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尚荣 李艳 张娜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苗家小镇小学的孩子们在跳竹竿。龙涛 摄
摘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国家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点任务,但当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可以从“立本”的资源配置、“立根”的学校建设以及“立生”的发展活力三个角度把握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内涵。通过政策梳理,可以发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有“均衡”“优质”“发展”三个方面的政策导向。在此基础上,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从打破固有认知、增强文化互动、狠抓数字赋能等路径展开实践。
关键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民族地区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2XMZ033)的阶段性成果。
202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构建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事业经历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实现县域基本均衡三个阶段,目前正处于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依然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与东部地区、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差距。为此,基于当前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首先,必须阐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了解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本质内核;其次,在宏观上把握政策导向,了解国家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过程中的工作部署;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积极助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既要遵循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大方向,也要考虑民族地区的自身特点。具体来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内涵可从“立本”的资源配置、“立根”的学校建设以及“立生”的发展活力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以“立本”为前提,为民族地区提供实用性、适用性较强的资源配置。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不断提升,要看到民族地区群众对义务教育的内在需要,根据群众所需扩大教育资源的供给容量,缩小区域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才能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了进一步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资源合理有效配置,并且在民族地区进一步形成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合力,一方面,需要资源供给方结合实际情况,为民族地区教育提供充足、实用而有质量的发展资源;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作用,引导民族地区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其次,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以“立根”为基础,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创造特色性发展根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作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起民族团结的磅礴力量。《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也在“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要求中明确提出,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纳入学校育人全过程。在此背景下,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不断提升其开展水平。同时,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可以将开发、利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资源作为发展基点之一,从特色学校建设、特色课程开发以及特色评价体系构建三个方面发力,高质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并形成品牌。
最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应以“立生”为潜力,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激活共生、共赢以及个性发展的生机。一是通过“立生”发掘内部动力。教育帮扶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持续发展不能始终依赖帮扶,还要发掘内生动力。因此,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需要不断激发自身发展潜力,以更好地实现优质均衡发展。二是实现共生与共赢发展。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应有之义。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是某个民族地区的发展,也不是所有民族地区平均发展,而是应该在义务教育发展过程中,实现民族地区全面优质均衡,以此促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目标的实现。三是促进个体成长。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根据自身情况特点选择合适的路径,落实因材施教的发展理念,为个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成长规划。
由此可见,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具有持续性、阶段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积极落实在均衡中发展、在发展中提质的目标,还要在资源合理配置、特色发展和共生式发展中由表及里地丰富优质均衡的发展内涵。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导向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直都是国家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重点。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出发,仔细梳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与行动历程,可以发挥政策导向对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作用。
随着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稳步推进,各级行政部门积极响应,政策也在进一步细化中得到落实。
一是进行资源输送以促进均衡。通过努力,民族地区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民族地区教育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教育公平取得较大进展以及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等。[1]但受历史、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办学水平、师资队伍质量以及治理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顶层谋划应采取横向和纵向共同推进的策略,缩小区域教育差距:一方面,在横向上加强对口支援,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机制;另一方面,在纵向上以政策为导向,在教育资源配置上向民族地区倾斜,在充分考虑教育资源的供给结构和人民群众满意度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安排。这些措施可以积极促进教育公平,为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进行资源转化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量与教育质量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教育发展的硬件达标不一定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只有对教育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和转化,才能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充分发挥出效用。2023年,教育部等多部门在《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中强调,要实施义务教育强校提质行动,加快优质均衡发展。这项行动可以积极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在充分获取资源的基础上,对外部资源和自身资源进行有效转化,进而促进质的提升。
三是进行资源创生以促进发展。2015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发挥中央统筹支持作用,加大中东部地区对口支援力度,激发民族地区内生潜力”。教育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不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终点,而是其发展的转折点。虽然目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各种帮扶力量的支持,但这并不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持续发展的最优解,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要在优质均衡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握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结合民族地区自身优势,创生特色教育资源,发展特色课程,使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充分体现自身发展优势。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在顶层谋划上已有了成熟的框架体系,对于教育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有恰当的方法和明确的方向。合理使用方法、准确把握方向,有利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更好地开展优质均衡发展的相关工作。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向
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仅关乎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建立,更关乎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以及建设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因此,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的力量。具体来说,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践需要从以下三点展开。
第一,打破固有认知,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发力。为了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从宏观到微观、理论到实践,不同教育主体都应转变其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固有认知。一方面,顶层设计的认知要重塑。要摒弃“民族地区等同于欠发达地区”的看法,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潜力和特色优势。另一方面,基层实践认知要重塑。对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等实践者来说,要转变以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我无关”的认知,形成“与我有关”的自觉,积极投入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之中。只有各教育主体对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现状、发展困境和努力方向都充分了解、熟悉,才能促使多方主体真正做到融合育人、协同育人,进而共同促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二,增强文化互动,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教材、入人心。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随着城市化发展、人口流动不断增加,民族间在经济、文化、情感等方面形成互融互通的发展样态。[2]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留给我们大量的文化资源,可以支持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挖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特色资源。一方面,在宏观上以文化为中介,建立各民族之间沟通的桥梁。在文化传承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此,各区域需要办好文化活动及节日,并打造相应的研学基地,使各民族学生可以共同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另一方面,在微观上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特色发展的重要潜力点。因此,学校不仅要加强文化建设,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校园基地,开展相关校园活动,还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开展水平,推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第三,狠抓数字赋能,缩小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差距。抓住数字教育的发展契机,助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首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资源互通、共享机制,以此实现民族地区区域间以及城乡间资源双向互通,[3]弥补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的不足。同时,在技术平台的支撑下,民族地区教育资源也应向更加开放、共享的方向发展,民族地区各区域间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互相分享自身优秀经验,促进深度合作交流。其次,利用数字教育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质量。教师要积极提升数字教育实施水平,把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教学过程中,以更好地创设教学情境、辅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以及精准分析学生学习情况。这样做,既可以减轻教师负担,也可以提升教学质量。最后,借助大数据平台,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资源库,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民族地区的学校可以将优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活动、教研活动和校园活动资源上传到数字服务平台,相互沟通、借鉴,为进一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助力。
要充分尊重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实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特色,实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1]吴霓,魏晓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发展的成就与展望[J].中国民族教育.2022(7—8).
[2]袁梅.从“嵌入”到“互嵌”:民族地区教育对口支援范式的转型[J].民族研究,2022(6).
[3]王孔敬.重庆民族地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战略与意义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4).
(作者杜尚荣、李艳单位系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娜单位系北京智慧云教育科学研究院)
本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教育》
2024年第11期
微信编辑丨李景 单笑斐
微信主编丨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