了!农村穷,家庭矛盾多,兄弟、夫妻之间因吵架或家暴导致的此类事件频发。我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透过缝隙看到,上午还亲热地给我馒头吃的年轻嫂子晚上就喝农药不省人事,昨天还帮我家干农活的大哥今天就因和父母吵架赌气跳了井。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比我稍大一点的好伙伴,因家里人口多,他要出去自谋生路,在一次晌午头的时候他来找我说,他走了。我以为他走了还会回来的,就站在桥头看着他。他沿着村前干涸的深沟里走着,手里拿一根枝条一搭没一搭地抽打着身边的青草,乌黑的小脑袋一闪一现,吹着口哨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山岚。自此,小村的四季再无阳光少年。这位童年的小伙伴至今杳无音讯。一般认为,哲学是追求终极反思的理性事业,但我觉得,理性给不了我们全部,应该还有支撑理性的东西,比如信仰或者意志、情感。反思是动态的,没有确定的终点,终点或许也是起点。我们在无休止的重复中又无休止地前进着,人们在变幻不定的世界中通过反思成为行动和道德的主体,乐趣存在于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别无他处。

Q4: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呢?


柳老师:从事学术研究形成自己的风格非常重要。我愿意分享一下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前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先生给我的教导,他说做研究要遵循三个原则:感兴趣、有特色、做得成。我深以为然也深有同感。愿以此与朋友们共勉,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懈探索,关山千重,携手前行。


柳老师强调要深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并且进行广泛阅读

学术之路漫漫,你我共同成长

再次感谢柳老师带来的治学建议

希望你也有所收获



采访|汪娅

编辑|汪娅 牟凯璇

审核|柳海涛 



第二十届夏至研究生学术论坛


会议时间:2024年6月23日

会议地点: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主图信息楼八楼

“夏至论坛”会议室(上海市闵行区东川路800号)




上海交大科史哲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公众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