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了解学习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和意义,已经有人在闲言少叙中提到了,功力太浅,我也讲不出来,而且本来也不需要再多说。
这次先简单梳理一部分,等到读过几次、想过几遍之后,才能写写感想,现在有一些基本的逻辑还搞不清楚,或者不敢确定自己回答的就对,比如如何描述“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内在过程和逻辑?抑或者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
希望能与你一起探讨这些思考题。
很巧的是,当我打下这篇推文的最后一句话“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世界人民!”的时候,耳机里随机播放的歌曲,殷承宗老师的黄河协奏曲就响起了开头,这种感觉,非常惊喜。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对象
1.1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可见政治经济学的地位。
物质资料的生产如果停止,人类就要灭亡,所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也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提到劳动生产,劳动生产的简单要素包含“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也有两要素说,此处不辨析)。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什么的,学习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回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这一项可以决定另外两项,因此是基础。第二是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和交换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第三是产品的分配形式。
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处存在一定的解释争议,不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叫生产方式。
马克思通过研究发现,社会的发展变化可以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中得到解释。原话是:
人们在自已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生产关系的本质是什么?它的发展规律又是什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又是如何必然导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
以上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内容。读完本书,这些问题应该要得到解答。
在人类社会中相继出现了五种基本类型的生产关系:原始公社公有制,奴隶制(古希腊、古罗马),封建地主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1.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科学性
为无产阶级服务;而且是历史前进的方向;
第二章:商品和货币
2.1 商品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包含着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胚芽,因此必须从商品开始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商品包含两个因素,使用价值(煤能烧火)和交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同样地,具体的、有一定目的有用劳动对应使用价值,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的抽象劳动,对应交换价值。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且复杂劳动是倍加的简单劳动。
劳动生产率随着大家的学习在逐渐提高,定义为同一劳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数量,商品的价值量与此成反比。
商品里包含很多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等矛盾),最基本的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只有当他的产品被社会接受了的时候,他的私人劳动才算真正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否则产品不被承认是抽象劳动,不仅失去了社会使用价值的意义,还不能实现价值。在资本主义社会,因为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是私人财产,商品经济中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转化成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2 货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的结果,充当一般等价物,它的交换价值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叫偶然的价值形式,不太对等。
第二阶段是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产品可以换其他商品。
第三阶段是一般价值形式,一种商品作为中间物,各种商品都可自由交换。
第四阶段是货币形式。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与商品交换无关)、世界货币。
2.3 价值规律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这叫价值规律。
首先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商品价格的波动就源于此——价格高于价值,很多人来做,价格降低、价格低于价值,很多人放弃,价格上升。
这个规律对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发展起什么作用呢?回答如下:
第一:自发调节社会劳动的分配。
第二:为了提高收益,促进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第三: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破产变成工人,扩大生产规模成为资本家。
2.4 思考题
1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关系怎样。
比如说我搬砖盖房子和我在奶茶店做奶茶,干了一天晚上都会饿,这是因为白天都耗费力气了,耗费的力气就叫抽象劳动,而把砖盖成房子,把一大堆原料做成奶茶的这种特性,耗费的是有用劳动。有用劳动对应的是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是交换价值。
2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大概可以理解为这个社会平均生产这个商品要费多大劲,劳动的生产率呢,大概就是费这么大劲大概能生产多少产品。很明显,用同样的力气,生产更多的产品,那产品所蕴含的劳动量就减少,这两个就成反比。
3
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我试着回答一下。想要别人的东西才能生活的更好,但又不能抢,就得有交换,而且还得平等的交换,就需要在个人劳动和社会认可之间找一个标杆,你想用个人劳动多换一些社会劳动,别人也这么想,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就有这样的矛盾。能在社会上进行交换的才叫商品,能卖出去的货物才叫商品,如果社会不承认,都不买,那就不叫商品,就不被承认有价值。私人劳动是否能转化成社会劳动,或者能以什么样的比例转化称社会劳动,这是很重要的。往后再继续发展,资本家占有工厂、原料和机器,这叫生产资料私人占有,
要解决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被社会所承认和接受,可想而知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而如果交换不成功,也就是制造商品的的具体劳动得不到社会的承认,这就使得抽象劳动不能实现其价值,这就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而劳动二重性又决定商品二因素,又形成了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还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让生产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甚至破产,这显然又形成了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归根结底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的矛盾都根源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又决定着私有制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也随之发展,并且推动了简单商品经济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于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而推进简单商品经济发展为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一方面,东西是自己的(私人),另一方面,又要参与社会大分工(满足社会)。】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3.1 货币转化为资本(在德语中,商品Geld,货币Ware)
正常的货币:W-G-W,此时货币起到媒介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G-W-G+g,此时的货币是目的。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当人们拥有自由但是又没有生产资料的时候,劳动力成为商品,例如在农奴制后期,取得了人身自由又没有生产资料的农民成为资本主义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的主要来源。作为商品的劳动力,同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和所有商品一样,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对于劳动力来说有三个因素,维持自身生存,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和价值的能力。
一般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会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而消失,就像苹果吃完了一样。但是劳动力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创造出超越维持自身生存、繁衍后代和接受教育训练以外的价值,这部分叫剩余价值。
因此,即便是平等购买劳动力,资本家仍然能够剥削到剩余价值获得财富。
3.2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我们一起卖奶茶,原料值10元,机器等各种损耗0.1元,做一杯奶茶必需的生产资料值10.1元。假如员工做一杯奶茶形成1元价值,那一杯奶茶又凝结着新创造的1元价值,所以一杯奶茶的价值是11.1元。
假如老板一天给员工发100元(工人的日劳动力价值),而每天的营业额也是卖够100杯奶茶下班,这样的生意老板不会干,老板会规定卖够200杯下班,在前100杯里,员工的劳动形成了新价值,但没有超出劳动力的价值,这叫必要劳动时间,在后一百杯里,已经开始有价值增殖了,这叫剩余劳动时间,而剩余价值(Mehrwert)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资本的可变和不可变,就看他能不能创造超出本身的价值,能的话就叫可变资本(vairable captial),就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不能的就叫不变资本(constant captial),就是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3.3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方法
m/v是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比值,这个东西是多少,就说明劳动力创造了几倍的价值。
资本家如何让这个值更高呢?第一,延长工作时间,这叫绝对剩余价值。第二,提高生产效率,这叫相对剩余价值,这个时候实际上生产的商品价值比市面的价格低,但仍以市面价格出售,得到了超额剩余价值,这东西刚开始是有好处的,因为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使资本家不断采用新技术,导致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高涨。
3.4 工资
实际上,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本质上,工资应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者价格。现实生活中,工资是劳动的代价——你给我劳动,我给你工资。
这两者区别是对等与不对等,真相和掩饰。
工资分为两种:计时工资,例如建筑零工孙少平,这样方便提高劳动强度,在单位时间内榨取更多的劳动。计件工资,某团外卖,这样方便员工“自动”延长工作日,用自己的血汗和健康多挣一些养家糊口。
泰罗制和福特制,在劳动组织和减少不必要环节的角度上是科学的,可是这份科学仍为榨取工人血汗服务。奖金,红利等等,除了刺激工人更卖力工作,还似乎营造一种利益一致的错觉。
老板给员工的钱叫名义工资,拿着这些钱能买的生活资料的量是实际工资。实际工资一般落后于名义工资,名义工资的提高一般伴随着剥削程度的提高,而且名义工资有时也会降低。最后,名义工资的提高也是经济斗争的结果,但若想有根本改变,则必须改变这种生产关系。
3.5 思考题
1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就是为了充当交换媒介的,而资本则是为了增殖的。货币要想成为资本,目的发生了增殖的变化,而要增殖,则必须创造出新的价值,只有劳动力能创造出超越本身的价值。因此劳动力若是不能成为商品,那就没有资本增殖一说了,有的只是人们创造的价值。
2
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劳动力是有使用价值的,就是创造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这一部分的价值是可以超过劳动力的价值的,劳动力在消耗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价值,这一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3
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区分资本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有什么意义?
资本的本质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就能判断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就能揭示出来资本家在剥削人,因为资本家会把赚钱归结于自己有机器,而工人只是出力的原因。现在证明了,商品卖出去赚的钱,只有一部分是机器的原因,工人出力很多,而拿到的工资却是反过来的。
4
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延长工作时间,强迫提高工作效率。
5
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工资怎样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本质是劳动力的价格,可是现实中则是购买“劳动”,我让你劳动,我给你这么多钱,看起来是对等的,实则是不公平的。比如一个司机要把你从北京送到上海,价格应当是司机车油耗损和个人消耗的精力,可是你却只是说,你给我送到上海我给你1500元。在这个过程中,很明显司机会计算自己消耗了多少油钱车钱,算算自己要挣多少钱。可是在买卖劳动力的时候,一方面的确不好衡量劳动力的价值,另一方面人们很少去想或者没有权利去想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只能是看招聘广告上说100元一天,就只能100元一天。
第四章:资本积累
4.1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从宏观上来看,生产的内容必须包含用于下次生产的材料,这叫生产过程包含再生产。记住一个概念:c代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不变资本),v代表耗费劳动力的价值(可变资本),m代表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变成资本。
4.2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一个人能弄多少材料),叫资本的技术构成,它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变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价值构成,它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同时也反映技术构成的变化。
就记住一句话:资本的有机构成就是C:V,不变:可变。
公司会不断地想办法扩大生产,靠两种方式,资本积聚,就是不断积累剩余价值。资本集中,就是把小资本合并成大资本,一是大鱼吃小鱼,二是组织股份公司。同时,不断提高科技含量,那就是提高有机构成。
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了,那么少数人就可以加工大量的生产资料,这时就产生了相对过剩的人口。一方面,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很多小生产者被迫出卖劳动力谋生,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绝对增加,这必然导致相对过剩,这里的相对,就是相对于资本的需要。
综上,资本的积累必然伴随着资本的积聚和集中,必然促成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无产阶级的劳动生产力越高,产业后备军越大,无产阶级的待遇就更差,就造成了无产阶级的贫困。相对贫困,说的是收入所得的份额减少,绝对贫困则说的是工资下降和失业人数增加,后者在经济危机时会出现。
4.3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小商品生产者分化中产生的,分化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在欧洲和美洲,这个过程借助暴力加快了速度。
十五世纪末,英国的圈地运动把农民从土地赶到了城市,没有职业的流浪者第三次被捕要被处死,共有72000人被处死。1680年到1775年,英国人运送了300万非洲黑人去美洲。
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成千上万的工人被分配到不同的生产流程,在资本家及其代理人的安排下完成生产。第二,社会需要的商品,往往需要多个资本家的工厂进行合作,无法单独生产。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资本主义制度准备好了社会化大生产,也准备好了产业后备军,这将会导致剥削者被剥夺。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
5.1 资本的循环
第一阶段,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第二阶段,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第三阶段,商品资本变成货币资本。
这三种资本都叫产业资本。
5.2 资本的周转
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叫做资本的周转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两部分,一是劳动时间(把肉剁成块),二是等待时间(等待煮熟)。流通时间也包括两部分,一是购买阶段,二是售卖阶段。
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把资本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原料、燃料、工人劳动力的资本,固定资本是厂房、机器设备等,区别是一次用完,还是一部分一部分用完。燃料,说用多少就用多少,设备则会不断地折损而不是一次用完,设备的磨损分两种,一种是有形的,例如腐蚀,另一种是无形的,例如其他的新式设备投入使用造成的老机器贬值。
5.3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综合,构成社会总资本。
从再生产的角度看,生产资料可以分为用于生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个人消费的消费资料。
把生产分成两部分,简化一下,一部分人卖吃的,另一部分人卖机器。卖机器的人,其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要满足卖吃的人的机器需要和自己机器折损的需要,还要有剩余以扩大生产。卖吃的的要满足自己吃和卖机器的吃。也要有剩余以扩大生产。
第六章:剩余价值的分割
6.1 利润和平均利润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员工工资的比,反映的是员工创造的剩余价值和自己得到的钱的比值,即老板剥削了多少个自己。利润率则是剩余价值和员工工资+厂房价值的比值,反映了资本增殖的程度。
利润率,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的有机构成和资本的周转速度。
资本会在不同的部门之间流动,直到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的时候才会停止,因为无利可图。因此,有的部门剩余价值高,但是平均利润低,是因为有一部分被其他工厂剥削走了(怎么剥削走的?)。
6.2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为什么产业资本家会乖乖的交出一部分剩余价值给商业资本家呢?
因为商业资本家帮助产业资本加速了资本周转的速度——帮他卖货。
而工人呢?产业资本工人为资本产生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工人为资本实现剩余价值,他们共同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和压迫。
6.3 借贷资本和利息
银行资本也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银行利润归根到底也来自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6.4 地租
土地所有者得到的份额,就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扣除平均利润以后的余额,资本主义的地租不能独吞农业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只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
极差地租的第一形态,是上等地、中等地的资本家以劣等地的价格出售,获得超额利润。用术语来说,由于土地肥沃程度不同、位置优劣不同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成的地租,称为地租第一形态。
地租第二形态,是土地所有者觉得资本家挣得越来越多,提高了租地的价格。
劣等地,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勒索到的地租,叫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的剩余价值。
第七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7.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而不是绝对过剩,即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相对于社会购买力来说,商品是生产的太多了。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要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7.2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危机阶段,销路缩小、生产猛烈下降,中小企业破产,大企业缩产,工人失业。
停滞阶段,堆积如山的存货陆续销售,生产下降已经被动停止。
恢复时期,资本家开始采用新技术扩大生产。
繁荣时期,扩大生产由慢变快。
在危机之后,资本家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有利地位,抢先更新固定资本,采用新技术,用较新的机器设备更换原有的机器设备,引起对生产资料的大规模需求,引起第一部类企业的生产恢复和扩大,进一步引起消费资料需求的扩大。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大家都没有准备,所以损失惨重,在之后的经济危机中,大多会采取干预的手段,同时也有新的特点。首先是危机间隔显著缩短,其次是通货膨胀,物价持续上涨,最后是危机持续时间较短。
这并不好,因为危机不深,造成的繁荣也不高,经济一方面停滞,一方面通货膨胀,很难受。如果遏制通货膨胀,则无法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如果降低利息率,通货膨胀又会猖獗。于是进退两难,不死不活。
7.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作用和意义
经济危机加快了资本集中的进程,一部分倒闭被吞并。
经济危机加剧了一切对立的矛盾,因为蛋糕变小了,资本家与工人,大资本家与小资本家,大资本国与小资本国,剥削国和被剥削国家等等……
斯大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资本主义能够把生产不用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用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状况,如果它能够把利润不用于满足寄生阶级的奢望,不用于改进剥削方法,不用于输出资本,而用于不断提高工农的物质生活,那就不会有危机了。但这样资本主义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
第八章: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
8.1 国内垄断
资本主义经历了两个阶段,自由竞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也叫垄断阶段。
生产集中就是劳动者、生产资料这些东西慢慢集中到一个企业的过程,通常我们叫大鱼吃小鱼,因为大鱼生产东西效率更高。自由资本主义从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后大大加速了生产集中的进程,因为大鱼用了这些更牛了。大鱼里还有一个叫股份公司的东西,通过股票联合起来经营,买股票的人,只有挣钱的功能,用股票的人,可以制定政策,你相信他能升值,你就可以买他的股票。
大鱼联合起来,控制一些领域的生产,保证自己的高额利润,这就叫垄断组织。他们瓜分市场、规定产量、规定价格,这叫卡特尔。他们联合采购、销售产品,这叫辛迪加。他们统一掌管所属的企业,这叫托拉斯。最牛逼的是康采恩,以银行为核心,把许多部门的企业联合成企业集团。
大鱼里头当然有银行,但是银行和工业会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复合型大鱼,在生产集中和垄断成长的过程中,银行和工业溶合生长而成的一种新型资本叫金融资本,掌握庞大的金融资本的最大资本家或者资本家集团叫金融寡头。金融资本通过杠杆控制众多公司,抑或是掌握着媒体等众多领域的公司。
8.2 国际垄断
国内的大鱼搞大了,就要去国外搞,他们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者利息对国外进行投资和贷款。就如列宁所说: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的特征是商品输出,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的特征是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借钱,一种是投资建厂。
国际垄断高额利润的来源,归根到底也是来自外国工人的剩余价值和小生产者的价值,也包含本来归外国民族资本占有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8.3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就是国家同拥有莫大势力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
第一种,国家作为货币资本的借贷者,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购买者才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
第二种,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企业内部生产过程的结合。
第三种,国家代表垄断资本家成为所有者。
第九章: 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和垂死的资本主义
9.1帝国主义的腐朽性和寄生性
首先,垄断条件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停滞趋向,原因是高额的利润不来源于科技进步而是来源于垄断,高利润,比如房地产。另一方面也会进步,由于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导致的。1871-1913,由垄断过度到帝国主义确立,1913-1949是两次世界大战和战后恢复,1950-1976是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这个阶段发展最快。
食利者,就是完全脱离生产过程,专靠吃利息为生的剥削者。
食利国家和食利者阶层不仅用各种寄生方式掠夺大量剥削收入,他们还从垄断高额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收买工人上层从工人阶级中分化出来一个为资产阶级统治利益服务的工人贵族。他们是一个按经济地位、生活方式和世界观完全资产阶级化了的工人阶层,是工人运动中产生机会主义的社会基础。
9.2帝国主义的过渡性或垂死性
生产关系已经从进步的变成了落后的了。
首先是生产高度社会化和社会主义客观前提的成熟。公司规模非常大,而且生产专业化协作,分工高度发达。科学研究社会化,生产和经营国际化。这是物质基础,转向社会主义。
其次是政治方面为各种阶级矛盾的加深和社会主义胜利主观条件的成熟。
9.3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胜利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基础,没有人剥削人,也就解决了上述的一系列矛盾。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发扬它好的一面,社会化大生产、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生产经验,这一部分要保留,丢弃它不好的一面,人剥削人,压迫人,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是不好的。正因为此,资本主义才会被社会主义代替。
至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世界性历史时期将以多少时间结束,这是一个要由世界人民的革命实践来回答的问题。
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世界范围的革命洪流,将最后在全世界埋葬资本主义制度。
最后胜利一定属于世界人民!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