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20课)

职场   2024-12-23 18:23   黑龙江  

第16课 三国鼎立

1.北方黄河流域两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分别是?

曹操和占据黄河以北,地广人众,兵多粮足的袁绍

2.曹操势力增强的原因是:

东汉末期,曹操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主动权;招揽各种人才(许攸);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壮大了队伍;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解决了大批流民的生计和军粮问题。他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政治军事集团首领。

2.为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的是什么战役?说出该战役的具体概况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营地,烧毁其全部军粮乌巢。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曹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官渡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3.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术、影响、胜败原因分别是?

208年,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隔江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情况,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实施诈降计策和火攻战术,曹操带着败兵北撤。赤壁之战是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4.说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分别是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逼汉献帝退位,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形成,改变了天下分崩的局面,实现了局部统一。

5.说出三国开始的标志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标志分别是

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东汉结束,三国开始

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6.魏国马钧改进的汲水工具是什么?

曹魏马钧改进了汲水工具翻车。翻车既轻巧,又便于操作,在我国农业领域长期使用。

7.三国时期增进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是什么事件?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第17课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1.说出西晋的建立背景、建立时间、建立者、统一时间灭亡时间

263年,魏灭蜀。曹魏中期,司马氏家族相继专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称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年,内迁的匈奴人攻陷西晋都城。腐朽的西晋王朝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2.“八王之乱”发生在哪个朝代哪位皇帝时期?原因是什么?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晋武帝的儿子晋惠帝昏庸无能。他在位时,八个宗室亲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这场战乱给北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场战乱历时十几年,严重削弱了西晋的国力,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3.西晋灭亡的原因有哪些/西晋的统治面临哪些挑战?

社会风气:当时社会崇拜金钱之风盛行,人们唯利是图。世家大族在生活上以豪华奢侈为荣,追求享乐。②政治上,西晋所封皇室诸王在地方上具有强大的政治、军事权力,威胁朝廷中央集权。③经济上,由于八王之乱的内耗,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成为西晋由盛而衰的转折点。④民族关系上,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西晋的民族政策激发了内迁各族的反抗。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描绘的是哪种生活?

我国北方草原上许多的游牧民族在草原上放养马、牛、羊等牲畜,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5.哪些时期我国北方的哪些游牧民族不断内迁?内迁后的待遇如何?

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各族不断内迁。有氐、羌、羯、匈奴、鲜卑等民族。

东汉光武帝时,允许北方各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西晋时,西晋朝廷向内迁各族收取重税,征兵派役,甚至掠卖各族民众为奴婢,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抗,一些首领乘机起兵。

6.介绍王濬(jùn)伐吴概况(熟读即可)

西晋灭吴前夕,王濬受命在长江上游建造战船,作战前准备。船造好后,西晋发动了灭吴战役,王濬乘坐大船,率领大军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冲破了孙吴在江中设立的重重障碍,兵临建业城下。随后,孙吴灭亡,西晋完成统一。

第18课东晋南朝政治和江南地区开发

1.东晋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灭亡时间、主要现象、是否恢复中原

317年,镇守长江下游的皇族司马睿(ruì),在以王导为首的世家大族的拥戴下当上皇帝,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420年,东晋灭亡。

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导的堂兄王敦。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时人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世家大族与司马氏共天下政治格局被称为“门阀政治”。

东晋初期,南北政权对峙。东晋朝廷多次北伐,在祖逖等人的努力下,曾收复黄河以南的部分地区东晋未能恢复中原。

2.“闻鸡起舞”典故与谁相关?

“闻鸡起舞”典故祖逖相关

3.南朝有何特点?南朝先后包括哪些政权?最大的是哪个政权?

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宋是南朝疆域最广的朝代。宋武帝、宋文帝在位的30余年里,轻徭薄赋,江南民殷国富,社会比较安定。

4.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在什么时候?

南齐末年,萧衍从地方起兵夺取帝位,是为梁武帝。但在梁武帝统治后期,政治日益败坏,导致大规模叛乱长时间无法平息,建康失守。江东最富庶的地区遭到破坏。从此,在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5.秦汉时期,哪个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

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6.说出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3条、影响、启示。

原因: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农作物生长;南方地区相对安定,统治者采取促进生产的措施;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江南地区开发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重要的物质基础。

启示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经济要注重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

7.江南地区开发的具体表现

农业生产技术也有了很大改进,包括推广和改进犁耕,实行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接播种变成育秧移栽,这是水稻生产技术的重大进步;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五岭以南地区还种植了双季稻,使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此外,还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多种经营。

江南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交流和城市的繁荣。南朝时的建康,人口众多,是当时商业最为活跃的大都市。

东晋南朝时期,冶炼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突出表现是灌钢法的推广。用这种方法制造兵器和农具,质量和产量都有很大提高。

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列举“十六国”概况

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其中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

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与之相关的成语有哪些?

383年,前秦君主苻坚出动约90万大军,发动了旨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东晋派兵8万迎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秦军。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与淝水之战相关的成语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3.说出北魏的民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支持者、措施、影响。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在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进行改革。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迁到中原。他进一步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上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通婚等。这些措施,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4.叙述北朝政权的更替,并能绘制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

北魏后期,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强国需要,北周采取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

5.列举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

在经济上:魏晋以来,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

在政治上: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

在文化上:各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

在心理上,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

6.魏晋以来的民族关系总体呈现什么特点?

魏晋以来民族关系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族的大交融。

7.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何历史意义?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0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1.说出《齐民要术》的朝代、作者、地位、主要观点、意义。

北朝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生产技术贾思勰主张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要因地制宜,不误农时;提倡改进生产技术和工具;还提出了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重要思想。

《齐民要术》这部农业科学技术著作,凸显了我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齐民要术》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分别列举祖冲之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

祖冲之是南朝宋齐之间的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即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收集在他与其子合著的数学名著《缀术》一书中。祖冲之运用算筹完成海量的计算。祖冲之测算的一年时间,与现代天文学测算的结果相比较,相差不到50秒。他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后来由朝廷正式颁行。祖冲之制造出指南车、水碓(duì)磨、千里船。

3.什么时候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列举两个曹魏的书法名家。

东汉以后,书法逐渐成为供人们欣赏的艺术。锺繇(yáo)和胡昭是曹魏时的书法名家,锺繇尤擅楷书,西晋设置书博士,教学生学习锺、胡书体。

4.说出王羲之的朝代、代表作、书体、称号。

将书法艺术提高到一个新高度的是东晋王羲之。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王羲之的代表作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被后人誉为“书圣”。

5.列举东晋的著名画家及代表作。

东晋顾恺之是最著名的画家,代表作品有《女史箴(zhēn)图》和《洛神赋图》。

6.列举南北朝时期的2个著名石窟。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大力宣扬佛教。人们开凿了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些造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7.说出《神灭论》的朝代、作者、主要观点。

南朝思想家范缜撰写《神灭论》,系统阐述了无神论思想。

8.简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领域成就

曹操父子的诗刚健雄劲。陶渊明的田园诗清新自然,朴实恬淡。民歌在南北朝有很大发展,北朝民歌慷慨豪迈,南朝民歌细腻婉转。

9.说出《水经注》的朝代、作者、地位。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文学家。完成《水经注》,既是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著作也是一部山水散文集,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八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九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中考

课件  真题   知识点  专项训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