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过去十年,中国的地产公司集体表现出一种特殊嗜好:对榜单的追逐。
它们为此投入了数百万美元的资金与推广资源,从而让地产公司成为所有行业同行里几乎最偏爱榜单的物种。
这种嗜好如此强大,跟两样东西高度相关。
安全感。
恐惧感。
对中国地产商而言,榜单是一个如此完美的容器,一次性同时提供两样看似矛盾的东西,从而承载起从老板到职业经理人最不可捉摸的心思。
锦上添花的是,它是由独立第三方提供。
于是,一个蔚然可观的榜单利益联合体被制造出来。最终,很多地产商,不管出于主观自愿,还是客观倒逼,都被裹挟到这股强大的浪潮里。
如果你不在榜单里,你就很难向别人证明,你是一家有实力的公司。但如果你能用最简单的方式——榜单——证明自己的实力,海量的融资与稀缺资源的大门,将慷慨地向你徐徐打开。
完美的逻辑从来极简。
得益于天然巨大的销售流量,中国地产商很自然地成为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的常客。万科最好的名次是第173名,龙湖则是第402名。
2021年,榜单游戏的背景音乐骤然按下了停止键。
十年嗜好突然消失,除了地产商的心思切换,时代背景发生了什么?
二
总有一个年度,人们通常用它来代言历史的伏笔:
「这一年看似风平浪静,但是,影响未来很多年的历史变量,都能在这一年里找到布满灰尘的密码,以及,未来重大剧情的线索。」
十年之后,知乎网站如果还存在,它也许会发起同一个问题:哪一年是中国地产行业的伏笔之年?
可以想象,辩论会相当激烈。
有的人说,2014 年。
理由是,这一年,万科与碧桂园相继启动了跟投机制,然后,跟投玩法在地产同行里大规模复制粘贴,多年以后著名的高周转策略开始逐渐提速至最高转速,野心、名利与时代的大碰撞,为未来埋下了一个深深的伏笔。
有的人会说,2015年。
理由是,这一年启动了史无前例的全国大棚改,涨价去库存、爱国买房运动,第一次重装点火启动。地产比任何时候都更像一堆干柴烈火,后面的所有故事,无论是剧情,还是大结局,其实不过是它长长的尾迹。
有的人会说,2016年。
理由是,这一年,房企对多元化的追逐,从纸上谈兵进入实质花钱阶段。商业中心、物流、长租、影视文化、会展、康养等,一切似乎都在地产商的射程之内。
这些交易虽然结局并不完全美妙,但却代言了地产镀金年代一个最明显的特征:对多元化、多收入结构的追逐。在此前几年,以万科、华润、龙湖为代表的一批房企都在悄然布局。万科甚至创造了一些新名词:八爪鱼,热带雨林,V盟等。华润与龙湖的商业地产也规模初成,大家的核心心思都是,在开发之外,增加一些经营服务业的收入,双轮多轮驱动发展。谁也没有想到,五年之后,当年的种种心思长大为参天大树,成为优质的融资标的与压舱石。
也有人会说,2018年。
理由是,2018年1月1日起,新会计准则中关于收入确认的第15条新规开始执行。境外上市的内房股,将遵循国际会计准则,开始按照工程进度确认收入。从这一年开始,一些企业的利润开始起飞,资产负债表开始膨胀。但是,命运的源头,虽然模模糊糊,却似乎真的可以找到一个关键的线头。
好吧,也有人笃定地说,2021 年。
理由是,这一年,上半年地产还天气良好,下半年却天气突变。今日地产局势如谜,谜底全在2021年。当年9月底,在过于任性地公开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后,某房企成为第一家美元债主动违约的上市房企。事后看,那个躺平的行为,虽然很有远见,但是,它似乎开了一个过于聪明的先例。
其实,没有标准答案的。
一勺言各个粉丝群的朋友都知道,杰总一定会说,2020年。
原因嘛,众所周知,不解释。
但是,如果在答案上达不成足够的共识,我们依然可以说,以上都是今时今日我们全部命运的注脚。
五根红线,以及它的附带效应,对中国房地产行业都是一次终极大考。
往好了说,它是一场能力底蕴的压力测试。往中性说,它是一场资产负债表的汇算清缴。虽然严格,但是谁通过了,就能再进一大步。
然而,总有成功穿越周期的地产赢家,它们既是周期的玩家,也是周期的时间证人。
2024年5月,华润置地北京公司做了一个充满回顾性的战略发布会。
这一年,正好是华润置地在京点火启程30周年。
三
为什么在谈30周年这个喜庆话题时,却要给出这么多的预警与铺垫?
很简单。
一个人庆祝生日可能习以为常,但是一间大型公司能走过自己的20年、30年、40年,却殊为不易。
去年九月,全国工商联发布了一份基于3000家公司样本的调研,得出一个结论,6周年,就是中国企业的一个生存之坎。
而在国际上,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是40-42岁。中国集团企业平均寿命仅7-8年,中国民营企业只有2.9年,中小企业更是低于2.5年。相比之下,日本企业平均寿命23年,大型企业平均寿命58年,中小企业则是12年。
从日本不同产业的平均寿命来看,最长的是制造业,为35.7年。寿命最短的反而是金融、保险业,为12.5年,与制造业有超过20年的差距。
这轮地产调整,颠覆了很多行业认知,有趣的是,它也彻底终结掉了太多似是而非的争论。比如,大与强,大与小,规模与底蕴,风险与机会的辩论,等等。
争论似乎变得不再必要,因为答案已经水落石出。
华润置地北京之所以做30周年发布会,除了北京是华润的地产业务起家之地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提供了足够长的时间证据,来证明30周岁的含金量。
四
在官方时间线上,华润置地是一个饱受资本宠爱的而立青年。
1994年,华润置地财务投资华远地产,一脚踏入地产赛道。
1996年,香港主板IPO。
2002年,全国化启程。
2005年,京沪深商业资产注入上市平台,双轮驱动点火。
2010年,进驻恒生指数。
2014年,商业地产战略发布。两年后,销售+持有+ X 战略升级。
2020年,商业运营与物业管理分拆上市,万象生活开始起飞。
2022年-2024,成功发行长租与商业Reits。
但是,在杰总自定义的时间线上,华润置地北京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30岁斜杠青年。
2005年,北京海淀清河拿地,一个超50万方的超级大盘,从0到1,货值越卖越多,最后一期万橡府售价高达14万。以单盘之力,统治了北京海淀楼市长达十年。
2009年,高品质品牌战略发布。
2011年,华润清河万象汇开业,为万象汇IP首发打样。同年,三元桥凤凰汇开业。
2017年,密云万象汇开业。
2019年,长租品牌有巢全国首家高端店,北京开业。
2020年,大兴机场「新国门」落成,木棉花酒店开业。
2020年,以海淀幸福里为代表的润系产品IP,首发上市。
2021年,城市更新代表作西单更新场,历经六年时光,终于亮相。
2021-2022年,北京内城密集拿地,住宅开发规模迅速攀升,首次入围北京TOP3。其他住宅项目,则全城四面开花结果。
2023年,万象汇在朝阳与海淀密集开业,同年底,朝阳站地块落定,北京首个万象城终于圆梦。
2024年,三大新品(北京润府,中环悦府,京熙润府)首发上市。
相比于官方版本,杰总的观察版本,颗粒度更粗,更具个人视角,也许会更贴近你所熟悉的那个华润置地。
它总体上呈现出几个特点。
1,北京双线崛起。
过去三四年,华润北京不仅住宅开发业务在北京强势扩张,登顶榜一榜二大哥。而且,万象汇也开始独立走出自己的故事线,全城开花,经营类业务也呈现全面崛起之势。
商业的变化尤其令人印象深刻。
北京区域级的商业地标IP之争,在天街、万象汇、万达广场、大悦城四个全国选手之间,已经一触即发。
2,内城战略被高度执行。
自2021年开始,华润置地顺势坚决在北京主城核心区拿地,以新产品破局,顺理成章地收获了一个高端绰号:十万+豪宅先生。
这极大鼓舞了它的士气与胆量。截止2023年,华润置地住宅项目的数量开始迅速扩大,北京项目的权益占比已经超过了80%,而数年之前,这个数字可能还不足五成。
3,片区统筹开发模式的手感,越来越旺,有提速之势。
清河橡树湾是华润置地第一次在北京造城,在超50万方的建筑尺度内,它不仅创造了单盘销售记录逾200亿,而且还原创输出了首个商业IP万象汇。
随后,三元桥板块的商业与写字楼跟上,与凤凰城一二期联动,在机场线首站的加持下,凤凰置地广场成为首都机场进京的第一道国门地标,霸榜时间延续至今。
今年年初,片区统筹开发的战车开进了北京亦庄北神树板块,近20万方的住宅与18万方的TOD商业万象汇,开始联袂刷新过往的记录。
从手感看,华润置地在北京的这个模式越玩越娴熟。
4,全品类货架,琳琅满目,经营服务类场景被大面积填满。
代建,长租,商业,城市更新,文体,酒店、写字楼,住宅等等,华润置地北京的C端形象,从未像今天这样立体而生动。
它们的存在,不会毫无红利。
这一连串业务菜单,足以让华润置地在北京有了更多的传感器理解自己的终端用户,从而领先它的对手。
这四个特征,如果没有时间的沉淀,很难识别出来。
总的来说,华润置地在北京的形象,过去五六年反而愈加清晰,每个小周期里,它都在谨慎评估,坚定下注。
五
写到这里时,我突然感觉回到了二十年前。
2005年8月2日,华润置地以25.6亿元在北京海淀拿下清河毛纺厂地王。55家房企购买了标书,包括顺驰在内的7家房企参加拍卖,81轮竞价,华润出价高出底价8.6亿元。
那天下午,我还记得,从主编到记者,大家都对这个新闻非常兴奋。
从土拍现场回来的同事,忙着给大家讲细节,对新闻单纯而炽热的热情,那一天淹没了整个编辑部。
印象中,这是北京831大限后,第一块招拍挂出让、面积最大、金额最高的项目,也是我的地产报道职业生涯中接触的第一个地王。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那种为新闻而浑身兴奋的感觉慢慢就变成了奢侈品。
那一刻,位于北京霄云路26号的鹏润大厦编辑部里的所有人,当然都不会意识到,这不仅是一个地王的光辉时刻,而且,还将是一家央企的地产开发业务真正下水游泳的关键起点。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没有人想到,它就像一条不回头的溪流,曲曲折折,最终通向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地产30年。时间画卷里,既有一间企业日益丰满的公司叙事,也有北京加速度的城市化进程,更有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永远都不会忘记的生活与回忆。
前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