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
上
精
读
会
01
引言
2024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坚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就业焦虑成为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就业工作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高校应多措并举形成工作合力,强化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引导其树立正确就业观,增强就业能力和本领,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和焦虑,鼓励广大青年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02
本期概览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现状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分析
四、多维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化路径
03
文献摘编
一、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基本现状
01
文章:
学业和就业竞争压力下大学生社会心态特征——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分析
作者:
李春玲(中国社会科学院),高云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群体是我国青年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的境遇状况及其社会心态关乎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基于2023年“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从政治信念、社会态度、学业竞争意识、就业取向、焦虑心态和网络情绪宣泄等方面了解“00后”大学生的社会心态特征。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在政治价值取向方面高度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对于一些社会现实问题,特别是与其生活境遇紧密相关、事关其个人发展前景的问题感到迷茫困惑。同时,学业和就业竞争“内卷化”导致大学生群体产生集体焦虑心态,他们往往通过夸张的、娱乐化的网络情绪宣泄,消解竞争压力与心理焦虑。新发展阶段培育大学生积极社会心态面临诸多挑战,如何使党和政府倡导的“远大理想”和“使命担当”与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和就业选择之间建立有效链接,实现落地化的有效转换,既需要高校教育创新“大思政课”理念、模式、视野和内容,更需要多角度出发、多部门联动、顶层设计思维,提出切实可行、落地有效的政策方案。
——载于《青年探索》
2024年第5期
02
文章:
转型理论视域下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态与生活状态分析
作者:
刘保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臧小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原文摘录:
本文以转型理论为切入点,将毕业后尚未就业的大学生划分为“备考族”“求职族”“躺平族”三类典型群体,并利用“中国大学生追踪调查”数据对他们的就业心态与生活状态进行了比较分析。调查数据显示,毕业后准备升学、证书等考试的“备考族”和继续找工作的“求职族”比例远远高于无所事事的“躺平族”。通过回归分析还发现,人力资本状况更差、家庭背景更不好的大学生,在毕业后更可能成为“躺平族”。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意义,提醒我们在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未就业大学毕业生制定针对性服务措施。
——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2023年第9期
03
文章:
时间社会学视角下“双一流”高校硕士研究生就业焦虑研究
作者:
郝汉(湖南大学),赵彬(汕头大学),朱志勇(北京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基于时间社会学的理论视角,以“双一流”高校H大学作为个案,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硕士研究生就业过程中焦虑心态产生的社会性因素发现:“三重倒计时”营造了“时间紧迫”的结构性压力,“时间拉长”“时间虚无”“时间差序”“时间冲突”四种时间体验导致了硕士研究生绵绵无期的等待、虚度华年的挫败、机不可失的时间规制和分身乏术的身体争夺四种时间境遇,由此生成多样态焦虑感受;硕士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建构了与社会时钟的“共变不同步”关系,陷入“结构性失时”的自主性缺失困境。对此,建议硕士研究生提升时间自主能力;高校制定合理的组织时间表,适度倡导个性化职业教育和时间教育;政策制定者对现有就业政策进行适度调整并有针对性地增强制度供给。
——载于《大学教育科学》
2023年第6期
04
文章:
个体化视角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及职业选择
作者:
孙慧,袁珊(广州市团校)
原文摘录:
大学生就业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议题,除外部就业环境外,个体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是影响就业与否及就业质量的关键。基于对广州高校大学生的实证研究,本文揭示了大学生的就业心态与职业选择的个体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高校大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先就业后择业”为第一选择,关注择业过程中的心理感受;薪酬待遇仍是择业首选条件,同时也注重个人发展空间;一线城市成为多数大学生就业首选,具有发展潜力的内地中小城市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增大;体制内单位最受青睐;“佛系”“躺平”未成为主流,拒绝“躺平”、合理“内卷”成为大学生职场工作理性选择;创业方面,以满足个人兴趣为导向的创业动机凸显。针对大学生个体化的就业心态和职业选择,本文从加强思想引领,养成健康择业心理;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全过程的就业创业教育;因势利导,积极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多措并举,提升大学生就业综合能力等维度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对策建议。
——载于《青年探索》
2023年第4期
05
文章:
“新常态”下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审视及思考
作者:
唐瑶(淮海工学院)
原文摘录:
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的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发展速度放缓引致大学生就业需求量萎缩;经济结构优化加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增长动力转向凸显大学生就业能力新要求。同时,面对经济新常态,我国大学生在就业准备尚未做好充足准备,体现在就业价值取向模糊、就业心理资本缺失、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为实现成功就业,大学生需要精准进行环境扫描,认识就业新趋势;主动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就业新趋势;做好能力前置培养,把握就业新趋势。
——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年第3期
06
文章:
延吉市某大学朝鲜族和汉族护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
作者:
黄培雯,许丽娟(延边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分析延吉市朝鲜族和汉族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就业焦虑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某大学朝鲜族和汉族护理学专业学生222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朝鲜族护生的就业焦虑水平高于汉族护生(F=3.69, P<0.05);影响朝鲜族护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因素有支持利用度、客观支持和自我效能,影响力为23.8%;影响汉族护生学习倦怠的主要因素有主观支持、自我效能和支持利用度,影响力为25.9%。结论:护理教育者应根据朝鲜族和汉族护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教育模式,提高护生的社会支持度和自我效能,缓解就业焦虑。
——载于《医学与社会》
2018年第4期
07
文章:
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偏差及调适
作者:
王奎群(渭南师范学院)
原文摘录:
地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就业地域高度集中、求职途径以学校就业网和招聘会为主以及就业后频繁更换工作的特点。与综合性大学及重点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地方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在就业过程中,他们容易产生自卑、依赖、焦虑、从众等一系列心理偏差。他们在就业时需要从正确认识自己、做好求职准备、积极推销自我、加强心理调适等方面进行有效调适,从而维持心理健康。
——载于《中国成人教育》
2017年第20期
08
文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作者:
魏鹏程(武汉轻工大学)
原文摘录: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引发就业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开始浮出水面,在激烈的竞争中,其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心理现状令人担忧。文章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其为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心态提供良好借鉴。
——载于《继续教育研究》
2017年第7期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因素
01
文章:
学历歧视知觉对专科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
作者:
宋快(湖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华中师范大学),何丹(西华师范大学),涂勤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牛更枫(华中师范大学),周宗奎(华中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为探讨学历歧视知觉对专科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学历歧视知觉量表、就业焦虑问卷、学习投入量表和专业认同问卷对1230名专科学校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历歧视知觉、学习投入、专业认同和就业焦虑之间两两显著相关;学历歧视知觉对专科生就业焦虑不仅有直接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还能通过学习投入的中介作用影响专科生就业焦虑;专业认同调节学习投入中介作用的前半段,具体而言,在专业认同水平较低时,学历歧视知觉对学习投入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研究揭示了学历歧视知觉影响专科生就业焦虑的作用机制,深化了我们对专科生就业心理和行为的理解,能够为专科生就业焦虑和学历歧视知觉的干预提供实证依据。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第13期
02
文章:
硕士生的就业焦虑因何而来?——基于生态压力过程模型的解释视角
作者:
黄维,要攀攀,钟杲桦(长沙理工大学)
原文摘录:
采用生态压力过程模型,考察了硕士生就业资本与其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并从压力事件的角度进行了机制分析。通过第一手实地调查的数据发现:就业资本越低,硕士生就业焦虑水平越高;压力事件的缓解是就业资本对硕士生就业焦虑影响的重要作用机制;就业资本对硕士生就业焦虑的影响具有群体差异性,表现为心理资本作为重要的自致性资源,无论对于学术型硕士生还是专业学位硕士生就业焦虑均产生显著影响,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不同群体的硕士生就业焦虑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
——载于《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24年第7期
03
文章:
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自我管理的中介作用
作者:
石雪娟(新疆心智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新疆师范大学),吴师伟(咸阳师范学院),董莉(新疆心智发展与学习科学重点实验室,新疆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大学生心理资本、自我管理以及就业焦虑之间的关系,并考察自我管理在心理资本与就业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以某综合性大学406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大学生自我管理问卷、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进行测量分析。结果: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资本与就业焦虑总分及其就业竞争压力、缺乏社会支持、自信心不足、就业前景担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07, -0.352, -0.138, -0.157, -0.203; P<0.01),与自我管理呈显著正相关(r=0.751, P<0.01),自我管理与就业焦虑总分及其就业竞争压力、缺乏社会支持、自信心不足、就业前景担忧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387, -0.472, -0.154, -0.207, -0.229; P<0.01)。中介分析表明,在控制性别、生源地后,自我管理在心理资本与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资本不仅直接影响就业焦虑,也可以通过提升自我管理水平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焦虑。
——载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
04
文章:
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相对剥夺感与失败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
作者:
彭蓉(海南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探究上行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相对剥夺感与失败恐惧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上行社会比较量表、相对剥夺感量表、失败恐惧量表和就业焦虑量表对318名应届毕业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上行社会比较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就业焦虑(β=0.463, P<0.001);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分别在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80和0.073,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17.20%和15.70%,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在上行社会比较与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值为0.023,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4.95%。结论:上行社会比较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还能够通过相对剥夺感和失败恐惧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就业焦虑。
——载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第9期
05
文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影响因素: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作者:
邢成建,郑岚戈,李益智,吴晓颖,彭焱,于晓宇(华北理工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探究毕业大学生专业承诺、就业焦虑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并探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两者间的中介效应。方法:以河北省某大学1287名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专业承诺量表,高校毕业生择业焦虑问卷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女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t=-2.085, P<0.05),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女生(t=4.195, P<0.001);(2)农村学生就业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城镇学生(t=-2.184, P<0.05);(3)大学生就业焦虑与专业承诺和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r=-0.196, -0.284; P<0.001),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r=0.396, P<0.001);(4)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专业承诺和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0.097,中介效应占比49.5%。结论:毕业生就业期间女生和农村学生更焦虑,男生自我效能感更高;就业焦虑与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负相关,专业承诺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能起部分中介作用。
——载于《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23年第3期
06
文章:
就业社会支持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作者:
陈维(贵州师范大学),黄梅(盘州市第五中学),赵守盈(贵州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为考察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个人力和就业焦虑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深入探讨性别对于该机制的影响,采用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问卷、个人力量表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随机调查了35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结果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个人力与就业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个人力在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并且该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可见,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通过个人力间接影响其就业焦虑,并且该机制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载于《中国特殊教育》
2020年第5期
07
文章:
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就业焦虑的关系
作者:
段彩彬(沈阳农业大学),周会(沈阳医学院),许晓辉(沈阳农业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及自尊分离与其就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116名大学生完成内隐自尊测量实验,并施测自尊量表(SES)和就业焦虑问卷(EAQ),获得内隐自尊、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水平;另外选取80名大学生完成高内隐自尊启动实验、内隐自尊测量实验,获得高内隐自尊水平,并施测SES和EAQ。结果:内隐自尊及SES、EAQ得分分别为(159.5±81.2)、(2.4±0.7)、(3.2±0.9)。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13)。高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1);低外显自尊时,内隐自尊得分正向预测EAQ得分(β=0.01);高内隐自尊时,SES得分负向预测EAQ得分(β=-0.06)。结论:大学生的外显自尊、内隐自尊与就业焦虑关系密切;自尊分离程度越低就业焦虑水平越低。
——载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年第4期
08
文章:
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双向中介效应
作者:
刘芷含(中南大学,哈佛大学)
原文摘录:
目的:探讨大学生就业压力与主观幸福感在个体和环境因素影响下的关系。方法:采用就业压力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主动性人格量表以及幸福感指数量表对490名高校毕业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双向负作用;②社会支持和主动性人格均负向预测就业压力,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③就业压力在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主观幸福感在社会支持、主动性人格与就业压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在社会支持与主动性人格影响下主观幸福感与就业压力之间存在双向中介效应。通过提高社会支持、培养学生主动性人格、提升主观幸福感,可以显著降低大学生就业压力,并反过来促使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一步提高。
——载于《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9年第2期
09
文章: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关系调查分析
作者:
武传伟(山东外贸职业学院),吴翌琳(中国人民大学)
原文摘录: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同样是高度重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就业压力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积极心理资本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载于《调研世界》
2018年第12期
10
文章:
自我分化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
作者:
吴佳(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原文摘录:
研究自我分化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从重庆地区高职院校中选取427名高职大学生,采用自我分化问卷、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量表和心理弹性问卷进行调查。相关分析发现,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和自我分化只有情绪反应和家庭凝聚力之间没有显著关系,其余各维度以及总分之间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分化各个维度与就业焦虑中工作紧张和总分维度存在两两显著负相关。层级回归发现,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分别放入自我分化这个因素后,就业焦虑对自我分化和心理弹性的回归效应达到显著性。因此,自我分化在高职大学生就业焦虑与心理弹性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载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2017年第1期
三、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对策分析
01
文章:
“孔乙己文学”背后的大学生择业症候及破解之策
作者:
许丹丹(暨南大学),马榕璠(共运城市委党校)
原文摘录:
“孔乙己文学”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迷惘的情绪性反映,透视出部分大学生择业时“瞻前顾后”的矛盾心理、“惴惴不安”的焦虑心理、“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好高骛远”的自负心理、“争强好胜”的攀比心理、“随波逐流”的从众心理。出现上述症候的原因是部分大学生认为的学历没有兑现“利好”、基于社会关系形成的对“精英式”定位的现代迷思以及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破解上述症候,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向内探寻、向外调适,还需要发挥学校的就业育人服务功能,提升家庭就业教育效果,营造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
——载于《中国青年研究》
2024年第1期
02
文章:
“00后”大学生就业心态与职业发展对策
作者:
于永达(清华大学)
原文摘录:
随着经济发展与时代变迁,“00后”大学生已经纷纷踏入职场。“00后”大学生因独立自主、个性化、理性务实、思维活跃等特点使其择业观和就业观出现一些新变化。与此同时,“00后”大学生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挑战。要在有效结合“00后”的群体特征与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化、科学化、特色化的职业教育与就业引导,提升“00后”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合理有序引导“00后”大学生积极就业,促进“00后”职业健康发展。
——载于《人民论坛》
2023年第16期
03
文章:
就业焦虑:毕业前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其纾解
作者:
范俊强,黄雨心,徐艺敏,卢俊豪(浙江科技学院),应飚(杭州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以浙江省内15所本科高校的2022届毕业前大学生为对象,实证调研3014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状况及其社会心理因素。结果表明,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总体水平较高,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期望薪水、就业能力、就业压力、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等7个因素对毕业前大学生的就业焦虑预测显著,可共同解释总变异的51.5%。建议以个体为基础,培养毕业生积极的应对方式;以高校为核心,发挥学校的就业育人和服务功能;以家庭为保障,强化大学生的就业扶持力量;以社会为主导,扫除毕业生的就业障碍。积极构建个体、高校、家庭与社会四个层面的支持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舒缓大学生就业焦虑。
——载于《教育学术月刊》
2022年第9期
04
文章:
大学生就业心态:社会生态视域下的新常态及其应对
作者:
周蓉(上海理工大学)
原文摘录:
当前,就业形势瞬息万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与行为也随即发生转变。对60名大学生的深度访谈发现,大学生就业心态呈现出整体求稳、依赖、矛盾、理性等新常态。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来看,无论是来自家庭、学校等内圈环境因素,还是来自社会经济、行业市场、教育文化等外圈环境因素,其所具备的时代属性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大学生就业心态,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思想认知与行为偏好。基于当前就业生态环境对学生就业心态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就业个体分类研究与指导、完善就业环境动态分析与评估、推进就业服务“全生态圈”体系建设与保障。
——载于《当代青年研究》
2022年第2期
05
文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资本的缺失与重建
作者:
权方英(广西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就业心理资本对大学生成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是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因素,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从心理资本的信心、希望、乐观和韧性维度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需要高校教师采取相应对策,引导大学生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就业信心;培养乐观心态,形成合理归因;树立成功希望,规划就业愿景;提升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就业韧性。基于就业能力的心理资本,不仅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大学生职场竞争的优势。
——载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3期
06
文章:
大学生就业压力纾解新道:基于主观幸福感功能性角色的概念框架
作者:
刘芷含(中南大学)
原文摘录:
长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遵循的是传统心理病理学的治疗性范式,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主观幸福感不应仅被视作受逆境或压力影响的客体,更是具有哲学主体意义的功能性角色。积极情绪“拓展-建构”效应使主观幸福感成为兼具整体性、动态性、响应性和促进性的能动系统。基于主观幸福感的功能性角色构建其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双向作用概念框架,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提供了一条新的纾解之道。
——载于《现代大学教育》
2017年第2期
07
文章:
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干预途径研究
作者:
王志贤(江苏理工学院)
原文摘录:
从当今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具体表现看,可从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这四个方面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主要成因进行剖析。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具有干预作用,应在积极心理学指导下提出大学生就业心理困境的干预途径。
——载于《中国成人教育》
2017年第1期
四、多维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优化路径
01
文章:
均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邱玥琰,杨慧康(南京大学)
原文摘录:
后疫情时期,大学生就业总体形势较为严峻。从均衡视角出发,大学生就业市场呈现非均衡状态,其成因既有供给侧数量、质量、结构与分布的因素,也有宏观环境和经济发展变化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就业市场的制度因素。基于此,可从调整高校招生规模、促进有效需求供给和完善就业体制机制等方面优化大学生就业路径。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重视市场在大学生劳动力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基础作用,开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
——载于《江苏高教》
2023年第10期
02
文章:
激活内生性动力:化解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选择
作者:
赵明(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国矿业大学),陈小满(西华大学)
原文摘录:
“贫困文化”导致的内生性动力不足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就业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贫困文化”中的“宿命”思维导致贫困生就业的主动性不强,“贫困文化”的惯性思维阻碍了贫困生就业观念的更新,而“贫困文化”的封闭性则导致贫困生的就业选择过于保守。为了增强内生性动力,化解贫困生的就业困境,文章认为需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文化赋能培养贫困生积极乐观、理性务实的就业文化;二是通过国家干预制订积极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政策;三是针对贫困生就业创建“职业发展银行”,为贫困生就业提供社会支持。
——载于《江苏高教》
2023年第8期
03
文章:
职业偏好视角下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破解路径
作者:
高婷婷(华东师范大学)
原文摘录:
当前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劳动力规模增长快,毕业生能力与市场需求仍有差距,毕业生与对口岗位发生错位,市场期望与供给能力存在冲突。就业结构失衡具体表现在学历、专业、知识和技能、认知四个层面。大学生职业形态偏好、职业志趣偏好、职业氛围偏好、职业价值偏好与个体能力、市场要求的内外一致性水平较低是就业结构失衡的成因。在厘清大学生职业偏好一致性水平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基础上,可以从精准有序实施生涯教育、推行“职业自我”数字档案、健全实践学习机制、打造一体化就业服务系统等方面破解大学生就业结构失衡的困境。
——载于《教育与职业》
2023年第3期
04
文章:
期待视野下大学生就业路径优化研究
作者:
徐淑娟(金陵科技学院)
原文摘录:
在后疫情时代,引入期待视野理论对于优化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的接受心理,是实现高校就业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教师、社会共同协作的过程。但目前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模式亟待打破,整齐划一的目标要求、简单的课程安排、相对集中的实践教育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就业市场需求。建立一个以大学生为中心,政府、社会、高校、家庭为联合体的就业互动机制是优化大学生就业的可行之策。
——载于《江苏高教》
2023年第2期
05
文章:
共同富裕与高校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社会分层结构变迁的审视
作者:
许涛(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原文摘录:
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作为构建稳定社会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对于整体推进国家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存在就业观念的认知脱嵌和价值偏差、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出现结构性脱节、就业制度供给与共同富裕目标协调联动有待完善、就业市场供需不匹配造成人岗失落等问题。在社会分层结构变迁视角下,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路径应从学生自为、高校助力、政府助推、系统整合等四个方面一齐发力,形成人、资源、环境互相促进的良性就业生态,推动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载于《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年第12期
06
文章:
基于生涯建构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探究
作者:
文雅,赵佳雯(山西财经大学)
原文摘录:
面对复杂多变的就业市场环境,高校需要关注学生的长期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充满变化和不确定性的社会。文章以生涯建构理论为基础,以就业能力为出发点,从生涯关注、生涯控制、生涯好奇、生涯自信四个维度分析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结合当今瞬息万变的就业形势,探索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路径: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把握时代变迁,树立科学职业价值观;应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特点,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应洞悉市场动态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紧抓就业形势动向,建立专业生涯服务体系。
——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1年第10期
07
文章:
多主体视角下高职毕业生优质就业的实现路径
作者:
姜进,邢运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原文摘录:
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职学历毕业生的高质量就业,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高职学生的学习属性、就业心理、就业技能结构和就业诉求,从产业需求侧出发,发挥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社会5个主体的作用,转变就业思维、提高就业技能、适应就业环境、对接就业企业、扩大就业需求、纠正就业歧视,加强就业引导,深化产教融合,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共育互补的高质量就业路径,建构全方位的就业质量保证体系和考评体系。
——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8年第8期
✦
-END-
文字:王星月,刘琴
排版:依丽努尔
责任编辑:周梦雨 石童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