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2025年春】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案
职场
2025-02-07 08:00
黑龙江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一、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隋朝建立、统一、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创立以及隋朝灭亡等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如隋朝建立于581 年,589 年完成统一等,并能在历史纪年表和相关地图上准确标注,明确这些事件在隋朝历史进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识读 “隋朝疆域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等地图,清晰指出隋朝的疆域范围,包括其东西南北的边界,以及大运河的起止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分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的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流经的区域,理解隋朝在当时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和影响。
(二)唯物史观
1.引导学生分析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如长期分裂导致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加强、隋朝自身政治经济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探讨大运河开凿和科举制创立的原因及影响,让学生理解这些重大举措与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机会,推动了教育和文化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等,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唯物史观。
(三)史料实证
1.教师展示皮日休的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以及《隋书》等文献史料中关于隋朝统一、大运河、科举制等方面的记载,还有隋朝大运河遗址、含嘉仓遗址等考古资料,指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过程等。
2.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例如针对皮日休的诗,提问:“从诗中可以看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有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实证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解释
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包括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促进民族融合、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等,理解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阐释的能力。
2.解释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及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融合等,同时也分析其在修建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等,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分析科举制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认识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等)、教育(促进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等)、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传播儒家思想等)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制度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隋朝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如大运河和科举制等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引导学生从隋朝的兴衰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如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警示后人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3.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二)难点
1.对大运河开通的全面评价,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作用。
2.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以及对后世封建王朝在选官制度、社会阶层流动、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隋朝大运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展现大运河的宏伟壮观景象,如河道上船只往来、沿岸城市繁荣等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条伟大的运河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吗?这个朝代还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而引出隋朝这一历史时期,开启新课教学。
(二)讲授新课
1. 隋朝的统一
(1)利用时间轴和地图,讲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介绍杨坚的身世和他在北周的地位,以及当时北周的政治局势。(2)“杨坚是如何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
答案:杨坚是北周的外戚,他在北周时期掌握了重要的军政权力。581 年,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位,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杨坚即隋文帝。
(3)结合 “隋朝疆域图”,讲述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的经过,强调 589 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分析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提问:“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统一后,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统一也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4)提供相关史料,如 “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隋朝统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答案:隋朝统一南北后,政治上的统一为文化交流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各地的文人学者汇聚一堂,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例如,在文学方面,南北文风相互影响,为唐代文学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在学术上,各种思想流派得以交流碰撞,推动了学术的进步。此外,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 开通大运河
(1)展示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介绍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河道以及连接的五大水系,让学生对大运河的概况有清晰的认识,提问:“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案: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浙江杭州)。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括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便于对南方的控制和物资运输等,提问:“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答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加强南北交通,隋朝统一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原有的交通条件不便,大运河的开通能够改善交通状况,促进经济交流。二是巩固统治,通过大运河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南方地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三是便于物资运输,南方经济发达,开凿大运河可以将南方的物资更快捷地运往北方,满足都城及北方地区的需求。此外,隋炀帝也有巡游享乐的因素,大运河为他的巡游提供了便利。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提问:“大运河开通对隋朝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繁荣,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传播、交流。消极影响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这也是隋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4)展示皮日休的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让学生解读诗意,思考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大运河的历史地位,提问:“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皮日休的诗一方面指出了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隋朝灭亡这一事实,大运河的修建耗费了大量民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也肯定了大运河在后世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促进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等,认为如果没有隋炀帝巡游等劳民伤财的行为,大运河的功绩可以与大禹治水相媲美。这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影响具有复杂性,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它的历史地位,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在当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及其弊端,如选官看重门第,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平民子弟晋升困难等,提问:“九品中正制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掌握,他们评定人才等级时主要依据门第出身,而不注重才学。这导致了世家大族子弟能够轻易进入官场,占据中高级职位,形成了门阀政治。而真正有才能的平民子弟却很难有晋升机会,人才选拔不公平,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治理。
(2)讲述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问:“科举制创立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需要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为官。隋文帝时期,开始尝试打破九品中正制的束缚,重视人才的才能。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应运而生。其背景主要包括隋朝统一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统治者希望通过新的选官制度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3)展示科举考试的场景图片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形式和选拔标准等内容,让学生对科举制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问:“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包括:考试科目多样,除进士科外,还有明经等科目;考试形式为分科考试,考生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获取相应的功名;选拔标准以才学为主,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进入仕途。考试过程较为严格,包括乡试、会试、殿试等不同层级。
(4)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加强朝廷选官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僚队伍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问:“科举制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科举制创立的意义重大。对朝廷而言,加强了选官权力,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使更多的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对社会来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因为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促使士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提升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化教育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重视读书求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繁荣,也传播了儒家思想等文化观念。
4. 隋朝的灭亡
(1)讲述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民不聊生,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隋炀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工程浩大,征调了大量民夫,导致百姓疲惫不堪。二是频繁的巡游,他多次乘坐龙舟巡游江都等地,沿途耗费大量钱财,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三是对外战争,三征辽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战争失败,损失惨重。四是奢侈浪费,他生活奢靡,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使得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困苦不堪。
(2)展示反映隋朝末年社会状况的史料,如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让学生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炀帝的暴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他的一系列行为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百姓无法忍受沉重的负担,纷纷起来反抗,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仙芝、黄巢起义等。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使得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3)介绍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如山东地区首先爆发起义,迅速扩展到全国,形成多支反隋队伍,最终推翻隋朝统治,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问:“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是如何发展的?”
答案: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611 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多支强大的反隋力量。这些起义军相互配合,不断打击隋朝的统治。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隋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暴政的反抗精神,他们通过起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回顾隋朝建立、统一、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创立和隋朝灭亡等重要历史事件,强调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如隋朝虽然短暂,但它结束了分裂局面,开创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引导学生总结隋朝的历史特点,如短暂而繁荣、制度创新(大运河和科举制)等,以及从隋朝兴衰中得到的启示,如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施行仁政,国家建设要注重平衡发展,避免过度劳民伤财等。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些与隋朝历史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隋朝历史的思维导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 “我眼中的隋炀帝” 的短文,要求客观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字数不少于300 字。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举制的小故事或趣闻,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要关注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隋朝的历史。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
八年级下册历史30个易错点
【2025年春】第2课《唐朝建立与 “贞观之治”》教案
【2025年春新教材】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2025年春】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案
【2025年春新教材】第3课 《开元盛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2025年春新教材】第2课《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知识点
2025年新年祝福语
【2025年春新教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
不管在哪里混,必须董的一条铁律。
2025年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育储备人才公告
【中考复习】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核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重要历史人物
世界史重要历史人物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试卷
2025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7-12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3-21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8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9-15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20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四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六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期末背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重点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标志性事件
2024年秋季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论述题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