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 | 开发商开始整顿供应链

楼市   2024-08-06 21:46   北京  


前几天,跟万科的朋友聊天,谈到万科业务现状。

据说,最近内部又有了重启投资的声音。但拿地资金自然还是要靠地方自己,而地方的声音说,他们能把现有项目卷好就不错了。

之前投资权被动收缩后,万科联席CEO变得更像是「大项目总」的角色。抓得非常之细,工作议题越来越跟产品研发、定位落地有关。

今年开始,很多地产同行都在卷特色产品,不少管理层都在内部要求产品升级。

伴随这个大背景,开发商们卷起来的动作,也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

数天前,一勺言有篇文章:这届买房人开始整顿自嗨的地产人,提到了金茂一线干业务的思路:

金茂华北区域正在激活一个「超级买手计划」。主要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扮演买手角色,去打破公司既有的采购体系,争取到一些额度释放,来选择部品、品牌等。「集中采购是框死的,现在地方配置需要更灵活。」

董小姐比较好奇,就去多方打听了下,才发现,这么干的远不止金茂一家。‍‍‍

越秀也做过「买手计划」。他们的集采本来是两年一更新,以前都是采购标准品,很少纳入市场新品。

但是,现在,越秀为集采建立了「敏捷机制」,定期半年或一年就要跟厂家交流新品。据董小姐了解,今年7月,越秀还在内部新成立一个部门——在总部集采下设新的运营部,安排集采条线专人来对接各个区域的业务需求,对接项目成本启动会等,还要给各地项目招标配置做优化方案的建议。

整体思路就一个:让集采帮地方公司更灵活地卷起来。

建发的集采今年也在变化。因为以量换价,集采价格比过去便宜了很多;在产品的选择上,内部也要求更有预见性,集采要能赋能产品的创新。

建发的朋友说,它们的思路是向新能源汽车靠拢。

「房子以后就像电动车一样,现在整车价格降低,但配置都堆得满满的。」

问了一圈再来,感觉到,开发商们对项目能打的渴求,对产品更新的焦虑,正在集中反射到精装修集采领域。而它也是地产供应链中,购房者体感最为明显的一环。‍‍‍‍‍‍‍‍‍‍‍‍‍‍

「现在还有追求的房企,都在反思他们的集采要怎么变革。」一位集采条线的朋友告诉董小姐。

资产负债表塌陷的一些企业已经来不及改了。但是,那些还有机会这么做的公司,则开始下场整顿供应链。

灵感 ‍‍

多位房企朋友告诉董小姐,今年开始,他们都陆续注意到,万科在北京的一个项目。据说,内部真实装标成本不足2000/元平米,但是做到了满配,功能很全,接近拎包入住。

一位TOP10房企的朋友说,这个成本标准如果由他们来做,屋内配一个西门子的灶具,就到顶了。「成本不支持,不太可能送全套家具家电,更别提智能马桶了。」

在此之前,开发商集采卷大牌成风,只有一些中小房企做产品会用相对平价品牌。数年前,大家喜欢嘲笑这个做法,说他们「不入流」,以及「没有集采能力」。‍‍‍‍‍‍

但是,当万科也开始这么做的时候,房企同行开始不淡定了。

董小姐聊了一大圈,发现在许多地产同行眼中,万科这个动作显然很有门槛,颠覆了许多老地产模式的观念。

大公司集采卷大牌是多年行规。

以前,房企集采库更多建立在客户需求单一化、大牌化基础上,有的房企集采品牌库甚至十几年不更新。

行业公认,大牌产品有足够的价格锚点,品牌要放在第一位。设计师并不会真的去研究精装供应链产品的性能。卖房的时候,让人看起来高大上更重要。

龙湖的朋友评价说,过去都是品牌过溢,就是很low的项目,也配很高的品牌。高端品牌,大家集采库里基本都有了。

「过去,我真的很少见科勒以下的牌子,科勒以上大家都普遍配的比较全了。」

一位越秀的朋友告诉董小姐,越秀内部已经开始对标万科东庐项目。越秀广州有个项目正在学习万科,用国产高性能产品作为房子精装修的卖点。

这可能是一个个案,也可能是一个趋势。   

无印良品化

做满配,卷平价品牌,这个路径发射了一枚信号弹——加量不加价,可能成为今年行业卷项目的重点思路。

尽管一位万科的朋友说,这个项目是因为盈利压力,才进行了非常规操作。但是,董小姐发现,大牌产品开始让位于功能性产品,不仅仅出现在对品牌不敏感的刚需、刚改项目上。

在对改善型客户的内部调研中,一位绿城的朋友说,不少客户表现得越来越挑剔,其中大多数人会对房子的精装修表达不满。槽点主要集中于:房企集采用的大多是大牌基础款、工装款,属于大牌低配。

「你给我配嘉格纳、西门子系列全是低端基础款,真的不好用,还不如上方太高端线。」一位改善型客户告诉董小姐。

纵观今年各路产品,卖的好的项目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超配,超高性价比,买房人实在是越来越精了。

行业下行时,第一要卷的就是产品力。当大牌让位于功能,开发商的集采需要释放新的空间,这样才有可能通过产品创新让客户买单。

但是,许多大公司根本没有空间去做平价款。平价品牌由于调性、认知等感性原因,往往都进不了大公司的集采库。

这也是金茂、越秀会做「买手计划」的原因,交给地方来适度突破集团集采的局限性。‍‍‍‍‍‍‍‍‍‍‍‍‍‍‍‍‍‍‍‍

当然,这个动作的背景是,集团供应链已经开始让渡一部分权力给地方。

董小姐观察到,变化已经开始多点爆发。

一位国企的朋友说,今年开始,公司内部要求,项目上除了品牌要有卖点,产品的性能也要构成卖点,既要又要还要。

甚至在一些二线城市,对品牌没有那么敏感的项目上,今年开始,公司要优先考虑产品的功能性。

以马桶为例。以前开发商做项目,集采的智能马桶大多是科勒、TOTO这一档,现在,当市场消费越来越下沉,国产高性价比的马桶也开始进入视野。1000元用箭牌能买智能马桶,但到科勒TOTO这里,可能只够买老式分体马桶。

放在以前,大部分品牌房企依然会优先选科勒TOTO。

但是现在,上述国企的朋友说,内部的风向变了,他们倾向于选更便宜、性能更多的那一款。

另一位地产央企的朋友则下了一个判断:「房地产消费趋势正在走向「无印良品化」。」

定制

事实上,另一个趋势也正在蔓延。

据董小姐了解,2022年后,一部分房企集采开始牵头,与一些厂商联合开发适配项目的产品,打造自己的联名款、定制款。其中一些部品只能出现在合作的地产项目上,短期内无法在品牌商的货架上买到。

这个国内玩法对日本同行来说,不算陌生。

日本的地产商和家具企业,捆绑得非常紧密,日本地产商几乎负责整合一切。

比如野村不动产、三井不动产、大和房屋等等,他们会和特定企业签独家模式,联名开发专属屋内部件,打造核心卖点。一些产品短期内在市场上买不到,或极高价才能买到,但若买了他们的房子,这些部件都打包在内赠送了。

类似的动作,过去两三年,一批嗅觉灵敏的国内开发商也开始学习。

但是,国内开发商的所谓「共建」,还只是在初级阶段,整体更像是一种品牌商与开发商做的「适配」动作。

开发商之所以这么做,必是有利可图。

一是,建立一种产品IP,塑造私家定制风。二是,省钱,房企冠名开发后,集采能以更低价格拿下。

三是,所谓联名定制品,用户根本查不到价格,价格不透明。在售卖房子的过程中,这类产品方便做高客户心理价格预期,是一个营销卖点。

第四,可以增加一个项目在某个特定阶段的市场竞争力。因为开发商会与品牌商事先签好协议,大部分联名产品都能得到至少三个月的外部禁售保护期。‍‍‍‍‍

比如,万科去年底在万科东庐项目上与九牧共建。金茂曾经和品牌商共建了一种特殊防溅水材料的台盆。美的置业曾经和美的家电整合,共建了一个烟机灶具集成品。据董小姐了解,合生创展去年开始,也在公司内部研究打造联名款部件相关事宜。

品牌商自然也有钱可赚,一旦绑定了开发商,就能起量带货,测试市场用户,还能打响品牌知名度。‍‍‍‍‍‍‍‍‍‍‍‍‍‍‍‍‍‍‍‍‍‍‍

了解的内部案例越多,董小姐越觉得,开发商远比外界以为的做了更多供应链下沉的动作。

玩法大概是这样的:

真正与品牌商联名开发,通常至少需要开发商集团层面的集采、设计、营销条线都参与进来。开发商要提供客户偏好、需求等具体数据,提标准与要求,配合做好产品研发。

但是,很多开发商只是给品牌商提供了场地,户型等,由对方做几套定向的产品价格方案,最后由开发商来选择。

一位曾参与其中的房企朋友说,他们公司共建的产品品类会更偏好软装家具,如柜体、沙发、桌椅等等,理由是,这类产品利润更高,水更深,看起来更贵,做起来却更简单。

相反,烟机灶具这种成型的产品涉及到模具开发,调整生产线,有的开发商就会觉得太麻烦,而且价格有参照物,利润也有限。

开发商会先拿一个项目做试点,第一,看产品契合度,品牌供应商的配合情况、以及业主的认可度,第二,也要试各地区的反应,为集团集采推广打个前站。

但是,一家大型房企集采条线的朋友说,这个模式里,开发商的投入并没有预期那么高,很多时候只是唤醒了一些沉睡的部门,复用了一些需求数据,因此,落地去和品牌商合作的抗性也不大。

本质是,开发商被倒逼,比过去更关注用户需求和精装修卖点了。他们需要通过集采的变化,做成本重构。

上个月,董小姐写了一篇各公司都是怎么省钱的文章:地产公司的省钱大战进入深水区

没想到,精装供应链的变革也卷出这么多水花了。

堵点‍‍

从降维做满配,到下场做联名,这个趋势蔓延的背后,引发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今天的集采体系,如何出招应对地产的产品创新,它会是一个堵点么?

一般来说,房企精装修集采,就像直播选品一样,看似打下来价格最重要,但是,实际稳定的供货能力、属地关系更重要。

一旦集采库进入了稳定阶段,房企负责维护集采库的团队,几乎没人有动力再去折腾,更新。

但是,这个状态在市场不确定性逐渐积累、竞争越来越卷的时候,终于被个别开发商打破了。

房企集采的突破动作本身,就说明了,供应链的堵点是存在的。

过于稳定,就是集采库最大的堵点。

不过,依董小姐的观察,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开发商的血脉觉醒。大部分开发商,依然被困在陈旧的集采体系中。

「要求集采既要灵活又要稳定,这是不可能的。」

上述国企的朋友说,从一开始集采被设计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它的机制决定了房企集采体系,永远不可能与时俱进。

这个观点裹挟了很多人与公司。

集采突破与更新的背后,关系到房企多条线业务。

从机制上看,集采一旦要纳入新品牌或采用新玩法,开发商往往会拉通一个意见小组,各种讨论。

比如,有的房企,需要工程总、研发设计总、成本总、营销总,共同认同集采变革,但是不同角色诉求点不一样。

工程总会考虑供货及不及时,施工工艺,供应商配合程度如何;研发设计总要考虑部品跟设计方案、风格调性是否匹配;成本总说,决不能突破成本线,不能什么都想要;有时候,营销总也要进来提意见,谈谈这是不是客户想要的。

众口难调,这种机制就导致很多公司的集采索性躺平,变化比固化难多了。

开发商的本质偏好,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体系和组织里去解决,然后固化下来。绝大多数公司的调整很漫长、很困难,也很痛苦。

其中一个痛苦的环节,来自多方利益的裹挟,更难去打破。

集采库中的大品牌,因为自身渠道和经销商压力,进入集采库往往需要开发商给予销量保证。有的中小品牌还会用利益绑定相关团队,要求灰色保护。房企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很常见,进入集采库的品牌未必是最优或最便宜的。

但是,地产新时代已经对公司集采提出了新的要求。

2024年集采的变化,完全可以被看作是地产产品创新的切入口。这也正是这个冷门话题进入董小姐射程的关键原因:只谈产品创新,不谈供应链,都是耍流氓。

你所在的地产公司,是否也开始对精装修供应链动刀了?

你所在的供应链公司,是否正在为进入更多房企集采库而发愁呢?

JUMP大会第五季正在酝酿中,我们正在寻找此类有代表性的行业故事,来和董小姐聊一聊吧😏。‍‍‍‍

董小姐微信号missdon0811  

加好友备注就职公司职位


过去大半年,董小姐跑了许多城市,联手行业高手,推出一门 《董小姐谈城市购买力视频课》。

10杯咖啡,讲透5座城。送给那些对城市研究、异地置业感兴趣的朋友。

不管是安家、置业,还是投资、研究,在这门视频课中,我会跟你分享,我们在各地看到的楼市机会与难题,也会给你一个分析、拆解城市的独特框架。

与董小姐一起,开启一段城市认知之旅吧。扫码即可开启楼市课程。

前文阅读:

董小姐 | 地产公司的省钱大战进入了深水区

一勺言 | 华润置地在北京出大招了

一勺言|中海主动升级了烈度

董小姐 | 与朋友们聊聊上海楼市

一勺言|大房企纷纷更新了网名

一勺言
一勺盐,让地产有滋有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