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水悠悠踏歌来|黄诚

文化   2024-11-11 20:27   湖南  
近日头条:父亲的人生旅途|陈志炳 非理性经济人|李典实 亲爱的娘子,我愿意给你洗头一辈子|彭乐炎 入冬的心灵之旅|李长宏 

这是土著民第3517天连续更新


本文配图均为李建新摄

涓水悠悠踏歌来

——土著民“耕读文化传承之旅”21.3华里徒步涓水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侧记

文|黄诚

“看那春光早,喧闹了枝头,花瓣颜色好,阿妹更娇羞。看那春水流,流过小桥头,风吹歌声飘,飘过吊脚楼……”

11月10日上午,双峰县井字镇花桥村涓水河边的林荫道上,一阵阵甜美的歌声传来,引得附近居民纷纷走出房门,笑意盈盈地目送我们这一队身着橙色上衣的徒步者。

正在进行的“耕读文化传承之旅”21.3华里徒步涓水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由知名文化自媒体“土著民”发起并执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娄底、涟源、双峰县各地的文学创作者、网络达人30余人参加。

一条文化激荡的河流

涓水是湘江一级支流,干流全长103千米,总流域面积1763.93平方千米。有南北二源,南源于双峰县荷叶镇九峰山,北源于井字镇黄巢山。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人文历史,让这条河流成为一条文化厚重的明星河。

相传三国时,蒋琬家族集居于此,亦农亦商,俨然街市,被称为“蒋市街”,后来在历史的演变中被写为“井字街”,但读音却没有变化。蒋琬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主政蜀汉十二年,政通人和,经济复兴,百姓安居乐业,蜀中呈现了一派“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的大好气象。因此,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陈寿《三国志·蒋琬传》载:“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传说“蒋琬老年辞官还乡,在伊家湾栽桑种麻,养鱼做菜,与乡邻们同甘共苦”。

本次徒步涓水河活动的出发地,就在井字镇蒋市村村部,村部左临涓水河,右侧就是伊家湾,即蒋琬故里所在地。以这里为起点,是文化和地理两相兼顾的考虑,既是向双峰这片土地上最早的文化大儒致敬,也是“耕读文化传承之旅”主题的具体体现。

涓水悠悠,流淌万年。河边故事,风起云涌。

这条文化的河,这条历史的河,这条英雄的河,流淌着湖湘的血脉,承载着不朽的丰碑。

唐朝末年,黄巢率起义军经过这里,留下为民除害、弃剑成塔的诸多传说。一座黄巢山,既是见证,也是感恩。

晚清时期,白杨坪的曾国藩兄弟,曾经来蒋市街卖过菜篮,稍长,他们徒步经此跨过涓水河,翻越铜梁山,进湘乡,赴长沙,出洞庭湖,书生带兵,家风传世,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风云激荡的年代,因为特殊的机缘,秋瑾、唐群英、葛健豪三位女性从不同的地方嫁到这涓水河边,三人经常团聚,往来密切。这一聚,成就了中国民主革命史上的传奇,成就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闺蜜天团“潇湘三女杰”。

1899年,蔡蓉峰、葛健豪带着4岁的儿子蔡和森从上海回到涓水河边的光甲堂定居。1900年5月14日,蔡畅诞生在这里,并与蔡和森在这里度过了8年多的童年时光。这处小小的宅院,孕育了让中国改天换地的力量。

一百余年来,更多的仁人志士,带着他们的满腔热血、赤子情怀,从涓水河边出发,走向大山外面的世界,创造出更多的传奇……

涓水流淌,昼夜不息。涓水文化,又续新篇。

今天,一支30余人的队伍,出蒋市、经花桥、过长塘、到富托、抵荷塘,一路涓水一路歌,他们将这一池活水,激荡得生机无限,他们的背上,都写着十六个大字:“守望乡土,放眼世界;草根视野,天下情怀。”


一片激情勃发的田野

涓水所处的湘中,属江南丘陵地区。一处处山峦之间,孕育着一处处小平原,那是人们古往今来赖以生存的家园。

然而,这处美丽的家园,也曾付出过惨痛代价。

据记载:清初,涓水南源九峰山“古木葱茏,翠拥层峦”,北源黄巢山下“泉水并流,汇而为川,其甘可饮,其澄可濯”。盛水季节,船只自衡山石地方溯涓水而上,南至神冲,北抵南珠观,通航十余公里。从清末以后,古老的森林逐步遭到砍伐,植被日衰,涓水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涓水上游逐渐失去了通航功能。

解放后,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山林再度遭到破坏。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大跃进,森林几经洗劫,加之山民无法解决温饱,在高山陡坡开荒种粮,低山土墈刨草沤肥,水土流失不断加剧,涓水河床淤沙数米之厚,有的地方出现了“悬河”,沿河两岸人们常受洪水威胁,每闻风声雨声,就是忧心如焚。

在哪里出了问题,就在哪里解决问题。

勤劳智慧的荷叶人民,靠自己的双手,在涓水河里创造了一个奇迹。

在徒步过程中的3公里补给点石龙桥、6公里补给点井南桥,我随机采访了当地的几位老人。老人们谈及当年亲身参与涓水河改造的壮举,依然眉飞色舞,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熊炎灿老人说:“1976年底开始小搞,1977年大搞,直到1979春上才全部搞好。”

左重班老人抢着说:“每个大队分了一段河道,每个生产队都分了任务。我们每天清早就出工,很晚才收工。”

“那时不晓得辛苦,反正就是一个劲地干……”彭少华老人的话语中充满着回忆,“把原来的板桥都拆除了,新建了很多条桥,每条桥都不一样。”

……

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双峰县志》这样描述这个场景:涓水沿河两岸人们冒寒风、顶烈日,经过多年艰苦奋斗,掘通石湾里、孟公坝、龟形山、羊咀巴、双江口5个山咀,劈开20多米高500米长的虎坳,缩短河程8里之余,平均降低河床1.5米,新建拦河坝60余座,建起大小桥梁46座,沿河堤修建公路30多里,还改造了干支流70多里,便于泄洪排渍。共计土方332万多立方米,石方37万多立方米,涓水河两堤全部砌成石护坡。衡湘四县观战者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为“神奇”!

治水,还得治山。八十年代初,当地党和政府全面着手治山。固河护坡,截河导流,整治崩岗,挖“竹节沟”,辟“鱼鳞坑”,修建沉沙地,拦沙坝,新建扩建山塘,把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一九八七年十月四日,《湖南日报》以“昔日山败鸟不栖,今日林茂鸟叽叽”为题报道涓河上游水土保持成果和经验。

荷叶(区)的得名,就是因其地形酷似一片荷叶。涓水河综合治理,让这片荷叶上的“叶脉”顺畅环保,让这片荷叶生机勃发,活力无限。上一辈的努力没有白费,40多年过去了,这些水利设施依然在造福两岸人民。

进入新时代,被涓水滋润的这片田野,进入了新的激情勃发阶段。

涓水流过的井字镇花桥村,荷叶镇生机村、清泉村、长塘村沿岸,地势平坦,沃野万亩。井字荷叶两镇将其建设成为了万亩高产双季稻基地,成为了大双峰的“粮仓”。春天,这里秧苗青青;夏天,这里稻香阵阵;秋天,这里稻浪滚滚。这片希望的田野,有充沛的保障照护着它,有辛勤的汗水滋润着它,有丰收的喜悦浸染着它。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徒步队伍中,有人领头唱起了歌儿。振奋的歌声,铿锵的脚步,激起了河中的一群野鸭。

一段意蕴深远的旅程

去涓水河徒步的想法由来已久。半月前,第三届娄底市旅游发展大会在双峰县召开,我觉得是时候要实现这个想法了。

上周,我们对路线进行了实地查看。从蒋市村出发,沿涓水而下,从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正门口经过,终点是涤生书院(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经实际测量,里程为21.3里。

213,这真是一个神奇的巧合。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曾国藩诞生于荷叶镇白杨坪。这次徒步活动的第二天,正好是农历十月十一,曾国藩诞辰213周年纪念日。

从蒋琬故里开始,为耕读而出发。到涤生书院(曾国藩家教教育博物院)结束,为耕读而前行。用脚步丈量21.3华里的距离,体会前贤们徒步走出大山、走向天下的艰辛,这不仅是一种体验,也是一种传承,还是一种朝拜。我们走过千年的时空,走过广袤的田野;我们感受古人的智慧,触摸大地的心跳;我们仰望先贤,将时代责任、社会担当装进心里,我们走进田园,将乡土乡情、泥土露珠握在手中。

徒步队伍走过涓水东岸的道路,队员们惊喜地发现,这里已经被镇村两级带领人民群众将其打造成一条“耕读文化大道”。40多年前栽种的枫杨已经参天,让这里成为了一条林荫道;当年的河堤已经硬化并打上炒砂,进行了交通标准化改造,平坦宽敞而舒适;路边有精心设计的文化长廊,从“立春”到“大寒”,二十四节气阐释分明,从“浸种”“播种”到“归仓”,水稻种植全过程图解清晰。

‌“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荷叶井字人们在曾国藩文化的浸染下,将“耕”与“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在经过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葛氏宗祠时,同行的曾国藩故里管理处主任葛光永与大家说:“葛氏宗祠建成几百年了,直至现在,这里面从来没有中断过办学。”教育优先,弦歌不绝,这不正是这片土地上“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吗?

徒步,不是赶路,不是比赛。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徒步来学习、来沟通、来感悟。‌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教师、博士谭景林兴奋地说:“我对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特别感兴趣。看到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里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觉得我们的农村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我是凌晨从涟源开车过来参加这个活动。”涟源市委党校的龙倩老师说,“在路上,一路看到天色慢慢亮起,看到朝阳升起,开启一段新的旅程,内心特别兴奋,非常期待。只要出发,就有意义。”

参加活动的队员除了极少数几人是运动达人外,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参与这样的徒步活动,没有运动经验,甚至还身有伤病,但抱着挑战自己、不断学习的心态,都坚持走到了最后。全程参与活动医疗保障的井字中心卫生院医生熊立足说:“这一路,没有任何队员需要提供医疗帮助,真心为你们点赞!”

抵达终点涤生书院后,所有完赛的队员都得到了一块闪闪发光的奖牌。在参观了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后,曾国藩六世嫡孙曾樾院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和队员们进行了交流,就文化融入旅游发展、融入自媒体建设阐述了自己的主张。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

曾国藩六世嫡孙曾樾和队员们交流

在活动主题中,我们明确了“网络文明传播活动”这一形式。所以,这次活动还同步进行了网络直播,线上观看达5000余人次,很多网友纷纷在直播间互动,为队员们鼓劲加油,为家乡点赞打Call,普遍认为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可以经常性地举办。

直播结束后,负责线上直播的曾国藩故居讲解员廖静意犹未尽地说:“原想到一边直播、一边徒步,我会坚持不下来,没想到,传播耕读文化、讲解曾国藩家风家教思想、与网友们互动,时间过得好快,脚步也变得好轻松。”

午后,我们从涤生书院走出来,一大队学生正列着整齐的队伍向书院走来。

暖阳高照,红旗招展,清风徐来。有学生唱起了歌曲:

“此处双峰,耕读传家书香千年,两派交流活水在此间。此处双峰,人文鼎盛今朝流传,一曲颂歌更从何处仰高山,巍峨壮观……”

感谢:曾国藩故里管理处、荷叶镇党委政府、井字镇党委政府、涤生书院(曾国藩家庭教育博物院)、井字镇中心卫生院为本活动提供了支持
作者:黄诚,土著民发起人。

延伸阅读:歌声飘过峡山湖:土著民“秋韵·峡山湖”秋游活动剪影


“土著民阅卷” |


TUZHUMINYUEJUAN






陈志炳|《父亲的人生旅途

陈志炳父亲年青时一步一步从底层爬起,在单位上这一小范围内一度大红大紫,由于出身寒门,没有成功者引领,试错成本太大,在摸清规则之后,已年过半百,所有的激情和雄心壮志在年岁面前都是无能为力,而至蹉跎人生。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向本平台投稿视为了解并同意投稿须知
点此查看  土著民全媒体矩阵

土著民
越长大,越孤单;越行走,越怀念……土著民,带您触摸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