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勺言|安全是最大的负责

楼市   2024-08-28 20:59   北京  

地产全行业进入隧道时间,已逾三年,正在进行时的这轮2024中报业绩披露,正好卡在这个时间整数上,构成了一个纪念与反思的时间窗口。

还记得两年多前,跟很多地产人交流职业生涯话题,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等到大结局再说」。

如今,地产大结局等了三年多,依然未见终局,大家的心思日渐分化。

有人觉得自己看见了,开始果断抽身断舍离;

有人看见了,但不相信,于是,以半躺平的心态来对付这个其实躺不平的时代;

也有很多人主动脱敏大结局,专注于剧情本身,投身于过程,无问东西。

以上三种心态,塑造出不一样的地产职场景观。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我们发现了还有第四种情绪。

十天前,董小姐写了一篇文字谈绿城的投资策略在发生变化。

字里行间,有一段对话非常吸引我。

董小姐问,「行业都在收缩与聚焦,绿城不例外。但是,当绿城的投资进一步下沉、并加强渗透长三角,全国化的路径还走吗?绿城会回归到多年前甘于做区域型房企的状态吗?

一位绿城朋友说,今年销售额稳在全国TOP4,有足额净利润,这是大方向,也是对股东最大的交代。「至于公司是长三角的绿城,还是全国化的绿城,在这个前提条件面前,并不重要。」

另一位绿城朋友说,「2023年长三角城市群的GDP已经是全世界TOP3,如果能做长三角最具代表性的房企,难道不牛逼吗?」

交流期间,我们感受到,一种骄傲与自豪的情绪在绿城人那里流淌,它们如此天然,几乎没有掩饰,很轻易地就能被外界所捕捉。一个「不牛逼吗」的反问,非常傲娇。

这个发现实在让人兴奋。

过去三年多,坏消息太多,好消息太少,乐观的情绪价值连城。更别提骄傲与自豪了。

自豪的背后,站着一个共识。

地产三年大调整,它的幅度、烈度与广度,相信超过所有人的预期。是的,哪怕是当初调控政策的主设计人也可能始料未及。

但是,它也以同样剧烈的方式彻底终结了很多似是而非的商业辩论,留下了一个最有说服力的共识:

「安全才是最大的负责。」

没有公司的安全,买房人的栖身之地遥遥无期,地产投资人的本息安全无从谈起,地产职场人的小确幸也无处承载。

一个地产人比任何时候都意识到,今天可以有机会去从容设想和规划未来半年、未来一年的地产职业生涯,竟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

放到数年前,恐怕没有地产人会产生如此「恐怖」的念头。

但今时今日,大形势倒逼出最朴素的商业原则,让它水落石出, 登上C位。

很高兴的是,在TOP10房企的高级管理人那里也听到了回声。

两天前,在线听了龙湖与绿城管理层的中报交流。绿城中国董事会主席张亚东说:

「目前,对于下半年乃至明年上半年的主要经营策略,我们还是保持底线思维、谨慎稳健,采取确定性为先的原则,对客户、员工、社会负责,追求确定性,不能冒险。」

印象中,张亚东这次发言不多,惜字如金。

我当时就觉得,这段话一定会击中很多地产人。

以前,谨慎是保守。现在,谨慎是负责。

本轮地产大调整的一个核心特征,是企业血统的身份对决。

从结局看,大家普遍的肉身观感是,一方面没有出现劣币驱逐良币,另一方面良币驱逐劣币的现象也并不明显,而是由企业属性与血统主导了出险次序,扮演第一因素。

在此基础上,各个房企的发展风格与治理体系,扮演第二因素。

基于此,我认为,由绿城中国来代言「安全是最大的负责」共识,是非常恰当的。

有两个理由。

其一,绿城的身份属性,介于民企与央国企之间,俗称混合所有制房企。后者在这一轮大调整中,虽然出现了零星违约案例,但是,防守到了最后一刻,基本都守住了底线,无论交付还是增长。

今年一至七月,国内拿地最多的开发商,分别是建发279亿、绿城228亿与中建壹品213亿,绿城位居拿地榜第二名。拿地最见增长态度。

其二,绿城是产品品质的一面旗帜,但旗帜不是免死金牌。

过往十来年的历史上,产品口碑爆棚的绿城数次因市场过度集中于单一市场、以及资金成本与治理体系而陷入危机,一直到战投混改、引入新的治理体系,才一槌定音,夯实了长达十年的起飞跑道,而过去六年,尤其显著。

与很多朋友交流,体会是,最大的绿城「变与不变」也发生于这六七年

1,老宋是公司产品主义的灵魂,不可替代,底色依旧。

2,绿城的产品功力,向不同价位的产品客群投射,可上可下,可高可低。老宋当年开了个头,但是张亚东把它发扬光大。这一策略是绿城规模扩大的密码。

3,绿城成功收割了本轮行业产能缩减带来的人才红利,人才体系外向化特征开始奠定。

4,绿城现在可能拥有史上最强的资产负债表与扩张潜能。

5,绿城的代建业务成功上市,并保持行业第一。

6,依托于开发业务,绿城+非开发业务跑出第二曲线。其中,面向C端的选装业务合同额过3亿,其中来自第三方的合同超5000万,首次出现在了中报中。

......

变化清单还可以继续延长,但最大的变化是,在过往数年,绿城终于进化出了跨周期的安全能力。

如果你懂绿城,你会知道,这份清单有多不容易。

安全是最大的负责,但肯定不是终点。

安全之上,仍有企业在拿地,大谈增长。只不过,在不同的企业那里,我们看到不同的增长方向。

在龙湖那里,可以看到,它们对历史负债的坚决抑制,以及对未来经营性收入的超高期待。龙湖管理层说,预计2028年底,龙湖经营性收入占比过半,届时龙湖将完成业务收入结构的新旧动能转换

在金茂那里,可以看到,它们用产品升级来破题市场的决心,它们也对第二增长曲线许下了美好的愿望。

在绿城这里,绿城中国行政总裁郭佳峰说,今年的投资难度在变大,公司的策略是,重项目,轻城市,从兑现度出发,谨慎考量,同时也会关注经济较发达地区,比如,浙江地级市县,争取优质结构性机会‍‍‍‍‍‍‍‍‍‍‍‍‍‍‍‍‍‍‍‍‍‍‍‍

所以不是说,只要守住安全,就是最大的功臣。

房地产公司就像一辆自行车,太快了与太慢了,都更容易摔倒。中速匀速可能反而是最优解。

只是,此时此刻,希望中国的产业与经济舆论场能接受这样的认知,也希望政策的合力可以有效引导地产尽快步入这个局面。

那时,一切才有解。

前文阅读:

董小姐 | 一位房企投资人的自白

董小姐 | 开发商开始整顿供应链

董小姐 | 省钱大战进入了深水区


一勺言
一勺盐,让地产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