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写促学 | 论文写作中的逻辑规律(三)

文摘   2024-12-01 12:46   辽宁  

前言

这是这个小系列最后一部分的内容,这个部分讲了讨论和摘要的写作,同时也讲了阅读文献时候的一些方式和技巧,供大家参考。

后面我计划学习制作PPT相关的内容,之前H师兄给我推荐过一些专门教大家制作PPT的网络博主,他们都有很好的方法和灵感。其实我们并没有受过论文写作、PPT制作的训练,只是一读研或者一上本科大家就默认你要会这些技能,加上本身就有一些无意义的项目,这些叠加因素就会使得一部分同学觉得做PPT像是在完成任务一样,非常难受,我经历过一些,但更多的还是见自己的同门或者朋友经历这些。

我觉得PPT只是工具,在我读本科时,绿盾主席团会在周末晚上开例会,基本上每次例会大哥都会用一个简洁不失活泼的PPT辅助例会的表达,当时我都把那些PPT珍藏下来了。除此之外,H师兄的年会PPT、项目汇报PPT等等在把科研当作一项艺术品来做,有一次他说:为什么word里要用宋体字,因为相比其他字体,宋体字看起来是很轻松的。我没有求证,这只是一个佐证,要证明我的观点:这里面应该也有乐趣和兴趣的源泉。

我们依然要努力反抗那些无意义的使人异化的事情及其产生的原因,但在允许的情况下(保证身体和心态健康)不使用逃离的方式反抗,而是努力去掌握那些工具,或许这也是反抗并解除异化的一部分。


19


讨论和结论的要点和逻辑架构

论文中的讨论和结论部分的逻辑架构是什么?

上一节提到结果部分的写作往往需要分段和分层,结果部分写作时候的内容的分段和写作顺序一般应该与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一一对应,也就是说结果1对应方法1,结果2对应方法2,这样的话会显得很有条理。讨论部分的写作往往也需要分段来写,和结果部分的写作不同,写讨论部分时候的内容分段往往是根据我们讨论得出的论点来分的,而写作的顺序是按照论点的重要程度来排的,应当先写重要的论点。

讨论时论证的核心逻辑要素一般有三个:第一是我们得出的结论或者主张,第二是支持此结论或者主张的理由,第三是支持此理由的证据。这里的理由和证据是有区别的,理由指的是逻辑理由,它是抽象的,它通常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来的,所以我们一般不需要记录它的出处。而证据不同,证据是客观的,它一般来源于我们的思想之外,所以我们必须一直记录和引用它的出处。理由需要证据的支持,而证据一般需要引用文献的支持,除非这条证据是来源于我们本次研究的结果。

讨论时一个常见的方法是用一个段落来叙述一条理由,这时候段落的主题句就是对这条理由的一句话的总结。而段落的主体则是所有支持这条理由的证据的集合,如果我们得出某条结论要用三个理由,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三个段落来分别叙述这三条理由,最后再用一个段落来得出我们的结论,支持理由的证据可以来自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也可以来自相关的文献,这里叙述理由的各个段落之间应该有一定的逻辑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可以是递进,可以是因果,也可以是转折,最弱的逻辑关联可以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不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是什么样的关联,它们最终都指向我们的结论,都和结论段存在着某种因果联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一般可用段落头尾的连接词来表示,这是用一组段落来论证一条结论。如果我们有多条结论就需要多组段落,如果我们的结论有很多条,为了表达清晰我们可以在每组段落或者每组结论的前面加上小标题,还有一种简单的情况就是用一个段落来论证一条结论,那么如果有3条结论,就可以用三个段落,这个时候每个段落的主题句就是一条结论的一句话总结,而段落主体的逻辑脉络一般有两种:一是用归纳的逻辑,段落一一罗列来自于结果或者文献的各种证据,归纳出理论从而最终推出结论,另一种是用演绎的逻辑,段落开始提出来自于文献的某种理论,然后结合来自于本次研究结果的证据,最后推出结论。

讨论和结论的写作,往往是论文中最见功力的地方,我们不能止步于我们的研究结果,而是应该从研究结果出发往前推两步甚至三步,直到我们得出一条有意义的结论。我们把研究结果作为证据推出理由,再用理由推出结论,每往前推一步,都需要逻辑。我们需要搭建一个思维框架,整合所有的现有资源。这包括我们刚刚得出的研究结果,也包括所有的相关的文献,而我们最终得出的结论则应该和我们在引言中提出的研究问题相呼应,在构思讨论部分的写作时可以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我们根据研究结果先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得出一些初步结论,第二步,我们再由初步结论出发往回寻找相关的证据,完善我们的理由和所需要的证据,再对我们的初步结论进行相应的调整,最终我们就能做出一个严密的论证。


20


讨论和结论的四个方向及句型示例 /

具体来谈一谈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四个写作方向和相关的句型事例。
首先看这张图,讨论一般是以我们的研究结果为中心,从我们的研究结果出发,而我们前进的方向可以总结为四个方向,也就是一解释、二延伸、三局限、四建议,其中解释和延伸属于对研究结果的主体拓展,是讨论的主要部分,局限和建议属于对于研究结果的侧向补强,是讨论的补充部分。

我们先看解释和延伸,英文分别是interpretations和implications,讨论的第一个方向往往是首先要对结果做出解释,从结果往前推。简单的说就是找结果的原因,回答why的问题。这既包括要努力从符合预期的结果中提取规律性的知识,也包括对出现的意外结果尽量做出各种可能原因的解读。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结果说明了什么,有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导致了这个结果的出现。讨论的第二个方向是从结果往后推,简单的说就是找结果的后果,回答so what的问题。这里可以结合我们的长期目标,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性、重要性、研究发现的意义和影响等等。我们要思考的是把我们本次的研究结果和现有的知识相结合以后能够产生的最大的效应是什么。我们从结果出发,一方面往前推找原因,一方面往后推找后果,由此来拓展前因后果的联系,这些因果联系包括从interpretations到implications可能存在的直接的因果递进关系就是在讨论中说出一个好故事的基础。

讨论的第三个方向是局限,也就是limitations,指出本次研究的不足之处,可以讨论的局限包括研究目标的局限、研究方法的局限或者研究结果本身的局限

讨论的第四个方向是建议,也就是recommendations,对于建议的讨论一般可以结合我们的长期目标来展开,讨论本次研究完成以后与我们的长远目标之间还存在的距离。有时候从第三个方向局限到第四个方向建议也可能存在一些因果递进的关系,这里我们总结了interpretations、implications、limitations和recommendations作为讨论和结论部分写作的四个常见的方向以及他们互相之间可能的逻辑关联,下面我们列出一些每个方向中分别可以用到的具体的句型示例。

第一个方向interpretations,我们要回答what do the result mean.在这里,我们首先要运用我们的自己的知识对研究结果进行解读,常用的词汇包括indicate、show、suggest、confirmed等等。我们也可以说,这个结果揭示了一种可能性,our findings suggest a possibility,或者我们可以由此总结出某种规律,in this study,we found or identified that,又或者是这个结果为某种规律提供了解释,this could explain why,在解释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把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文献中别人的研究结果相比较,这时候常用的单词有consistent、agree、defer、unlike等等。

第二个方向implications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是why do the result matter.这里有两件事可以做,首先是指出本次研究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关键词包括Innovation、new、strength、special、for the first time等等。其次是给出研究发现的具体贡献,意义和影响等等,关键词包括serve、provide、add to、support、be useful adaptation等等。在讨论研究结果的implication时一般越具体越好,因为越具体就会越可信,同时要注意语气要适度要善用would、could、might、likely、probably等表达不同级别信心的词汇,切忌宽泛和浮夸,结论中的宽泛和浮夸会损害整篇文章的可信度。

第三个方向limitations,我们要回答what the results cannot tell us.这里有个关键词就是however,但是转折一定要慎用,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研究局限的目的是为了增强我们自己的可信度,而不是为了强调我们的缺陷,弱化我们的结论。所以我们讨论的局限应该是那些合理的能够被读者理解和原谅的局限,我们应该有足够的理由使这些局限能够被读者所接受,否则的话我们本应克服了这些局限以后再来写这篇论文。

第四个方向recommendations,我们要回答what practical actions or scientific studies should follow.这里最常用的词汇包括further、additional、 next step等等。这里要注意,我们讨论建议的目的是为了凸显我们的大局观和行动策划能力,我们给出的建议第一要和我们自己的研究有一定的关联,第二要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给出过于宽泛和随意的建议,反而会损害作者的专业性,不如不写。这一节总结了讨论和结论部分的4个写作方向,前面我们还提到讨论中可以用到的三种比较和结论写作的两个要点,如果能够把这些都结合起来,讨论和结论部分的写作就有章可循了。


21


如何写好论文摘要/2024.12.01

如何写好论文的摘要?

摘要有不同的类型,今天我们讨论的摘要是要和论文一起在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摘要。一般来说这种摘要是在论文全文完成之后写。这种摘要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供选择,二是供索引

供选择是指供读者来选择,我们要用摘要来吸引读者,供读者尽快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用以判断他们是否有兴趣来阅读论文本身,这样可以使读者节省大量的时间,供索引是指摘要要为二次文献的选录汇编提供方便,这样可使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得以广为传播。摘要一般是论文除标题以外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所以论文摘要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被检索率、被阅读量和被引频次。

基于摘要供选择和共索引这两个功能,写好论文的摘要有两个要点。第一要能准确地覆盖论文的全貌,第二要突出论文的亮点。准确的覆盖论文的全貌是为了能让读者根据摘要做出准确的判断——是否应该阅读前文。突出论文的亮点是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目标读者。

为了准确地覆盖论文的全貌,摘要的写作一般要做到三个特性,包括四个要素。三个特性是指独立性,自明性和与论文本身的一致性。独立性要求摘要本身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文,有论点、有论据、有结论、合乎逻辑。摘要是论文的微缩版,读者不读论文的全文,仅读摘要就应该能够获得相对完整的信息。自明性要求摘要一般不要引文,除非该论文的主旨在于证实或者否定他人的论文,摘要中不要用不是公知公用的符号或术语以及没有定义的缩写或者略称。缩略语、略称、代号等等除了相邻专业读者也能够清楚的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的时候必须加以说明。一致性要求摘要的内容与论文的内容要一致,摘要中不应该包括论文中没有的信息,也不能丢失论文的关键信息。

要保证摘要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论文的主旨,这是摘要应该有的三个特性。而摘要的内容一般应该包括四个要素,也就是目标、方法、结果、结论。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对于具体的某项研究,可能因为这项研究是众所周知的话题,学者普遍对这项研究的某些方面,已经很熟悉或者这项研究仅仅是就某一方面发表结论性的意见,在这些情况下摘要也可以隐去4个要素中的某些要素,从而简化摘要的内容,节省字数,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因此摘要的写作是灵活的。最后摘要要突出论文的亮点,摘要应该将论文中原创的最具新意的部分凸显出来,所以摘要中目标方法结果结论这四个要素各自的分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所侧重,下面来看例子,在这第一个例子中,目标方法结果结论,这四个要素的分量比较均衡。

每个要素用两到三句话,这样整片摘要总共用了大概10句话,一般每句话包含20-30个单词,这样整片摘要就能够满足一般的刊物200-300个单词的篇幅要求。一般来说,目标方法结果这三个要素应该用一般过去式,因为研究已经完成,而在结论中具有普遍意的结论则可以用一般现在式。比如在这个例子中结论中的it is necessary和are suggested。另外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篇摘要中在缩语GPA首先出现时作者对它进行了定义。

再来看第二个例子,在这个例子中结果和结论都只用了一句话。这篇摘要想要强调的亮点在于他的研究目标,因为这篇论文的意义主要在于他的研究目标的独创性。作者用了四句话来提供背景知识,说明为什么他们要提出某项假说,并把验证这项假说作为研究目标。

在第三个例子中,目标结果和结论都很直观易懂,目标是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就是给出这种关系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简单直接、不需要废话,作者主要想强调的亮点在于他的研究方法,用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这里用了整整5句话。

再看第四个例子,在这里目标和结论也很直观易懂,目标是确定是否有效,结论是有效,作者用了较大的篇幅介绍方法和结果并且包括了一些关键数据,这里要注意,在摘要中堆砌过多的数据是一个常见的误区,一般来说如果只包括一些和结论直接相关的2到3个关键数据,往往反而能够给读者留下更深刻、更突出的印象,同样在这里目标方法结果这三个要素用的是一般过去时,结论用的是一般现在时,从以上4个例子可以看出摘要的写作相当灵活,我们要根据论文本身的特点和刊物的要求来决定我们在摘要中要突出4个要素中的哪几个要素。


22


高效地用图表展示数据/ 2024.12.01

在论文的结果部分如何高效的用图表来展示数据?这里高效的意思就是图表的设计要让读者能够尽快的get到重点,论文中结果部分的写法是说明文的写法,对于说明文来说清晰是第一原则。清晰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能够省时省力的get到重点,为了做到清晰的在结果部分展示数据,一要有合理的顺序,二要主次分明,三要详略得当
结果的顺序可以分为大顺序和小顺序。大顺序是指大的标题或者段落之间的顺序,结果的大顺序一般应该对应于试验目标或试验方法部分的顺序,逐一叙述相应产出的结果,在这里使用读者已经熟悉的结构顺序会让你的论文更具有可读性,这是大顺序。而在同一个实验目标下由同一个方法所得出的结果中的小顺序,也就是在每一个大标题下或者段落内部的顺序则应该遵循先总后分、先主后次的顺序,也就是先大局后细节,从最重要的结果到最不重要的结果的叙述顺序。

要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有一个窍门就是我们一定要能够区分核心数据和辅助数据,所谓核心数据就是那些对支持我们在论文的结论中的论点有关键作用的数据,是那些值得写在论文的结论或摘要中的数据,其他的数据属于辅助数据。辅助数据一般起衬托核心数据或者解释核心数据的来历作用,核心数据要少而精,最好的情况是我们每一条能够支持论点的关键结果都能够被高度概括,凝结到一到两个核心数据上。比如,如果我们的论点之一是比较两个变量,那么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差值百分比可能就是一个核心数据,如果我们的论点之一是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那么r square可能就是一个核心数据,如果我们要研究的是一个变量对另外一个变量的影响,那么p value可能就是一个核心数据。

在数据的展示中我们要力求做到:第一要有能够高度概括论点的核心数据并且在图表的设计中突出核心数据,第二要保证每一个核心数据都是可追溯的,让读者能够知道你的核心数据是如何得到的,这也是图表辅助数据的主要作用之一,在辅助数据比较少的时候,如果用三五句话就能够说清楚核心数据,这时只用文字就可以,不需要用图表,在辅助数据比较多的时候就需要用图表来展示数据。一般应该优先考虑用图,因为图示数据的视觉化呈现,图的表现力一般比表要强,尽量的图形设计会让你的论文增色很多。

一般我们只有在辅助数据的数值很重要时,尤其是在辅助数据的数值对于解释核心数据的来历很重要时才用表,图表设计的原则是一定要突出核心数据的特征,适当的选用辅助数据来衬托核心数据,同时尽量减少无关的数据以避免无关数据造成干扰,尤其要避免核心数据被大量不必要的数据所淹没。

先说图,图的形式的选择一般取决于核心数据的类型和特征,常见的数据类型有三种:比较,趋势和构成。一般来说,比较不同项时多用条形图或柱形图,强调趋势时多用线状图,展现各部分的构成比例时多用饼状图。此外,在展现双变量或多变量的复杂关系时还可以用点图,有时为了突出关键数据可以在图中带标记点,标出关键数据的数值。

再说表,表是天然的二维结构,通常包括至少两组变量,往往会有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区分,一般我们把自变量放在行标题里,把因变量放在列标题里。
有多个自变量时可能需要设计复杂的表格,但是如果你不是设计复杂表格的专家,用多个简单的表格来代替一个复杂表格也许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多个表格说明的都是同一现象则容易造成表格的重复和冗余,这时可以只选用一个最能说明问题的一组表格,此外如果你将同一变量放进多个表格中,它们在每个表格中的位置最好保持一致,都在行标题或者都在列标题里,这样可以增加表格的可读性。

论文中的图表,一方面应该尽量的精简所包括的数据,做到简洁明快,另一方面对所包括的所有的数据都应该有独立完整的注释,要让图表具有自明性,也就是让读者无需参照正文也能够迅速的理解图表所表达的内容,很多读者在读完论文的摘要准备读正文之前,都会先浏览论文的图表以提高阅读效率,好的图表能够体现论文结果的核心亮点,能够让读者只看图表就能够大体了解论文的主要贡献。

最后再补充两个在数据的展示中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点,一个是用彩图时要注意黑白印刷的效果,另一个是数据要尽量保持一致的单位和合理的有效数字。


23


关于做文献阅读笔记/ 2024.12.01

首先我们要明确做笔记的目的一般有两条,第一是提高阅读效率,第二是帮助思考。

我们做笔记时首先是要通过摘录或者标记有用的信息过滤掉其他所有的内容,因而再次阅读时主要只看笔记就可以,而不需要浪费精力被原文中大量无关紧要的信息所干扰,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其次我们做笔记时不光只是摘录文献的信息,还可以及时记录自己阅读时所获得的灵感,记录自己的思想轨迹从而帮助思考,此外做笔记还可以把隐性的信息显性化,好的笔记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的定位所需要的信息,市场上有很多可以专门用来记录文献笔记的软件和工具,也有人喜欢借用自己顺手的文献管理软件来记笔记,这样后面整理引用复读文献时会节省一些时间,但不管用什么软件,记笔记的内在技巧是不变的。

一个最简单也最实用的是用word文档来记录文献笔记的技巧,把记录和整理笔记分两步走。
第一步是用一个专门用于记录的word文档,以文献为单位记录文献信息和我们的想法,对于我们阅读的每一篇论文,首先我们要记录文献的识别信息,一般记录第一作者和论文出版的年份就可以了。

在笔记的主体中,我们既要摘录文献的信息也要记录自己的想法,最好要留出不同的空间来记录他们。在这个word文档中可以用简单的两栏的表格,左栏用于摘录文献信息,右栏用于记录自己的想法。左栏可以从文献中直接复制我们认为有用的信息,而在右边这一栏中,我们可以记录的东西包括左栏摘录的信息对我自己可能的用处是什么?它与我的课题为何相关?我对这一条摘录的信息的想法?他存在的缺点我是否赞同以及相关预测,还可以包括这一条摘录信息和其他文献的关联,记录那些可以帮助你解释这条信息的其他信息,还可以记录其他和这条信息相关的灵光乍现的灵感,包括它的潜在含义和带来的新的可能。

专门设置一栏来记录自己的想法可以迫使我们边阅读边思考,激励我们持续的深入理解自己的课题。当一个文献和我们的观点一致时,我们可能会想到有新的证据来支持文献的观点,从而使这个文献的观点有更好的应用,或者可以把它延伸到新的领域。当我们发现某个文献观点我们不赞同时,也许就预示了我们可能找到了一个我们可以做出特殊贡献的地方。

为了便于检索,我们可以在右栏给每条记录的信息打上关键词标签,比如一条记录和话题A有关,那么就可以打一个#A#的标签,以后需要检索关于话题A的文献时,搜索标签#A#,就可以很快找到相关记录和对应的文献。针对同一课题所做的阅读笔记应该使用一致的关键词,而重温笔记的时候常常需要根据整体的阅读体验来拟定新的关键词。

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所记信息与我们课题的密切程度,用不同的颜色对记录的信息分类,最简单的情况是把所有记录的信息一分为二,有用的信息用正常的黑色,而对那些存疑或暂时不太理解的信息用红色,红色用于提醒我们在重温笔记时需要重新阅读或进一步思考,每次重新阅读都可能将一些红色的记录转为黑色,如果一篇文献里记录的点很多,可以列为重要文献,需要多读几次,也许会有新的发现,在这个记录文章里,可以根据信息的多寡重新排序,把重要的文献放在前面,也可以把重要的文献打印出来随时查阅,随时在笔记中增补新的信息,在表格的下方我们还可以对重要的文献,写一个简单的摘要,概述这篇文献的大意,简要记录这篇文献中对我们的课题最有用的东西,如果要读的文献很多,我们也可以在作者的名字和年份边上加上针对文献的关键词标签以便于检索,在这个专门用于记录的文档中用表格只是一种方法,也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字体字号或者用标点符号来区分摘录的文献资料和自己的想法。
在我们做了足够多的文献笔记之后呢,我们就可以进入第二步。用另一个word文档按关键词或者我们的思考框架来分类整理这些记录。首先把所有和我们的课题相关的关键词分门别类,然后在每个关键词的下面汇集来自各个文献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从用于记录的word文档中拷贝而来,这时拷贝的信息往往应该比原记录更精简,以免过多的文字干扰到对来自不同信息源,信息的整体把握,这时要注意拷贝每条摘录的信息时要同时拷贝引文信息以便于需要时随时查看原记录,当我们把关于同一话题来自不同文献的信息放在一起时,他们往往会互相产生碰撞发生化学反应,进而激发新的思想,在这个用于整理的文档中我们可以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去重组笔记来获得新的视角,让信息能够来回的碰撞,让我们想法得以不断的提炼,最终我们可以按照我们自己论文的论证要素来整理笔记,规整我们的论点,将文献信息组织成文。

成熟的学者一般都有一套自己顺手的文献记录和管理系统,但是形式上万变不离其宗,活学活用,自己习惯就好。


24


阅读文献的高效方法(为了写论文)

为了写好论文,我们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我们读论文和读一般的书籍应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

相比来说,书中的信息一般来说有比较严谨的组织秩序,而论文中的信息由于众多作者的不同风格和水平,往往比较杂乱、难懂,需要我们自己来逐渐的理清头绪。因此,对于读论文来说,多轮的阅读是常态,我们读论文一般是找到一整批相关的论文一起读,一起读到某个层次,而不要一开始就通读,不要追求每篇论文整篇一次读全读懂,论文读不懂的情况很正常,一篇读不懂就换一篇,多读几篇再回头,往往效率会提高。因为读别的论文往往有助于我们理解原先看不懂的论文,读论的次序一般是由粗到细,从大意到重点,最后到细节,每读完一轮,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知识就增加一层。根据这层的知识,就可以问出下一层更细致的问题,再根据这些更细致的问题去重读,就可以理解到更多的内容。

同时,每一轮的阅读还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这一轮获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在下一轮哪些论文比较重要、哪些部分需要精度、哪些论文可以跳过?在做科研写论的不同阶段往往有不同的阅读目的。

在以前的分享中我们曾经把文献阅读粗略的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的目的是明确我们自己的研究目标,或者是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其实更全面的说就是在写论文前,要形成自己论文的初步架构,而第二阶段的目的是在文献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者进一步完善这一架构,完整的论文架构包括我们的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想要达成的主要结论。
根据这两个阶段不同的阅读目的,我们应该有不同的阅读策略。在第一阶段我们要在阅读中寻找灵感来形成我们自己的观点,往往重大局而轻细节。我们常常会采用一种跳跃式的阅读策略,一旦发现了一个兴趣点就会根据这个兴趣点去搜索不同的论文,同一个兴趣点,可能有的作者说的不清楚,而别的作者说的更易懂,我们在不同的论文之间跳来跳去不仅可以寻求一个最快、最省力的理解路径,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更多的兴趣点,也更有利于我们把不同论文中的观点串起来形成新的思想,在这一阶段我们以找观点为主,所以要重点阅读二次文件,比如别人写的文献综述。同时,大量的阅读优质论文的语言的部分,也可以为我们自己的论文架构找模板,在阅读时,我们还可以用思维导图,来辅助记录我们的思考脉络,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当我们有了一个自己论文的初步架构以后,在第二阶段的阅读中,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中寻找证据来支持或者进一步完善这一架构,我们要找的证据包括支持我的研究目标的证据、支持我的研究方法的证据和支持我的研究结论的证据。这时我们会更多的关注细节,关注证据的可靠度,要尽可能地找到一次文献中的一手资料,数据多的时候可以用表格来辅助记录。一般来说我们自己的架构越清晰,我们就会越多的用扫描式的阅读策略来提高效率。
在扫描式的阅读策略中,我们首先要对我们自己的研究架构进行解构,找到5-7个关键词,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在所阅读的文献中进行扫描,搜索一切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和支持这些关键词的碎片化信息,这是一种非常快速的阅读状态,我们的眼睛像探照灯一样迅速的移动,碰到猎物才会停下来,当我们对每一个关键词都搜寻到足够多的信息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信息来完善我们的研究架构,必要时调整我们的关键词再进行下一轮的搜索。

从本质上来说,写作是一个把网状的思考转换成线性的文字输出的过程,对于少量的关键文献,我们希望能够尽快的还原作者的网状的思考,而对大多数的文献我们仅仅需要提取一些关键的节点,所以为了提高阅读效率,我们完全不必遵循一个线性的阅读顺序。我们通过第一阶段的跳跃式的阅读和第二阶段的扫描式的阅读能迅速的解构所读的文献,快速的了解大局,抓住重点。

我们不是为了阅读而阅读,而是要让阅读为自己的论文来服务,心怀自己的架构来阅读,围绕自己的架构来记录,就能够极大的提高阅读效率。





ULS AGV DMT
一群为了自己幸福和他人幸福而奋斗的朋友和同志,记录我们的生活和思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