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N
◀
今日观点
▶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困境与破解对策——基于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和互动的分析
摘要:高校辅导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职业通常被称为“做学生工作”,大学生是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对象和工作中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个体化时代情境下,青年大学生呈现“原子化”的特征,与组织的联结弱化,权利意识增强,“个人主义”萌生,辅导员身份“祛魅”,辅导员容易陷入学生工作“走不近”“理不清”“管不了”的职业困境。本文以个体化理论为视角,聚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和互动,结合当代大学生观念和行为的特点及变化,探讨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困境及产生原因,并提出应对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困境;个体化;师生关系
✦
✦
✦
✦
✦
✦
✦
✦
✦
✦
✦
✦
参考文献
[1]粟满莺,赫一诺.围城里的高校辅导员:艰难上岸后,每天都想辞职[EB/0L].(2023-09-06)[2024-04-25].
[2]冯刚.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发展路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颁布十年的回顾与展望[J].思想理论教育,2016(11):4-9.
[3][15][4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2024-04-2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介绍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EB/OL].(2022-03-17)[2024-04-25].
[5]何凯,陶建刚,徐静英.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及相关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2):205-209.
[6]孙贤雷.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二次成长":现实难点、逻辑起点和实践突破点[J].广西社会科学,2019(8):179-183.
[7]白显良.论高校辅导员人生导师的角色定位[J].高校辅导员,2016(1):3-7.
[8]刘在洲.高校辅导员角色的历史湖源与现代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84-86.
[9]李建伟.“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辅导员角色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5):51-57.
[10]张立鹏.应然·实然·适然: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的三维考量[D].博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5.
[11]邱柏生.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老议题和新意境[J].高校辅导员,2017(2):3-7.
[12]李辉,侯东栋.高校辅导员职责边界的泛化机制与廓清策略[J].高校学生工作研究,2022(2):141-148.
[13]戴锐,肖楚杰.职业社会学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再定位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4):105-112.
[14]张楠.时间观念视角下高校辅导员工作状况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1(9):99-105.
[16]王云飞.高校辅导员“双线晋升”的现实困境与出路研究-以苏北某高校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8):131-132+141.
[17]陈向明,王富伟.高等学校辅导员双线晋升悖论-一项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教育研究,2021(2):80-96.
[18]袁翔,何静,李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6):68-70.
[19]王显芳,任雅才,亓振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理论逻辑和现实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4):132-135.
[20]盛春.新时代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路径探析[J].江苏高教,2020(12):118-122.
[21]谈传生,胡景谱,刘文成,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现实困境及破解路径-基于中部某省51所高校3176名辅导员的实证调查[J].思想教育研究,2022(1):148-153.
[22]赵玉鹏,杨连生.专业社会化: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新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22(6):148-154.
[23]刘宏达,许亨洪,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与体系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2):24-27.
[24]李永山.美国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78-80.
[25]陈澄.中英高校学生工作比较研究及经验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256-258.
[26][英]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81.
[27][28][30][31][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性之路[M].张文杰,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2:146,146,151-157,141-157.
[29][英]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70.
[32][36]阎云翔.“为自己而活”抑或“自己的活法”-中国个体化命题本土化再思考[J].探索与争鸣,2021(10):46-59+177-178.
[33][37][挪威]贺美德,鲁纳.“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M].许烨芳,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1,46-48.
[34]李荣荣.从“为自己而活”到“利他个体主义”-乌尔里希·贝克个体化理论中的一种道德可能[J].学海,2014(2):106-111.
[35][44]王建民.转型社会中的个体化与社会团结-中国语境下的个体化议题[J].思想战线,2013(3):79-83.
[38]项飙,吴琦.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20:210-217.
[39]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7):71-75+189.
[40][英]齐尔格特·鲍曼,通过社会学去思考[M].高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41.
[42]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J].江西政报,1952(4):75-76.
[43]吴淑斌.高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困境[EB/0L].(2024-01-02)[2024-05-201.
[45][54]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21,216.
[46]张良.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与乡村社会重建[J].浙江社会科学,2013(3):4-10+155.
[47]余昕鹏,张瑞希.淡泊明志,奉献无悔-访清华大学首批“双肩挑”政治辅导员汪兴华[EB/OL].(2023-12-06)[2024-05-20].
[48]冯莉.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化趋势及其政治意义[J].社会科学,2014(12):20-27.
[49]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47-62.
[50]魏新,李文利,陈定芳.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分配机制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1997(1):34-41.
[51]刘君.教师话语霸权消解与师生关系重建的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08.
[52]胡申生,黄晓春,张蕾蕾,等.上海“蓝魔”球迷趣缘群体的调査研究[J].体育科研,2005(1):11-16.
[53]杨君,方蕙.结构、文化与场域:中国社会的个体化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9(9):100-111.
作者简介
刘佳 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
-END-
来源:中国青年研究,2024,(10)
排版:吕娜娜
责任编辑:周梦雨 石童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