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艺生 李港都
摘要:《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作为首部全面且系统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编教材,创新性地将“以典育人”理念融入国家安全知识的普及中,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本文阐释了“以典育人”理念融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并对读本中采用的集中式、分布式与散列式三种不同的用典方式进行了实践分析,揭示其如何丰富国家安全教育的文化内涵、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最终,形成将用典艺术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建议,以期为进一步提升国家安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家安全教育;以典育人;融合价值;《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
*本文系2024年重庆市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国家安全学案例库建设与案例教学方法研究”(项目编号:yjg243041)的阶段性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全面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新时代国家安全面临的复杂形势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已成为培养新时代优秀青年的重点工作。《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以下简称《读本》)是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统编教材,是高等学校开设国家安全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权威用书。《读本》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引领下,融合了国家安全教育与高等教育的特点,紧紧围绕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思想、各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以及培养青年国家安全意识的核心任务,致力于构建一套完整的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理论框架。通读全书,不难发现,这不仅是一本普及国家安全知识的教科书,更是一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典范之作。《读本》中巧妙地将历史典故与国家安全教育相结合,探求“以典育人”,为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开启了新的篇章。
“以典育人”融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价值
在国家安全教育的广阔舞台上,高校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以典育人”则为这一教育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拓展了育人深度。
深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精神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典故丰富,其中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的故事更是不胜枚举。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沃土中植入“以典育人”的种子,不仅能够让传统文化的精髓在课堂上生根发芽,还能借助那些生动的典故,让学生们对国家安全教育产生深切共鸣。维护文化安全的首要任务在于传承与创新,国家安全教育对典故的灵活运用,有利于以科学的态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解读,契合了高等教育的育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家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既要深挖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本着科学态度,做到古为今用。[1]通过分析当前国家面临的安全形势,挖掘传统文化中关于安全建设的智慧,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
筑牢国家安全人才培养的人文基石。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不仅是传承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更承担着塑造新时代青年人文素养与培育国家安全意识的关键使命。在“以典育人”理念指引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让青年学子在领略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同时,深刻体会到国家安全对于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典故中蕴含的智慧能在青年学子心中播下爱国情怀的种子,坚定他们的政治立场,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助力青年学子成为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强烈国家安全意识的青年人才,进而成长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坚强后盾,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繁荣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创新高校交叉学科的培养模式。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融入“以典育人”理念,不仅丰富了教育内容,更为交叉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借助用典艺术,高校可以将国家安全教育与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将传统历史文化与当代的国家安全实践相融合,构建起一种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国家安全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还注重将其应用于当代国家安全实践中,从而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例如,在分析各领域安全议题时,可以引入相应的典故与历史案例,使学生们在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智慧。
《国家安全教育大学生读本》中的“以典育人”实践分析
《读本》有集中式、分布式与散列式三种不同的用典方式①,不仅丰富了国家安全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增强了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典故的集中式使用。在《读本》中,典故被巧妙地集中运用,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战略文化的独特魅力。《读本》在传统文化多元性、战略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契合等关键方面,精心挑选典故,为青年读者呈现了一场文化的盛宴。在战略文化部分,通过诸如“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和衷共济、和合共生”以及“治乱安危,存亡荣辱之施,非一人之力也”等典故,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揭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战略文化上的继承与发展。在文化安全部分,《读本》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等内容,如“天人合一”“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厚德载物”等,进一步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远影响。此外,在探讨中华文化的突出特性时,《读本》还通过“天下大同”“九州共贯”“富民厚生”等典故,展示了中华文化对于社会理想、大一统传统以及经济伦理的深刻洞察。
典故的分布式使用。在《读本》中,典故的分布式使用同样巧妙且富有成效。将典故潜移默化地融入国家安全教育的各个环节,不仅增强了教育的趣味性,也拓展了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例如,在阐述安全与发展的关系时,《读本》引用《管子·治国》中的“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强调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国家发展必须建立在国家安全的基础之上,同时在发展中要不断革除制度藩篱而不能“故步自封”。在探讨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关系时,《读本》通过积极促进国际国内安全的观点,表明了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其他国家安全之上,世界上也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在激励青年树立远大志向时,《读本》借用张载在《正蒙》中的名言“学,所以扩其中正之用而弘之者也”,强调青年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他们的精神面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未来走向与文明素养。《读本》还通过典故揭露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某些问题,如“人满为患”与“门可罗雀”的医疗资源差距等,并借助典故中的智慧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启示。通过分布式用典,《读本》将忧患意识等重要理念融入国家安全教育,如“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爱人之大者,莫大于思患而预防之”等,都旨在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这些理念对于国家安全、国家存亡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典故的散列式使用。除了集中式与分布式使用典故外,《读本》还通过散列式典故对具体案例进行讲解,将典籍智慧与案例相结合,进一步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例如,在阐述群众基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时,《读本》引用《尚书·夏书·五子之歌》中的“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并结合大禹之孙太康失国的历史教训,强调了群众基础对于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表明了没有群众基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探讨维护社会安全的途径和方法时,《读本》指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对于当代“长治久安”的重要意义,表明了新时代“枫桥经验”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在应对社会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时,《读本》通过内蒙古阿拉善新井坍塌事故等典型案例,结合“举一反三”等典故,强调了强化防范、杜绝管理漏洞以及具备“见叶知秋”的敏锐洞察力的重要性。在经济安全领域,《读本》通过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及其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的案例,结合《管子·乘马》中的“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阐述了判断风险隐患对于保障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此外,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来维护国家安全方面,《读本》通过复兴路上的“朝阳群众”等典型案例,展示了将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普及到千家万户的重要性。
“以典育人”理念在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将“以典育人”这一理念有效地融入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需要有关部门、高校及教师队伍等各方紧密协作,共同探索并优化国家安全教育中的用典方式,深入挖掘用典艺术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深度融合的实践路径。
营造用典艺术融入高校国家安全课程的育人氛围。将“以典育人”理念深深植根于高校国家安全教育之中,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充满用典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在教学实践层面,需从教材理解、课程建设、案例分析等多个维度入手,全方位地打造具有高校特色的国家安全教育。首先,应对《读本》这一权威教材进行深度解读,将其所蕴含的育人理念切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并将国家安全教育课程设为必修课,进一步整合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以强化其重要性。其次,在校园文化的塑造上,可通过宣传、展览、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将典故元素融入其中,营造浓厚的国家安全教育氛围,使典籍与国家安全教育实现深度融合。再次,邀请国家安全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讲座,为学生揭示国家安全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后,高校还应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鼓励各部门、各学院积极探索用典方式,丰富教学形式,提升宣传策略。
课程内容设置上进行针对性布局。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需紧密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首先,通过经典选读、教学案例和主题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方式,使学生深切感受到用典的魅力,同时,历史典故的选取需结合当前国际局势,发掘那些适合中国国家安全发展的典型案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性。其次,将典故选择纳入教学成果的评价体系,结合不同专业的课时量需求,充分利用史料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编排与设置,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实地游学等方式,将书本中的典故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维护国家安全的紧迫性,进而增强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此外,还应结合具体专业设置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传达国家安全理念。在运用典故时,要勇于创新,不拘泥于原有意义和形式,[2]而是结合现实情况赋予其新的含义和形式。最后,需处理好跨学科间的多维视角关系,将相关课程与安全教育通过用典进行有机融合,并着重处理好国家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形成意识形态塑造和防范意识构建的良性互补。
提升国家安全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教师作为将用典理念融入国家安全教育课程的关键角色,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的实际效果。因此,提升教师的教育技能和专业素养至关重要。首先,高校可定期组织国家安全教育理念的研讨会和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用典的重要性并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鼓励教师进修深造,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特别是优先从有思政背景的教师队伍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再次,加强跨校合作与交流,引进其他高校的国家安全教育专家作讲座和指导,增加教师之间的联系与合作机会[3]。最后,还应设立教师奖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安全研究与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和教学环境。
强化青年学生的用典认知和自主学习。在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典故与当代安全之间联系的过程中,需要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典故所蕴含的历史价值。首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国家安全事件融入其中,为学生创造新颖的学习体验和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典故与现实的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时代环境并认识新时代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其次,强化青年学生对于用典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引导他们善于发现和挖掘教学素材和典籍案例,从而引发他们与国家安全典故的共鸣。通过将典故国家安全教育具象化并借助当代案例对历史典籍进行时代解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相关知识。再次,采用案例导入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以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青年人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内容。同时借用典故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地理解教材知识。最后,将国家安全教育与文化传承教育相融合,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和安全观,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使其自觉将安全理念与文化繁荣相结合。指导青年人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有利于培养他们成为对维护国家安全有重要贡献的时代青年。
[1] 靳晓繁,刘惠珊,邹雪.国家安全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突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15).
[2] 张蕴,邹渝,王正宇.“以典育人”视域下习近平用典艺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重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
[3] 王雪婷,张龙.习近平用典艺术在“概论”课中的运用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
本文刊登在《中国民族教育》
2024年第11期
微信编辑丨李景 单笑斐
微信主编丨徐杨
封面图片丨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