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伏驻足的邓家乡

文摘   2024-09-04 10:18   重庆  

TRADITIONAL



SUMMER



初伏驻足的邓家乡


吴剑波


初伏驻足邓家乡时,我们也如期出发,去那里采风。

乘车穿过“邓家土家族乡欢迎您”的门楣,我们仿佛踏进了森林的大门。车窗外的深绿,与车子背道而驰。那些树叶,被风逼得瑟瑟发抖。

森林似乎宽阔无边,前也是绿,后也是绿,绿得有些荒凉,绿得枯燥无奇。

我试着寻找出它的差异和奇特,以振奋那些荒凉和枯燥。

不知是否有灵,远处的小山上,闪现出条条白带,我兴奋的认为,那是一棵棵开着白花的树,在向我们招手致意。

终于有了不同颜色,我感叹。

我喃喃自问道:那是什么树开的花呢?在这墨绿的季夏。

我很快发现,那不是自然之花,那是风造的花,风把绿叶的白背翻过来,在向我们吐着舌头做着鬼脸。

我抗议地闭上眼睛,任凭那化不开的浓绿在风中颤栗,任凭那风耍着小聪明。

不久,车来到了人间里的五颜六色。127公里的行程,终于完成了,再向前7公里,就是湖北建始县地界了。我们不向前了,我们在巫山县的边界乡——邓家土家族乡场镇——土家文化街住了下来。

今天,2024年7月17日,下午,我们——巫山县作协采风团——将入村采访。


天然的城堡

到邓家村和楠木村,都要经过一个关口——城门崖。这是在峭壁中打开的一个通道。

城门崖的称谓,最早是邓家村的,那时候,楠木村的栈道还没接通城门崖。

邓家村的先祖,把他们所居的地方规划为一座城堡,入城的城门,就是城门崖。

这个城堡不费吹灰之力就建成了,是大自然的杰作。城堡像一口锅,四面环山,城民散居在锅壁和锅底。

在城门崖观景台上可以俯瞰邓家村全景,白色的、红色的房子,在缓坡上延展到锅底——七里坪,这里的人自豪的说,这坪有七里,它像长长的一条城市街道。

站在七里坪,仰望四周,锅壁翠绿,锅缘与天接,显然,这就是一个天然城堡,一个外敌无法侵入的锅形城堡。

外敌无法侵入,洪水却无孔不入,从地下冒出来,从天上滚下来,淹没了这座天然城堡,直达锅的边缘,这就是邓家村洪水淹天的传说,发生在遥远的古代。水来了,无处可藏,唯有船可以水涨船高,先民们坐在船上,水涨到了天边,再也不涨了,不涨就落,水退石现,他们将船拴在一根石柱上,生存下来,传宗接代。

我在七里坪游走,迎面来了一个壮汉,我对他笑了笑,他面无表情的看了看我,说道:城门崖悬岩上有一股水,从洞中流出来,水不大,滋润得周围湿了一大片,那是美女晒羞。我说,巫山很多地方都有美女晒羞。他说,这里与其它地方不同,不信?你找一根木棍伸进去搅动,七里坪的女人,个个都追着男人撵。他最后这句话恶狠狠的,但我却闻出了他的欲望。说完,他扬长而去。望着他的背影,我不知道如何界定他的精神状态,但我知道,七里坪的女人没有那种风骚味,她们礼貌有加。

不风骚不等于没有韵味,在她们骨子里蕴藏着的是能歌善舞的韵味,她们清脆嘹亮的五句子歌声、民歌小调、灯调,婉转柔丽,如幽香扑鼻,经久不肯离去。她们的彩龙船、车车灯、腰鼓舞,渗透了她们自带的柔美和刚强。敲锣打鼓,通常是男人活儿,在她们手里,也能应着节奏、和着韵律,远远听到的是男人的雄风。毫无疑问,她们是邓家村城堡里的精神脊梁。

邓家土家族乡有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3个。踩堂戏、背二哥号子、巫山锣鼓、抬嫁号子、夯墙号子、巫峡舞狮、土家八卦刀制作技艺、土家民间传说、土家粑粑的传承人都在邓家村,他们共同驾起了邓家土家族乡文化艺术之乡这片彩云。

踩堂戏和背二哥号子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踩堂戏是流传在巫山和巴东县土家族人聚居区的地方小戏,有2人戏、3人戏,有旦角、生角和丑角。那个扮演旦角的女人取着一个男人的名字——陈光贵,15岁高中毕业后,开始学习踩堂戏,今年已到花甲之年,仍然秉持堂戏之韵,脚踩碎步,长袖善舞。

73岁的向文轩,早些年只是一个伴奏,年轻的传承人外出后,他担当起了丑角,还担当起了老师,在学校带了一帮小徒弟,在邻乡带了一帮大徒弟。

丑角是令人滑稽可笑的角色,利用地方方言和家庭琐事与主角胡扯,是他的强项,一场戏下来,没人记住主角说了什么,丑角的一言一行却在人们的笑谈中了。堂·吉诃德说:喜剧里最聪明的角色是傻呼呼的小丑,因为扮演傻角的绝不是傻子。他要千方百计的让人笑,就要有千方百计的本领。《送寒衣》是他们的拿手戏,丑角的戏份多,手板后撇,脚板后翻,头如坐在弹簧上前后错动,活像一只傻呼呼的鸭子。

踩堂戏的伴奏乐器有大锣、二锣、手锣、鼓、镲、大筒子二胡、小筒子京胡、木鱼,还可以用唢呐、笛子。数一数,已经罗列了10种乐器,那么,要10个人伴奏吗?不,不要这么多人,3个足够了,不是所有乐器同鸣。敲木鱼的是专人,是唱腔中的节拍,有点像和尚打坐外表木然,内心随舞的味道。其余伴奏根据唱腔需要,放下这样拿起那样,轮流上阵,在不同的唱腔中奏出不同的调式,就像西洋架子鼓手那样,双手并用,敲了这个打那个,忙而有序,只是没有架子鼓那样的设备,黄长城、段拾金用自创的土办法,做一个木架子,把大锣二锣挂在上面,拿起锣槌顺手就可以敲,把其它乐器放在小凳上,夹在两腿间。当双手并用,敲这打那的时候,那个威风,那个盛气,不输架子鼓。他们手里奏着,嘴里还帮着腔,像竹筒子里倒出来的洋钱,哗哗啦啦的美妙。

别看堂戏是小戏,它的唱腔可以数出很多种:四平调、哀字、苦板、南调、课课子、怪腔、茶调子、北路扣板、南路一字、二流、划拳歌、花鼓调。五花八门的,不亲耳聆听,不知其韵味。四平调和南调中的帮腔,是我最喜欢的,每每唱到这里,可以在台下帮着吼,吼出心中的欢快。

背二哥号子是背货过程中吼叫的号子,我们都有过超负荷运动的体验,在极累的时候,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一声声震苍穹的吼叫,那一吼,所有的疲劳烟消云散,那一吼,精神迅速提高百倍。

在没有公路和车辆的岁月里,山区搬运货物不是挑就是背,邓家人擅长背,并且是长途背运,他们的主要工具是背篓,背不同形状的货物有不同形状的背篓。背娃娃、上街买东西,使用的是编织精致、色彩鲜艳的花背篓;上山打猪草、砍柴用的是上下一般粗的大背篓;背粪、长途背运,用的是脚背篓,为增加背运量,在这种背篓上加的有大圆筐;还有一种圆鼓形背篓,邓家人称为砣砣背篓,这种使用得少,需要背运封口的物件时才使用它。

背篓是用竹子编织而成的,篾匠将竹子从林中砍回来,然后破竹,划成不同规格的竹片、竹梗、竹条、竹块,根据需要细划成各种背篓所需要的材料。花背篓,则是在编织前,将竹条染色而成。

2015年,时任邓家土家族乡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现任副乡长易美佳排演的舞蹈《啷个搞起的》在北京饭店金色大厅演出,由朱迅、任鲁豫主持,央视微电影《美丽中国》频道发布。这是一个表现背二哥文化的现代舞蹈,节目道具需要一个能装下6人的花背篓,从图纸上看,这个背篓口面直径1米,高2米。篾匠编织背篓都是就地取材,一根竹子破成两片作背篓骨架,邓家乡的篾匠向良鸿依然用传统材料和方法编织出了这个大背篓,但不等上台表演,几经滚动,它就坍塌了,像得了软骨病那样无力。问题出在哪呢?出在支撑背篓的骨架上。几经思索,向良鸿最终用钢筋代替了传统的竹片,口缘、腰身、底部得以加固。编织成功,走上了央视舞台。

不难看出,传统文化的当代审美,不能局限于简单的传承,还需要现代手段的美学观照,才能发扬光大。

城堡是想象的,也是梦中的,但城堡内的人却是真真切切的。多少年来,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创造出生活的文化,滋润艰辛生活中的干涸心灵,滋养生活的信条,形成自身的精神文化圈,也形成自身的幸福圈——用文化滋润生活。


蝴蝶牵引的航母

蝴蝶牵得动航母吗?当然能,它的能量大得出奇: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搧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洪水淹天的那艘载人柏木船,宽阔平坦,大得像航母,两边船舷有高出甲板的舷墙。淹天的洪水退了,两根石柱显现出来,他们把航母拴在这两根石柱上,开启新的生活。久而久之,柏木船化成了山石和泥土,化成了今天的小锚坝。

从城门崖穿过二三百米的公路栈道,就到了楠木村小锚坝。一阵风吹过,穿裙子的美女们,冷得瑟瑟发抖,这里海拔1600余米。

小锚坝是楠木村生态移民安置点,是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建设起来的生活小区,五六年时间的努力,居住在这里的村民,已经把他们的家园建设成了休闲避暑的乐园,他们骄傲地称它为航母。一批批武汉人,在初伏来临的时节,离开烤炉般的武汉,住到了身心放松的清凉航母上。


如果坝中为甲板和舱室,它左右的山岭则是舷墙。舷墙上建有健身和观光步道,左舷道尤其令人连忘返。栓船柱就依附在左舷道外侧的岩壁上。距拴船柱不远,有一段四五米长的悬崖凹陷进山体里三四米,仿佛一只巨大的马蹄凌空踏下去,踏陷了这片岩石,形成一个蹄形空缺,有人给它取了一个浪漫的名字——月亮弯,弯尖高高抬起,左右各长着一棵松树,像黄山的迎客松那么美丽。

舷道两侧密密麻麻的长着各种树,掩盖了步道外侧的险峻。最显眼的是松树,不高大,却老气横秋,我伸手拉过它的一枝,看它的松针束里,只有两根,我在心中迅速确定了一个概念:两针松,这应该是油松,针短,枝上结着核桃大的松果,枯黑的老果和绿色的新果都挂在枝头,这类果的子实干瘪,核仁似乎只有芝麻粒大,人类不喜欢它的果实,不采集它,它不自由落地,只有挂在树上干枯。

这些是我的观察和知识判断,尽管认定它们为油松,但还是有些不放心,于是电话请教了林业管理站的潘定平同志,他说是巴山松,是原始的特有物种。我庆幸有此一问,不然传给读者的将是错误。后来,我又翻阅了资料,对巴山松的归类问题,在专家之间也经过了一度的摇摆不定,因为它既有油松的特性,也有马尾松的性情,而我这个植物门外汉,把它确定为油松,一个小错而已,不值得羞愧。

猫儿刺是这针阔混交林中比较多的一个原始物种。猫儿刺是矮个子,生长得很艰难,新叶初生时,皱巴巴的像刚落地的婴儿,摸着柔软,望着有些生气不足,紧缩的压抑感仿佛攫住了我的胸腔,我感到郁闷,立即把目光转向叶片舒展的猫儿刺,那是经历风雨后长成的老绿叶片,像长方形铠甲一样坚硬,旁生着尖刺,在人世的风波中,英勇无畏的生存。尽管它像刺儿头、楞头青,但却是人类的益友,它四季常青,冬天果红如火,爱美的人对它赞赏有加。虽然带着刺,还其貌不扬,却因为叶常绿,果鲜艳而被人关注,就像人一样,不是凭长相出人头地的,凭的是长处引起别人注意的。

我终于在树木的夹缝中看到了大树杜鹃,老绿的枝头,又长出了嫩绿的新枝,枝尖上又有了一棵小芽苞,无论是花芽还是叶芽,在明年,它都会展开,开启又一年的生长之旅。我伸开拇指和中指量了量,新枝已有一拃长了。它是五月开花,有棵树上,现在还挂着它炸开的果实,籽实早已被狂风刮掉,落在地上繁衍。

说起风,一阵风就吹过来,大得吓人,像鼓风机在吹,不仅把树吹得一边倒,还在树叶间奏出了不同的音响,吹出了不同的形态:阔叶愤怒地互相撞击发出哗哗脆响,谁也不让谁;针叶吹胡子瞪眼,无可奈何的让风擦身而过,发出唏嘘的丝丝声。树间空隙里吹过没有阻挡的风,呜——地呼啸而过,像狼在嚎。

风一阵一阵的吹,虽然凶猛,但吹过也就过了,没有带走一片绿叶,绿叶仍然坚强,果壳依然稳坐枝头,只给我留下了一阵心悸。

大树杜鹃开花不容易,要生长很多年才有幸开花,而开出的花朵在枝头攒成一团。据五里坡自然管理局周厚林先生介绍,楠木村的杜鹃有十多种:四川杜鹃、喇叭杜鹃、云锦杜鹃、大白杜鹃、粉白杜鹃、耳叶杜鹃、毛肋杜鹃、丁香杜鹃等,我所在的这片林子是大白杜鹃和粉白杜鹃的家。村支书兼主任谭军吾介绍,花开后,有露水的夜晚,用电筒光照花,一朵朵喇叭筒像一颗颗滴溜溜的眼珠在探望,精灵般的可爱。

左舷道的高点上,建有一个观景平台,那是为望蝶而建的。


还没踏上望蝶台,蝴蝶已经围着我翩翩飞舞了,蝴蝶的舞姿优雅,轻盈柔美,令我着迷。一对白中显绿的蝴蝶追赶着上下翩飞,搧动的频率似乎一致,我被它们齐整的韵律迷住了,眼睛追随它们,幼小时看过的一台戏剧在我眼前骤然升起:舞台上,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为蝴蝶翩飞的情景。我想,这对白蝴蝶恋爱了。

蝴蝶身体单薄,血量少而被称为冷血,常常因热能不足而不能起飞。在我的面前就有这么一只,通体黑色而在翅膀上点缀着红白花斑和蓝色纹路,花斑的形状各异,但左右翅膀上的斑纹和色彩是成对的,尽管前翅和后翅斑纹的排列有一些小小的区别,但四片翅膀上,相对的那两片是绝对的一致。这只蝴蝶仿佛是为我停留的,在路旁石墩上,爬去爬来的振动翅膀,搧动翅膀,前后左右的亮相,让我看了个够。

我随着一只豹斑一样的黄蝴蝶登上望蝶台,雀鸟隔着树叶奏起了进行曲,曲调细腻悠扬,我的心也跟着悠扬起来了,

站在台上,我才觉得这个望字,是点睛之笔。是远眺,眺望远处那座蝴蝶山。蝴蝶山是我十三年前的命名,第一眼看到它,我就脱口而出——蝴蝶山,从此,它就藏在我心里了。

蝴蝶山是几公里外那座山的谷式脊梁,左右两边悬崖峭壁,峭壁高出脊梁,把脊梁变成了山谷,恰似举翅的蝴蝶背。而左右峭壁也分成了前后两片,略有错落,恰似四片蝶翅上举,似要振翅欲飞。蝴蝶山与小锚坝相连,但只有小锚坝身高的一半,它在小锚坝前低飞,仿佛牵引着小锚坝这艘航母乘风破浪前行。

蝴蝶山背上,曾经是楠木村的一个村民聚居区,有一条古道穿背而过,是邓家乡民从几十公里外的抱龙河背运货物的大道,生活用品要从这条大道上背回来,自产的猪、粮食等农产品要从这条大道上背到抱龙河销售,每天来往的背二哥背二嫂络绎不绝,压得这只蝴蝶大气不敢出。而今,蝶背上的人们生态移民到了小锚坝,在小锚坝经营休闲纳凉康养业,背二哥变成了汽车,蝴蝶山没有了重压,它开始搧动翅膀,在小锚坝航母上的大小客栈产生蝴蝶效应——夏天总是被千里之外的武汉来客挤得爆满。

蝴蝶只是我眼中的象征,但真正搧动小锚坝产业航程的是一只人间蝴蝶,这只人间蝴蝶就是党支部书记谭军吾。生态移民之初,谭军吾带头做起了纳凉休闲业,给予他的却是门前冷落鞍马稀,没有客源,只看到11公里外的渣树坪宾馆酒店爆满,他的“楠木香”却无人问津。他不辞辛劳到处宣传找客源,请渣树坪的朋友把多余的客人介绍给他,他用车子去接,还把那些住在渣树坪的客人接到小锚坝航母上来旅游,所来之客,无不惊叹楠木的无限险峰,纷纷嚷着要住在这里来。一时间,他的客源有了,还把多余的来客,介绍给左邻右舍,介绍给航母上的所有客栈,从此,各家各户客栈爆满。


自然的子实

邓家土家族乡伍绪村是煤矿储量丰富的矿产村,村民曾经依靠采煤,就有很高的收入,种植业和养殖业在这个村是个弱项,不种田比种田人生活富裕。然而,好景不长,为了保护生态,政府关闭了煤矿的开采,他们的生活一时断了篇,有了翻不过去的坎。

他们把目光收回到脚下的土地。那片冬天遍地银光,把夏天腐植浸润的黑土冻成了冰,而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银光变成了黑光,土地像发酵后的面包——舒松甜香,一插一个洞,一踩一个窝,多么适合中药材的生长啊!在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在本县红椿土家族乡学习“庙党”种植经验,引进“庙党”种子试种。“庙党”是清朝到民国年间的名贵中药材——党参的地域特称,以菊花黄那样的甜心而远销东南亚,当时产地的行政区划隶属庙宇镇,因而得名“庙党”,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划作红椿乡,名称没有改作“红党”,依然沿用了“庙党”。此外,他们还引进了天麻、独活、牛膝等各类中药材,试种成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多年来的试种实践,他们也摸索出了自己的育种栽培技术。在伍绪村地灾安置点,我们目睹了罗士文育的天麻种。

煤矿开采引起的塌方和山岩裂隙,导致一些住户的居住受到威胁,在决战脱贫攻坚战中,政府集中修建了这个安置点,移居在这里的村民,也办起了农家乐式的休闲纳凉康养业,接待来自外地的纳凉人。在春种秋收的季节,除了招呼好客人,他们不误农时,经营着自己的中药材种植产业。


我们坐在罗士文家的门前,趁主人给我们泡茶的功夫,环顾安置点的四周,翠绿包围着。有人说,这些山林里,出产野生天麻。提起天麻,罗士文说:我屋里育的有天麻种,你们可以进去看。由此,我们知道了天麻的种植有些麻烦,也知道了它的了不起之处。

天麻是名贵中药,野生天麻更是难得。在罗士文的屋角落几个花盆里,立着一根根指头粗的黄色茎杆,似田里收获后的枯杆。在杆的上部结着芝麻一样的矩圆形果实。他捏着一根采摘了果实的光杆,轻轻一提,从盆里的泥土中提出一个土豆样的天麻。他说,这个天麻已经坏了,完成了它育种的使命,再也没有用了,它结的种子,我已经采摘收集了。“它的种子包在果壳里,”他指了指另一株上的矩圆形果实,“种子像绒毛一样细小。”

我掐了一个果实放进衣袋里,打算带回家研究。我掐了掐盆里的泥土,像沙一样舒松,我问:“这土从哪里弄来的?”罗士文说:“就是田里挖回来的,是我们这里的原生土。适合药材生长的土。”

罗士文还介绍说,野生天麻名贵,但它产量小,在固定的林子里才有,因为它的生长发育需要两种营养菌——蜜环菌和萌发菌,没有这两种菌的林子里,你把种子洒进去也不会生。

天麻是一种生长需求麻烦的药材,林子里即使有这两种菌,天麻开花后,得不到授粉,也不会有籽实。它开的花像一个歪嘴筒,自然授粉很难,因而野生天麻产量少。

天麻杆不长叶子,只开花结果,它的生长也不需要太阳,躲在密林中偷偷的长,全靠土里的蜜环菌供给营养。它的花是冠部有些弯曲的短唇花筒,开花了,口张开了,雄蕊被弯着的花冠阻隔在上,雌蕊在筒的下部干着急,承接花粉艰难,这是野生天麻的麻烦。人工种植的麻烦,就是需要人工授粉,一朵一朵的,把花粉喂到雌蕊嘴里,用人工克服了植物自带的缺陷。掌握了这些看似麻烦的技术,高产稳产,不只是口号,罗士文很自信的说。

几天后,我想起了口袋里的天麻果实,摸出来看,已经失去了不少水分,我沿着果壳的裂隙线给它开了口,绒毛样的黄色种子弹出。仔细看果壳里,仍然堆满了绒毛。心想,这么小一个果壳,不知道有几万粒种子。我任由它们留在桌上,几天后,绒毛干了,颜色淡了,沾在指头上,轻轻一弹,像灰尘一样在空气中飘着降落。我不得不感叹,这么轻的种子,却长出拳头大的肉根,造福于人类,了不起的自然王国,了不起的自然之子。


十里坪荒

在客栈小憩时,我望着窗外山脊,绿树丛中,一架白色风能发电风车高高耸起,三根针叶般的扇叶轻快的旋转着,扇尖仿佛要打着树叶了。不知道离地有多高,人从下面过,伤得到头不?

我的杞人忧天和孤陋寡闻,不久就得到验证。

穿过森林,十多分钟就到达了我担心的风机脚下。周围还有拦网围着,人畜到不了它的跟前。扇叶叶尖的高度离地面很高,不可能伤及行走的人类。

我把心思迅速转向了这片广阔的荒原。

没安风机前,我在不同的季节考察过这里。这里是山脊上的一个小平原,号称十里长,十里内荒无人烟,既没有高大的林木,也没有茂密的灌木,只有丛生的杂草和野樱桃树,行走其间,显得有些荒凉,因而得名十里坪荒。又因为风大冷冻大,松树长不到它的高度就折了头死去,只留下命大的在风雪中成长,它们成了稀树草原上的风景。

野樱桃树是这里的原始物种,有一篷篷的,也有单独生长的。篷长的——子树围着母树,像团结的一家人。单独生长的则杆粗如大碗,盘虬斜伸,像人工培植的盆景,树皮上的苔藓如鳞,苍老得如远古的猿人。四月,是它们开花的时节,紫白色的花朵,化开浓雾,时隐时现,给灰色的浓雾添了几笔色彩,有水彩画那样美。

下车后,我没去观察樱桃树,我和它们是老朋友了。那些稀朗的松树吸引了我,我以前很少关注它,这次我把它作为关注对象。望着那些没有树梢的老松树,我找了路边的一棵站在它旁边,猜测有我两三个高,也就五六米吧。数了它的松针,五根一束。还看到了挂在枝头的松果,长长的,人类采松子的那类果,毫无疑问,这是华山松,我很肯定,因为我在请教楠木村松树名称时,也顺口问了问这里的树种。

除了断梢松。还有一些昂着青春的树梢,它们还没有经历最严酷的寒冬,仍然骄傲地昂着头。它们是造林人留下的成果。

为了改变坪上的荒凉,造林人曾付出过极大的努力,飞机播种、人工播种、人工植树都试过了,最终留下的还是只有那些樱桃树和数得清的无头有头华山松。这片荒原,仍然没有变成森林。

思索似屏障一样,隔开了我与周围的风声和噪音。有人说,风能发电的风车噪声大。我回过神来,把目光投向风车。飞机驾临的隆隆声传过来,我以为真的是飞机,我在天空寻找,嘴里说:没看到飞机嘛,是超音速吗?也没看到飞机留下的白色云带。

有人说,不是飞机,是风车发出的嗡嗡声。再把视觉和听觉凝注在风车上,只见三匹风扇样的风叶子,在几十米高空上过山车般的旋转,像舞台上武生的“鹞子翻身”那样虎虎生风,发出的嗡嗡声断续传来,如一架飞机飞过,另一架又光临了。

风的呼啸,从没有让十里坪荒寂寞过。风车的轰鸣,却让空吹了不知多少年的风发挥了作用——转换成电能造福人类。只有稀疏的野樱桃树和华山松的十里坪荒,也有了用武之地——地里有药材,空中有风能。这里再也不荒凉了,十里坪荒也改称为十里坪了。


摆手舞

邓家土家族乡的场镇,五六年前还只有二百来米的一条小街,几乎没有外来人。决战脱贫攻坚战中,将池塘村一条七八百米长的干涸溪沟盖上板,将溪岸的那条巫山县最早的公路,打造成了土家文化艺术街,与老街相连,成了一条长街,至此才有了场镇的气息,有路灯,有客栈,有花台,有步道,有广场。池塘村委会办公楼在街的中部,门前有一块大坝,成了场镇和池塘村的公共活动场所,原来的文化广场受到了冷落。村支书兼主任朱良宇是一位妇女,也是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经常组织跳摆手舞和坝坝舞,把一个沉寂的乡场镇,调理得有声有色红红火火。这里海拔达1550米,外地来纳凉的客人多,住在客栈中,夜来无事,看着村民绕圈跳着摆手舞,也自觉地踏着节奏跳进圈里来,给凉飕飕的身体增加了几许热度。

摆手舞是土家古舞,带有时代的烙印,是庆祝丰收的原生歌舞,它把祈求和喜庆、播种和劳动都用舞蹈表现出来,摆手踏脚,舒展自然,动作简单易学,是土家人的大众舞蹈。

一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影响着一个地方的生活气息,一个地方没有热心文化的人,就缺少充满朝气的精神生活。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传承人的努力下,在邓家土家族乡,毫不虚假地放出了文化艺术异彩。


重温历史

1955年10月,邓家乡迎来了一支地质队——重工业部地质局重庆地质勘探601队。地质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一条简易公路,让那辆平板机车开进邓家乡,很多乡民都参与了修路,他们在回味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修一天路5角钱。路长7.5公里,从湖北建始县渣树坪公路始,到邓家乡场镇终。

地质队在邓家乡找到了赤铁矿,也找到了煤矿,它们藏量丰富。于是,1958年大炼钢铁时,巫山县组建了一支万人炼钢队伍来到了邓家,短时间内建起了近百座高炉,那个热火朝天的局面,令许多健在的人汗颜:那只不过是赤铁矿的蹂躏场。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邓家乡的老虎和狐狸是两大害。老虎吃人,不时的吼叫着,人们在恐惧中生活;狐狸偷鸡子,给家庭带来损失。人们都憎恨它们。

在这些人中,有一个大汉,一个会打枪的汉子,枪到了他手里,就成了百步穿杨的箭,没有虚空。

那一年,他们自觉地组织起来除虎害,大汉守在那片林子里,他听到断枝的叭叭声,看到风一样摇动的树枝向前窜,他把火枪对准它的前方,扣动了扳机。砰——摇动的树不前进了,站在原地抖动。他端着枪,探索着走过去。坐在地上的老虎,还是让它吓掉了魂,端起枪就开。事后查看,一粒铁子穿进了它的脊骨,让它趴下;五粒铁子穿进了它的肺。都是第一枪的功劳。

狐狸的狡猾,连聪明的人类也不得不称道,但大汉比狐狸更狡猾,他用一只死猪引诱了三只狐狸上当。

对狐狸的恨,源于那天下午,他从河梁背货回来,到了自家院门前,听到老婆急爪爪的吼,他知道吼的是什么,他看到了对门溪沟边的小树在摇晃,不一会儿没动静了。他知道狐狸把他家的鸡子咬死了埋在了那里,那是狐狸的怪德性,不吃热鸡肉,喜欢冷鸡肉。他看准了那棵摇过的树,放下背篓,走到那棵树下,掏出了家里那只下蛋的黑母鸡。他心里恶狠狠的说:你太缺德了,我家下蛋的母鸡你也敢偷,还不杀你等几时。

那天晚上,他把一只死猪放在门前的竹林边,他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火斗放在垫雪的门前坝子中。他坐在火斗上,斗内燃烧的冈炭,从屁股上传到四肢。他把枪架在大腿上,对准那只死猪,在飘飞的雪片中静坐,一动不动,任凭雪片落在斗笠上,落在蓑衣上。不久,他也变成了一团白。半夜,雪光中,一只狐狸探索着走来,它凝视了一会儿坝中那堆高高的雪,那只是一堆雪而已。安全,它对自己说。它走向死猪,一口咬去,那一瞬间,火光一闪,一个雷鸣,它便什么也不知道了。他把它捡起来,进屋活动了一会儿筋骨,又坐在火斗上守猪待狐,两个小时后,又如法炮制,消灭了第二只狐狸。

那一晚,他消灭了三只狐狸。为那只辛勤下蛋的黑母鸡报了仇,也找回了鸡屁股里应该换回的油盐钱。那时候,一张狐狸皮可卖10元。

吃人的老虎,偷鸡的狐狸,为了报仇,才显足了他打枪的本领。他说,它们不害人,我也不得害它们,和平共处的前提是互不伤害。

透过历史,也许能感悟到什么。



【作者简介】吴剑波,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若干。出版巫山文化专著多部。现居巫山。



九月你好

在夏天盛开的花 在秋天会结果






巫文弄墨
系巫山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巫山县作家协会主办;展示巫山本土作者及巫山籍人士文艺作品并一切关涉巫山的文艺创作,并巫山各类文艺活动。
投稿邮箱:1747327771@qq.com;
通讯地址:重庆市巫山县高唐街道广东中路35号
扫描或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主办:巫山县文联、作协
  主     编:林文华     
            副 主 编:熊   魁  李光镜    
编     辑:熊倚霄    




巫文弄墨
巫文弄墨系由巫山县文联、巫山县作协主办,展示巫山本土作者及巫山籍人士文艺作品并一切关涉巫山的文艺创作,并巫山各类文艺活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