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党支部书记、司长 周大旺
二是强化输出端改革,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枢纽、以国家大学科技园为节点,加快构建“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网络体系、有组织地服务区域创新与产业发展。一方面,在创新要素集聚、产业基础扎实、资本市场活跃、战略作用突出的区域,系统布局建设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以区域重点产业为牵引,联合相关领域优势高校,搭建全国高校开放共享的公共转化平台,建强专业化技术转移人才队伍,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加速集聚转移转化。另一方面,全面提升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质量。通过优化重塑和新建新立相结合,强化大学属性和科技属性,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搭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提升专业化服务能力;深度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革,重构相关课程和培养方案,实施项目制教学,开展真实应用场景的体系化创业教育,营造环大学的良好创新创业生态,形成支撑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师生创新创业的“双中心”。同时,综合施策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加快高校专利转化运用。通过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探索突破科技成果不能转、不好转、不会转、不愿转、不敢转难题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加快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潜能,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能,有力支撑服务高质量发展。
三是加强硬条件支撑,构建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高校科研硬件生态。提升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实现强强联合、跨校协同,要通过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科研硬件条件作为底层支撑。优先在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平台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基础研究创新中心,支持建设高水平科技资源库、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公共支撑平台,开展科研数据、资源和标本的集中存储、系统研究和公共服务,加强跨校、跨区域的资源集成和互联互通,提高资源的标准化和数字化水平。开展高端仪器设备研用一体化创新,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能,加强高端仪器设备的国产化替代和原创性研发。
四是提高国际化水平,主动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大局。统筹考虑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努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发起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建设大科学装置、主持重大国际科研项目,推动建设高水平高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支持各国科研人员来华交流,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战,为全球教育科技事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提升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支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