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理论前沿10月第2期

学术   2024-10-14 19:15   上海  





一/周/理/论/前/沿




2024/10/第2期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


01

青年社交“搭子”的样态、成因及其引导路径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10期

作者:许亨洪 伍玥

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搭子”是社会转型背景下青年社交行为的新变化,呈现出精准陪伴的情感体验、垂直合拍的圈层类聚、轻快流变的联结互动等样态,广受青年群体青睐。作为青年社交心理和行为方式的一种现象映射,“搭子”是在个体寻求情感弥合与角色构建的需求驱动下,以数字技术的精准匹配和社交平台的实时互动为载体,折射出青年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社交行为的动态转变。针对青年社交“搭子”所带来的疏离感,应以心理调适为出发点,合理形塑青年社交心态;以破壁融圈为着力点,有序规范青年社交空间;以主动“重拾附近”为立足点,有效引导青年社交行为,助推青年实现高质量社交,促进青年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搭子;青年社交;社交心态;社交行为


02

情绪价值:当代青年价值取向的新向度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2024年第10期

作者:靳玉军 何攀文

单位: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情绪价值是当下公共领域的流行词,其本质是个体在价值活动中达到精神愉悦的情感体验,青年群体是情绪价值的狂热追求者。青年情绪价值取向的生成与个体化时代、现代性焦虑、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念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青年在追寻情绪价值、享受精神愉悦的同时,需要警惕可能产生的消费主义、情绪泛滥、情感骗局等风险挑战。为此,既需引导青年理性认识情绪价值,又要构建助力青年全面发展的情感场域,发挥青年向内调节情绪的主体作用,帮助青年融入时代发展潮流,形成积极合理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青年;情绪价值;价值取向


03

数智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向、问题审思及实践进路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10月9日

作者:张晋

单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数智时代与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正深刻改变着教育方式与学习体验,重塑着未来劳动者的能力构成,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主要表现为:肢解的课程体系,缩限着劳动教育发展;非主流价值观的裹挟,混沌劳动认知空间;浅表化的劳动教育内容,掣肘时代性发展需要;困顿的劳动理实关系,宰制着劳动教育效力;离身式的劳动教育形式,疏离了丰富的劳动世界;散裂的劳动支持体系,熔断了劳动教育协同而进。高校劳动教育必须从容应对时代变革带来的新挑战,积极回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深入探究数智技术、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之间的新变化、新趋势、新模式。通过强化整体设计理念,打造“大劳动教育课程”融通体系;充盈主流价值观在数字空间,引领积极的劳动观;融入新质生产力元素,深化劳动教育内容;倡导“实践劳育”理念,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劳动教育具身转向,实现知行统合;着力构建“劳动教育共同体”,发挥协同育人功效。


关键词:数智时代;劳动教育;价值旨向;问题;实践进路


04

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
路径探析

来源:《大学图书馆学报》2024年10月10日

作者:李月琳 李安祎

单位:南开大学商学院信息资源管理系南开大学信息行为科学研究中心

摘要:高校图书馆在文化育人方面的功能日益凸显。文章旨在通过构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高校文化育人理论框架及支撑理论框架实现的主要任务举措,探讨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为此,文章首先综述了高校图书馆当前文化育人现状,揭示了问题与不足。然后结合高校立德树人主要任务举措,提出高校图书馆应围绕立德树人核心维度有效发挥其文化育人职能。文章指出,高校图书馆文化育人应结合大思政课建设要求、围绕育人环节的“小切口”、立足“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等现实任务,加强顶层设计,有效开展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阅读推广、资源服务、空间重组等实践,以期更好地履行立德树人和文化育人职责。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立德树人;文化育人


05

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建议

来源:《中国远程教育》2024年第10期

作者:刘宝存 易学瑾

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正快速进入数字化时代。国际组织和各国逐渐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字素养的必要性,并构建数字素养框架以指引人才培养方向。我国同样重视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但尚未构建专门的数字素养框架以培养数字化人才。本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八个主要的国际学生数字素养框架,发现其主要维度包括“公民”“操作”“信息”“交流”“内容创作”“问题解决”“安全”和“学习与发展”八个方面,并且大部分框架根据每一素养维度划分了难度等级。在此基础上,参照我国国情和政策要点进行本土转换,最终提出由8个一级维度、33个二级维度组成的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维度建议。同时,本研究基于教育目标分类法划分基础级、中级、高级和专业级四个难度等级,提出了四级六段的学生数字素养框架的分层建议,并且将难度划分与不同学段相对应,以便促进不同年龄和能力水平阶段学生的数字素养发展。


关键词:数字素养框架;数字化人才;国际比较;本土建议


06

形式化“破五唯”的表征、逻辑与变革——基于460份“双一流”高校博士生学术评价文本的分析

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4年10月8日

作者:余利川1 钱玉琴2 陈小满3

单位:1.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2.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3.西华大学体育学院

摘要:“破五唯”政策本应有效推动高校博士生学术评价改革,却在“五唯”惯性作用下遭遇形式化响应政策的难题。通过多阶段的深度编码,分析460份“双一流”高校博士生的学术评价文本,发现博士生学术评价存在量化与结果导向的惰性延续,偏向简化指标替代学术能力,象征与替代性执行“破五唯”等问题。在“不能改”“不愿改”“无力改”三股阻力的共同作用下,数字符号的施压、规制的惯性主导、矛盾下沉的应付诱发了形式化“破五唯”的反常现象。为此,应构建以质量为主导的博士生学术评价支持环境,维护以培育学术能力为核心的自主评价模式,协同消解高校组织悬停的学术评价改革阻力,助推“破五唯”学术评价政策有效落地。


关键词:形式化;“破五唯”;博士生;学术评价


07

高学历者的社会网络和职位获得:创造优势
还是替代选择?

来源:《当代青年研究》2024年第5期

作者:李晓光1 吴晓刚2,3

单位:1.西安交通大学社会学系 2.上海纽约大学应用社会经济研究中心 3.纽约大学社会学系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高学历者将成为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力军。以往基于全体劳动者的研究表明,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体的求职过程、收入水平提升和地位获得,但对高学历者而言,这一结论是否仍然成立?文章通过分析“首都大学生成长追踪调查”数据,获得如下发现。第一,社会网络的确是高学历者的重要求职途径,24%的毕业生主要通过社会网络获得初职岗位。第二,在社会网络使用倾向方面,以学校层次、专业类型和学业成就为代表的人力资本越强,毕业生越不需要动员社会网络找工作。第三,在社会网络收入效应方面,相比于正式求职渠道,通过找关系获得工作机会的毕业生的初职收入水平显著更低。本文结合深度访谈资料对以上发现进行了阐释,进一步揭示,社会网络并不会给高学历者创造收入优势,而是人力资本较弱的毕业生弥补自身劣势的重要途径,因此社会网络只是高学历者众多求职渠道中的一种替代选择。


关键词:社会资本;找工作;学校层次;收入水平;替代选择


08

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结构模型、
测评工具及应用

来源:《当代教育论坛》2024年10月9日

作者:沈婷1,2 叶映华1

单位: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2.浙江理工大学

摘要:大学生作为当前和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主要群体,其可持续就业能力对于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新质生产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测量和现状,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先对30位大学生就业问题利益攸关者进行扎根理论探索,构建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初始结构模型,再通过对434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八因素结构”模型,并编制了具有良好信效度的测评问卷。应用研究表明,当前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职业品质、社交情感能力、成就导向、持续学习能力、平衡适应能力、高阶思维能力、职业洞察能力、数字信息能力;在性别、生源地、健康状况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鉴于此,研究提出了高校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结构模型;测评工具;工具应用


09

高校心理咨询应对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置困境与伦理思考

来源:《中国医学伦理学》2024年10月11日

作者:张维佳1 郑亚楠1,2

单位:1.赣南医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赣南医科大学苏区卫生与健康中国建设研究中心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作为解决学生日常心理问题的重要力量,在面对精神障碍学生的求助时,往往因为职责受限与专业能力的不匹配而衍生诸多实践困境。从伦理视角出发探讨学校在处理学生自主性、要求家属配合、妥善安置复学学生等面临的校园管理困难、职责分配困难与责任厘清困难,思考以秉持复元理念改善自主性、视家属为帮扶对象、设立体系完善制度、明晰学校伦理责任与心理健康工作边界等方面入手实施改善措施,试图缓解伦理冲突,为高校处理精神障碍学生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高校心理咨询;精神障碍;伦理思考


10

网络成瘾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关系:网络受害与睡眠障碍的链式中介作用

来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4年第5期

作者:戴理波1 邓奇坚2 欧阳萱2 王东方3

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学院 2.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科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 3.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

摘要:目的:探讨网络受害和睡眠障碍在网络成瘾与大学生自杀意念关系中的链式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修订版中文网络成瘾量表、网络欺凌行为量表、青少年自评失眠量表和自杀意念自评量表对536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有自杀意念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网络受害和睡眠障碍得分更高。相关分析表明,自杀意念与网络成瘾、网络受害和睡眠障碍呈显著正相关。中介作用检验结果表明,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到自杀意念、网络成瘾通过睡眠障碍到自杀意念、网络成瘾通过网络受害和睡眠障碍到自杀意念三条中介路径均显著。结论:网络受害和睡眠障碍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效应。


关键词:网络成瘾;自杀意念;网络受害;睡眠障碍;链式中介效应

END

责任编辑丨陆小凡

文字丨王星月

排版丨王星月


交大思享+
本账号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思想政治教育分会秘书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校辅导员培训研修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大学生发展研究院的官方账号,旨在为全国高校思政工作者搭建思想交汇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