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范的巫山人都在此
花溪谷
来源于
我们的宁静
HELLO
城北花溪
HELLO
袁樘栋
三月春光暖,花溪韵味长。
龙年女神节迎客的新安花溪谷,在巫山县城西北,走巫山至大昌高速,在小三峡互通下道, 20来分钟即到。
斜桥、吊楼、梯田、响水、怪石、繁花、奇树、异草、野饮、神秘等等,以及乡村的欣欣向荣,乡愁的点点滴滴,休闲的林林总总,都可以在这里寻找、捕捉、回味,甚至放大或忽略。
仙境隐藏花溪间,斜行转入此中来。
花溪谷虽然简朴,但不失俏皮,犹如一位爱开玩笑的乡村大嫂。要想步入花溪谷广场,找到这位活泼有趣的“大嫂”,你得先渡“斜”桥。
此桥是高铁小三峡隧道1号斜井与指挥部之间的连接桥,斜卧在龙雾河上,花溪谷广场连接道由田间耕作道改建而成,于是,对过往行人、司机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考验——沿桥左转斜行,然后,紧急右转,奔赴花溪谷乡村大舞台。
借得河神半寸空,吊脚楼里迎宾朋。
花溪谷迎宾楼,虽不气派,但不失特色。窗台呢,挑出去那么一点点,让人抬头即见青山,放眼满是白云蓝天;侧耳细听,广场音乐声、戏水嬉闹声、野炊狂欢声、采摘惊呼声不时传来,到处传递着惊人相似的喜悦;探头俯瞰,桃花映红脸庞的人们,或操桨赛艇,或呐喊助威,或拍摄留念,将小小的池塘,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春溪水暖花先知,花语轻吟田园诗。
春分时节,满山满谷开得最热烈、奔放的,最抢人眼球的,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公路与农田、河道与农房间的斜坡上,粉嘟嘟的桃花,在野草花毯、黑色矿渣、绿色翠柏、青青苔丝、白色巴茅的映衬下,显得分外妖娆。
迎宾桥边那株体量远不及身边桃树的杏树,刚刚绽开的绿叶衬托着驻守在枝头的花朵,将倩影投放在春波里。一阵风来,摇荡的杏花瓣,飞过桃树,跃入春水,奔向远方。
此刻,与之为邻的草莓,淡雅的花朵、鲜红或青涩的果实,正接受大棚的爱抚,客人的青睐与赞赏。山上的山胡椒,举着金黄的旗子,诉说着兰花们或粉红、或淡蓝、或七彩的心思。
从野草的重重包围中冲杀出来,荠菜细长的枝蔓举着白色小花,正在为下一季重生蓄积种子。端阳泡儿毛茸茸的枝头,小米粒大小嫩红的花苞,密密麻麻排列着,显露昂扬生机。黄栌雾花刚刚抽芽,正在为营造如梦似幻的花境积攒力量。
星星点点,蝴蝶般在绿海中飞舞的,是初放的豌豆花。
喇叭样的百合、信鸽状的牛王、灯笼般的野胡萝卜,还有许多不知名的花花草草,为了美丽的邂逅与绽放,都在努力追寻春天的阳光……
举步漫游趟绿野,潺潺水声赛仙乐。
花溪谷春天五彩斑斓的田野,有太多的诱惑,有太大的引力,让人情不自禁地步入其中,感受土地的芬芳。
不经意间,有音乐从庄稼里、草丛中、沟壑间传来。初听,以为是风拨动庄稼、草丛、树枝发出的声响。仔细分辨,微风过处,庄稼、草丛、树枝都显得非常绅士,一点都不夸张,甚至有些沉静。
正在疑惑之际,太阳从云层中钻出来,折射的光芒让人眼前一亮,原来,拨弄大地琴弦,叮咚成韵的,是山中清泉。
与平静的土地、坚硬的石头、高大的树木、刚性的混凝土撞击,乐音的高低、长短都截然不同;从平整的沟渠淌过、从圆滑的石面冲过、从混杂的泥面滑过、从轻软的草尖跃过,乐声时而舒缓、时而激昂,让人品味,久久不愿离开。
桃蹊柳陌曲径幽,清风流云向蓬莱。
孔雀蓝般的一汪潭水,藏在翠柏山下、七孔桥里、柳林深处。得益于山东烟台对口支援,我们才免除爬坡上坎的劳累,零距离欣赏她的芳容。潭底黑色的树叶,潭边参差的石头,潭上飘过的流云,映入潭中的苍柏翠柳,以及隐隐可见的马蜂窝,让宁静和野性构成完美而富奇趣的组合。
潭水上面,奇异的石头也让人目不暇接,方如斗,长似几,圆像桶,尖类旗……泉水则在石头间说着悄悄话。石缝间是否有小鱼、螃蟹和其他惊喜,只好留待下回分解。
阳光从树缝中洒下,又让石头变得丰富多彩。
此时此刻,如果有一只洞箫,好想吹奏一曲《梅花三弄》;如果有一把二胡,好想拉奏一曲《二泉映月》;如果有一支唢呐,好想演奏一曲《金蛇狂舞》……
打开手机,就可以欣赏这些音乐。但我却在心里哼唱起“清清的花溪水,绕村向东流”的歌曲,在石头间愉快地跳跃、停留,或摆弄各种搞笑的动作。
座座青山紧相连,朵朵白云绕山间……白云亲密无间,似乎在诉说巫山蓬莱之间的友谊,仿佛在探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谛。
携手共筑振兴梦,敢叫花溪换新天。
花溪谷底,是人间仙境、平安福地、龙凤之乡——龙雾坝。坝内小山似凤,环抱之两山似龙,一名乌龙,一名黑龙,形成二龙戏凤、龙飞凤舞、吞云吐雾、雾罩坝内、久久不散的奇观。
龙雾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清朝时设有龙雾堡,民国29年废堡设乡,此地属第二区双龙乡(第七至十二保),1952年划乡建政时,从双龙乡析出置龙凤乡,同年,又分成龙雾和洞桥两个乡,现在,又回归双龙镇,等等。
地名寄寓的美好愿望,直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号响起,才有了真正的保障。
1949年12月4日11时许,两队人马在花溪谷下的龙雾坝相逢,124师370团第3营吹响了欢迎号,随后,从福田返城、接受改编的伪政府县自卫总队四五百武装人员,自觉卸下枪机集中保管。
几天之内,率队的三营营长马振国两度踏上双龙的土地,参与解决了巫山最大的地方武装隐患,显得十分激动。此前的12月1日傍晚,经过激战,翻越2000米高山后到达梓桐山的马营长,在又冷又饿又累的情况下,向马抬头方向对空发射了三颗红色信号弹。
这一向师部报告到达指定位置的举措,起到了惊人的效果。既让国民党溃兵士气涣散,慌忙逃窜且不敢胡乱扰民;又让护卫双龙粮仓的县自卫总队2 中队选择投诚,减少了武装攻打的麻烦;还让粮仓守护难题得到妥善解决;更让受苦受压的贫困百姓得到了获取新生获取幸福的信号。
面对梓桐,面对东南,面对三会铺方向,马营长眼含热泪,向解放巫山牺牲的14名战友,庄严行礼。随后,在团参谋长苑世仁指挥下,踏上了新的征程。
两天后,我的父亲满怀希望,沿着龙雾大道进城,参加地方干部培训后,分配到双龙开展征粮工作。时年十六七岁的母亲,积极协助政府工作,后来,成为山下青龙村第一任村长。
双龙的建设、发展、繁荣,有父母的参与贡献,他们是否到过花溪谷,我们不得而知。
但新安村花溪谷,的确是个朝气蓬勃的所在。
1962年,新安村命名的时候,花溪谷“谷主”张辉忠还没有出生。立村62年后,新安村以花溪谷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显示其特立独行的一面,与张支书的努力密不可分。
花溪谷的扬名,新安村的涅槃,让人们见证了向往的魔力、创新的活力、友谊的魅力、团结的神力。
青山绿水间,寻常烟火里,新安人向往宁静、平安的火种,从未熄灭;追求幸福、美好的脚步,从未停止。
这,从新安村、花溪谷的命名,可以窥见端倪。
1952年土改时,相对周边洞桥、黑龙、寒水、水洞等有典型地域特征的村,命名颇费周折。本村叫得出来的地名,就那么几个:大花场、千总坟、麻柳湾、下洞桥、老鹰包、刀子山、马鞍山、羊叉河。
人人都道大花好,却被邻村捷足登。大花虽好,也因县内重名,1981年更名为新立。直来直去不行,转个弯如何?马鞍山上茂密的树林,缩称鞍山之林,再简为鞍林,谐音安宁。鞍林村名,由此产生。
新安人的向往,既现实又夸张,新安人的前行,既循规又突破。丰衣足食是新安人朴素的愿望,五谷丰登是新安人永恒的追求。大花场,一个普通的地名,却承载着不凡的梦想与拼搏。
新安人曾有着山里人不俗的“禾下乘凉梦”: 包谷竿上打甩秋(荡秋千),高粱长像楠竹林,包谷个个像牛角,小谷坨坨像缆绳,绿豆叶子包得盐,高粱竿竿把船撑。新安人也敢于走出“梦境”,大胆种植棉花,并且进行轧花加工,走上了农商结合之路。人们羡慕之余,便将轧花场喊成了大花场。
昔有棉花轧花成名,今有花谷迎宾致富。新安,注定与花有缘。在建设和美乡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突破传统耕作模式,又踏上了农旅结合的致富新路。
新安人开启农旅之路,既有脱贫攻坚的创造积累,也有高铁人的无私馈赠,更有烟台人的锦囊妙计、慷慨解囊。烟台专家、学者的现场考察、规划、指导,使之成为连心谷、爱心谷、繁荣谷。
新安人铭记友情,但不坐等施舍,而是精诚团结,发奋图强。
团结互助、结伴成群、协作生产、抱团提升,是新安人的优良传统。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本地梯田、公路修建,大家不遗余力;周边装机容量达240千瓦的8个小水电站、容积超80万方的4座水库,建设过程中,都有新安人的身影。
有一种力量,叫做团结与凝聚;有一种力量,叫做顽强与乐观;有一种力量,叫做奋斗与创造。三年建设,三年打磨,三年积累,花溪谷的山水,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而是乡村振兴力量的展示。
站在七彩迎宾花卉区内,听着乡村艺术表演区传出的悠扬歌声,张辉忠像一名镇定自若的将军指指点点,景区建设按照“一心一带六区”的规划稳步推进,身后是农耕深度体验区,身侧是生态鱼养殖垂钓区,密林深处,是原生溪谷探险素质拓展区,当然啰,承载欢乐的,还有一个好去处,那就是乡野餐饮烧烤区。
攥起一把泥土,撒向鲜艳的桃树,老张自豪地说,眼前桃花虽然相同,但隐藏着成熟的秘密,从常规时段到11月晚熟时节,都有鲜艳的桃子在枝头招手,满足你的采摘需求。
薄雾从龙雾坝升腾而起,倏忽之间,花溪谷变得朦胧、神秘起来,新安村文化振兴的信号却越来越强,1号斜井前的“文化墙”若隐若现:新安人自力更生、脱贫攻坚,高铁人奋力拼搏、创优争先,烟台人强化协作、助力振兴的形象,一个个鲜活起来。
祈愿花溪谷的这个靓点早日呈现,祝愿新安人的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龙雾坝海拔520米,520,时尚密码是我爱你。沿着“我爱你”的坐标向上,便是新安花溪谷。
一路向北,心系花溪,拥抱新安,心安花溪。
HELLO
HELLO
春天驾临花溪谷
HELLO
吴剑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