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内部人谈滨江局势

楼市   房产   2024-04-19 20:56   北京  

近日,市场消息传言,杭州著名民营房企正在寻求国资入股。

4月16日,滨江股价跟着异动。4月17日,滨江集团对媒体否认此事。滨江董事长戚金兴站出来回应说,「企业发展就是最好的回应」。

关于这件事,董小姐先按下不表。

相比之下,我更关心的是,滨江集团内部正在发生什么变化。

2023年末,滨江以1535亿元销售额进入全国房企排行榜TOP11位。它的座次提升,有几分是因为同行衬托,也有几分是内部追求。戚金兴说,滨江2024年仍要把名次稳在TOP15之内。

这家公司和董小姐此前关注的许多房企相比,很不一样。

它从未成功全国化过。去到深圳,「交了不少学费」,去到上海,又在去年对内宣告撤出。一家浙系房企,常年锚定杭州,却能冲击全国房企TOP10榜单。

滨江的朋友们说,某种程度上,滨江是一家被外界高度神话的公司。它的封闭带来了神秘感,也导致了管控上的过于简单。

大部分房企标配的部门设置,在2024年的滨江都是新鲜事——滨江不久前才第一次成立集团招采中心和监察部门;

当大家都在收权猫冬的时候,滨江由于一直过于集权,而开始给一些业务放权;

这家公司唯一的产品设计负责人只有老板戚金兴本人,总部负责投资的团队曾长期只有四个人。到目前为止,全滨江员工人数也只有一千余人。

今天的滨江,反差之大,必然要接受来自全行业的注视。

当杭州楼市持续下行,深耕此地的滨江,开启了一些新动作。看懂了滨江,也就看懂了杭州楼市,以及所有曾经一路向上、现在受制于市场、局势的房企处境。

董小姐与多位滨江集团内部的朋友们交谈,整个过程并不轻松。有人讳莫如深,需要兜转很久,才能触及问题的本质。

入行十余年,这是我第一次写滨江,第一次深度观察滨江。但观察一家公司显然不是为了在对方的禁区蹦迪——时至今日,这个行业依然需要破除误解,增加更多的透明度。

为了方便理解,我将与滨江多位朋友的对话整合删减,汇为一体,以自述体发出,分享给你们:

「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滨江是一家长期深耕于杭州的公司。戚老板的逻辑,一直以来奉行的是公司招人要谨慎,不想通过员工的快速流动来发展公司。在公司服务时间越久,得到的相应福利也越多。

这么多年,在滨江职级超过五级及以上的人,也就是总监级及以上,公司都会配车,职级越高,车的品牌档次也越好。

但是,今年2、3月份,滨江内部做了不少调整,主攻降本。我们感受最强烈的是,连配车这一项都取消了,要求大家回购,自己掏腰包把车买回去。

说实话,这还是滨江这么多年来第一次这么做。2008年、2012年滨江以及杭州市场很艰难的时候,都没有这么要求过。

不止是停掉配车,很多隐形福利都被砍掉了。什么出差费用、食堂餐补、交通补贴都有减少,至少打了六折左右。

4月8日,戚老板还在公司内部签发了一份红头文件,宣布调整各区域员工薪酬结构,加强对绩效目标完成度考核。以后要根据全年经营情况确定年终绩效,从4月开始,员工工资月发数和年终绩效的发放比例会进行调整,4月的工资发放也因此顺延一周。

放在全行业看,这么做倒也正常。

感觉就像是,以前的土财主开始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内部管理更细致了,公司也第一次出现了对管理层的不信任。

比如说,不久前新成立集团招采中心。招采以前下面能直接定,现在要对关键部门的关键人进行制约。 这是因为去年年中发生了「欧琳事件」,有项目业主发现水槽生锈,找到欧琳品牌方才发现是假冒产品。这事出来以后,集团就要求制约招采了。

今年初,总部还新成立了监察中心,主要偏向营销条线的审计、监察。此外,对工程成本的管控也更严苛了。

很难想象吧,这么多年,滨江总部一直都没有集团招采和监察中心。

「第二城投」

今年,加快问题项目去化对滨江很重要。

从内部看,所谓的问题项目大概占到整体盘子不到20%,主要集中在浙江,包括杭州外围区县(余杭、萧山等)、温州、台州,江苏和深圳也有一部分。

到今年底,内部目标是要完成1/3的库存去化,总共用2—3年必须把问题项目消化掉。

我们这些库存项目,有不少是因为2022、2023年滨江频繁拿地,不少是为当地兜底了。

什么意思呢,比如2022年,滨江有90%的地都是在杭州拿的。杭州很多外围郊区地块出让时,其他全国化房企不愿意拿,不敢拿,可是,边缘地块不能都流拍。我们会做一些外部沟通。作为杭州本土的第一大民企,我们相当于杭州的「第二城投」,帮助兜底——把地拿了,也商量好一些互惠条件。

本来这个模式在22年上半年没问题,滨江的牌子在杭州大家认可,市场还有余温,外围地别人卖不出去,我们还能卖出一波。

但是,耐不住杭州楼市持续往下掉,到22年底尤其是23年,拿到手的郊区地越来越难卖出去,最后越积越多,成了现在的问题项目。

当然,有些兜底项目,我们也引进了一些合作企业,尽量让投入的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董小姐你说,拿下这些外围地块肯定与我们低估了行情有关,是有自身的原因,艺高人胆大,没错。但也和当地关联度过于密切有关,这是所有深耕地方型房企都会面临的局面。

滨江是一家乘着杭州G20、亚运会东风发展起来的公司。2016年之后,杭州市场大发展,滨江重仓杭州,也跟着吃到一大波红利,直到完成千亿以上规模。在市场看来,我们不能只吃红利不回馈地方。

2022年,杭州楼市开始下行,我们开始拿一些郊区地块,相对低利润地块,除了托底,也有自身考虑。毕竟,核心地块的摇号是个玄学,要保持投资规模,只能退而求其次。

到2023年下半年,杭州土拍规则又变了,房屋限价,但地价放开。

那一时期,核心区域大家就拼命举牌,地价不断上去,到最后测算下来一块地利润率就1—3个点。这样渐渐的全国化房企就不愿意举了,最后拿地就变成浙江系房企的内耗。

大家一起在杭州卷起来,这些地虽然利润不高,但流速可以,毕竟还有倒挂。尽管现在一二手的价差红利减少了,那是另一个话题。

我们的得与失都在杭州,2023年,滨江80%以上的地都在杭州拿。我们24年拿地思路变了,只敢盘那些要摇号的核心地块,郊区是万万不敢主动去了。

对滨江来说,杭州楼市继续下行,核心地块的利润率不断被挤压,赚不到什么钱;而外围近郊地块,又很难卖出去。

这就造成了目前的局面。

浙江小老板的能力圈     

今年,滨江开始重点考核新的管理制度,强调营销去化。之前,戚老板对内提出要「三统一、五无缝」,今年必须落地。

以「三统一」为例,就是「三个一样」,要求统筹工程、营销、财务,三者步调一样,互动频率要更高,工程协调营销,营销协调财务,尤其是营销参与业务链条要比之前更深。相当于必须抱团,一切以营销去化为重。

具体来说,现在,滨江的工程条线要更注重营销的意见,营销除了介入样板间、示范区,也要介入拿地前期的规划方案设计,参与深度比以前更深。

营销今年还多了一项定价权。以前营销只有上报权,由区域或项目股东开会决定。现在是在集团下放范围内,营销层面可以自行决定。实际只要对去化和回款有帮助的诉求,集团都会支持。不过,新的总部监察中心也在盯着营销条线。

这个新管理制度可能在其他房企没什么特别,但对滨江来说是新鲜事。

因为,营销对滨江来说,曾经没有那么重要。

以前最重视的是工程。滨江是一家以工程为主导的房企。这么多年,工程是滨江最为强势的部门。之前,项目前期所有部门都要为工程服务。

戚老板是干工程出身,滨江集团前身是杭州区属集体所有制公司——杭州滨江房屋建设开发公司。滨江的强项一直在施工细节与工程品质,喜欢精工细作。早年做高端项目,也据此捕获了杭州第一批富人阶层。

滨江的扩张速度很慢,戚老板志不在此。公司的核心模型是建立在浙江工程施工、设计企业的基础上,上下游一大帮浙江小老板,他们最懂戚老板,形成了一个生态圈,能力覆盖了滨江干项目所需的每一个环节。

这就导致内部管理是极度简化的。

滨江所有权力都集中在集团。前几年我们要拿地,都不用做PPT,汇报项目就拿张地图,讲一些基本建设要求就行了。地拿到后,外面的设计公司当天就出方案,第二天跟老板汇报一下,老板稍微指导一下,方案定好,马上开工。

滨江没有专门的设计部门,有外面的设计公司顶上,产品总就是戚老板本人。他一指定就能干了,大家都很默契。

好处是速度很快,但是,也可以说 ,与这些上下游供应链小老板之间的契约关系,取代了一家公司所需要的现代化管理关系。

它的结果是,上下游每个人都严重依赖戚老板,我们内部都说老板能力强,大小事务都由他定很专业,戚老板才是滨江的核心竞争力,是公司的大脑。

其次,因为很多能力建立在外部小老板身上,已经形成了稳固的供应链关系,公司也不需要那么多管理人员,整体员工人数常年保持很低的水平,是这个行业最极简的组织之一。在滨江,大家执行力强,极度扁平也极度集权,像一个工匠公司。

2022年,滨江靠1126人,干出了1539亿的业绩。同一时期,其他品牌房企的人数大概在滨江的5—8倍以上。

反过来看,滨江的企业规模很大程度依托于浙江小老板们的能力规模,导致公司全国化很难成功,公司基因一开始就被设定死了,几乎很难走出杭州。去年我们已经宣布撤出上海,去深圳参与旧改的那几个项目,也搭进去不少资金。

但是,这个模式又非常适用于过去五六年的杭州市场周期。

因为我们足够快,利润容忍度高,又非常了解杭州客户,施工品质好。很多所谓先进管理模式的房企在杭州,决策过程太繁琐,纠结内部流程,内部撕咬也多,反而干不过我们。

之前,滨江一个项目总可以兼好几个项目,一个项目清盘马上转到另一个项目,前两年,平均一个项目一年不到就结束了。

2016年之后,G20东风起来,产业互联网、资金、人才托起杭州楼市起飞,新房价格倒挂,从那时开始,我们内部觉得不需要太关心营销,甚至完全不需要思考,因为干完就能卖。

每次我们只要想两个问题,一,这项目是不是倒挂?二,项目干完有没有溢价?因为不缺项目,大家蒙着眼干,滨江的工程体系在这个阶段的优势也得到了极大地发挥,不用纠结定位,做主流,全覆盖。

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杭州楼市那几年太顺了,其实杭州市场不是不下调,只是比其他城市都来的晚。

2016年—2021年,滨江吃了很多市场红利,一路干到千亿以上,规模迅速提升,但公司体制却没有太多改变。

到2022年,杭州上一轮上涨局面渐渐打破,市场渐冷,土拍规则不断改变。所以现在,公司开始要求考核工程、营销、财务三统一的管理制度,提倡统筹多条线。这只是一个信号。

本质是,我们也要补房企管控该补的课。

「产品经理」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可能很多房企同行都有同感。

每年,滨江都会在内部组织「回头看」,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今年,我们「回头看」发现,产品力等同于公司生命线,楼市旺季复制产品就行,淡季才是产品力需要提升的时候。滨江产品需要改进了,其实现在滨江不少库存就是因为产品错配。

从2016年到2021年,我们发现,杭州外来刚需、刚改特别多,IT码农特别多。这个阶段杭州只有一类产品卖的最好——100—130平米区间。

那几年,杭州出让的地块还有一个特点,很多都是南北长、东西窄的长方形,窄的那一边是南向。所以,杭州出现许多边厅户型——南向面宽做成两个卧室,客厅要么朝东,要么朝西,整个房子的进深拉得非常长。

现状就是这样,董小姐你可以想象那种产品的样子。

加上新房限价,倒挂助攻,闭眼卖也不怕。因此,我们不用太研究户型,不用在产品上花过多心思,外立面讲究点,多多关注流速就行了,快速开盘才是核心。

这也导致了过去数年,滨江的产品非常「杭州化」、本土化,出了杭州就容易吃亏。整个产品模型来自戚老板本人的偏好,依托于他本人的审美,戚老板就像滨江的「产品经理」,他定好模型后,大家不用动脑子,每次做项目跟着复制就行了。滨江还常年用固定的几家设计院。

过去十年,滨江的住宅产品变化是不如其他房企同行变化那么明显的。

滨江的工程质量真材实料,没话说,但是设计风格非常固化。董小姐你去看看,我们很多时候都在强调同样的东西,比如架空层高、干挂石材、棕榈树、蓝宝石泳池。

不仅如此,16年到21年,公司规模一路上涨,过千亿后,年年攀升。我们还有过一段心理非常膨胀的时期,对产品和品牌号召力极度自信。

那一阶段,杭州商办用地出让较多,2018年,杭州要求商业大平层至少要300平米以上。到2021年,商业大平层产品风起云涌。我们滨江做了一些商业大平层。平心而论,刚开始卖的很不错,可以说赚的盆满钵满。

但是,到2022年,杭州当地将商地最小产权分割面积标准拉到了800平米以上,也就是要求商办的散售一套800平米起步。其实就是变相不让大家做商业大平层。

于是,很多房企同行都不敢碰了,这么大面积,总价太高,怕卖不出去。可我们依然敢碰,还干了一个户均800平米的商业大平层。你可以想见,那种心理状态,其实是有点飘飘然的。

现在,因为意识到一些问题,老板要求做出公司做出一些改变。

去年8月,滨江成立了产品力提升领导小组,戚老板当负责人,要求只要没交付的项目,都要做细部的优化提升,还涉及一些建筑、装修、景观等专题研究。

产品整改其实挺细节的,每个项目不一样。有必要的话,有的立面会用材提档,真石漆改铝板,入户单元门厅装修升级,汽车坡道装修升级,地库以及地下室灰空间,架空层、景观细部升级等等,都是关注对象。其实就是要让客户觉得逼格高。我们现在意识到,有些钱还是不能省。

除了产品更新,滨江也寻求小股操盘,其实从确定这个方向开始,我们的投资就已经开始收缩了,外地投资占比也要继续下降。

这两年,戚老板待在胡家坪的时间渐渐比总部还要多,关注焦点放在乡村振兴和工程质量监督上。

当然,现在公司内部巡视最多的依然是戚老板。滨江这块牌子不容易,老板只能亲自当监工。

没有空降

我们的地方管理层好多年都不变。

不久前有个小调整。内部现在分了浙东、浙中、浙南、浙西四个区域,集团新招采中心成立后,原浙东区域总经理被调往集团招采担任负责人。

在滨江,除了财务、工程、投拓、人力,其他部门几乎都没什么专业壁垒,任何一位管理层调换其他业务口,好像都能胜任。

滨江的管理层都是内部培养,极少外聘,没有什么空降。讲究的是信任感,不完全讲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也是滨江多年来显得封闭的原因之一。

它的好处是,大家忠诚度高,对公司常常心怀感恩,内部沟通高效,团队之间摩擦少,执行力强,还保持了滨江公司文化的纯粹性。

弊端是时间长了管理层容易懈怠,容易依赖原有制度形成的工作方式,被体制化、格式化了,不太可能离开滨江,因为很难适应。

董小姐你说,浙江老板好像没有广东老板那么喜欢职业经理人制度。没错,浙江以前是小生意人居多,浙江老板大多喜欢强调亲力亲为,爱抠细节,本质其实没那么信任别人,只相信自己人。

广东老板受到了以前香港以及外来文化很大的影响,香港职业经理人制度比较发达。其实职业经理人最早也是从海外来的,不是大陆内生的制度。

滨江就像一个为杭州市场定制的公司,戚老板把它打造的很极致——人少,运转效率高,复制能力强,标准执行强,投资运营导向,不用太多考虑市场。其他浙江房企做不到这么极致。

过去这几年,杭州的倒挂、滨江的品牌口碑、自身粉丝客户群,让我们不用担心需求问题。只要能拿到地,就能销售出业绩。

戚老板是一个合格的「工业品」商人,而不是手艺人。很多老板玩情怀,但是公司运营效率不行,成本控制不好。戚老板不是,他把杭州的地区开发和生产效率都研究得很极致,亲自抠成本,包括施工成本和工序优化。

哪家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抠成本能抠得过老板?职业经理人都会给自己留安全垫。所以,全国化房企在杭州肯定打不过滨江。

至于人才流动,稳定不好吗?在一个地方深耕,不需要那么多明星职业经理人吧。老板最懂杭州,还需要别人教他做事?

只要杭州不冷,他就是无敌的存在。现在的问题是,杭州市场下来了,之前单边上扬的六年结束了。

有时候想想,公司深耕一地和规模化是矛盾的。在一个地方每年挖掘出一个多亿,肯定是有天花板的,市场不可能永远这么好。

投资行业有一个经典信条,盈亏同源。你靠一样东西赚钱,将来也可能靠这样东西亏进去。

一切都在变化中。戚老板去年底也对外说了:

「现在要「主动卧倒,匍匐前进。」说句大实话,现在的环境,我们的战友倒的差不多了,留下来的都有点伤,未来会如何?如果我们还站着,子弹特别容易瞄准我们,要不然也会被战场中的流弹、飞弹打伤,我们只有主动卧倒。这不是悲观,主动卧倒就是为了可以随时站起来,是为了更积极地努力向前。等我们的友军上来之后,我们马上可以冲刺。」

作为一家区域型房企,在拉高规模后,怎么应对市场下行,这需要全方位的改变。因为老板是「产品经理」,公司里都是执行者,其实我们也需要纠偏者和思考者,来帮助转型。

这种转型不会比别人更难,因为滨江尚且活着,还在拿地;但也不会比别人容易太多,因为我们线头太多,惯性很大,外部环境复杂,至今没看到时间窗口。

戚老板去年底还公开说,「2024年滨江的股权可能有变化,因为之前的战友,是追求利润的。」

至于,大家说滨江这段时间到底有没有接洽国资?这已经不是我们最关心的事。这年头,谈利润太奢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你觉得呢?

如果你对杭州楼市感兴趣,更多的楼市解剖,可下图扫码获取。

过去大半年,董小姐跑了许多城市,联手许多高手,今天,推出一门 《董小姐谈城市购买力视频课》。

10杯咖啡,讲透5座城。送给那些对城市研究、异地置业感兴趣的朋友。

不管是安家、置业,还是投资、研究,在这门视频课中,我会跟你分享,我们在各地看到的楼市机会与难题,也会给你一个分析、拆解城市的独特框架。

与董小姐一起,开启一段城市认知之旅吧。扫码即可开启楼市课程。

前文阅读:

董小姐 | 招商蛇口大名单背后的故事

董小姐 | 杭州楼市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董小姐|跟三个香港朋友聊楼市

董小姐 | 保利发展第三号高管调任了

董小姐 | 华润城市总大名单出来了

董小姐 | 内部人谈融创局势

董小姐 | 内部人谈中海局势

董小姐 | 内部人谈新城控股局势

董小姐微信号missdon0811  

加好友备注就职公司职位

一勺言
一勺盐,让地产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