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文化传承:共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新路径|曹辉

文化   2024-11-23 20:26   湖南  
近日头条:秋日游文塔赋|邓少旦 作别|叶子健 冬天的童话|孙晓波   ▲荷叶连连是侬家|刘亚曲 父亲的淮山|阳国云

这是土著民第3529天连续更新


编者按:11月23日,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峰论坛,深入探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以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的独特性与传承路径。论坛期间,还举行了《乡愁里的古村落》丛书首发式。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湘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曹辉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言。经曹辉先生授权,土著民特刊发其发言内容。


数字赋能文化传承

共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新路径

曹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

大家上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中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文化高峰论坛,参加《乡愁里的古村落》丛书首发式。我发言的标题是《数字赋能文化传承:共探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新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愁是灵魂。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就明确提出,要让城镇化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物质表征,“记得住乡愁”为内在文化与精神诉求。

对于发源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文明,村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从《汉书》所言“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的自然萌生,到社会学家林耀华在《金翼》里所言“别忘了把种子埋进土里”的朴素信仰,村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文化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在一个时代转型的时候,要留住的是我们整个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一种情怀,给后代留下民族文化精神的情感家园。

具有成百上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如何保留传统村落风貌、活化利用各具特色的宅院民居,成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如何在日益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守住家园,留住乡愁,是全球性的普遍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考察传统村落,多次对传统村落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层面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列入名录、实施挂牌保护制度的传统村落已八千有余,五十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得到保护,近五千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我国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然而,在信息洪流与快节奏生活的夹击之下,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失活挑战,众多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村落和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淡忘、被边缘的严峻形势。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著名作家冯骥才感叹:“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传统村落保护,既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发掘和认知,也是当下与传统的真切对话。在此背景下,主流媒体应当挺身而出,积极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与社会责任,充分利用其强大的新闻传播优势和广泛的报道影响力,为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与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认真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今年6-8月,湖南日报社精心策划并隆重推出了《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古村落》系列报道,旨在深入挖掘与展现古村落的独特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今天,湖南人民出版社和中南大学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共同推出的《乡愁里的古村落》丛书,与湖南日报社的系列报道不谋而合,都共同聚焦于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正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下,大家齐心协力共同致力于守护与传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社会各界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体现。

湖南日报系列融媒体报道《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古村落》,请点击本页左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情。

《文化中国行·时光里的古村落》系列报道通过对湖南省的株洲沩山村、湘西双凤村、郴州板梁村、岳阳张谷英村、邵阳大园村、衡阳中田村、益阳洞市村、永州勾蓝瑶寨、怀化芋头村等9个村落进行记录与探索,做好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演绎。报道坚持“以人为本、以情动人”,以新闻报道为媒介,深入挖掘古村落的文化内涵,传递传统文化的价值,力求让每一个古村落都有其独特的记忆点和情感共鸣,展现它们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面貌、新气象,让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光芒。

在报道创作中,我们坚守“传承与发展并行、有形与无形并重、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核心理念,旨在融合文化韵味与新闻价值。既重视古村落物质遗产的保护修复,又深挖其人文精神与乡愁情怀,通过讲述村民故事、展现乡风民俗,让读者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细腻的笔触让读者跨越时空界限,体会到那份温暖的文化情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融,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生,得以鲜活呈现。

在数字化时代,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问题。《时光里的古村落》系列报道包括由一组文字报道、两组视频产品和一个摄影专版,进行图、文、视交叉呈现。报道团队充分运用现代影像技术,运用高清摄影、无人机航拍,对古村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数字化记录。这些数字化资料不仅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提供了可能,也为后续的活化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报道一经推出,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中宣部新闻局主动点赞表扬,报道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今日头条、百度新闻等众多权威平台转发并重点推荐,全网传播总量达到了2.3亿人次。其中,《大园村:载史载道 传袭久远》单篇传播量更是高达7116万次。这些数字不仅是对该组报道的肯定,更是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重要性的有力证明。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而数字化保护与创新传播,正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新机遇。通过数字化手段,我们可以让文化遗产更加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激发更多的人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爱。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以文化遗产引领乡村振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需要全国上下勠力同心,致力于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以实际行动为中华文化的辉煌篇章增添光彩,使每一座古村落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成为沟通往昔与未来的坚固桥梁。

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尊重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精心规划与改造传统村落,同时致力于它们的妥善保护。我们的目标,是传承那些充满生命力的乡土文化,深入挖掘、忠实继承并勇于创新传统村落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份对文化深沉的敬畏与满腔的热爱,不应仅仅停留于心间,而应化作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不竭动力。让我们共同努力,以实际行动践行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使命,为共创中华文化更加绚烂多彩、辉煌灿烂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古老的文化之光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谢谢大家。

作者:曹辉,湖南双峰人,1972年11月生。系湖南日报社文体频道总监江副刊主编、高级编辑,湘潭大学特聘教授、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著有《与名流面对面》《新闻背后的新闻》《我和我的湘大》等书。


“土著民阅卷” |


TUZHUMINYUEJUAN






叶子健|《作别

秋水lg5:字里行间,爱与哀愁交织,侍母疾榻之景,仿若精雕细琢之画,每一笔触皆注深情,尽显孝道,及言离厂之别,不舍之情,令闻者潸然。

曹建:叶校的散文《作别》感人至深,母亲的爱,才使得我们在人生路上有依靠有温馨;陪伴母亲,走过悠悠的岁月以赤子之心对母亲深深的感恩,陪伴96高龄母亲,走过悠悠的光阴,那是上天,赐予你最大的幸福甜美,诚然,带好孙辈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但陪伴好父母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取舍之间难以决断,才谓牵肠挂肚,难以心安,才有这么感人的《作别》

 土 著 民 
乡土 | 文学 | 生活 | 记忆
第11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活力文化自媒体
第12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乡土气息自媒体
第13届中国传媒大会最具人文情怀自媒体
扎根乡土  留住乡音
传递乡情  守住乡愁
合作/投稿:toozoom@qq.com
土著民原创作品,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向本平台投稿视为了解并同意投稿须知
点此查看  土著民全媒体矩阵

土著民
越长大,越孤单;越行走,越怀念……土著民,带您触摸那些回不去的时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