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优化”的风还是吹到了出版业?

文摘   2024-12-12 18:23   北京  


编者按

BIANKE


经济下行、社会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出版行业同样遇冷。许多出版机构为减少人力成本“想尽办法”。内部优化、末位淘汰、强加KPI任务、谈降薪……各家有各家的“人员优化”策略。




PART 1  /  

内部优化

这时候想模仿互联网大厂了?

在互联网大厂中,“内部优化”已成为提高效率和适应市场变化的代名词。

面对出版市场的波动,众多出版机构也开始调整人员结构,力图减少低效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当“内部优化”成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从希望到焦虑,从安全到不安,出版从业者的情绪难免受到影响。


PART 2  /  

末位淘汰

国有出版社也不再稳定了?

谁不想图稳定呢?对于曾经的(部分)求职者而言,能在国有出版社工作,“稳稳的,很安心”。而最近,一些国有出版社也“动荡不安”。

坐标北京,某国有出版社的分社。入职时,人事都会信誓旦旦地表示“我们这里还是很稳定的,没有什么大问题,可以一直干到退休。”关键是现在“大问题”来了——还不是我的问题,问题是社里挣不到钱。书卖不出去,领导首先想到的是搞“末位淘汰”。给每个人考核打分,低于60分就会被辞退。

还有国有出版社开会时说到,明年开始必须实行“末位淘汰”。曾经稳定的“香饽饽”,现在却“人人自危”。


PART 3  /  

强加任务

编辑的任务加码 还继续干吗

很多编辑一开始就是因为想安安静静和文字打交道,才选择来出版机构。整个出版圈,可谓“I人”含量极高。

而现在,不少出版机构都要求文字编辑担负起推书和卖书的工作——开新媒体账号、背码洋、出镜直播……

不出镜、不搞销售已经成了许多编辑的“新底线”,倘若这些底线都被打破,编辑不得不重新考虑工作的选择。

 全员搞销售

今天领导开一个上午的会,意思是全员搞销售,去挣钱。编辑不能坐在办公室里。

作为一个编辑,我自己就没想过要从单位里挣大钱,如果真要挣钱,还搞什么杂志、出版,我可以去搞商业,来钱快

● 出镜做个人账号

社里刚开了新媒体会,建议每个分社都培养几个编辑个人号。之前只是偶尔让编辑们去直播间讲书,现在突然让编辑在工作之余还要兼任主播

看实在没人报名,领导就把那些面容姣好的编辑一个个叫去谈话,最后拿捏了两个脾气比较软的编辑,让他们先更新几个月试试看。结果就变成了,编辑在全流程工作的同时,还要自己写脚本、化妆、口播、剪视频、运营账号……

现在我们都在观望,是不是之后会扩大到每个编辑都运营一个或几个账号,如果是这样,或许社内的离职潮不会太远了


PART 4  /  

降薪劝退

本就微薄的收入雪上加霜

“37岁编辑,即将失业,该何去何从?”

一位编辑分享了自己降薪失业的经历:

上个月领导找谈话:效益不好,以后发半薪了,尽量出去找工作吧,别指望公司了。本来工资就不高,半薪在北京,无异于荒野求生。

下午签了降薪通知单,算了一下,维持不了几个月就该离开这个城市了。想起刚入行的自己,爱看书,对工作充满热爱,如今早已被生活磨灭了热情。只剩下一脸疲惫和茫然。

降薪的出版机构不止这一家。行业情况不佳,家家都想“降本增效”“开源节流”。好巧不巧,大家的第一反应不是“增效”“开源”,而是“降本”“节流”,毕竟这是最简单直接可以看到效果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人员成本。

与其他行业相比,很多编辑的工资本就不高,降薪无异于“雪上加霜”。一些编辑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接受,而对于一些编辑来说,谈降薪则无异于“劝离职”

 对此你有哪些感受?

 欢迎留言分享 

BIANKE

BIANKE






看完《好东西》后:原创女性图书去哪了?


对稿件过度编辑加工,其实是在“甩锅”?


琼瑶离世 | 33部经典作品 哪一部是你的青春?



编辑:王媛媛

初审:张聪聪

复审:孙   珏

终审:马雪芬

欢迎爱书的编辑大大们多多投稿

邮箱:cbbrbkzx@163.com

微信:13601185425

13521322168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编客实验室
编客实验室公众号隶属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编辑带来切实信息,提供有效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