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化债之路

楼市   财经   2023-12-26 19:40   北京  


第四季,这是唯一一季杰总坐在第一排听完全部演讲。

JUMP大会前几季,我要么忐忑不安,要么脑子里全是我自己的致辞或演讲。

那一刻,我真正变成了坐在第一排的观众。

与大家一样,第一次看见构思了两个多月的大会开始一秒一秒落地,第一次开始放松享受现场的演讲气氛,第一次努力把四个小时后自己的演讲忘记掉。

没有别的原因,都是因为你们。

能与你们一起合作成功的演讲,真棒。

蔡雪珂的演讲,就具备令人放心的气质。蔡总是本季JUMP大会最后一位上车的嘉宾,但是与他见面交流半个小时后,我就知道,我们彼此的选择都是对的。

化债是地产行业重启的前提。

虽然我们不知道重启的具体时间刻度,但是它一定会发生。化债就是对这场重启最大的尊重。

中金公司是今天地产行业化债之路上最重要的顾问公司之一,如果说华利安重度参与了境外债务重组,那么中金是出险房企境内债务重组最重要的伙伴。

深度参与其中的蔡雪珂有诸多一线观察,虽然他没有指名道姓某家房企,但是他非常慷慨地分享了他的洞察与提炼。

事实上,很多没有来到现场的朋友,很快就会从接下来的文字里读取到他令人印象深刻的归纳能力——这个特点,贯穿了他对地产局势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解读。

大道至简。最短的文字、最凝练的结论最有力量。字里行间,我能读取到很多房企与老板的命运。

这是一个讲给真正有重启意愿的地产老板听的演讲。

写在前面  by杰总

JUMP大会第四季  蔡雪珂 演讲集锦
以下文字,根据嘉宾意愿等有所删减。


化债之路‍‍‍

中金公司董事总经理蔡雪珂

《JUMP大会第四季》演讲节选

今天,债券投资机构对中金债务重组团队非常关注,关注我们见了哪些企业,大家谈了什么,是不是正在进场开展工作。那其实也造成了这个市场的价格波动,给房企化债这个话题披上了神秘的面纱。

大家觉得,这可能都是一个黑匣子,不知道将来是怎么样。我想,今天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场合和机会,把我们一些具体一线的观察跟各位做一个交流和分享。

如果把化债放到一个持续的维度上看, 其实就是回望过去,抓住现在,展望未来。

昨天

昨天,我们很突出的一个感受是,很多房企曾经的光环其实是现在化险化债的一个负担。

为什么这么说呢?

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三高模式,实际上是比较典型的房企发展的模式。在过去特定的一个阶段,在拉动经济,提高城镇化率方面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过程中,很多房企也实现了弯道超车。在整个财务上也实现了比较可观的一个回报。但是过程中,实际上大家围绕三高模式做了很多极致性的优化。最终,把指标与纬度都推向了一个以降低风险抵御能力为代价的方向,也因此给化债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分享几个例子。

第一个,就是所谓的资金池模式。

大家都知道,资金池模式实际上是房企高周转的一个基础,有很多好处,可以提高实际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但是市场一旦快速下行,监管快速收紧,就好比是,水管里的水,原来是流动的,现在又冻住了。

那么,原来向资金池贡献资金的这些项目,就没有办法回去完成后面的建设,也就成为了一些缺口项目,产生了保交楼红档项目。

另外有一些房企为了维持资金池,可能阶段性地就会有一些跨项目的担保,项目间的资金往来。

由于大家在做资金池的时候是点状的,直接进行了资金划拨。结果,很多资产板结在一块,好项目与坏项目交织在一起,成为一个一个线团,怎么也解不开。

第二个,直接融资。

2015年以来,债券市场迎来大发展。地产债的规模,从境内几十亿一下子扩张到大几千亿。这个过程中,大家觉得资金使用灵活,还不用担保,但是现在来看,问题比较突出。

现在销售端放缓,融资端收紧,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的信用债融资其实就是依靠借新还旧。

我们自己统计,如果连续 5-6 个季度没有能够在公开市场发债,后面的兑付风险就比较大。

我们还统计,已经出险的房企,公开债的融资规模要比没有出险的公司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公开债突出的特点是,一旦出现违约,无论是直接违约还是重组,会有很大的负外部性

后续的经营发展影响是比较大的。我们有一个统计,一旦违约,销售要下降70%,诉讼规模要增加30%。

第三个,业务布局。

以前大家都觉得要全国化布局。

同时大家也希望去做一部分下沉市场,去抢抓一部分棚改的红利。但现在一看,其实又成了负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大家看得到,全国性的房企,我们自己开玩笑地说,叫做爹不疼娘不爱。几乎没有一个属地政府会去领全国性房企的化债,反倒是一些地区性比较强的、聚焦在特定地区的房企,更容易得到当地政府的一些倾斜性的扶持,从资金亦或是行政的资源的赋能,典型的房企,比如华夏幸福与建业。

现在下沉市场,基本上把过去棚改阶段的本地需求,透支了,剩下的变成了保交楼的负担。在途的一些楼盘也没有特别好的盘活价值,变成了一个只有负担、没有潜力的区域市场。

第四,轻重资产

以前,一些房企希望从重资产开发转向轻资产开发,他们认为财务表现会更好,同时负债率可以得到控制,盈利性也会更好。

但是,现在来看这也是一个问题。

住宅开发量大,说明你的保交楼任务也重。保交楼,支出是刚性的,现金流流入反倒是动态的。甭管怎样都得去投入资金保交楼,留下的更多是负担。

如果单纯的是以住宅开发为主,实际上外部的支持渠道是比较匮乏的。

大家看到,很多金融机构给了一些指导性的支持,但是因为住宅开发投资降得非常快,很多融资都要围绕着投资来,那么,没有投资,何来融资?

因此大家就只能聚焦到自持物业身上,希望依靠所谓的第二支箭,拿到中债增的担保进行发债,但是你必须拿持有物业而且是核心物业去抵押。如果你缺乏了这些资源资产,那么就很难衔接上现有政策的支持工具。

第五,布局金融

以前大家都觉得地产+金融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式,是一个相互自我增强的模式,开玩笑讲,一个是倍增器,一个是永动机。

但是,在当前的环境下,这两个领域,无论是金融还是房地产实际上都会受到一个比较严格的监管。

金融领域的股东,不仅要先吸收损失,而且还要在金融机构出现风险的时候,先投入资源资产填坑,填不动,股东先上。

同时,对于涉金融板块比较多的房企而言,在具体的风险处置与化债工作中,涉及到金融部门和行业监管部门的一个协同和协调。大家在一些问题的看法、要求和优先排序上面都会有些差异。那么,这时候往往最难受的就是企业。房企自身整个化债的进度会比较慢,整个复杂性也会有比较大的增加。

最后,多元化。

我们一个典型的感受就是,以前大家都做跨界经营,它是品牌推广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品牌推广实际上是一种赔本挣吆喝,其实相当于费用化。

更多的开发商实打实投资一些新兴领域,比如养老、新能源等。虽然确实砸了很多钱,但是隔行如隔山,单纯用地产思维去做这些领域,面临非常大的挑战。

很多房企的跨界投资出现了很多风险,沉淀了很多资金,在真正地产主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也很难通过处置变现这些跨界投资,来支持地产主业,甚至成为主业的拖累

今天

站在当下,面临这些实际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干呢?

借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表述,就是把握时度效,分清轻重缓急。

今天很多出险房企,资源已经非常有限,留给大家的问题就是:

怎么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优先去解决迫切重要的问题,然后给长期的化险脱困,争取有利时机与外部条件?

结合一些经验,我认为四个方面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个,认清形势。

这么说,大家可能觉得上纲上线。但是,大家有一个共识:

市场供需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再通过 2015 年那一轮上涨来消化以前的债务问题,可能不太现实。在总量已经出现亏损的情况下,那势必就会面临一个亏损怎么分担的问题。

客观来说,过去的发展模式之下,企业金融监管三方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过失。

我们看到,政府这一侧实际上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也承担了自身的一些责任。

它的划线就是托底保交楼。我们看到有很多政策的工具、专项借款、行政资源的注入,来支持保交付。

另外一方面,金融机构本身他们也承担了相应的损失:债务展期,债权损失。

那么,留给企业要做什么呢?

企业尤其是实控人,要有主动的投入和表示。

我们自己的感觉是,在这个房地产化险出清比较漫长,起效也比较慢的阶段,各方实际上对于企业或者股东付出是有预期的,至少能够说在心理上是一个安慰。

那么具体付出多少,更多的是以效果为导向,能够把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底线的问题能够解决好,那其实可能也就差不多了。

股东的付出之外,企业也有一些议题要做。

降本降费。大家的工资待遇要做一定的调整,过一些紧日子。为了维持整个公司的基本运行,维持一个团队的基本稳定,这是企业能够生存下去的基础。

对于一些有变现能力的资产,需要做一些处置变现。在现在流动性紧缺的情况下,资金是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宝贵的。

认清形势,共担责任是第一个。

第二个,守住底线。

底线在哪里?

就我们自己的观察来讲,保交付和清集资是重中之重。

没有这两个底线为前提,所有的化险化债,甚至未来的发展,其实都是空中楼阁。

保交付是国家非常强调的「三保工作」的首要位置。

而之前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内部涉众的集资问题。这个一定要通过各种可行的方式妥善解决。

除了这两个重中之重外,农民工工资的发放在年底也涉及社会稳定,同时也要与金融板块进行适当的切割。防止把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依托股权关系,传导到金融领域,使得全局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总结而言,底线就是守住涉众、涉稳问题,凡是外部性比较强的债务,在大家的实际处置工作中,要排在更优先的位置。

第三个,先稳住,再图出路。

化债之路,不能简单的抱以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与想法,这是一个比较长期的、甚至是分阶段推动的过程。

具体来说,至少要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题是稳公开市场债务,因为这涉及到资本市场的负外部性。

第二个阶段,就是稳项目的运营。项目经营实际上是保交楼的保障,项目不稳 ,何来谈保交楼。

最后,也要稳员工与团队,有战斗力的团队,是化债之后谋求发展的一个基础。

短期内完了,一些实际体会告诉我们,然后才能轮到实际的化债。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做法。

所谓的债务重组,核心是拉长期限,通过折现意义上的重组,来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也有一些市场化的打折手段,现金打折,以股抵债,来修复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化债的手段与方式方法,要结合自身的特点来实施。

一个项目的保交楼,往往也需要两到三年的周期,期间需要一个比较平稳良好的外部环境。保交楼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后,才能够拿好牌来实施有效的重组。

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细分的话题。根据大家关心的,只做一个简要的分享。

红筹架构、海外上市的平台,大家采取的是比较成熟的做法。因为在法定的清偿关系上,境外债权人更靠后,这些债权人也比较成熟,对于整个损失,各方面的容忍度会更高一些。境外房企的股票,也是债权人看重的资产,所以他们往往通过一个境外的重组,展期加债转股来削减债务,把公司的治理结构保持稳定。

而境内上市的公司,今天面临着一个要不要维持上市地位的问题,从整体看,一些涉及金融的房企,其实不维持上市地位可能更符合利益。

另外,自持物业比较多的公司,大家也都有一些夹层融资,或者说是典当式的一些融资,它们能够衔接后面的政策支持。

很多地产公司的项目,都是彼此交叉的,好的受坏的拖累,那么大家就要考虑所谓的好坏分割的概念,尽量减少坏的项目对好项目的干扰,隔离掉风险,然后谋求长期发展。

明天

站在明天的角度来看,化债的本质是减债。

对于债权人来说,他们减债不是目的本身,减债是为了能够释放这些房企本身更好的价值,能够产生更多的现金流。退一万步来说,我接受一定的减债,因为我未来有一定的念想。

那么,未来,有几个角度是大家要思考的。

第一个,业务重新定位。

传统的房开业务肯定面临一定的缩减,未来的房企必须比现在传统的模式做出更多改变,轻资产代建,做资管,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

第二个,能力上要做出改变。

以前大家是做增量,解决有没有的问题,但核心能力还是在拿地与融资两件事。

以后,总量下来了,未来要围绕存量做一些文章。将来的能力,必须要发展出来,才能活下去。

第三个,变化是有度的。

完全抛弃地产,我们自己也觉得不现实。毕竟大家之前做了很多积累,未来的方向在于,大家怎么把以前积累的资产、资源与能力,以新增的比较有限的投入,把它撬动起来,发挥出它的价值,像新东方的老师们那样。

教培就是一个利用存量、以增带存的好例子。未来在房地产行业,我们也可能会面临这样的场景。

从21年年中集中出险,到保交楼推进,已经两年了,三年基本上就能够把保交付做完,现在其实就是一个窗口期。我铺排了下时间,感觉到时间还是比较紧迫的。

在这个窗口期,要同时考虑化债与未来长期发展的问题,需要跟时间、外部环境有一个很好的衔接。

我们观察到的很多化债工作进展比较好的企业,都有三个特质。

第一个,求人不如求己。

今年,大家都觉得政策要做调整,但是实际上,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讲了一个方法论,就是要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来应对外部的不确定性。

所以,我们还是要以我为主,把核心问题解决好,更现实更关键。

第二个,放得下,舍得起。

特别是在一些具体资产处置上,还是要果断坚决,尽早出手往往效果更好。

第三个,熬得住,扛得了。

为什么这么说?整个化险过程肯定比较漫长,比较痛苦,拉开时间轴看,最起码都是两年到三年为周期的。中间会涉及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痛苦的过程要坚持下来,必须要扛得住一些事情,这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特质。

今天正好是冬至之日,杰总把化债话题放在第一个,可能就是在考虑,过了今天之后,一天比一天白天长,大家过的也一天天好起来。

感谢大家。

前文阅读:

董小姐 | JUMP大会:拿到了一组有态度的数据

董小姐 | JUMP大会第四季:观众来信

董小姐 | JUMP大会第四季:剧透未来的演讲

一勺言|JUMP大会第四季:一桌好菜

一勺言
一勺盐,让地产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