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月发行2万册!《犯罪心理学》教材如何成为顶流?

文摘   2024-11-07 17:00   北京  

编者按

出版1个多月,定价148元,加印2次,合计发货码洋近350万,一本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入门经典教材是如何成为“顶流”的?


文 | 聂政 人邮普华总编辑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大众都很好奇却很少有人深度了解的分支,就是“犯罪心理学”。它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阳光下必有阴影,为了感受这世界 80% 的美好,我们有必要了解20% 的恶是怎么回事。

2024年9月,有一本犯罪心理学新书一经上市就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学习者、爱好者,悬疑剧、侦探小说狂热者的热烈关注。豆瓣评分9.8,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净发册数已超过2万册,净发码洋近350万,叫好又叫座。这本书就是《犯罪心理学》(第12版),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心理出品,被誉为“比侦探小说还好看的犯罪心理学皇冠之书”,兼具教材、指导手册、科普读物的精髓。

很多同类书要么是理论的枯燥堆砌,难读又难懂,要么过于血腥猎奇,看过之后令人绝望心寒。还好,人民邮电出版社普华心理帮大家严选把关,引进了犯罪心理学领域的重磅大书!大家一定很好奇,犯罪心理学这样一个冷门的学科、这样一部让普通人有距离感的专业教材是如何“出圈”的?


PART 01

美好初心:

关注黑暗向往光明

《犯罪心理学》(第12版)是人民邮电出版社基于“立足工信事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引领美好生活”宗旨应运而生的,是人民邮电出版社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策划出版的优质选题,该书还入选了中国工信出版集团的“心理学大师经典出版工程”,为该工程贡献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的前两部巨著《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与阿伦森《社会心理学》(第10版)分别被评为2023年和2024年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优秀出版物大众类一等奖。出版者在策划之初就坚信,《犯罪心理学》(第12版)的出版不仅能全面反映当代犯罪心理学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成果,更能为中国读者架起犯罪心理学与生活的桥梁,让专业知识服务于生活,帮助大众更好地审视自己、保护家人、识别人心、保持警惕、洞悉人性、远离伤害。


PART 02

强强联手:

精诚合作,彼此成就

《犯罪心理学》自1980年首次出版以来已经畅销全球40余年,跨越世纪,历经变迁,历久弥新。图书内容结构设计精巧,兼具科学性和大众性,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又有实践的深入浅出。

《犯罪心理学》(第12版)英文版由培生教育集团出品,培生教育与人邮社经过了数十载精诚合作,缔造了无数精品力作,在心理学领域,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引领千万读者走进心理学的世界。

作为人民邮电出版社旗下的一个子品牌,普华心理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凭借不断的积累和出色的业绩,厚积薄发,在成功推出《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8版)和阿伦森《社会心理学》(第10版)的基础上,又获得《犯罪心理学》(第12版)的简体中文版权。在该书的出版过程中,培生教育给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以及各类资源上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国外出版的成功经验和丰富案例,保证了中外出版图书的高质量出版。


PART 03

工匠精神:

精耕细作,著译审编荐俱佳

柯特·R. 巴托尔教授深耕犯罪心理学研究与教学50余年,他是犯罪心理学相关著作和文献里被引用极多的学者;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临床心理学家、犯罪心理学家,还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实战家,担任警方顾问30余年,协助破获百余起重大要案。

《犯罪心理学》是全球犯罪心理学初学者的首选用书,美国百余所高校犯罪心理学、犯罪学、法学、侦查学、监狱学、司法精神病学等学科的专业入门课用书,也是公检法司专业人士及从业者的参考书。巴托尔教授在近90岁高龄时,将《犯罪心理学》打磨并修订至第 12 版,不仅反映了理论的新变化及研究的新成果,还反映了当代社会关注的问题,如网络犯罪行为的增加。

他还精心选择了大量目前犯罪心理学界最前沿且包括具有一定争议性的研究发现、经典案件、热门话题,加入到《犯罪心理学》(第12版)中,较之前的版本更新、修正、增加大量内容,板块丰富,可读性强,力图用最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导读者批判性地阅读与思考。他行文冷峻幽默,图文并茂;他力图揭示黑暗,但极具人文关怀,让人常怀希望; 他凝视深渊,但始终向往光明。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根据人的面色、头形的不同,来推断一个人将“为善或为恶”。后来,亚里士多德也进一步探讨并发展了骨相与犯罪关系的理论。在西方,犯罪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始于19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用了近50年的时间在缩小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我们有幸邀请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位犯罪心理学博士、中国犯罪心理学学科带头人马皑教授领衔翻译这本巨著,今年是他从事犯罪心理学教学与科研整40年。马皑教授也是广受年轻人喜欢的网红学者和办案高手,参与了几百起重大要案的犯罪心理分析、审讯工作,理论与实战兼具、学识与胆识俱佳。

他组织中国政法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中央司法警官学院、西南政法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联手共译,14 个章节,24 位译者,每一章的译者,都是这一领域的“天花板”。他们历经一年半字斟句酌地精心打磨,在保证内容专业、准确的同时,力求还原原版语境和独特的“吐槽式”幽默感,让读者像读侦探小说一样,一章追一章,扣人心弦。

中国法律英语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张清教授等人组成了审校团队,进一步对本书精雕细琢,消灭语言及知识差错,力求以工匠精神提升作品品质。

在启动翻译工作之初,编辑团队和译者团队就建立了编译工作微信群,有任何问题在群里及时沟通和探讨,该群常常工作到深夜,有时为了某些术语的翻译,大家各抒己见。译者交稿后,编辑们启动了出版物质量保障体系的最高等级,整个三审三校环节持续了半年多。在编加过程中,除了核对原版英文,还要尽量避免译文与前几版的中文简体版雷同。正是这样的坚持不懈和精益求精,才成就了今天高品质的翻译作品。

例如,本书第七章标题最终定为“精神病态”,而非 “人格异常”,因为我们不能用过去的解释反驳当前的新发展。甚至一字之差都要斟酌是否准确,如“严重犯罪”和“重大犯罪”是否需要统一;“概念”和“构念”是有差异的;“性侵犯”应改为“性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可说成“未成年人违法和犯罪”,“纵火犯”和“纵火者”不能混用,等等。出版者、译者、审校者以一字不苟的态度完成了百科全书式著作的译、审、编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虽是经典,但也并非完美无缺。与很多其他我们接触到的国外著作一样,英文原版书在数据上也存在一些瑕疵。例如在一些图表中,由于不同类型的犯罪之间存在数据交叉,所以会导致比例累计超过100%,但作者并未在原文中进行解释说明;另有一些图表数据也未更新至数据库最新版本,林林总总,还是会存在一些小问题。因此,在审稿过程中,编辑和译者、审校者对图表及对应内文进行逐个筛查、计算,找到了图表的原始数据,一一进行了核对、修改与注释,力求呈现一本在数据方面可靠且精确的上乘佳作。

为什么说一本专业书具备“顶流”和“出圈”的潜质?

看看它的推荐人便知:

中国法学家、新中国刑事诉讼法奠基人 陈光中

华人第一神探、“当代福尔摩斯” 李昌钰

“法治之光” 罗翔

《隐秘的角落》《漫长的季节》导演 辛爽

百万畅销书《心理罪》作者 雷米

心理学泰斗 林崇德

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 苏彦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原所长 傅小兰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原会长 许燕

中国证据学家 何家弘

他们都是各自行当里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PART 04

融合发展:

增值创新,提升阅读体验

融合出版在整个出版业正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在此背景下出版的《犯罪心理学》(第12版)也紧跟融合出版发展的趋势。例如,关于融媒体教学,我们与市场部和营销部的同事进行了商讨,考虑到现代读者和学生的阅读需求与习惯,这本书配有教学用课件。为了保护环境和节约用纸,我们将原书参考文献、援引案件制作成电子资料,以便需要的读者可以用手机扫描书中的二维码获得这些资料。

为了让中国读者能从本土视角更好地理解每章内容,我们在每章都配有相应译者的章导读,使本书更可读、易懂、落地。

由于该书篇幅巨大,为了给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我们在进行版式设计时,采用了双栏排版,图表和文字交替呈现,选用的字体和字号也适合大多数年龄段的读者,全书板块众多,色彩柔和,读来不觉枯燥,不觉乏味。我们对比了不同克重的纸张,并最终定制了90g重的纯质纸,不仅色泽好、有质感,还很环保。

此外,我们还随书附赠了两个全彩小册子:《6大中外经典案件犯罪心理分析》《8个犯罪心理学研究对家庭教育的启示》,最大化增值效应和社会效益,既满足了兴趣类读者的猎奇心,又为家庭教育提供切实的指导。因为只有当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紧密携手,形成一张严密而温暖的保护网,我们才能真正为下一代创造一个远离犯罪、充满阳光和希望的成长空间。这也是本书封面希望为读者传递的正向能量。

我们为本书设计了6种不同风格的封面,并在社群进行投票,最终选定这幅改编自梵高的名画《圣保罗医院的长廊》的设计,通过深邃的视觉效果表现犯罪心理的神秘感,满足人们洞悉人性的好奇心,带给人们一探究竟的阅读欲望。

1889年梵高在圣保罗医院生活了一年。画面中的一条长廊骤然远去,一个微小的男子形象在画面中朝一道门走去,这个让人萦绕于心的画面是梵高对这个精神病院最有力的描绘。大幅度缩窄的透视点好像一把钳子,正要逼近画面中心的人物,匆匆行走的身影十分简单地表达着走廊的冷清,一种尽头感带来一种视觉的空虚与空间的恐惧。我们以比原画作更暖的配色,传达了希望人人都能远离犯罪伤害的正向视角。


PART 05

营销破圈:

找准阵地,科学用力

《犯罪心理学》(第12版)上市1个多月,之所以取得比较好的市场表现,可以说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

译者马皑教授在其自媒体平台全平台助力营销,抖音、B站、西瓜视频、小红书全方位加持,为本书带来了可观的初始流量。

9月5日,樊登新书首发重点推荐,实现近2000册的销量。

我们通过自媒体矩阵、社群、强大的译者团队资源等,打通私域流量,进行新书上市预告、短视频宣发。

在营销端,通过微博矩阵、头条MCN等进行话题预热,一周内快速达到2000w+的曝光在渠道端,通过京东图书、文轩网、凤凰新华书店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进行转发赠书、新书预告等活动预热。整合优势资源,利用KOL直播、短视频带货助力“出圈”,并实现销售转化。

同时尝试在悬疑类小说及影视剧爱好者聚集的B站、播客平台进行大咖对谈、案件解析,持续实现转化的同时,渠道搜索明显起量,这再一次说明,找准阵地,持续营销的重要性。

我们并没有忽略线下营销的重要性,借助2024年10月的中国心理学家大会,马皑教授现场签售,在以“反社会人格的‘养成’之路——给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提醒”为主题的论坛上,现场听众爆满,呼声极高。我们还举行了《犯罪心理学》(12版)“帆书北京×人邮普华”新书线下见面会,译者、审校者、责任编辑与犯罪心理学爱好者畅聊社会热点案件和书友关心的话题。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正如本书译者马皑教授所言:“有犯罪人就意味着有被害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特定犯罪的被害对象。犯罪心理学并不只是公检法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需要学习和了解的学科,它更是普通大众都应该或多或少有所了解的学科。社会在不断发展,犯罪手段和形式也花样翻新,但犯罪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与深层规律其实都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最早的走江湖卖假药,到现在屡见不鲜的传销、对老年人进行的保健品诈骗,其实它们都有心理学‘场’的原理渗透其中;再比如,从最早的邪教到现在的极端主义犯罪及精神操控,都是‘洗脑’原理 在发挥作用。作为普通读者,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原理,那么在面对这些渗透在我们生活各处的危险时,就能够辨识一二,为自己增设一道安全防护网。”

我们出版《犯罪心理学》(第12版)希望它既可以用于犯罪心理学教学,也可以为相关的从业者提供指导,还可以帮助每一个家庭教养子女,更可以让对这门学科感兴趣的大众读者探索犯罪心理的奥秘。

读这本书,大家一定会发现,犯罪心理学很有用!



特训营预告



 往期精彩 



遇到出版业这个“渣男”,年薪百万的民营公司副总出走创业


一位中年编辑的转型:我不愿意做跟风者


出版业的卡牌风潮:谁在领跑?


编辑:王媛媛

初审:张聪聪

复审:孙   珏

终审:马雪芬

欢迎爱书的编辑大大们多多投稿

邮箱:cbbrbkzx@163.com

微信:13601185425

13521322168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编客实验室
编客实验室公众号隶属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编辑带来切实信息,提供有效帮助。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