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市场篇

财富   2024-12-02 17:06   北京  


上周,我们发布了《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的第一篇——政策篇,详见《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政策篇》和第二篇——国际篇,详见《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国际篇》,本周我们将继续和大家分享报告的后两篇,市场篇和保险篇,今天我们先为大家带来系列报告的第三篇——市场篇。


1

我国慢病管理市场概览

纷乱与机遇共存

(一)“慢病管理市场”的界定:与患者发生管理交互的服务供应商


“慢病管理”服务中,与患者直接交互的服务最为核心,直接影响慢病管理的成效,是慢病患者及相关产业链价关注的重心。


(二)我国慢病管理市场的发展阶段:从人力走向数字,从工序迈向价值


1、2010年以前:传统疾病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实施的“慢病管理”由学术报告与小范围科研试点为主体,基本没有商业化参与,多以小人群短期尝试为主,未能形成规模。


2、2010-2020年:数字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数字化信息的发展大幅促进了行业的发展,大批新型数字化疾病理工具涌现,但在资本的热潮退去后,存活下来企业寥寥无几。


3、2020年至今:价值化发展阶段。历经资本的洗礼,慢病管理企业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开始侧重自身价值建设,主要表现为“构建资源壁垒”与“可持续盈利模式”两部分。


(三)我国慢病管理服务产业链展示:政、医、患、产业的有机结合


我国慢病管理服务链条可总结为:政府指导、医院实施、服务机构运维、药械等相关产业协助、大数据支撑、患者依从,所有参与方的最终目标都是让患者可以自发的依从“管理方案”,提升自身健康水平,降低或延缓重大疾病的发生。


(四)我国慢病管理服务企业概况:数字系统支持下的按病种分工


参考2022年CDC发布的“慢性病防治典型数字产品(服务)展示目录”, 疾病维度上,围绕四大慢病以及精神心理疾病施加干预的机构较多,商业参与程度方面,此次入选目录的产品超过八成由商业公司为主体申报,“数字化慢病管理”概念正在加速从科研走向市场。


(五)行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天时(政策支持)地利(技术革新)人和(认知转变)


一是政策支持拓展了慢病管理的发展空间。2016年起,国家推动慢病管理发展的力度逐步提升,支持政策相继出台。未来随着我国慢病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相应管理服务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宽。


二是技术革新提升了管理效率。新兴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慢病管理的效率,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状态下为开展慢病管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三是行为习惯的改变奠定了发展的基础。民众逐步习惯互联网医疗模式,势必将降低数字化诊疗慢病管理的推广难度,为下一步市场化推广奠定基础。


2

我国慢病管理服务行业

商业模式分析


(一)需求侧,客户核心诉求逐渐清晰


患者、医院、政府、企业等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对慢病管理都有不同程度的需求。“不得病”是慢病患者最核心的需求。政府的需求是在提高慢病群体健康水平的基础上实现医疗花费的降低。医院对慢病管理的本质诉求在于“合理创收”。 企业端的需求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为员工福利需求,旨在加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以及减少病休情况等。另一种为业务相关需求,主要存在于医疗下游产业中,这部分企业将慢病管理机构视为医院销售场景的迁移,希望在该场景实现销售增量。


(二)供给侧:三级产品分层,基础层、应用层、转化层

1、基础层“数字化慢病管理系统”


慢病管理系统类产品主要面向医疗卫生机构输出,在满足医院需求的同时,管理企业可同步获得该医院的医生资源、患者客源以及品牌价值,又由于医院部署系统产品一般存在唯一性,因此管理企业与医院达成系统产品合作也是建立自身行业竞争壁垒的过程,战略意义深远。


2、应用层“细分疾病管理服务”


在数字系统的支持下,依据管理疾病的病情特点与管理目的,慢病管理企业又细分出了多种服务方向。


一是基础功能康复类,该类产品定位为疾病后脏器功能康复,可有效辅助临床药物等治疗方案,病种泛用性较强且具备较强处方化的可能性。


二是日常病情管控类,在日常病情管控主要面向糖尿病、高血压等需要持续监测生理指标、及时给予干预意见的高发慢病,机构通过持续监控,识别异常情况,及时引导或干预,提高诊疗效率,提升患者健康水平。


三是转化层“客群衍生的数据、销售合作等”, 核心是将基于“基础层”、“应用层”产品而沉积的客户、交互环境以及行为数据资源,通过促进药品器械销售或者支持医药相关科学研究进行变现,最终实现销售推广佣金或者科研服务费用的营收。


(三)付费链条:产业付费为现阶段市场主导


从支付方的角度出发,我国慢病管理产业可以总结为三种商业模式:以“药械”养“管理”(产业付费)、以“医疗”养“管理”(医院付费)、以“价值”养“管理”(政府或患者付费)。


1、患者付费

患者主动付费购买慢病管理服务在国内外市场中均不多见,实际场景中多数慢病管理机构中自费客户占比不足1%。


2、政府付费

政府付费分服务采购与医保结余留用两种。前者多见于政府部门主导的科研项目,但由于筹资等问题,实际落地的案例不多。后者以天津试点模式为代表,是“价值医疗”模式的真实应用。


3、医院付费

医院付费多见于慢病相关的基础建设采购,此类业务并不属于营利性业务,管理机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参与合作的案例并不在少数,将医院定位为战略发展资源用以撬动更大的药械产业营收基本已成为市场的共识。


4、产业付费

这个体系中实际付费方为药企、器械厂以及医药产品供销平台,资金来源于药、械、营养品的销售利润,慢病管理企业相当于掌握客户资源的药械经销商。



3

我国慢病管理市场的

发展困境


(一)慢病管理的核心价值有待证明:发展时间、数据壁垒双重制约


一是发展时间不足。我国在十余年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半个世纪的发展路程。基础建设可以快速追赶,但管理效果相关的数据积累、居民主动依从的改变却难以一蹴而就。在现阶段“发展时间”成为制约我国慢病管理企业量化管理有效性的一大因素。


二是数据壁垒。数据的获取及利用成本过高更是制约慢病管理企业发展的另一重大因素。现实中,我国医疗数据标准不统一,多中心间普遍不能互认;数据质量差,清洗成本极高;数据资产化程度低,商业应用存在壁垒,上述问题涉及到的层面较深、关联主体繁杂,较难从单一产业端发起破局,除非在顶层设计层面出现新突破,我国慢病管理企业在短期内难以完成价值医疗的转变。


(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仍有待梳理:需依赖关联产业生存,但不能被产业绑架


慢病管理可持续性的根本在于回归患者的核心诉求,用“有效性”留存客户,按“效果价值”收取费用,最终实现“价值医疗”转型是目前众多慢病管理企业的共识,但短期内依靠药械产业销售佣金维系生存仍是主流方式。过于依赖药械产业生存会模糊慢病管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如果不能在“产业价值”与“效果价值”间找到发展平衡点,慢病管理企业将很难在C端市场维持稳定客源。


4

我国慢病管理市场

未来发展趋势预估

(一)夯实竞争壁垒


一是医院渠道为核心的拓展。医院合作对于慢病管理机构而言具有极高战略价值,横向通过广泛的基层医院接触大量患者延申日常慢病管理,纵向通过分级转诊体系将患者的多层次诊疗需求维系在服务体系内部完成,将是企业构筑商业竞争壁垒的重要方式。


二是数据价值的深挖。慢病的管理过程数据以及诊疗相关数据也是支撑企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大体量连续性医疗数据的获取、数据安全保障及分析能力的建设将是企业下阶段发力的重点。


(二)降本增效


一是同质业务的扩张。服务同类型患者数量增加,人均服务成本将降低,即规模报酬效应。慢病管理企业快速增加客户的方式除上文提到的扩张合作医院版图增加患者接触量外,还可以横向扩展同质化管理的病种,实现管理成本上的优化。


二是AI大模型的引入。依托领先的AI(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释放医生的管理能力,提升机构慢病管理效率和运营能力。


三是借助政府基础建设。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已经投资了慢病管理的相应基础设施,因此服务机构可以依托此类现有的公立医疗资源,构建自己的慢病服务体系,从而进一步降低自身投入基础设施的成本。


(三)产业利益与服务价值平衡发展


1、短期生存,加强下游产业链整合能力。

短期来看,从药械等下游产业链赚取销售佣金仍是最大的营收来源。提升这部分利润主要从降低进货成本以及减少运维费用两部分入手。


2、长期共赢,需加强自身品牌建设。

对于慢病管理的创新企业而言,长期发展需加强自身品牌建设,销售药械不是目标,而是为了达到慢病管控目的的必要手段。长远发展来看,慢病服务管理机构需要通过产业链深度合作努力寻找自身在减轻患者医疗经济负担与药械销售获利中的平衡,还是要以患者需求为核心,这样才能通过需求端患者的认可与肯定,逐步塑造自身的品牌定位,从而避免走“以药养医”的老路,实现慢病管理可持续性发展。



本文作者:李昕禾,张楚,范晓萱

李昕禾,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产融创新事业部高级副经理

张楚,中国人寿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产融创新事业部总经理

范晓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员



# 直播预告 #

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市场篇&保险篇

本期直播主题:慢病管理调研系列报告—市场篇&保险篇

直播时间:12月6日(周五)20:00

关注视频号“13个精算师”,一起来参与讨论


入驻平台:雪球、头条号、微博、百家号、知乎

邮箱:thirteenactuary@163.com

小编微信号:xxjss13

查询海量保险资料关注13精资讯

13个精算师
介绍保险知识,发表与保险财务、精算和投资有关的学术论文和评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