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TIONAL
一百八盘的回眸
◇吴剑波
黄庭坚还没出生,而一百八盘已载入诗册。
一百八盘,南陵山上的古道,今称南陵古道。它起步于巫峡口的长江南岸,翻越南陵山脊,像一条走蛟的龙,穿过巫山县的建平乡、铜鼓镇、红椿乡,进入湖北省建始县境,到达恩施地区,留下抹不掉的痕迹——一条穿越巫山山脉的古大道,黄庭坚沿着它走到了宋朝的黔州。
巫山县城是北岸,南陵山在南岸,两地隔江相望。南陵坡是古道起点,也是难点,道路在坡上的一条山涧中逶迤上行至山顶,弯弯曲曲仿佛有108个拐,陆游告诉我,它叫一百八盘。
陆游在《入蜀记》这样告诉我:“隔江南陵山,极高大,有路如线,盘屈至绝顶,谓之一百八盘,盖施州正路。黄鲁直诗云:‘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归梦绕羊肠。’即谓此也。”初读这段日记,给我两个概念—— 我们今天所称的南陵古道,古代称为一百八盘;一百八盘是黄庭坚的命名。两个概念潜入我的文化血液,与生命同行,与岁月同行。
今年,在《全唐诗》里偶遇王周,我首先是惊诧,再回首陆游所言,羞愧像炉火在我脸上蔓延,伴随我多年的认识——错了,犯了孤陋寡闻的错误。捧着《入蜀记》向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告解,忏悔对他的误读和误解。
王周在诗里告诉我,在他之前,一百八盘已经存在。
《全唐诗》收录了王周的诗60首(不含《誌峡船具诗序》),简略介绍了他的生平:“王周,登进士第,曾官巴蜀,诗一卷。”虽然简短,也是编者通过其诗考证得来,并注明将其收入《全唐诗》的理由:“殆五代人而入宋者。”大约出生于五代,成长于北宋。黄庭坚生于1045年,此时,王周至少85岁,而黄庭坚1095年经过巫山,王周早已作古。先有一百八盘后有黄庭坚过巫山是毫无疑问的。
我不满足于《全唐诗》的简单注解,好奇心驱使我要弄个明白:王周出生于何时何地?什么时候登进士第?在巴蜀什么地方当的什么官?。我寄希望于网络能给我明白。
网络搜索王周,1012年进士,担任过无锡知县,明州、抚州知府,1052年告老还乡,回归荆南,简介后还附有王周的诗。我内心雀跃起来,就这么简单地弄清了《全唐诗》摆出的迷。然后,高兴过早了,仔细分析,1012年与五代末年(960)相距52年,意味着王周最早在52岁登进士第,这与王周《自喻》诗青年登进士第不合;1052年与960年相距92年,92岁退休,与史实不符,也不合现实逻辑,更为明显的差异——不是为官巴蜀。显然,此王周不是《全唐诗》王周,而被人张冠李戴。
进一步搜索,发现已有学者对王周生平进行了考证,五代末至北宋有三个王周,甄别出《全唐诗》的王周:生于五代末而入宋,登进士第后,978年自姑熟口溯江西上,过秭归、巫山,抵瞿唐峡,于冬月到达巴渝任职,又曾任职巴西。果真是亦诗亦官的《全唐诗》里的王周。
巴渝是巴县和渝州的合称,唐朝及五代至北宋前期(1102年前),今重庆主城区所在地是渝州,治所在巴县,即九龙坡区,合称巴渝不为过;巴西县在今四川绵阳地带,是绵州的治所地。历史上还有一个巴西县和巴西郡在四川阆中,它们在北宋时已经更名了,只有绵州巴西县还存在。
从诗中推测,王周任职的是县官而不是州官,诗中提到的任职处所是巴西和巴渝,应理解为县,如果是州官,他应写渝州和绵州。
进一步推测,五代末应是指五代时期的第五个朝代,王周生于951-960间,成长于960年之后的北宋,为官巴渝在公元978年,而黄庭坚生于1045年,显然,王周行经巫山县时,黄庭坚还没有出生。而黄庭坚贬谪黔州,行经巫山的时间是公元1095年,晚于王周经过巫山县的时间100余年。
为什么我要絮絮叨叨列举这些历史时间,让读者读得云雾缭绕?全为了王周的一首诗,这首诗是一百八盘早于黄庭坚的证据。
王周行经巫山县城,在公署的一面墙壁上,发现了一件令他发笑的事,于是写了《巫山公署壁有无名氏戏书二韵(施州路一百八盘)》一诗:
南陵直上路盘盘,
平地凌云势万端。
堪笑巴民不厌足,
更嫌山少画山看。
巫山公署墙壁上这幅画,勾起了他对山的隐痛,写了这首七言绝句。为什么有隐痛?他从苏州溯长江而上赴任,将家安在秭归,然后孤身乘木帆船上行。巫峡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在咆哮的水中似乎向他扑来,他在压抑和恐惧中到了巫山,或许公署的冷淡进一步冲撞着他,面对壁上所画,顿生讥笑之意。诗的标题小注“施州路一百八盘”,可知壁上所画的是南陵山及一百八盘古道。他就那么一戏,却为我们回眸南陵古大道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在王周之前,已有了一百八盘,在北宋之前,一百八盘已经存在。
我们大胆梦想,隋唐的人走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人走过,秦汉的人走过,春秋战国的人走过。这条古大道上的铜鼓镇,曾出土有巴人的军乐器——虎钮錞于,是巴人被楚国军队追赶,逃往长江上游巴郡的遗物。巴人曾建都于清江流域恩施州,被楚所逼,落荒而逃。
王周官在巴西和巴渝为官多年,也曾多次回秭归探亲,连接两地的有长江水路和一百八盘陆路,从其《全唐诗》收录的诗中分析,他往返于两地之间,既走过水路,也走过陆路。而后黄庭坚贬谪黔州,也是沿着王周走过的水陆兼具的路而行。
黄庭坚是个著名的诗人,一路行来一路诗,登越一百八盘古道后,脱离自身惯用诗体的窠臼,以刘禹锡创立的竹枝体写了竹枝词二首,其一是《竹枝词·浮云一百八盘萦》:
浮云一百八盘萦,
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
四海一家皆弟兄。
《竹枝词》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行经巫山,受巫山民歌的启发,创造的一种竹枝体歌诗。他观看巫山方言表演的竹枝歌舞,晦涩难懂,便萌发了创造一种人人能听懂的书面语竹枝词。其中最著名的一首是: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黄庭坚是北宋文学家和书法家,字鲁直,号山谷道人,遭受“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贬谪后,又号涪翁,《浮云一百八盘萦》是他安置贬地黔州治所(今彭水县)后所作,诗以言心,以“一百八盘”“四十八渡”“鬼门关”地名入诗双关,表明自己四海一家的心志。“一百零八”标志着极高极雅的修为,“四十八”暗含《易经》第四十八卦的哲理:不管世事如何变化都要保持自己的高雅姿态,要不断地修持自身品德,帮助他人如同帮助自己,达到古之所谓四海一家的和美境界。鬼门关是秭归旧县城门前的人鲊瓮,泛指黄庭坚当时经过的西陵峡和巫峡,经历了一个个鬼门关似的险滩,感叹人活着就是最大的幸运,别计较与京城的远近,远近都是皇天后土。
一百八盘诗意盈盈,但登越一百八盘的艰难,却挥之不去的在心中萦绕,事隔多年,在他看望兄长黄大明后,再次回眸一百八盘,仿佛做了一场噩梦,写了《新喻道中寄元明用觞字韵》: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
唤客煎茶山店远,看人秧稻午风凉。
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
一百八盘携手上,至今犹梦绕羊肠。
元明是黄庭坚的哥哥黄大临的字,黄庭坚赴贬所黔州,由黄元明陪同,他们在巫山县城逗留数日后,登一百八盘,当天晚上,两人在狮子包对合铺(今巫山县红椿乡)歇息,第二天,经过巫山县和建始县的界岭——天鹅池,下午到达建始县陇里(今长梁乡陇里社区),受到建始县令和施州知州、老友张仲谋的热情接待,然后经宣恩、咸丰,于1095年5月28日(阴历4月23日)到达黔州治所彭水县,以贬官的身份安置下来。
黄庭坚晚年挥之不去的噩梦不仅有一百八盘的艰难,还有一贬再贬的囧事,直到1105年5月24日逝于贬地宜州(今广西宜州),才抛之于棺外。可惜一腔诗情,可惜一手书法,英年早逝,享年61岁。
说完了黄庭坚,还不能结尾,古道上丰富的历史絮叨不完,与王周相关的事也没扫尾。
王周对一百八盘古道的另一贡献是《金盘草诗》:
今春从南陵,得草名金盘。
金盘有仁性,生在林一端。
根节岁一节,食之甘而酸。(其根一年生一节,人採而服可解毒也。)
风俗竞采掇,俾人防急难。
巴中虵虺[shé huī ]毒,解之如走丸。
巨叶展六出,软干分长竿。
摇摇绿玉活,褭褭香荷寒。
世云暑酷月,郁有神物看。(夏中採之则必有巨蛇冲足,人即难採。)
天之产于此,意欲生民安。
今之为政者,何不反此观。
知彼苛且猛,慎勿虐而残。
一物苟失所,万金惟可欢。
莫并蒿与莱,岂羡芝及兰。
勤渠护根本,栽植当庭栏。
寄言好生者,休说神仙丹。
括号中小注为王周所加。
药物学专家根据古籍有实地考证,金盘草是一种中药材,药名八角莲,因其叶如莲叶,叶边有八个尖角而得名。巫山民间将其列入神农架四大名药,号称江边一碗水,这是以它的根命名的,根淡黄色,像拇指粗的小木碗一个连着一个,一个小木碗代表一年,从其个数可知其年龄。它是解蛇毒的灵药。
王周是一个现实主义风格的诗人和官员,他的诗以写实著称,从其《誌峡船具诗(并序)》可窥一斑。该诗由序及《梢》《橹》《戙》《百丈》4诗组成,扳梢掌握船的行驶方向,摇橹推动船向前行驶,戙[dòng ]是船上拴缆绳的橛子,百丈是拉船的纤缆,这些古代木船行驶工具,是研究北宋三峡航道及行船不可多得的旁证资料。而他的《金盘草诗》,抛开诗性不谈,是对巫山古药物学和植物学的一大贡献。金盘草在巫山各地都有分布,其叶片形态略有差异,还有五角、六角、八角之分。王周所诗的是六角莲。
时间从宋朝跨越到清朝,一百八盘古道上已有了众多碑刻——南陵观碑和五里碑,大多是功德碑,记录修路、捐献功德。而嵌在南陵观的残垣里的一块告示碑却让我经久不忘,碑额书“请示严禁”,刊刻于清朝道光六年(1826)九月十三日,是时任巫山知县杨佩芝,对南岸四排值约陈世敏针对地方治安的请示的批复。
我念念不忘于它的不是内容,而是文中提到的“南岸四排值约陈世敏等”“该排约保里正人等”“里正:刘清渲 吴景仁 王奠明”“排头:周正绘 段士俊”“旧约头:李加耀 田加礼 沈荣蛟”,这些记录,是研究当时巫山县以下的乡村自治机构的重要史料。从碑文中看出,当时的乡村自治机构有排(又写为牌)、乡约、保、里正,参考1906年的《巫山县乡土志》,南岸四排大致是现在的官渡镇所在地,大溪乡到南陵山是一牌,杨柳坪到培石是二牌,抱龙镇、笃坪乡、邓家乡所在地是三牌,庙宇镇所在地是五牌。该碑立于一百八盘大道旁,醒目而便于传播,足够起到警示的作用。
清朝及其以前的镇是指集镇,集镇以外的地方称为乡,而不是今天基层政权机构。户是基本单元,100户以上为乡,100户以上的街市为镇。另据建平乡青台村王奠忠、方氏夫妇合葬墓碑刻考证,“约”为乡党之约束,即管理一乡的自治组织。
我非常遗憾,由于本地可供研究的资料欠缺,其具体构成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在这里只能点到为止。我也不想借用其它地方的研究成果套用在巫山,那时的乡、镇自治组织多种并存,此地与彼地存在着差异,并不像现在这么成系统的清晰明了,套用他地的研究成果,难免错漏。这个遗憾,让我对这块碑不能释怀。
历史让我时而清醒时而氤氲,也让我深感考证的力不从心,但我坚信,一百八盘是一条极古极具文化价值的古大道,应该让其重新飞扬,与今之所用名称——南陵古道并用,展示其丰富的文化典藏。
十二月你好
愿时光静好 岁月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