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案

职场   2025-02-07 08:00   黑龙江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1课 隋朝统一与灭亡
一、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隋朝建立、统一、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创立以及隋朝灭亡等重要事件的时间节点,如隋朝建立于581 年,589 年完成统一等,并能在历史纪年表和相关地图上准确标注,明确这些事件在隋朝历史进程中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2.通过识读 “隋朝疆域图”“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等地图,清晰指出隋朝的疆域范围,包括其东西南北的边界,以及大运河的起止点(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分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接的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流经的区域,理解隋朝在当时地理空间中的位置和影响。
(二)唯物史观
1.引导学生分析隋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如长期分裂导致人民渴望统一、北方民族融合加强、隋朝自身政治经济改革等,使学生认识到隋朝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2.探讨大运河开凿和科举制创立的原因及影响,让学生理解这些重大举措与隋朝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如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但也加重了人民负担;科举制打破门第限制,为社会阶层流动提供机会,推动了教育和文化发展,同时也加强了中央集权等,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唯物史观。    
(三)史料实证
1.教师展示皮日休的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以及《隋书》等文献史料中关于隋朝统一、大运河、科举制等方面的记载,还有隋朝大运河遗址、含嘉仓遗址等考古资料,指导学生从这些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大运河的历史作用、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和过程等。
2.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例如针对皮日休的诗,提问:“从诗中可以看出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有哪些方面?” 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实证来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四)历史解释
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包括结束长期分裂局面、促进民族融合、为经济文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等,理解隋朝在历史长河中的承上启下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阐释的能力。
2.解释大运河的开通对隋朝及后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如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与发展、推动文化传播与融合等,同时也分析其在修建过程中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等,培养学生全面、客观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3.分析科举制的特点和历史价值,认识到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等)、教育(促进教育发展、培养人才等)、文化(推动文化繁荣、传播儒家思想等)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培养学生对历史制度进行合理分析的能力。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隋朝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如大运河和科举制等伟大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引导学生从隋朝的兴衰历程中汲取经验教训,如隋炀帝的暴政导致国家灭亡,警示后人要以民为本、施行仁政,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隋朝统一全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大运河的开通及作用。3.科举制的创立及影响。
(二)难点
1.对大运河开通的全面评价,包括其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以及对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复杂作用。
2.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以及对后世封建王朝在选官制度、社会阶层流动、文化教育发展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和影响机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图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展示隋朝大运河的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片段,展现大运河的宏伟壮观景象,如河道上船只往来、沿岸城市繁荣等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条伟大的运河是在哪个朝代修建的吗?这个朝代还有哪些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而引出隋朝这一历史时期,开启新课教学。    
(二)讲授新课
1. 隋朝的统一
(1)利用时间轴和地图,讲述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介绍杨坚的身世和他在北周的地位,以及当时北周的政治局势。(2)“杨坚是如何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
答案:杨坚是北周的外戚,他在北周时期掌握了重要的军政权力。581 年,杨坚逼迫北周静帝禅位,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定都大兴(今陕西西安)。杨坚即隋文帝。
(3)结合 “隋朝疆域图”,讲述隋朝灭陈统一全国的经过,强调 589 年这一关键时间节点,引导学生分析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提问:“隋朝统一全国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 300 年的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渴望统一的愿望。统一后,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隋唐时期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统一也有利于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
(4)提供相关史料,如 “隋氏混一南北,凡齐、周之故老,梁、陈之旧臣,咸荟粹一朝,成文章之总汇。”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隋朝统一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答案:隋朝统一南北后,政治上的统一为文化交流创造了稳定的环境。各地的文人学者汇聚一堂,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例如,在文学方面,南北文风相互影响,为唐代文学的鼎盛奠定了基础;在学术上,各种思想流派得以交流碰撞,推动了学术的进步。此外,隋朝统治者重视文化教育,设立学校,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 开通大运河
(1)展示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介绍大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四段河道以及连接的五大水系,让学生对大运河的概况有清晰的认识,提问:“大运河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答案: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郡(今浙江杭州)。由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讲述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包括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便于对南方的控制和物资运输等,提问:“隋炀帝为什么要开凿大运河?”
答案: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一是加强南北交通,隋朝统一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但原有的交通条件不便,大运河的开通能够改善交通状况,促进经济交流。二是巩固统治,通过大运河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南方地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三是便于物资运输,南方经济发达,开凿大运河可以将南方的物资更快捷地运往北方,满足都城及北方地区的需求。此外,隋炀帝也有巡游享乐的因素,大运河为他的巡游提供了便利。
(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大运河开通的影响,教师引导学生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提问:“大运河开通对隋朝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答案:积极影响方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繁荣,带动了沿线城市的兴起,如扬州、杭州等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文化的融合,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传播、交流。消极影响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和运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民不聊生,这也是隋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之一。    
(4)展示皮日休的诗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让学生解读诗意,思考诗人对大运河的评价,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大运河的历史地位,提问:“皮日休对大运河的评价体现了怎样的观点?”
答案:皮日休的诗一方面指出了大运河的开通导致隋朝灭亡这一事实,大运河的修建耗费了大量民力,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发了社会矛盾,成为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也肯定了大运河在后世发挥的重要作用,如促进南北交通和经济交流等,认为如果没有隋炀帝巡游等劳民伤财的行为,大运河的功绩可以与大禹治水相媲美。这体现了大运河的历史影响具有复杂性,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它的历史地位,既要看到其积极意义,也要认识到其在当时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 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及其弊端,如选官看重门第,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平民子弟晋升困难等,提问:“九品中正制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掌握,他们评定人才等级时主要依据门第出身,而不注重才学。这导致了世家大族子弟能够轻易进入官场,占据中高级职位,形成了门阀政治。而真正有才能的平民子弟却很难有晋升机会,人才选拔不公平,阻碍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也不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进行治理。    
(2)讲述隋文帝废除前朝选官制度,依才能取士,隋炀帝设置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创立的过程,让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脉络,提问:“科举制创立的背景是什么?”
答案: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需要选拔更多有才能的人为官。隋文帝时期,开始尝试打破九品中正制的束缚,重视人才的才能。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应运而生。其背景主要包括隋朝统一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加;同时,统治者希望通过新的选官制度打破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官员素质,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3)展示科举考试的场景图片或相关文献资料,介绍科举考试的科目、考试形式和选拔标准等内容,让学生对科举制有更直观的认识,提问:“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案:科举考试的主要特点包括:考试科目多样,除进士科外,还有明经等科目;考试形式为分科考试,考生通过不同科目的考试获取相应的功名;选拔标准以才学为主,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就有机会进入仕途。考试过程较为严格,包括乡试、会试、殿试等不同层级。
(4)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加强朝廷选官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提高官僚队伍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问:“科举制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科举制创立的意义重大。对朝廷而言,加强了选官权力,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打破了门阀士族对官场的垄断,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使更多的中小地主和知识分子有机会参与政权,提高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对社会来说,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激发了社会的活力。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因为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等知识为主要内容,促使士人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从而提升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水平,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文化教育方面,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士人重视读书求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繁荣,也传播了儒家思想等文化观念。
4. 隋朝的灭亡
(1)讲述隋炀帝的暴政表现,如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多次巡游、三征辽东等,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导致民不聊生,提问:“隋炀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隋炀帝的暴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营建东都洛阳和开凿大运河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工程浩大,征调了大量民夫,导致百姓疲惫不堪。二是频繁的巡游,他多次乘坐龙舟巡游江都等地,沿途耗费大量钱财,给沿途百姓带来沉重负担。三是对外战争,三征辽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战争失败,损失惨重。四是奢侈浪费,他生活奢靡,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使得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生活困苦不堪。
(2)展示反映隋朝末年社会状况的史料,如 “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弃于匡床;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 让学生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理解隋炀帝的暴政是导致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提问:“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隋炀帝的暴政。他的一系列行为导致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百姓无法忍受沉重的负担,纷纷起来反抗,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王仙芝、黄巢起义等。起义军的不断壮大,动摇了隋朝的统治根基,使得隋朝在内外交困中走向灭亡。
(3)介绍隋朝末年农民起义的爆发和发展,如山东地区首先爆发起义,迅速扩展到全国,形成多支反隋队伍,最终推翻隋朝统治,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问:“隋朝末年农民起义是如何发展的?”
答案: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暴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尖锐。611 年,王薄在山东长白山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序幕。随后,各地纷纷响应,起义军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多支强大的反隋力量。这些起义军相互配合,不断打击隋朝的统治。618 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隋末农民起义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人民群众对暴政的反抗精神,他们通过起义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也推动了历史的发展进程。
(三)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回顾隋朝建立、统一、大运河开凿、科举制创立和隋朝灭亡等重要历史事件,强调隋朝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如隋朝虽然短暂,但它结束了分裂局面,开创了一系列重要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2.引导学生总结隋朝的历史特点,如短暂而繁荣、制度创新(大运河和科举制)等,以及从隋朝兴衰中得到的启示,如统治者要关注民生、施行仁政,国家建设要注重平衡发展,避免过度劳民伤财等。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些与隋朝历史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绘制一幅隋朝历史的思维导图,包括重要事件、人物、制度等,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 “我眼中的隋炀帝” 的短文,要求客观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字数不少于300 字。
2.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科举制的小故事或趣闻,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绘制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同时,要关注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深入地掌握隋朝的历史。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