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头条:▲父亲的淮山|阳国云 ▲品读荷叶:古老土地上的诗意与温情|葛正腾 ▲嗨,一起走走去|qq小灰鼠 ▲咸同往事|在凄风苦雨中成长
这是土著民第3525天连续更新
11月10日早上,在双峰县井字镇蒋市村的大门前,身着橙色短袖、带着白色棒球帽的我,有幸成为了土著民组织的“耕读文化传承之旅”21.3华里徒步涓水河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的一员。我心中满是兴奋和好奇,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徒步活动,第一次来到美丽的涓水河畔。
8点15分,出征仪式开始了。井字镇禹镇长致热情洋溢的欢迎词,初来乍到的我听了心里暖洋洋。接着,本次活动的发起人黄诚先生提出引人深思的“三问三答”,使我明白了活动的目的、线路设计的内涵、以及活动的深远意义。在曾国藩故里管理处主任葛光永先生宣布活动开始后,我们带着禹镇长“祝大家今天走过所有弯路,往后的人生尽是坦途”的祝福出发了!
红旗开处,一幅涓水画卷徐徐打开。涓水从黄巢山弯弯地流淌而来,悠悠地向湘潭、湘江流去,横亘在井字、荷叶的广袤大地上,不知疲倦地浇灌着田畴、哺育着民众,滋养着文明,让万物生长,一片葱茏。
欢迎涓水款款而来的是列队两岸的高大茂盛的枫杨树,数十年来,它们默默地努力生长,英姿飒爽,顶天立地。它们挽起绿色的臂膀,擎起一条宽二十多米,长数十里的绿色长廊,为涓水河抵挡风霜雨雪,抵挡水土流失,护涓水一路向前,奔流到海。
金色的晨光中,涓水从一道道“彩虹”中穿越而过。那“彩虹”是井字、荷叶人民修筑起来的一座座雄伟的桥梁。黄诚先生直播采访了居住在石龙桥旁的老人们,他们深情地讲述着七十年代修建桥梁,综合治理涓水河的艰难与荣光“家家来人,人人出力,搬石运土,没有先进的设备,就用双肩双手来干……”一位骑摩托车的男子朗朗地说:“有些桥都是仿赵州桥设计的,美观坚固,以前桥头都蹲着石狮的……”坐在年代久远的斑驳的青石头上,抚摸着时光雕琢的凹凸纹路,我似乎看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热火朝天的修桥治河场景。这不正是“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的体现和传承吗?我们在石龙桥上合影留念,致敬一个艰苦奋斗的时代,一种薪火相传的精神!
沿河两岸,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褐色的肥沃土壤沐浴在冬日暖阳里,闪着金色的光芒。农人们正在休整土地,一块块长方形的厚实土地,一排排地铺陈开来,展现出大气磅礴的艺术之美,而他们躬耕的姿态成为恢宏背景下的一道绝美的风景!他们就是这样汲取天地之能量,学习天地之德慧,培养健康之体魄,铸就自强不息之精神;他们就是这样晴耕雨读,昼耕夜读,传承了中国千年的耕读文化。家喻户晓的曾国藩家族之所有能够经久不衰,代代皆有才人出,就是恪守了耕读传家的祖训,为国家培养出治国安邦,传承文化的大批人才!
当看到工业文明发达的西方国家,付出很大代价倡导“新农夫运动”,号召市民回归乡村,回归自给自足式的田园劳动的时候,再次证明了曾国藩家族的耕读文化祖训是中华文明的长寿基因,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源泉!
行走在流金的土地旁,作为教师的我,思忖着,我应该为学生树立新时代的劳动观,让耕读教育贯穿学生的各个阶段和教学日常,让学生懂得农耕劳动是生命的需要,能健体养心,能开发智慧, 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密码。
放眼望去,大地无言。我想,来年的涓水河畔又将迎来一个油菜花盛开的春天,一个稻浪翻滚的秋天。集秀气、灵气与瑞气于一体的涓水河,正在这样的丰收美景里衣袂飘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