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连连是侬家|刘亚曲

文化   2024-11-19 20:26   湖南  

近日头条:父亲的淮山|阳国云  品读荷叶:古老土地上的诗意与温情|葛正腾 嗨,一起走走去|qq小灰鼠 咸同往事|在凄风苦雨中成长

这是土著民第3525天连续更新


配图由李建新、刘亚曲等人拍摄

编者按:11月10日,土著民发起并执行“耕读文化传承之旅”21.3华里徒步涓水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吸引了来自娄底、涟源、双峰县各地的文学创作者、网络达人30余人参加。参与队员在体验涓水风光、传承耕读文化的同时,分组撰写了系列文章,土著民特有序推出。今天推出第二组队员刘亚曲作品《荷叶连连是侬家——和土著民行走在涓水河畔》。更多文章,请点击文尾专辑查阅。


荷叶连连是侬家
——和土著民行走在涓水河畔
文|刘亚曲

“有空吗?识别下面这个二维码报名,和土著民的文友们来一次说走就走的‘耕读文化传承之旅’21.3华里徒步活动吧?”接到黄老师的邀请,我几乎没有半点犹豫就报名了。毕竟,我已经好久没有和他联系了,鼻子陡然有点酸楚,就像彷徨的女孩旧爱复燃一样,我走进了他用心组织的活动中。

从发起到成行,黄老师不断地在群里发布活动内容、活动规则和行走线路、注意事项等,群成员也由25人增加到33人。到周五晚上,大家都有点迫不及待的打开了话匣子,约时间、约车接送、约谁来执笔写文章。

周日的早上,晨雨微雾换来金灿灿的朝阳,天气不是一般的眷顾我们这一群快乐的人。按约定的时间、地点,我们都准时来到了集合地——井字镇蒋市村村部。素手老师主持,井字镇禹新辉镇长致欢迎词,黄老师介绍活动的目的和要求,曾国藩故居管理处葛光永主任宣布徒步开始,一群人统一身着橙色短袖T恤行走在和森故里这片红色大地上,沿着涓水河向涤生书院走起。

大家一边走着,一边互相交流,一边拍照打卡,廖静和黄老师轮流进行直播采访,一路的欢声笑语在这片大地上荡漾着,吸引着朴实的人们驻足观望。通过德哥的大嗓门推介,大家都知道我是一名跑步爱好者,然后都好奇地问我为什么会走在队伍的后面。我莞尔一笑,告诉大家伙:徒步开始是慢走,先适应适应,也适度保存体力,以免后面走不动。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理由,任何一次团队活动,不外乎由开路先锋、中路坚挺、后面观察三个部分组成。我一般参与户外活动都会殿后,以防万一。更何况,走在后面能够有更多的时间拍照、发现别人忽略的好镜头。 

我时而和大家有一句、没一句地调侃一下,时而停下来拍我想拍的镜头。于是,就有了我的“桥”篇、“农耕”篇、“美食”篇。



【桥】

有洞的桥


古老的涓水河,在井字、荷叶大地上浅浅地流淌着。这是荷叶人民的母亲河,也曾经给荷叶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后来在当地老百姓的努力下,将它进行裁弯改直成为了今天的样子。笔直的河道一任河水在这深秋的早上安逸的流向东南,没有了春夏水满的咆哮和肆掠。秋天以后,河里的水会逐渐减少,偶尔会有水多的地方,那是人们修建的拦河坝蓄水用来灌溉农作物的。

沿河可以看到许多连接河道两岸的小桥,大多是石拱桥,也有水泥平板桥、钢筋混凝土浇筑的桥。映入我们眼帘的这些桥,惟有石拱桥最好看,青石堆砌的显得黝黑,花岗岩砌的显得斑白。由于河道并不宽,井字地段的桥大多是两拱,到荷叶交界处顺着河面稍微宽展,就有了三拱的桥。这些桥都是能工巧匠精心打造出来的,在拱桥的桥墩上方,都加了一个直径一尺大小的圆孔,给拱桥增添了不小的风采。

面对这些多出来的孔洞,我发现了修桥人的智慧,估摸着正是这些孔在河道涨水的时候能够让更多的水流穿桥而过,从而减少了洪水的冲击力、提高了桥的抗洪能力,也大大降低了洪水漫堤的可能性。   

我不知道我的揣测是否正确,但我似乎明白一个道理:水来土掩,只能是少量的水。当大量的水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则不宜堵、只宜疏,堵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坏,疏、堵结合才会力挽狂澜。可见,当年的荷叶人们是如何的深思熟虑来修建这些桥梁,为的就是更好地来彻底解决水患。事实胜于雄辩,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涓水河流域治理之时起,荷叶、井字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洪涝灾害,今年七月的两场大的暴雨,这里也受灾不大。感恩涓水河治理,感恩这些桥。

在石龙桥头,我发现那一簇红的鸡冠花,突然记起早几天带儿子户外的时候他给这种花的评价:红得发紫!今天这桥、这大红的花,还有那绿树成荫的河道,和远处天际的蔚蓝,浑然天成。我们在这河边享受着一整天的秋日暖阳,茗一杯好茶,成为了画中的人,画中的故事!


【农耕】

热闹的万亩冬播

一路走来,看到沿河两岸荷叶万亩示范片到处都是冬播油菜的场面。在我的印象中,荷叶人是双峰人最吃得苦、最霸得蛮的,农耕文化氛围也是最浓厚的。可以这么说,翻过黄巢山,荷叶大塅的农田是双峰绿得最早的,也是黄得最早的。从摄影师李建新的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万亩良田金灿灿的场面。

以前来荷叶,很少看到成片的油菜。不知是哪一年,我突然在曾国藩故居管理处原主任彭宁武的朋友圈发现这样一张照片:白玉堂的周边种满了油菜,金黄的油菜花海中的白玉堂显得更加令人神往。自从那时开始,每一年油菜花飘香的时候,我都会去一趟白玉堂,去感受那种恬静的诗的意境,感受那古朴、庄重与一片金黄的完美结合。伴随着高嵋山上早晨的那一缕阳光,游人和乡邻们的笑声掺和在一起,一切都因这一片金黄变得活了起来,有了那么一点春意思!

没想到,今年的荷叶、井字会有这么大的动作,来为曾国藩、蔡和森故居明年春天的旅游谋篇布局。“县委、政府争取好几个项目,炒砂路面修好了,油菜基地建起来,再在河对面建一条家风、家教游步道,明年再搞一场乡村马拉松,荷叶的大旅游会更加红火!”听了故居管理处葛主任的介绍,一切豁然开朗。不谋一域,不足以谋全局。可见今年的旅发大会为什么会这么成功,可以想象荷叶、井字的旅游会越来越精致!   

看着几台拖拉机、旋耕机在地里欢快地跑来跑去,透过这成片的、一畦一畦的油菜地,我们不难想象明年的春天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美景。不,最多是过完春节,随着大地气温的回暖,阳光所到之处,都会是金黄金黄的油菜花。走在涓水河边,定会让我们流连忘返。金色的花,映衬着涓水,水中有花、水中有人、水中有影。成群的蜂和蝶也会来凑热闹,簇拥着油菜花瓣,和你的小脸儿来一个交相辉映,陷入美女的酒窝里,荡漾起如浪的笑......   

在拐往白壁的桥头,我发现有一处河堤上种了一小片油菜,越过河堤放眼望去是一整片的油菜地,远方依稀可见黄巢山、紫云峰和山上的风力发电机。我在想,这是哪个田主人在故意而为?来年春天,站在这河边,背靠黄巢山,拍一张金色花海与远山的风电机,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这样的网红打卡地,不信你不来!


【美食】

红薯可做下饭菜

说荷叶人勤劳,一点也不假。走在村子里,看到的是各种与红薯有关的美食:红薯片、刮片、荷折皮、红薯粉丝。走着走着,就有人开始向地坪中晒红薯粉的老乡们打听起来:“红薯粉多少钱一斤?”“红薯刮片卖不卖?”待主人放下手中的家什,笑呵呵回答问题的时候,大家边问就边尝起口味来。   

“你先吃一块看看啰!”一口朴实的荷叶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厚道。让你先尝一块,而不是一口,大方。于是,大家伙尝的尝,拍照的拍照,一声“好吃”,立马扯起袋子就要主人过称。斤两已经不重要,关键是口味正,微信支付,扫码之后,老乡一年的劳动成果应声到账。

在石林村,我们看到一对夫妇在晾晒荷折皮,老人家十分小心地翻动着竹竿上的荷折皮,生怕将皮子弄破的样子。在我的提议下,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拍下了老人操作的镜头。看到这个,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制作红薯粉和荷折皮的情景:父母早早的就把红薯淀粉晒干,又拧碎成粉子,到秋天霜降昼夜温差大的时候再请来师傅“扇粉”。一家人分工明确,妈妈带我和妹妹用竹筒把淀粉滚碎成粉末,爸爸负责架锅、烧水,我们帮着把竹竿支起来、把凉席或薄膜铺在地上,等师傅过来已经是月上半山腰。淀粉和水搓揉,放一坨到师傅那钻了无数圆孔的铁瓢里,随着师傅的手掌不停拍打,几十根粉条落入水锅。这个时候,师傅的手艺就可以见高低:面粉和得柔柔的,拍出来的粉丝就细滑、均匀,入锅经热水一泡就熟,捞出来挂到竹竿上不会断、也不会像猪肠一样时粗时细。

第二天早上起来,经过霜冻的粉丝会硬硬的粘在一起,只要用手轻轻地扒拉扒拉就会散开,晒一两个太阳就可以收起来。那个时候,最快乐的事情是将掉在地上的断粉丝捡起来,中午就会成为妈妈手下的一顿美味。   

以前家里穷,红薯挖回来后就是做点粉丝来卖钱,填补家用。当然,精打细算的妈妈说红薯粉可以做下饭菜,她也不会把粉丝全部卖掉,会留一些过年吃,还会留一点淀粉做红薯粑粑吃。

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的红薯粑粑就流口水,妈妈会切一小片五花肉,煎油后炒红薯粑粑,焖水煮,加上大蒜苗、姜丝,让我们兄妹口水流一地。看到我们猴急的样子,妈妈总是笑着跟我们说:“慢点吃,别烫着!”很多时候,夹一块刚出锅的红薯粑粑,光顾吃,忘了烫,结果一直烫到心窝里,痛并快乐着。   

一趟徒步,行走乡间,领略这不一样的风景,回忆那很多的过去,仿佛一下回到童年。我们队伍中的很多人虽然只是萍水相逢,但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们走到了一起,让我们每一个人返璞归真,回到普通、回到现实,放下的是各种压力,得到的是心情的放松,是感受大自然和普通生活的美。

荷叶连连是侬家,荷叶小景美不胜收。今天的荷叶、井字,正在致力打造春油、夏荷、秋菊、冬梅四季如春的美丽乡村,期待着,下一次出发!

作者:刘亚曲,双峰县直某机关工作,双峰咕咚跑团成员,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欢跑步、骑行、户外活动。
刘亚曲作品集:1.月龙桥上“偷”薯片  2.三塘铺有个高峰村   3.欢乐畅游金色海洋(一)金色的向往  (二)见证黄金世界   (三)千骑百态  (四)那宅、那巷、那村姑 4.他们用这样的方式亲近曾国藩古道 5.去锁石大峡谷看水 6.想起老师的那些罚抄 

“土著民阅卷” |


TUZHUMINYUEJUAN






阳国云|《父亲的淮山

欧阳霞林:素来性子急燥的父亲,为了淮山竟改变了他的性子。淮山的生长过程里,是满满的父爱。再读之,为家门的美文点赞。如果通过种淮山这一劳动场景,多在细节上刻画父亲为家为儿女不畏艰难,任劳任怨……通过“我”的“腰痛”与父亲的“有痛”不言等细节,来突出父爱如山的伟大,文章立意会得到更高的提炼,也会更感人。
彭意芬:我想,很多人可能都跟我一样,喜欢淮山的美味,殊不知淮山要经过劳动者多少付出才能得到它。它扎根地下,让它变成桌上的美味佳肴,是劳动者的耐心加恒心的结果。感谢老师的美文让我们得知淮山的前世今生,得知美味佳肴的来之不易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向本平台投稿视为了解并同意投稿须知
点此查看  土著民全媒体矩阵

土著民
越长大,越孤单;越行走,越怀念……土著民,带您触摸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