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恐营销编辑
大家好我是旺仔,
一名出版社营销编辑,同时也是销售、客服、快递员、摄影师、主播、助理和秘书,最近,我决定让自己成为一名单口喜剧演员。
成为单口喜剧演员的门槛比想象中低很多,不需要过五关斩六将,你只需要写好一份稿子,然后联系当地的喜剧厂牌,经过审核之后,投稿一场开放麦,就可以宣布自己是一名业余演员了。这一点和出版很像,只要你出了一本书,简直就可以自称作家了。
但如果,在这一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社恐”的人物设定呢?
站上舞台讲故事并不困难,我享受站在舞台中间的感觉,长期在工作中扮演辅助性角色的我,实在难以抵抗“成为主角”的诱惑。
但过程远没有想象中简单,写好稿子之后,到真正站上舞台之前的每个环节都令我坐立难安:投稿给喜剧厂牌、接受稿件审核、在演员群报名开放麦以及开场前与其他演员寒暄,每一个步骤都像在重现我在各个平台寻找达人、获取联系方式、推荐图书直到获得一条有效分发的过程。这也是我作为一个“社恐”最不喜欢的过程。
生活中我特别喜欢排队,因为排队会给我一种秩序上的安全感,当然最大的好处是,我不必独自处理一些令我感到不知所措的对话。我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饥肠辘辘跑到超市的小吃窗口,最先想到的不是“我今天吃煎饼还是手抓饼”,而是先要悄悄观察,哪个窗口在排队,如果有人在排队我一定会优先选择跟上队伍,这样就不必站在空无一人的窗口前纠结开口第一句是叫“师傅”还是“您好”还是别的什么。
有时候我真的很喜欢做出版,毕竟不管什么人,我都可以叫她(他):“老师”。
这样的性格做营销编辑更是难上加难,即使我已经知道三人行都是我师,我也很难确定每一个“老师”带给我的究竟会是知识还是教训。不过没关系,在工作两年之后,我发现我得到的大部分知识都来自于教训。
这些教训被我积攒下来,接二连三发布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上,有时候也会收到一些朋友的评论建议我去试试讲开放麦。
开放麦现场
或许是因为刚好从事了出版行业,我对于向外输出自己观点这件事总是格外谨慎,尽管我的作者们,那些以对外输出自己观点为生的人,似乎并不在意这一点。
直到后来我在单口喜剧指导教材中看到了这样一句话:“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甚至痛苦的经历,或许也是非常好的喜剧素材。”这或许是“文章憎命达”在喜剧方面的另一种表达吧,这让我意识到,或许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讲述带给我负面感受的故事,可以带给别人快乐。
那么,为什么不去试试看?
勇闯脱口秀舞台
任何想法在我头脑中都不会盘桓超过一天,我要马上行动起来。于是我开始频繁搜索“如何上开放麦”、“开放麦稿子怎么写”、“脱口秀文本解读”、“脱口秀比赛拉片”等等关键词,就这样毫无头绪的开始了我的第一次尝试。
从作出决定到写稿再到第一次登上舞台只经过了不到一周的时间,周一投递出第一篇稿子,周二晚上得到回复,周三晚上就要演出。
当天下午,我和新认识的编辑朋友一同参加活动,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作家,我还是老样子,在任何需要社交的场合都躲在别人身后,让朋友作为我的代言人,而我只会在旁边保持微笑和点头,示意老师,这是个真人不是商场借来的塑料模特。
朋友说有时候看你这样真的很难想象等下你就要去讲开放麦了。
的确,我每一天睁开眼睛的时候也很难想象等下我就要去上班了。
总之,班就这样一天一天上了下来,开放麦也这样一场一场讲了起来。
开放麦是脱口秀表演的试验场,往往没有大舞台和良好的灯光、音响效果,最大的装饰品就是演员的勃勃雄心和观众的善意反馈。
第一次表演我排在当天演出的第二位,还没来得及感受紧张就走上了舞台,所以也不出意料的忘词了。为了自己的窘迫不被发现,在我意识到自己忘词的时候就马上现挂了一段前一天刚刚发生的事情,好在做了营销编辑,总是不缺素材的。讲着讲着想起了后面的内容就顺着讲了下来,结果就是五分钟的稿子讲了整整十分钟。
而第二次演出就没有这么容易,我排在第四位,我充分意识到等待是一种酷刑,尤其是当你看到前面几位演员的演出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的时候。
在第三位演员结束表演,主持人回到场上串场的时候,我的手表提示我:“高心率:你似乎处于非活跃状态,但从xx:xx起的10分钟内,你的心率一直高于 120次/分。”我感到不可思议,因为在过去的生活和工作经历中,我早已登上过更大的舞台,参与过更复杂的表演。
所以我想,我的紧张恐怕是来源于对接下来自己所要讲述的内容的不自信,而这种担忧也并非没有根据——
出版社的梗还是太内部了
第一次发出投稿之前,我曾经把稿子发给身的朋友,朋友们出于溺爱,总是会给出正面的评价和鼓励,但霸道观众没那么容易就对我狠狠宠。
稿子讲过两次之后,我发现我精心设计的笑点并没有如愿得到反馈。
▽ 就是这部分!大家竟然不笑!
反而是为了收尾强行加的一句押韵的傻话得到了最大的反应。
▽ 最后这句大家就笑了
颇有经验的老演员告诉我:“有些梗我知道它蛮好笑的,但它们太内部了,在表演的过程中,只有你的同行能第一时间明白笑点,而其他人需要很长时间去反应。”
这样的现象反映了我真实的处境:从我发布第一条小红书至今一年多的时间,通过分享工作当中的“内部梗”得到了许多关注,甚至明年会出版属于我自己的第一本书。“内部梗”构成了我的表达的绝大部分,那么“我”如果脱离这样的环境,还能否创造出值得人观看的作品呢?所谓的“才华”和“灵感”究竟属于我,还是属于这个环境下的我呢?我想这个问题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回答,希望有一天我能给出一个能让自己满意的答案。
营销编辑很少有自己的声音
其实对于练习时长超过两年的一个营销编辑来说,走上舞台不需要太多心理建设,因为在平时的工作过程中我已经主持了少说上百次线下线上活动。不过用自己的声音讲自己的故事还真是头一遭。
每个人都该有表达的机会,在学生时代,我们总有各种各样的机会去表达和展示自己,小到班会,大到社团和院系活动,是否上台的选择权多数情况下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但当我们被不同的社会身份固定之后,声音就掌握在了少数人手里。
营销编辑很少有自己的声音,更多时候我们是在想尽办法帮助作者扩大音量,让更多人听到作者的声音。为好作品锦上添花,传播优秀的文化、科技作品和先进成果固然会给人带来一种形而上的成就感,但这种感觉过于宏大,没有办法真正的落在自己身上。
不能否认这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但在成为如此伟大的出版事业的从业者之前,我首先是我自己。
“单口喜剧是表演自己的艺术,要找到属于你自己独有的声音。”
每天八小时的工作,两三个小时的通勤,加上作者、达人和同事休息时间的突然造访,我发现我作为自己来思考和表达的时间被无限压缩,属于“我”的声音变得越来越小。
尽管在业余时间依然可以主动选择培养一些爱好去调节和平衡,但比起“放松”和“娱乐”,我更想要在生活中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思考-实践-反馈-再思考-再实践”的试验田,随便种些什么也好,没有收成也没关系,我只要我的灵感和思维保持活跃,我只要我一直能有勇气行动起来。
在写下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刚刚完成了我的第二次开放麦表演,开始修改稿件准备下一次登台。喜剧是我生活的“课间十分钟”,给了我片刻成为自己的机会,不过我想我还没有勇气将这“课间十分钟”变成我的主修课,我怕我过得好起来,就不好笑了。
失陪了范老师我得去造型!
本文作者 | 旺仔
BIANKE
BIANKE
“人员优化”的风还是吹到了出版业?
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
编辑:王媛媛
初审:张聪聪
复审:孙 珏
终审:马雪芬
欢迎爱书的编辑大大们多多投稿
邮箱:cbbrbkzx@163.com
微信:13601185425
13521322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