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卷

职场   2025-01-01 17:00   黑龙江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卷
一、选择题(共50分)
1.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是()
A.《山海经》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遗址中发现的骨器、角器和饰物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考古发现证实,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A.兼收并蓄   B.多元一体
C.一脉相承   D.丰富多彩
3.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留下的一道道印迹。下列有关舜和禹的传说,有助于我们了解(  )
A.中国原始农业的兴起    B.先民与洪水作斗争的历史    
C.商周世袭制度的起源    D.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形成
4.《史记•夏本纪》中记载:“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治。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从材料中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
A.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伯益深得诸侯的支持
C.伯益建立了夏朝      D.伯益继承了禹的王位
5.如图所示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铭文记述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过程。从历史研究的价值来看,该文物不能用于研究(  )
A.西周手工业的状况    B.西周的兴衰更迭
C.先秦文字演变路径    D.西周的诸侯征战
6.春秋时期战争不断。据《春秋》记载,在242年间,列国共进行战争483次,其中郑国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这一时期列国发动战争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矛盾    B.发展经济   C.争当霸主    D.镇压起义
7.六国的人说“秦国的军队是‘虎狼之师’,秦国的军队打仗,一个个都眼睛都红了,就像猛兽一样,巴不得多砍几个人头”。秦国的士兵之所以能打仗,是因为有一个强大的政策在激励着他们。这个强大的政策是(  )
A.承认土地私有    B.编制户口
C.奖励军功    D.奖励生产
8.墨子思想折射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崇尚和平、追求和谐的积极力量,在当前社会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战国时期,墨子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A.“为政以德”    B.“兼爱”“非攻”
C.“无为而治”    D.“改革”“法治”
9.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年代尺有助于我们了解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秦统一中国的时间应该出现在下面年代尺的哪一段()
10.制作年代标尺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如图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制作的年代标尺,③处是()    
A.西周建立   B.商鞅变法    C.秦朝建立   D.大泽乡起义
1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到:“从现实的角度看来,始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不出十年之内一个新的朝代继之勃兴,兹后延续达四百余年。”这个“新的朝代”的建立者是(  )
A.项羽    B.刘邦   C.陈胜   D.刘秀

12.汉代太学是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始在长安建立太学,最初太学只设五经博士,置博士弟子五十名。当时在太学接受教育的学子所使用的课本可能包括()
13.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独尊儒术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14.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关于黄巾起义的知识卡片,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A.时间   B.领导人   C.口号   D.作用
15.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草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衍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由此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缔造了灿烂的草原文化   B.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C.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16.下列古代书写材料中,出现最晚的是()
17.《史记》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称,可以从书中查阅的历史事件有()
①牧野之战②齐桓公称覇③华佗编创“五禽戏”④官渡之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8.“……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首苏轼的词追忆了历史上一场著名战役,这场战役是()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桂陵之战    D.马陵之战
19.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20.“统治因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不巩固:内有持续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和大规模的流民起义,外有内迁的少数民族上层掀起的反晋斗争,故统一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此材料反映了西晋朝代的特征是(  )
A.纷争不断,短暂而亡    B.天朝上国,繁荣富强
C.政权分裂,大权旁落    D.文化交流,民族交融
21.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长期战乱,社会动荡,但这一时期北方也实现了几次短暂统一,下列哪一政权没有统一过黄河流域()
A.曹魏    B.前秦    C.北魏    D.东晋
22.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B.面食的营养价值高
C.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D.南方人口增多,粮食缺乏    
23.《资治通鉴》有载:“谢玄、谢琰、桓伊等引兵渡水(混水)击之。…秦兵遂溃……其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晋兵且至,昼夜不敢息,……死者什七、八”。这场战役(  )
A.成就了晋国的春秋霸业    B.激发了秦国的商鞅变法
C.促使北方陷入分裂和混战    D.加速了南北的统一进
24.周杰伦创作的歌曲:“兰亭临帖,行书如行云流水……忙不迭,千年碑易拓却难拓你的美……”这首歌中提到的书法作品与下列哪位人物有关(  )
A.钟繇    B.胡昭   C.祖冲之   D.王羲之
25.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融合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生产力进步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进步离不开改革,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    
(1)上图中生产工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 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2)材料中的商君是谁?这次变法所起的突出作用是什么?
         

 

材料三 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其中,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当时,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27.(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材料二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
——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
材料三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她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华夷一统”的现实。
——《“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材料一体现的是哪一地方行政制度?这一制度吸取了西周哪一制度的教训?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措施的作用。
         

 

         

 

(3)综上所述,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产生的影响。    
         

 

         

 

28.(14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元三年,张骞带领一百多名随从从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获,遭到长达10余年的软禁……史书上把张骞的首次西行誉为“凿空”……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大宛等国。出于对匈奴不断骚扰与丝绸之路上强盗横行的状况考虑,同时为加强对西域的控制,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直接管辖机构——西域都护府。以汉朝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
材料二 丝绸之路开启了中国乃至人类历史上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汇的先河,极大地促进了东方文化的大力向前发展。作为传递信息、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通道,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丝绸之路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从“玉石之路”到“丝绸之路”》
(1)材料一中的“建元三年”是哪一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中的“汉宣帝神爵二年”是哪一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意义?    
         

 

         

 

(3)请写出材料二中丝绸之路的路线。为什么材料二中说“丝绸之路永远地载入了人类与社会发展的史册”?
         

 

29.(12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   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  (北魏某统治者)规定“不再说鲜卑语,而须改说汉语。下令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规定30岁以上的鲜卑官吏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鲜卑官吏要立即改,仍说鲜卑语的,一律降爵罢官。”
——摘译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指出炎帝、黄帝的主要活动在中国历史上对各民族交融产生了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谁最早“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根据材料归纳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个历史事件?材料体现了该事件的哪一具体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5CBDAD  6—10CCBAD    
11—15BBCCC  16—20CAADA
21—25DACDB
26.(12分)
(1)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2分)
(2)商鞅;(1分)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4分)
(3)百家争鸣;(1分)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4分)
27.(12分)
(1)郡县制。(2分)分封制。(2分)
(2)措施:颁布“推恩令”。(2分)
作用:削弱了诸侯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局面。(2分,言之有理答出一点即可)
(3)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秦汉时期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秦汉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做出贡献。秦汉时期确立并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发展的基本模式。(4分,言之有理答出两点即可)
28.(14分)
(1)公元前138年。(2分)
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2分)    
(2)公元前60年。(2分)
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3)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2分)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4分)
29.(12分)
(1)人文初祖;(2分)促进了华夏族的形成。(2分)
(2)秦始皇(嬴政);(1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分)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大一统。(1分)
(3)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说汉语;(1分)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2分)

温馨提示

本资料来源网络改编,电子版资料阅读原文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