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1775篇学习笔记
★摘抄自2024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01 月坝的歌声
月坝,是一个村庄,在四川广元利州区白朝乡。这里海拔1400多米,举目可望连绵山峰,伸手可触天上白云。
这个村庄有点特别。一条有140多年历史的老街静卧在山谷中,叫罗家老街。罗家老街,并非只有罗家。当年,来来往往的商人只要愿意,都能在这里停留,都能在这里安营扎寨,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村庄。村庄沿溪流而建,潺潺的溪水蒸腾起一层淡淡的山雾。溪水两边,一栋栋民房白墙灰瓦,或高或低隐在淡雾中。山间小路蜿蜒成趣,绿树杂花蓬勃一山又一山,人语笑声伴着蝉鸣鸟声忽远忽近。 罗家老街上的一条老廊桥,是连接溪两边住户的通道,也是当年货运的要道。如今骡帮远去,廊桥仍在。近看廊桥,挑梁起拱,拱角高翘,上层人字坡,挂“月华廊桥”四个大字,下层为四面斜坡,铺小青瓦。桥面两边行人,中间跑车。石立面上的雕刻融汇多种技艺,雕着花鸟山水、花卉缠枝,婉转流动,千姿百态。不过有些图案因岁月侵蚀,只剩隐约的轮廓。人从桥上走过,风声阵阵,仿佛百年前的骡铃响起。 老街老院子,在月坝村随处可见。欧家大院,修建于晚清,是典型的川北四合院。清一色的木窗子,不饰油漆,泛出木材的自然光泽。院子里建有一天井,青石铺地,石面上生出浅绿苔藓,阳光打上去,闪出湿润晶莹的光芒。天井边一棵银杏古树,老干虬枝,枝繁叶茂。风生处,树叶沙沙作响。树枝间架一鸟窝,鸟已飞走,盛满了空寂的阳光。02 姜田深处(遇见)
初秋的姜田郁郁葱葱,微风拂过,似是碧绿的湖面摇起了波浪,摇成了一幅起伏的水墨画。几只叫不出名字的鸟雀盘旋在姜田上方,水墨画瞬时又多了几分灵动。站在姜田深处,听姜叶摩挲的声音,又感觉每棵姜苗都亮开了嗓子,喊来了风,喊来了鸟儿,喊来了勤劳的姜农…… 10年前的这个时节,我也曾来过这个村庄,那时的姜田还是这儿一小块、那儿一小块,中间被玉米、蔬菜等田地分隔开,零散地分布着,远没如今接连成片后这般壮观。 每一块姜田里都有农民在劳作。附近,几位头戴草帽、身着汗衫的姜农,正手扶农机在姜田中穿行,所过之处,新土翻向两侧的姜苗根部,开成一道土沟。他们的汗衫上印着“生姜种植基地”的字样,走得再近些,发现还印着一行字:“撸起袖子加油干,土里刨出金疙瘩”。03 峭壁边上的村庄
下庄的夜不同于任何一座城市的夜。城市的夜,是明晃晃的、喧嚣的。下庄的夜,是静谧的、沉稳的。下庄的夜也不同于其他乡村的夜。乡村的夜应有夜虫的欢唱,有此起彼伏的蛙鸣。下庄的夜没有这万般风情。 我再抬头看那峭壁,峭壁半隐于阴影之中。坑沿的“鱼儿溪”是炸响开山第一炮的地方,那里有一条瀑布,由于距离太远,夜里只隐约看到一丝银亮亮的水,却听不见哗啦啦的水声。 我记起采访中听到的细节。20多年前炸响第一炮的那天是个大雪天。雪夜里,出工的下庄村乡亲们在鱼儿溪旁边的崖壁搭窝棚,撑几块塑料布遮风挡雪。那一天他们很多人也失眠了,走出窝棚看月光。他们看到的月光和我今晚看到的或许一样,但他们所看到的月光下的下庄村,肯定与今天不同。 第二天清晨,我醒得特别早,隐隐听到屋外汽车和摩托车经过的声音。游客还没来,那是村民的车。路虽修好,但下庄还有很多基建工程在陆续开展。柑橘基地里还有薄雾。此时正值花期,白粉粉的花点缀在绿叶之间,薄雾拂过,撩拨起一股淡淡的香气。薄雾漫过果园,萦绕在房舍之间。村里的房舍也都整修一新,有平房,也有二三层的楼房。楼房大多是为发展旅游产业而改建的,楼下居家,楼上作民宿,村居和民宿融合在一起,生活和产业也融合在了一起。04 故乡的清晨
在我的记忆深处,故乡陕北的清晨宛如一幅朦胧而又充满诗意的画卷。 当第一缕曙光还在山那边徘徊,故乡的大地便被一层浓浓的雾气所笼罩。这雾气像是大地在夜间呼出的气息,在黎明前夕弥漫于每一寸空间之中。山梁在雾中若隐若现,那原本雄浑、刚硬的线条变得柔和起来,仿佛是大自然用它那神奇的画笔,在这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水墨丹青。 我沿着山间的小路缓缓前行,脚下的泥土带着丝丝凉意。那路边的小草,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雾气中微微颤抖。路过一处窑洞,能看到农人在院子里摆放的农具。锄头和镰刀上挂着些许水珠,仿佛刚刚从晨雾中苏醒。 雾气不仅弥漫在山间,也弥漫在那古老的村落中。一座座窑洞在晨雾的包裹下显得格外宁静,院子里的枣树挂满了红彤彤的果实,仿佛是一颗颗璀璨的宝石。窑洞内部虽不十分宽敞,但处处透着温馨。土炕是窑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寒冷的冬日,那烧得暖暖的土炕是一家人最舒适的港湾。炕上铺着色彩鲜艳的炕席,摆放着柔软的被褥。在这样的窑洞中生活,有着一种无法言喻的宁静与满足。 窑洞前,老人们早早地就坐在小板凳上,微微眯着眼睛,目光中透着对生活的从容与淡然。妇女正蹲着身子,仔细挑选着刚摘回来的蔬菜。清洗干净的蔬菜挂着晶莹的水珠,显得鲜爽喜人。孩子们在院子里嬉戏玩耍,在这雾气弥漫的早晨,他们的笑声格外清脆。 诱人的美食香气,也和朦朦胧胧的晨雾一道飘散。油馍馍,那可是陕北人早餐桌上常见的美味。把黄米磨成面,发酵后揉摊成型,再放入锅中油炸。在翻滚的热油中,油馍馍渐渐变得金黄酥脆、样子诱人。还有碗坨,用荞麦面加水搅拌成糊,然后倒入碗中,上笼蒸熟。刚出锅的碗坨散发着荞麦的清香,配上醋、蒜、辣椒油等调料,酸辣可口。在这有些清冷的早晨,一碗热气腾腾的碗坨,既暖胃又暖心。 我继续漫步,雾气渐渐散去,阳光开始透过云层洒下。远处的山峦逐渐显露出它的轮廓。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像是大地的指纹,记录着故乡人民的辛勤劳作。金黄色的庄稼在微风中摇曳,诉说丰收的喜悦。在这美丽的景色中,我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粗糙的双手紧握着农具,在田地里辛勤地劳动、耕耘着未来。 随着太阳升高,雾气完全散去。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连绵起伏的山峦、错落有致的窑洞、金黄的庄稼、清澈的小溪……这片土地上有我最亲的人,有我最美好的回忆,还有数不清的动人故事。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陕北人民用他们的热血和勇气保卫着这片土地。那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成了历史的一部分。在和平年代,陕北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建设着自己的家园,让这片土地变得越来越富饶。那一个个奋斗的故事,激励着故乡一代又一代的人。 离开故乡的日子,我常常想起故乡的清晨,想起那迷人晨雾中的美丽景色,想起那片土地上发生的许多美好事情。那是我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那里有我永远的根。05 牛蒡花开
牛蒡的名字有些古怪。识者知是植物,不识者还以为是从牛身上得来。牛蒡花也古怪得很,看花形像圆溜溜的果,果球顶端却蹿出一条条细细的、淡紫色的线,如同一座座小小的喷泉。干活的农民都躲着它,因为它的花苞上有针刺。生活在一个不被打扰的地方,牛蒡无忧亦无惧,专心致志壮大它的根系。 牛蒡的茎和叶憋足了劲儿,把花托举到高处,让花儿无遮无掩地沐浴阳光。一位农民拿一把铁铲,铲松牛蒡四围的土,然后弯下腰,一双大手握上去,牛蒡在他手里就像深水中的莲藕一样慢慢浮现。待他一脸憨笑地把牛蒡举起来,在阳光下晃了晃,我们不禁惊讶于他手腕力度的控制精妙,也惊异于牛蒡深深扎入土中的毅力。拔出的牛蒡表皮淡褐色,又长又直,外形酷似山药,但比山药硬气了许多。 这就是老家山东安丘的安丘牛蒡。它形状笔直,粗细均匀,持其一端,尾端可像牛尾一样轻轻摆动。这样的牛蒡口感紧致而又鲜嫩。牛蒡做菜,最简单不过。牛蒡炒肉,牛蒡切丝,细细长长的,一箸入口,爽脆鲜美。切块,可炖鸡,牛蒡块软而不酥,嚼之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