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物
1、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黄帝 (五六千年前) | 名轩辕,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弓箭。妻子嫘祖会缫丝,擅长纺织。 | 阪泉之战后,炎黄部落结成炎黄联盟,并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炎黄联盟形成华夏族。炎黄被尊为人文初祖,华人自称“炎黄子孙”。 | |
炎帝 (五六千年前) | 称“神农氏”,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 ||
尧舜禹 | 原始社会晚期的领袖,实行禅让制,推举贤德之人为首领,反映远古时代民主。 | ||
周武王 (西周时期) | 姓姬名发,西周的建立者。贡献:“武王伐纣”。其弟周公实行分封制 (材料: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
齐桓公 (春秋时期) | 春秋时期的齐国君主,由管仲辅佐,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成为首位霸主。 | ||
商鞅 (战国时期) | 改革家。进行商鞅变法。得到秦孝公支持。目的:使秦国富国强兵。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作用:使秦国军队战斗力增强,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为秦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 ||
李冰 (战国时期) | 秦国蜀郡郡守,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在成都岷江上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大型的水利工程)。起到了防洪、灌溉、水运的作用。影响: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 | ||
老子
| 春秋时期思想家 | ①李耳,字聃,春秋楚国人。被尊称为道教始祖,和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②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思想主张:提出辩证法思想(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
孔子
| ①孔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②核心思想是“仁”,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教育上:创办私学;教学原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文化上:整理古代典籍。《论语》记录了其言行。 ③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
孟子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 儒家代表。孟轲,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反对非正义的战争。 | |
荀子 | 儒家代表。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 ||
韩非子 | 法家代表。主张君主治国要靠法令、权术和威势,使臣民慑服;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 ||
墨子 | 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 “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提出选贤举能,治理国家;反对奢侈,提倡节俭。 | ||
庄子 | 道家代表。发展老子思想,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
(1)秦(前221—前207年)
秦始皇嬴政 (前259—前210) | 中国历史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 评价:有功有过。(1)功绩:①统一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颁布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首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统一文字为小篆、货币为半两钱、度量衡、车轨;北击匈奴;焚书坑儒。(2)过失:暴政(征税、徭役和兵役都很沉重、法律严苛、焚书坑儒思想控制)。 |
陈胜、吴广 | 公元前209年,为反抗秦暴政,进行大泽乡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意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统治;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
(2)西汉(前202—公元9年)
汉高祖刘邦 | 秦末农民大起义中灭秦;楚汉之争中打败项羽;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汉初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汉文帝、汉景帝 | 汉初皇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使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
汉武帝刘彻 | 为巩固大一统王朝,采取很多措施:①政: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刺史,监督地方州郡。②思:采纳董仲舒建议,确立儒学正统思想地位;长安办太学。③经:统一铸五铢钱,铸币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专卖。④军: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⑤其他:张骞出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影响:巩固了大一统局面,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
主父偃 | 建议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
董仲舒 |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提出“天人感应”等重要儒家理论。建议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
张骞 |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出西域。 影响:加强汉朝和西域的联系,开辟丝绸之路。司马迁称为“凿空” |
司马迁 | 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 《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同时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3)东汉(25年—220年)
汉光武帝刘秀 | 建东汉,“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导致政治腐朽,东汉逐渐走向灭亡。 |
班超 | 东汉明帝时,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和汉朝重新建立联系。 |
甘英 | 受班超委派出使大秦(罗马),到安息后受阻,未能继续前行。影响:开辟了通往西亚的路线。 |
蔡伦 | 东汉人,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
张仲景 | 东汉名医,著《伤寒杂病论》,提出治未病理念,是中医临床理论开创者。称“医圣”。 |
华佗 | 东汉名医,擅长针灸汤药、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
(4)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曹操 | 官渡之战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基;赤壁之战败给孙权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基; |
曹丕、刘备、孙权 | 220年,曹丕称帝(魏);221年,刘备称帝(蜀汉);229年孙权称帝(东吴)。 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
诸葛亮 |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开发。 |
卫温 |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 |
晋武帝司马炎 | 西晋开国皇帝。西晋(266年—316年) |
晋惠帝 | 西晋皇帝,昏庸无能。发生“八王之乱”,导致西晋衰落和人口的大迁徙。 |
东晋司马睿 | 得到王导的拥戴,建立东晋。“王与马共天下”。 |
前秦苻坚 | 进行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前秦)。 |
北魏孝文帝 | 拓跋宏(后改名元宏),进行“孝文帝改革”。内容: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互通婚。 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改革(鲜卑族主动汉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意义:增强北魏实力,促进民族交融。 |
南北朝祖冲之 | 南北朝科学家、天文学家。贡献:圆周率精确到第七位,领先世界千年。(月球上有“祖冲之山”) |
东晋王羲之 | 称为“书圣”。笔势“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兰亭集序》 为“天下第一行书”。 |
北朝贾思勰 | 北朝农学家。著《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反映了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 |
(5)隋(581年—618年)
隋文帝杨坚 | 建立隋朝,结束长期分裂的局面。初步建立考试选拔人才制度。 |
隋炀帝杨广 | 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正式确立。开凿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加强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 |
(6)唐(618年—907年)
唐高祖李渊 | 唐朝开国皇帝。 |
唐太宗李世民 | 开创“贞观之治”的盛世。 治国措施: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重用人才(魏征、房玄龄、杜如晦;“以铜为镜、以人为镜”“载舟覆舟”等言论);完善三省六部制。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首领尊奉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对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其他具体措施见七下书) |
武则天 | 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大力发展科举制,首创武举、殿试。 |
唐玄宗李隆基 | 开创“开元盛世”的局面。前期励精图治、任用人才(姚崇、宋璟);后期荒废朝政,爆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诗句)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的繁荣景象。 |
文成公主和 松赞干布 | 唐太宗时期的和亲政策: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影响:促进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汉藏的友好关系。 |
尺带珠丹 |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吐蕃赞普赤德祖赞(尺带珠丹)上书唐朝皇帝说,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
玄奘 | 唐太宗时期高僧。贞观年间,从天竺求取佛经,促进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重要史料。 |
鉴真 | 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传播佛法和唐朝文化,促进中日友好交往。在日本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
李白 | 唐浪漫主义诗人,称为诗仙。诗风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
杜甫 | 唐现实主义诗人,称为诗圣、诗史。诗风淳朴厚重,其诗多反映战争和政治腐败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抒发了悲愤凄婉之情。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描写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 |
白居易 | 其诗直面社会现实,揭示统治者腐化和人民疾苦。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深受大众欢迎。 |
阎立本 | 唐朝画家。擅长人物画,人物形态各异,神形兼备,代表作《步辇图》。 |
吴道子 | 唐朝画家,称为画圣。其画落笔雄劲、风格奔放,代表作《送子天王图》。 |
安禄山、史思明 | 唐玄宗天宝年间发动了安史之乱。战乱持续八年,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并形成藩镇割据局面。 |
黄巢 | 唐末黄巢起义,给唐致命打击。 |
朱温 | 907年建立后梁政权,标志唐朝灭亡。(朱温灭唐) |
宋太祖赵匡胤 | 960年,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北宋。 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杯酒释兵权”,解除高级武将兵权,文臣统兵;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地方派文臣任知州,并设通判分知州之权,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皇权,但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官僚机构臃肿财政负担沉重。 |
耶律阿保机 | 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政权。 |
元昊 | 党项族首领。11世纪前期,建立西夏政权。 |
宋真宗 | 宋真宗时,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影响:1、消极:宋给辽岁币。2、积极:双方保持长期和平局面 |
完颜阿骨打 | 女真族首领。12世纪初(1115年),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称金太祖。 |
宋高宗赵构 | 1127年建立南宋,定都临安(今杭州)。 |
岳飞 | 南宋抗金将领。统率岳家军,在郾城大捷中大败金军主力。 后以“莫须有”罪名被宋高宗和秦桧杀害。 |
毕昇 |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泥活字)。意义: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
张择端 | 北宋画家《清明上河图》,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经济的繁荣景象。 |
司马光 | 北宋史学家、政治家。编写《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司马光与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
苏轼 | 北宋文学家,宋词豪放派代表,扩大词的境界,提高词的格调,词风豪迈飘逸。 |
李清照 | 女词人。婉约派代表。词风委婉、细腻、清秀。 |
辛弃疾 | 南宋词豪放派代表。 |
(8)元(1271年—1368年)
铁木真 |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统一,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
元世祖忽必烈 | 蒙古族,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结束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
马可•波罗 | 意大利旅行家和商人,曾在中国游历17年。作品《马可•波罗游记》,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
(9)明(1368年—1644年)
明太祖朱元璋 | 1368年建立明朝。措施:中央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皇帝直管六部;设五军都督府;设锦衣卫监视官民。地方设“三司”。影响: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
明成祖朱棣 | 派遣郑和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发展海外贸易) |
郑和 | 人称“三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目的:宣扬国威;发展海外贸易。特点:规模大、时间长(1405—1433年)、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到达国家多。范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世界航海史壮举;增进中国与亚非各国友好往来;开创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 |
戚继光 | 明朝抗倭将领、民族英雄。 贡献:组建“戚家军”,台州九战九捷。结果:东南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倭患基本消除。意义:捍卫我国主权,保障沿海地区人民的安全,巩固了海防。言论:“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
李时珍 | 明代医药学家,中国医药学集大成者。《本草纲目》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重要地位,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
宋应星 | 明代科学家,著《天工开物》。书中总结古代农业手工业技术,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
徐光启 | 明代科学家,著《农政全书》。全面总结农业生产经验和技术革新,是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 |
罗贯中 | 《三国志通俗演义》俗称《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是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 |
施耐庵 | 《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以官逼民反为主题。特点是白话描写故事进程。 |
吴承恩 | 《西游记》是出现于明代中期。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
李自成 | 明末政治腐败、矛盾尖锐。李自成亦称李闯王,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1644年攻入北京,推翻明朝。 |
(10)清(1636年—1912年)
努尔哈赤 | 1616年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 |
皇太极 | 1635年改女真族为满洲。1636年改后金国号为清。 |
郑成功 | 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成为民族英雄。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内地联系,巩固祖国东南海防 |
顺治 | 册封“达赖喇嘛” |
康熙 | 收复台湾,开府设县;册封班禅;进行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设置南书房。 |
雍正 | 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驻藏大臣; |
乾隆 | 平定回族大小和卓叛乱;1771年,蒙古族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回归祖国。 |
曹雪芹 | 代表作《红楼梦》是清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作品,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 《红楼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现实和尖锐矛盾,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靡与丑陋,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历史命运。 |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