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职场   2025-01-18 16:02   黑龙江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八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九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中考

课件  真题   知识点  专项训练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三单元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1.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遭到拒绝。

2.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兴中会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3.1895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失败后逃亡海外。

4.孙中山胸怀祖国,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1.同盟会

成立条件: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代表作有章炳麟的《驳康有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

组织基础:华兴会和光复会的成立。    

群众基础:《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

成立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目的为了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

政治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机关刊物:《民报》

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性质或地位: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⑧作用:它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2.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民族”是指“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前提)

“民权”是指“创立民国”(核心)

“民生”是指“平均地权”(发展)

作用:成为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1.起义事件:

起义名称

时间

领导人

结果或意义

萍浏澧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失败,但同盟会声望大振

安庆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失败

广西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夺取镇南关,最终失败

广州黄花岗

191

孙中山.黄兴

失败,但极大鼓舞全国人民

2.广州黄花岗起义精神: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又称“辛亥革命”

2.地点:湖北武昌

3.主要力量: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

4.经过:武昌新军工程营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武昌全城;占汉阳、汉口;成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5.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辛亥革命的意义: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7.辛亥革命结果(局限性):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中华民国的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总统:孙中山,副总统:黎元洪

3.国旗:五色旗 

4.国都:南京

5.纪元: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

6.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原因:①帝国主义的支持;②革命党人妥协退让;③袁世凯的权术和阴谋。

2.清朝统治结束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

3.限制袁世凯措施:①临时政府设在南京;②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③分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

2.内容: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影响: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5.经验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次革命

1.时间1913年春

2.导火线:宋教仁遇刺身亡

2.经过: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

3.结果: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被迫流亡日本。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对内独裁: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解散国民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出卖国家利益: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影响:极大损害了中国主权,激发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使帝国主义与中国的主要矛盾中,与日本的矛盾日益加剧,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气焰。)

护国战争

1.准备: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2.爆发:1915年底,护国战争爆发。

3.经过: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4.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护国战争结束。

5.袁世凯复辟失败说明: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

军阀割据

派系

军阀

控制区域

直系        

冯国墇、曹锟为首

江苏、江西、湖北等省

皖系

段祺瑞为首

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

奉系

张作霖

东北

滇系

唐继尧

云南、贵州

桂系

陆索要廷

广东、广西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阅读原文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