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酒吧爆火!搞学习还是交友?

文摘   2024-11-20 12:00   北京  


编者按

今年以来,学术酒吧活动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多个大城市兴起,成为城市青年时髦的文化现象。其实出版机构早已把图书活动开到了酒吧里。本期编客君将带你以第一视角体验学术酒吧活动全流程,并盘点出版机构在酒吧里举行的图书活动



PART 01

学术酒吧活动

全流程体验

报名学术酒吧活动

打开微信、小红书等平台输入关键词,如“北京学术酒吧”,即可搜索到当地的各种学术酒吧活动。

每期学术酒吧活动有不同的“学术主题”,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小编选择的是大数据主题的学术酒吧活动。

以这次活动为例,费用为128/人,包含一杯饮品。报名付费后,就“上车成功”!(报名购买时记得看清楚费用包含哪些项目哦)

本次学术酒吧活动详情

开场破冰

活动当晚,小编带着些许好奇到达三里屯,跟着导航一番寻找后,终于找到了本次活动所在的梓驿酒吧。据了解,策划本次学术酒吧活动的“北京分享读书会”和梓驿酒吧长期合作,向酒吧支付场地费,已经成功举办了多场学术酒吧活动。

而这家酒吧日常还会有桌游、脱口秀等活动,由于新中式“茶+酒”的饮品颇具特色,也吸引了不少顾客前来。

位于北京三里屯的梓驿酒吧

活动开始前,酒吧门口已有工作人员等在“签到处”,验证订单后便获得一张入场门票。凭门票可以在酒吧吧台兑换一杯饮品

图源:微醺万物

拿着饮品走进活动现场时,已经有不少人坐在位子上谈笑交流。看起来大多都是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

时间一到,主持人首先开始介绍破冰活动

(你没听错,即使是学术酒吧,也需要一点社交破冰的火花来点燃气氛,极度社恐请慎重考虑

图源:微醺万物

在场的四十多人,分为八组进行小组破冰活动。因为这次学术酒吧是“大数据”主题,破冰也与此主题相关——每个组要围绕一个标签收集全场观众的数据。

我所在的小组负责收集的是全场人的年龄段数据,其他组收集的是兴趣爱好、关注的热点等数据。

任务一出,全场活跃了起来,各位“E人”已经从座位上弹起——商讨高效收集数据的方法、推举组长……我们的目标是高效地收集更多数据,让这场破冰变成了有趣而激烈的“数据竞赛”

(此处跳过收集全场人年龄段的“I人”地狱部分)

随后,每个小组会将收集到的信息以饼状图、表格等直观的形式呈现在纸上,并派代表上台分享本组的数据成果。

小组代表正在分享

学术分享正式开始

破冰活动结束,主讲嘉宾登场,屏幕也切换成主讲嘉宾为本次活动精心准备的PPT

什么是人文主义?

什么是数据主义?

数据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

数据戒律是什么?

……

主讲嘉宾的各种观点引人入胜。从人文主义谈到科技发展,再谈到后人文主义与大数据。

在分享过程中,主讲嘉宾会时不时会抛出话题和观众互动,说不定下一秒话筒就会递到你的嘴边哦。

主讲嘉宾的分享目录

交流环节

主题分享持续了一个小时左右。分享的最后,主讲嘉宾抛出了几个互动问题,邀请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现场不断有人举手示意想要分享。不同学科背景、行业背景的人就同一个问题分享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有回应、有碰撞,讨论十分热烈。

由于想要分享的人实在太多,原本预计21:30结束的活动,延长了半个多小时。但大家依然兴致满满,似乎并不在乎时间的流逝。

互动交流环节,一位观众正在分享

即使活动散场后,也还有不少人留在现场互相交流。大家围成小圈子,继续讨论着刚才的话题,分享着彼此的见解。这种对知识的热情,对探索的渴望,正是学术酒吧最吸引人的地方。


PART 02

出版圈有自己的“学术酒吧”!

学术酒吧活动的“PPT+学术观点分享”的形式,让不少人调侃这是把组会搬到了酒吧。其实,出版机构早已把新书分享会等图书活动搬到了酒吧里。许多出版相关机构选择与跳海酒馆合作。

2022年,单向街文学节与跳海酒馆合作,推出“未来的路”联名酒

2023年,单向街基金会在跳海酒馆举办水手计划的线下见面会

2024年,单读的新书《比山更高:自由攀登者的悲情与荣耀》上市后,单读在跳海酒馆举办了一场自由攀登主题的文字图像展

自由攀登主题文字图像展

2023年11月,中信出版集团联合跳海酒馆一同举办主题为 “重新发现世界的过程”的韩炳哲作品共读活动

2024年1月,译林出版社以“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为主题,在跳海酒馆举办加缪作品阅读分享会。同时还与跳海酒馆合作推出“不可战胜的夏天”联名酒

跳海x译林出版社 | 不可战胜的夏天·联名酒

2024年6月,未读的十周年活动与北京、杭州、上海、深圳、广州5个城市的跳海酒馆合作,举办五城巡回流水席。读者携未读出品图书到场可免费兑换十周年限定酒水一杯。

未读十周年活动


PART 03

为什么学术酒吧

可以和图书活动联动?

受众重合

学术酒吧主要流行于城市青年群体,参与者大多是20-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以上文分享的活动现场为例,参与者有的是脑科学博士,有的是电影学博士,有的是法学博士,有的是硕士或本科在读……

而且对此类活动感兴趣的人非常多。一场活动报名满员之后,常常有人在群里询问能不能候补、能不能旁听。

年轻且高学历,这类人群有很大的求知欲和自我提升需求,和许多图书的受众很大程度上重合。酒吧与出版机构双方的合作就有了可能。

而且在这里,大家可以选择自己想展示的身份和标签,名字被隐去,观点被放大。大家愿意更坦诚、直接地表达自己,表达意愿也十分强烈,大家会非常积极地参与现场互动。

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围绕一个观点进行交流碰撞。大家需要这样一个公共讨论的空间,这也是学术酒吧吸引年轻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出版机构在酒吧办图书活动视角来看,如果少了破冰互动环节,相比学术酒吧,对I人读者也更加友好。

内容相通

学术酒吧和出版机构的图书活动都是知识输出型,而且观点分享、知识讨论的形式也相通。出版机构和学术酒吧一样把活动搬到酒吧里也就不难理解。


 你还知道哪些出版机构在酒吧办的活动 

 对这些活动有什么感受和看法 

 欢迎留言分享 



更多精彩


出版业的卡牌风潮:谁在领跑?


遇到出版业这个“渣男”,年薪百万的民营公司副总出走创业


一位中年编辑的转型:我不愿意做跟风者


编辑:方   圆

初审:张聪聪

复审:孙   珏

终审:马雪芬

欢迎爱书的编辑大大们多多投稿

邮箱:cbbrbkzx@163.com

微信:13601185425

13521322168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编客实验室
编客实验室公众号隶属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编辑带来切实信息,提供有效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