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笔谈③丨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助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文摘   2024-11-10 20:01   北京  

文/卞成林

贵州省黔西市素朴镇素朴小学的数学学科带头人在数学示范课上指导学生。周训超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民族地区要加快发展,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必须要强化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必须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殷切希望和全面要求,为民族地区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是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

切实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在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塑造灵魂、塑造个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既是时代所需,也是发展之要,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各级党委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地区教育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贯穿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各项工作中。

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工作主线。我国有5个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盟)、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以及一些地方的民族自治乡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教师队伍作为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边疆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要聚焦民族地区的工作主线,在全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上发力,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全覆盖纳入教师队伍培训计划,在各学校建立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队伍,优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内容和素材供给,突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正创新,着力提升育人质量,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族青少年中入脑入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坚持把党和人民满意作为做好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标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遵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教师队伍建设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等,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民族地区教师肩负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边疆安宁稳定提供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提升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学生的健康成长。民族地区广大教师要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作为标准,热爱教育、热爱学生,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通过言传身教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引导民族地区青少年学生自尊、自信、自立和自强,在教书育人岗位上为党和人民事业作出新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和主要成就

教师队伍建设既是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顶层设计,夯实民族地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多方探索,以政策创新、机制保障和资源倾斜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等政策文件,着重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优化师范院校布局,培养大批高素质教师。在政策引领下,民族地区教师实现多样化培养方式。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等的培养。各地通过校地、校企合作,探索多元化培养模式,显著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国家通过“特岗计划”“援藏援疆计划”等专项政策,加强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选派优秀教师赴边疆支教,引领和培训当地教师,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对口支援措施不仅提升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也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形成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对口支援还体现在高校与民族地区中小学的合作,重点高校与民族地区学校结对共建,通过送教下乡、远程支教等形式,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带到民族地区。支教教师不仅承担日常教学,而且负责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帮助当地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

注重多元培养,提升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随着“互联网+教育”战略的实施,“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有效解决了民族地区教师培训资源不足、培训机会有限的问题。教师在网络研修和在线课程中即时获取优质的教学资源,参与到国家级、省级的教学培训中。运用数字化赋能的方式,民族地区教师和全国教师共享教育资源,有效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信息化素养。为全面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国家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培养策略,包括公费师范生计划、顶岗实习、在职培训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实施公费师范生计划,吸引大量优秀学子扎根民族地区,从根本上改善教师队伍的生源质量。青年教师参加顶岗实习能够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积累经验,逐步成长为合格的教师。同时,国家鼓励民族地区教师参与研究生进修和专项培训提升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鼓励民族地区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得到显著提高,为全面推进民族教育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截至2022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少数民族专任教师总数为167.78万人,较2012年增长26.63%。教师学历合格率也在逐步提高,学前、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逐渐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领域,教师数量和质量均有显著提升。为增强民族地区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教师待遇和改善工作条件,比如提高工资待遇、建立教师荣誉制度、改善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增强民族地区教师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有效保障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地方政府还通过设立专项津贴、提供住房保障等方式激励教师扎根民族地区。许多教师在民族地区长期任教,成长为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为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民族地区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实践路径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保障,我们要积极探索符合民族地区现状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和发展路径。

一是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教育家精神集中体现了广大优秀教师和“大先生”的群体特征,体现了党中央、人民群众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期待,也体现了教育规律和教师职业使命责任的内在要求,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和价值引领。弘扬教育家精神,核心要义在于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教师培养培训课程,作为首要必修课程,建立教师思想政治常态化学习、师德常态化涵养机制,为民族地区教师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二是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为支撑,进一步强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专业素养构成了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根基,为了增进教师的专业素养,必须强化其专业知识的积累以及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民族地区应通过组织多样化的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以及教学观摩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人文与科学素养、教育精神等教师核心素养层次,强化教育教学能力、沟通合作能力、教研创新能力、学习反思能力等教师核心能力水平。同时,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培育,抓好名师队伍建设,引导各参与主体形成发展合力,多措并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在外力驱动基础上确保内生动力的稳定供应,持续强化专业引领以提升民族地区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是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为动能,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在增强技术支持的基础上,民族地区应充分利用区域帮扶的发展契机,在引入各类优质资源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遴选适合民族地区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精品资源,优化教师教育优质资源平台建设。此外,推进数字赋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也是促进我国各地、各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

四是以深化管理体制机制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教师队伍治理水平。理顺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增强教师编制使用效能。从当前民族地区教师队伍的总体结构来看,除少量引进的教育人才之外,本土化人才是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主力军。作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举措,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应以吸引本土优质生源参与教师教育为根基,以服务民族地区基础教育为目的,致力于民族地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应构建针对政策执行的常态化监管机制,克服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低效化倾向,明确上级对下级政策落实的监管责任并畅通下级对上级的反馈渠道,加大对相关政策的落实力度,着力完善教师教育系统治理体系。

五是以严格待遇保障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加强教师待遇保障”“让教师享有崇高社会声望、成为最受社会尊重的职业之一”。完善教师职称政策,推行教师岗位分层逐级竞聘,将教案、教育教学成果、课题研究等业绩纳入代表性成果参加职称评审。建立专属乡村教师的“双定向”基层高级职称制度、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直评通道。实行义务教育教师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调整联动机制,创新方式方法,根据社会事务的性质特点创新采取“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提供教育资源”“专项组织实施”等多种方式,刚柔并济为教师减负,增加专项整治的“柔性”。

(作者系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丨吴绍芬



本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教育》

2024年第11

微信编辑丨李景 单笑斐

微信主编丨徐杨


点击图片   查看订阅方式

中国民族教育
《中国民族教育》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和出版,创刊于1986年。我们将秉持“民族特色,教育情怀”的办刊理念,力争将杂志办成民族教育的第一品牌媒体,真正成为从事民族教育事业的所有人的共同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