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25课 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
①原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②代表:状元张謇“实业救国”,创办大生纱厂。
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内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高潮;
外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4.萧条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民族工业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荣氏兄弟、卢作孚、侯德榜等)
5.特点:总体落后;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二、社会生活的变化
1.新式交通工具的传入:方便了人民的出行,促进了商品的流通,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社会经济与文化: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跪拜礼,以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3.社会生活:人们的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4.特征:不平衡、新旧并呈、多元发展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1.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新式学校
2.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创办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
3.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京师大学堂
4.科举制度废除:1905年,停止科举考试。
5.报刊:《申报》在上海创办,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大公报》《新闻报》《解放日报》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东方杂志》、《新青年》、《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6.出版机构: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中国共产党在创办的新华书店,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二、文学艺术的成就
1.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郭沫若的《女神》、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
2.绘画:齐白石擅绘花鸟草虫;徐悲鸿熟悉中西画法,代表作品有《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
3.音乐: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田汉给《义勇军进行曲》作词,后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冼星海创作《黄河大合唱》
4.电影: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