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
习
强
国
“动脑不是很难的事,你不明白一个东西是咋回事,你把它是什么样子,为什么是这个样子搞清楚,这就是动脑。”
本文整理了一次关于人的成长主题的分享,作者从第一性原理谈起,主要列举了马克思、毛泽东以及鲁迅运用第一性原理的例子,然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剖析人的本质及成长的关键因素和分析方法。经作者同意后本文和大家见面,供各位正在学习的网友参考,共同进步。
人和人之间思维的差异其实挺大的,有的人倾向于讲道理,而且能听懂道理;有的人听不懂道理,对于讲感受、情感的东西就比较容易接受。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有不同的特点,都有自己要去成长、突破的点。
关于人的成长问题,如果教给大家具体的方法,就都是一些细枝末节,记不到心里,睡了一晚就忘了,真正剩下的不多。这些年大家学习了很多具体方法,细枝末节的东西比较多,但是对于本源性、根本性的东西,深入到规律、本质层面的东西其实探讨得不够。我们真的要提高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又跟我们自身的修养、涵养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如果真的想要进步好,要学习的东西其实非常多,踏实踏实进取的同学就知道我说的这些不是空话,没有谁的进步会是轻轻松松的。
今天给大家讲一讲讲和人成长进步相关的东西。
“第一性原理”
我一般想问题比较喜欢刨根问底,抓住事物的根本。
在大学期间,每个人的成长进步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总有一些共性。我们学习东西,都会涉及一个内化和外化的统一的问题,也就是将外在的知识、观念、要求内化为我们的素养,并能够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另外,在长期的持续学习的过程中间,其实大家的自我意识也在增强,大家对于自我的认知在变得清楚。通过批评会、做(学生)工作等方式,对自己的认识会逐渐变得更加清晰,比如自己的优势、不足、兴趣、目标等等,甚至慢慢地能够根据自我意识去探索、思考、调整自己的成长路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探索,年级比较低的同学,例如大一大二同学的可能会遇到自己特殊的事情,比方说需要适应新环境、新的社会关系、新的工作等。年级高一点的同学,可能就要考虑立志的问题,职业选择和事业选择等等问题。
我们谈人的成长,切不可泛泛而谈,要从根本的地方去讨论问题,理解问题。大家年纪还小,很多人类最新的自然科学的知识还没有接触到,人类历史中很多的大家对知识都是能够融汇贯通的,既懂自然科学,也懂社会科学,还懂哲学等等,视野很开阔。说回我们大家自己,我们在工作的时候,很多时候会表现出来,做一个事情不太追求去理解它,而表现出按照之前已有的规则去做,别人说啥就做啥,不仅需要靠外力督促,结果也一般,这些都不太利于大家的成长。我们有的同学在学习人生哲学的过程当中,可能就是背,也学不懂,学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还是不懂,后面可能就觉得人生哲学没有什么用,不太想学了。人在生活当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我们要去思考背后深层的问题,凡事懂得问个为什么,是个很了不起的习惯,不要小看它。
今天着重讲一个问题,就是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是一种非常深刻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根本性的思维方式。在材料领域,第一性原理非常火,我们很多搞自然科学的,把第一性原理应用到材料设计当中,借用计算机的算力进行材料计算,有非常好的效果。这种思想,用在社会科学领域,同样非常适用。
原理的来源及三个例子
“第一性原理”最早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他指出在每个系统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它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这一原理是看透事物本质的根本方法,我们常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追求天道、底层逻辑等等其实都是在追寻第一性原理,都是这个层面的东西。第一性原理就是事物最先的、根本性原理,第一性原理决定了它后面的种种东西。
亚里士多德
举三个具体的例子:比如说牛顿三定律就是牛顿力学体系的第一性原理,即物体之间存在引力、惯性、相互作用,根据牛顿三定律就搭建起来了完整的牛顿力学体系,它的基石其实就是牛顿三定律,找到他们的作用就在于找到了牛顿时空观下的各种事物运动的第一性原理,在第一性原理的加持下,宏观、低速、弱引力下万事万物的运动皆可以计算,这是很了不起的突破。
再举个例子,在几何学当中有五条公理,有了这五条公理,整个平面几何学都能够被推导出来,什么勾股定理、圆幂定理等非常漂亮的定理,其他的所有的定理也都是通过这五条公理推导出来的,这五条公理就是平面几何学的第一性原理,也就是基本原理。在我们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只要抓住本质,抓住第一性原理,很多东西都能够理解。反之,我们有时候做一些事情不求甚解,看到别人怎么做就怎么做,但实际上你一下就发现,自己做起来非常别扭,为什么这样?就是因为不理解在做的事情,没有经过对这个事情发生理解,没有通过自己的理解达到这个事物的根本层面、本质层面、第一性原理层面,所以别扭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第三个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英国部队规定战斗机的皮革座椅要用骆驼粪擦拭保养。负责保养的后勤兵觉得很苦恼,因为骆驼粪又臭又难找。当有小兵提出能否用其他东西代替时,大家都反对,认为沿袭下来的规定必有其道理,骆驼粪里肯定含有特别成分。但有个小兵不甘心,经四处探寻后从一位参加过一战的老兵那里得到答案。原来当年在北非作战,物资用骆驼运输,车上的座椅是牛皮做的,骆驼闻到牛的味道就赖着不走,所以才用骆驼粪擦座椅来盖住牛皮气味。二战时没有这个情况,都开战斗机了,实际上就不需要用骆驼粪去擦拭座椅了。
这个小兵有刨根问底的精神,他探究根源的过程,其实就是探究第一性原理的过程。
主动思考,不要借鸡生蛋
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回归事物最基本、最初始的条件,从这里出发,往下去推去理解,一定程度上会更容易找到更优化的目标和路径。
我们要学会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从已有的答案或者经验出发,而是从问题的根源开始推理。我们现在很多同学习惯于借鸡生蛋,自己不想认真思考,而是想让别人告诉自己。我们知道了这些东西,就不要轻易依赖别人,命运在赐予我们的同时,也早已明码标价,我们轻而易举得到一个答案,背后的代价可能就是减弱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到底哪个重要大家自己去评价。
我们传统的思维可能会觉得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这是基于经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曾经在中国歌名的历史上造成了非常大的危害。大家有了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就会有意识地动脑筋,去理解。思考的过程就是发挥大家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大家遇到问题,遇到现象能够去思考。大家遇到一个事物,大家能够拆分成一个个基本的零件,去分析这些零件的作用,去思考,可能就能优化整个事物,这种思维是很有用的,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大家之前学的很多的理论,如果认真琢磨就会发现它们都有这种根基在里面。比如学后现代里面,举买房,买手机的例子。很多人觉得结婚就得买房,大学生就得用苹果手机,我上本科的那个时候,当时的社会观念就认为,苹果手机就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如果我们用第一性原理去思考,我们买手机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是社交、通信等,我们是根据实际的需求去决定要去买什么东西,而不是根据商家灌输的观念,这样我们就不会遭洋罪,我们就变成了商品的主人,而不是被这个东西反过来。
我们学的很多理论,都是深入到根本层面的东西。为什么说第一性原理非常重要呢?我们在自然科学领域,第一性原理计算,目前都是很先进的计算方法,如果大家认真思考,就会发现人类的进步跟第一性原理思维有密切的相关性。搞文科的同学,不知道有没有用第一性原理去分析过社会科学问题的,我目前还没有发现有人用第一性原理去理解和解释社会科学,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点,我个人觉得用它来写个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点问题都没有,而且很有可能能写出经典。
毛泽东、马克思、鲁迅
我最近经常在看毛选,你翻开目录,你就会发现毛主席写的文章非常接地气,非常系统,大家会发现毛主席解决问题的习惯就是会从根本性层面去解决问题,这在他的一生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他在湖南一师读书的时候,就感觉中国比较乱,他当时就有非常强烈的愿望去救中国,这个愿望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毛主席当时在求学的时候,就谈到了立志的问题,当时就谈了要追求大本大源,最开始他认为通过普及哲学和伦理学,从思想层面可以去拯救中国。所以最早的时候,毛主席理解的大本大源,就是从根本上能够改变大家思想观念的东西。他用了很多时间去探索,他要从思想层面,从根子层面去探寻,解决思想问题,想搞明白这个根本性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他的一生有很多经历,他早年给同学写信,他就反对改良,认为这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改变根本。
毛主席这个人一直在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他慢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在此之前他看了大量的东西。《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这本书就讲了毛主席思想转化的过程。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之路
毛主席找到大本大源,经历了很多东西。经历了读书、游学考察等,就是为了寻找大本大源。所以他去读书、去实践、接触了各种主义,做了比较,最后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找到了他一直在寻找的“宇宙真理“,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艰苦探索的过程,他牢牢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他说自己一生再也没有动摇过,他的一生后面遭遇了多少苦难,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大家可以想想,由真理而建立的信仰多么牢固,这是我们要去学习的。他找到大本大源其实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东西,他在理解了大本大源,建立了信仰之后,他的实践的方向就更明确了,社会按照真理在被改造着,真理要改造社会总得有个具体的东西作为依靠,也就是真理要外化成物质世界的某一种力量才行,这种力量其实就是由马克思主义真理结合中国实际外化出的歌名队伍,这支队伍本身就是大本大源的外化、具体化,中国社会之后的净化和重构都是由大本大源的具体化后的这个东西,也就是毛主席带的那个队伍来完成的。所以,对于大本大源,毛主席有非常深刻的探讨,思考,在他的心里有一个非常成体系的东西,真理的体系,大本大源的体系,只有这么深刻的东西,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问题。
毛主席想问题,经常能够抓住事物的根本。
毛主席非常强调从实际出发。早年面临寻找歌名出路的问题,毛主席经过探索发现苏联的路走不通,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跟当时传过来的东西截然相反,所以之前大家之前认为是对的东西其实恰恰是错的。所以毛主席想问题从来不是套用原有的经验、结论,这种思维特点贯穿建国前后。像毛主席强调独立自主,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要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建国初期苏联援助了很多项目,后面撤了,毛主席坚持要独立自主,苏联找中国搞联合舰队他也坚决拒绝了。毛主席在做决策的时候,不受外界干扰,他能从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包括习总书记在确立政策方针的时候,认真想想你就会发现,都是立足于国家的根本利益做长期规划的,现在国家的规划都规划到几十年后了,你换在美国这样的国家行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特朗普今天搞个政策,换个拜登明天就给你搞掉,都是些短期行为。还有现在的乌克兰,泽连斯基那帮人,没有长期规划,现在国家被搞成什么样了。
毛主席有这样一个意识,特别注重调查研究,他知道要去寻找事物的本源。毛主席的名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被排挤的时候,他就深入农村大量做调研,发挥主观能动性。所以毛主席能够把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把握清楚,找到正确的政策,这都体现了毛主席深入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探寻本质的第一性原理思维。
此外毛主席还有几个非常光辉的著作,比如《实践论》《矛盾论》,毛主席善于从根本矛盾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是毛主席有第一性原理思维的体现。毛主席分析了很多问题,都是从根本上分析的,所有的根本问题都不自觉地附带一个特点,这个特点就是长期性,根本问题都是长期影响事物发展的问题。比如说毛主席分析抗日问题,分析中国的主要矛盾,他指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一矛盾分析是理解中国革命问题的关键。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切革命战略和政策都是围绕着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展开的。正是因为毛主席有这样的思想,在当时才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当时很多人恨死了国民党,如果按照他们的想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就建立不起来,中国内部可能就会内讧,最后的结果很危险。
毛主席探究本源,从根本的角度去解决问题,在党史中还有很多例子都有体现。比如遵义会议,王明博古这些人不顾红军力量相对弱小的情况,盲目地同敌人进行阵地战、消耗战,最后损失很惨重,毛主席指出了当时的“左”的错误,被选了上来;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严峻的形势,当时党内存在着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走城市中心道路的倾向,毛主席通过对中国国情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他的思考跟当时大家的常识是相反的,最后大家为什么接受了毛主席是正确的,是因为流了很多血大家才看清楚到底什么是对的。所以说,毛主席在当时突破国际共运的传统理论框架,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在当时救了大家的命,用现在比较时髦的说法,叫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抗日战争,论持久战,土地歌名这些方向、方针、政策的发生,跟毛主席能从根本上思考问题是直接相关的,也是第一性原理在社会科学领域的体现,毛主席从根本出发解决了我们国家百年积弱的问题。
有的同学可能觉得毛主席的例子是个例。第二个例子是马克思的例子,马克思在一生中看了非常多的书,他的视野非常的开阔。
马克思有劳动价值论,研究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怎么运转、流通的,他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工人在生产的过程中,把价值凝结了进去,形成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让工人干活创造价值,但是只给工人支付其创造价值的一部分,这就剥削了工人,获得了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个理论放在现在仍然不过时。大家要明白一个道理,真正好的理论、真知灼见,是能够穿透历史时代的。当时觉得对,穿过一定时间,大家还是觉得对。我们平时在衡量一个事情到底有没有价值,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这个事情事物存在的时间。我们的同学在做一些工作当中,做事情没有章法,想到哪做到哪。比如说带团队,如果我去做,我会先去了解,中国存在时间比较长,运行比较健康的团队,去了解这些团队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久,他们的文化、制度,把他们核心的东西,内化到我们的团队,我会从头开始设计。通过这些东西设计的创业团队,这些东西肯定比大家拍脑门想出来的东西更好。
马克思一生还做了很多事情,从事物本源去思考。比如强调物质世界的第一性,先于精神世界的存在,物质是精神存在的先导。大家如果去看马克思的原著,可能会觉得马克思的很多话是正确的废话,非常琐碎的细节,可能会觉得看不下去。以前我在跟一些同学做推导的时候,有的同学听不下去,就要听结论。然而就是因为有这些“正确的废话”,他们的推论其实特别漂亮,这些推论才是真正的精华、精髓。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耐心。毛主席有很多名言,比如“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可以从里面得出推论“所有好走的路上都埋满了地雷“、”曲线即直线,弯路即直路”。很多推论是非常漂亮的,它们是精华,跟大家不经思考的观念可能是截然相反的,跟传统的观念可能是截然相反的。
鲁迅先生,他也有第一性原理的思维。他是一个文化学者、文科教授也有第一性原理的思想。鲁迅先生的特点在于,他特别喜欢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原始前提和根本性规律。他有一句名言:“从来如此便对吗?”就反映了他的这个思想。他当时生活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之下,很多人都是一种混沌的状态,国家也没有几个有真知灼见的人。
鲁迅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的存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毛主席说他和鲁迅的心是相通的。鲁迅先生在看待当时的社会现象时,他不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其根源。当时写了《孔乙己》、《祝福》等,通过孔乙己等人的经历反映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孔乙己的存在反映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悲哀。因为,在当时的社会,科举被看作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无数人为此耗费一生。孔乙己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他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却又无法在科举中取得成功,导致生活落魄。鲁迅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第一性原理思维,也就是要从根本层面去思考问题。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过程
所以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我们国家历史上很多厉害的人其实都是不自觉的有的,以前很多人没觉得有多厉害,但是换了个西方的名字,大家就会觉得深不可测,然后就愿意老老实实地学了,就开始尊重这个东西了,这其实是一种悲哀,大家也可以想想这背后的原因。
下面具体讲讲第一性原理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维应用的步骤:
第一,深入探究本质原因。第一性原理思维要求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现象,要深入挖掘事物背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我们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这个过程往往是比较费劲的,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本身就要求人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如果连本质的定义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这一切就无从谈起了。
第二,我们要能够把事物分解成基本要素,研究这些要素之间的基本关系。要去找到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的基本命题和假设。比如在经济学当中,有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等,假设所有人都是理性的,做决策都是理性的,分析、判断、选择都是理性的,这个东西看起来对,但结合现实一想就知道有问题。此外,还有一些X理论、Y理论等等。尽管这些假设不够完善,但是它深入到了本质层面,具有一定的真知灼见,这个东西就是可以参考的。
第三,要有严密的思考,严密的推理,从基本的要素出发,进行严密的推导。从最底层的逻辑,一点点构建。严密的推理计算完之后,综合起来,就能得到认知体系,甚至解决方案。这时就能够突破传统思维固有的框架和束缚,一些重大创新、原始创新也就在这条路上一点一点出来了。大家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很多的前辈给你的经验、教导,可能很多同学也不假思索就接受了,可能能管得了一时,可能连一时都管不了。一般在这个时候,大家头脑要冷静,要回到事物的本源,一点点去思考,只有你思考出来的东西,最后才是你的。
关于人的成长
刚才跟大家介绍第一性原理的思维方式,最关键的是第一性原理的内容和本质。前面谈了一大堆都是打基础,现在进入到正题,人的成长规律、人的模型。要用刚才一大堆的东西打基础,才能理解下面的东西。
现在我们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人的一般意义的成长规律,思考一下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我们思考人,首先透过现象看本质,一定要深入到本质层面。对于一个人,他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第一个是他具有生物性,他有基本的生理需求,食色性等。第二,人之所以为人,人还有社会性,处在社会关系之中,在社会关系之中学习社会行为规范,小孩在社区中学习语言等,融入人类社会。马克思说,人是生物的人和社会的人的耦合。第三,人还有意识性,人能够对周围的环境进行思考,有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会做各种选择。
人有本质属性,除此之外,还有驱动力量,包括内在的驱动力量和外在的驱动力量,比如好奇心、对真善美的追求,这是内在的驱动力量;内卷的压力、父母的期望等,是外在的驱动力量。
人还有思维模型,人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相关性,不同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的人有批判性思维,思考一个问题,不仅可以去理解一个观点,还能去评估这个观点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还有创造性思维、系统性思维等。总的而言,人有思维模型。有的人的思维方式有好几种,比较冗杂,有的人的思维方式比较混乱,没有条理。
此外还有人的性格模式,比如内向外向、乐观悲观、开放保守、刚毅柔弱等等,性格外化出来的东西,前面还有一些决定性因素,人的性格受到父母、地域文化、成长过程中特殊事件等因素影响。
通过第一性原理,我们去思考人到底是什么,人的驱动力、思维、性格到底是什么,建立一个基本的模型,建立一个框架,知道人大概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很多人都会构建起来识人辨人的模型,比如曾国藩,倾向于从一些特点去看人,他判定一个人自己要不要用,最核心的就是看这人是否是忠义的血性的。
我们成长过程中面临一些比较重要的问题,比如当代大学生立志的问题。很多同学在立志的过程中没有章法,心向往之,但是具体怎么做不知道。通过我们刚才谈到的第一性原理思维,你去探索,慢慢就会知道怎么去立志了。有可能的几个过程:
首先肯定要去评估、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优势等;然后,要去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学校的环境、社会的环境;第三,要设定具体的目标,了解环境的基础上去设立目标,我这一生到底要干嘛,是要解决内心的问题,解决眼前的人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社会的问题,世界的问题。这个过程一定是经过一个反反复复思考的过程,反反复复了解和琢磨社会的过程,志向初步立下来了,然后去制定具体的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间持续地学习和调整,不断优化迭代,最后建立起来信仰。我这一生到底要干嘛就搞清楚了,最终找到一生的归宿和使命,最终发现自己慢慢就立起来了。
大家平时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成长规律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今天讲的人的从人的第一性原理出发后得到的那些漂亮的推论,这些漂亮的推论就暗含了人成长进步的方向,当然,要把这些问题系统地搞清楚,是很不容易的。今天讲的东西就是人的成长的前置性问题,也是根本性问题,理解了这个问题,人的之后的成长成才问题才有一个可以被理解的共同的基础,在这样的共识之下,后面遇到的问题才可以真正地被讨论起来。
今天就讲这些,希望大家能够去琢磨、讨论,把平时遇到的问题搞清楚。
问题
1 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成长了?
成长分为自知的成长和不自知的成长。自知的成长,可能自己感觉到自己内心充盈了。不自知的成长,大家在工作的过程中,可能感觉很辛苦,但是回过头来,慢慢发现自己克服掉一些不好的习性,也是一种成长。之前有的同学可能不习惯写日记,写周记,我之前也是。现在到博士导师这儿,要求每个人要写周记。感觉每天都有压力,思想上一点都松懈不了。慢慢就适应,就成长了。有的成长可能感觉得到,有的可能自己也感觉不到,慢慢在调整习性,就成长了。
2 我觉得对人的建模还不够本原,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性格应该是一个现象。怎么去思考这个问题?
现在整个人类对于人的模型都不是很清楚。哲学界说人是没有本质的东西,在后天成长的过程中会生成本质。人的本质是在成长过程中生成的,哲学界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人类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知。
用现实的方式追求理想
你我皆是同路人
无穷的远方和无数的人们
都和我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