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的巫山人都在此
骡坪路
周子杰
在高山村落里的人淳朴勤劳,老家骡坪吴烨在聚会中一遍一遍说着他青少年时期坚持的信条:只要我们有一双手、一身胆,人穷志不穷,穷山恶水可以变金山!
说罢,啤酒一饮而尽,我们坐上县城的滴滴车。
“我小时候去骡坪镇上学,全是小路,遇到下雨全身都被两边茅草打湿。求学很辛苦,但还好,我们路通了。”好友吴烨靠在车窗边,下雨天的街道,路边的孩子打着伞,他喃喃道:“那时,我上学,爷爷会给我披一件尿素口袋,至少到达学校时,身上是干的。后来修了路,一切好多了。”
往年,骡坪村的村口有一条一米左右宽的小路,听老人们说这条小路与村子同岁——据说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它是一条略显简陋的小路,一直是村子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要道。然而,2006年腊月,村里人将它改造了一番,修成了一条足有三四米宽的简易公路。终于,这条小路不再老旧,多了几分生机。
2006年,新春的鞭炮在大山里响起,骡坪村一组17户人家在村支两委的召集下,围坐在组长向安成的火炉边。骆老伯叼着一口旱烟,烟气吐出,在寒冷的空中四散开来。
房屋外,是一条乡间土路,小路依着山谷,穿过松树林,盘旋曲折,像一条浅色的带子,缠绕着翡翠般的山峦。
会议上,大家纷纷举手,对于骡坪村要不要修路,大家的意见是高度一致的,广东打工回村的吴老二问:“向组长,这个路要啷个修嘛!”
“我给大家算一算,土地补偿款、雷管炸药爆破物资,我们按照受益人均摊,一个人要1000块。”
火炉边,一切静悄悄的,村民们沉默了,当时的毛猪价格是4元钱一斤,骡坪村一个普通家庭为了一条路要付出3到4头肥猪,另外还要大量投工投劳。
“算哒咯,等国家拨了钱再搞嘛。我看很多地方都是政府拿钱修路。”有人反对,“不行,要搞,我们的致富路就靠他!”骆老伯抽了一口烟。
“公路通了,一头肥猪可以多赚200块钱,现在从家里请六个人轮流抬到街边,光是烟钱、伙食费都是100多块,毛猪经过这样折腾,至少掉秤10斤,就是少了60块钱啊!”骡坪村党支部书记朱崇文比划着手指,给大家伙算着。
“我无儿无女,是骡坪的乡亲们照顾我到今天,我就算享受不到村道的好处,我也要搞嘛,为了我们村嘛!”67岁的五保户孙德印字字有力地说。
“我同意!”“我支持!”“搞!”“修路!”
清晨,晨光熹微,一条机耕道蜿蜒在山间。据村里规划,这条公路起点在骡坪收费站旁的万家屋场,终点在骡坪村一组桩树坪,全长4公里,宽4.5米,按四级标准建设。
“如果凭他们本事把这条路修通了,我手心煎鱼你吃。”
万家屋场一位村妇看着修路队,嬉笑着,向地上吐了一口黄痰,继续吃着早上的清汤面。
在2006年春节后,打工人陆续出门了,修路工地上只剩下17人,最高峰也就20个人,其中70岁以上有3个,60-70岁有5个,50-60岁有4个,40多岁的只有2个,其余都是妇女。
骡坪村道路工程多处需要开山放炮。外建保坎,还要内掏排水沟。除了放炮,其余都是力气活,一锄头一锄头,一撮箕一撮箕,看着公路一天一天往前延伸,骆老伯歇了一口气,拍了拍年轻后生的背,露出了自豪的微笑。不远处,邮政快递送来一个包裹,里面是一封信和2000元现金,书信这样写道:
“朱书记,向伯伯:我在新疆工作,负责乌鲁木齐市的外墙保温工程,很惭愧,我不能参加村里的修路,我回来一趟,路费一来一回就很多,我想把外面挣的钱拿回来搞建设,这两千元,每月一份,我的心意,希望村里路早早修好,望乡亲们安好!”
轰隆!轰轰!公路通了,吴同学上学也不会担心茅草路上露水沾湿衣服,新买的雨伞也不会被荆棘剐破,回家探亲的人可以直接到家门口。县、镇各级部门给了村民奖金,经村委会提议,通过“一事一议”的方式,奖金用于铺设村道碎石。
“天上落雨哎,螃蟹多,河沟螃蟹哎,起坨坨。大的大来小的小,爬的爬来梭的梭,哟呵喂,哟呵喂……”
盛夏时分,行走在骡坪的山阴路间,回忆是山路的花瓣,时间是回忆里乡亲们的汗水。站在骡坪路上,天边远去的太阳缓慢移动,太阳雨一滴滴落下,从发丝到整个身体,仿佛要洗净这匆匆十多年来的尘封记忆。
【作者简介】周子杰,重庆文理学院毕业,于巫山工作,巫山作协会员,重庆散文学会会员,重庆青年摄协会员。
七月你好
月盛夏 蟋蟀鸣 晚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