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一)鸦片走私
1、背景:①清朝统治危机四伏②英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③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
2、原因:为了改变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
3、危害:
(1)白银大量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2)严重摧残吸食者的体质;(3)导致政治腐败和军队战斗力削弱。
(二)虎门销烟
1、背景:1838 年底,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东查禁鸦片。
2、时间:1839年
3、领导人:林则徐
4、地点:广州虎门
5、意义(影响):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二、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发动原因 / 目的:
根本原因: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
直接原因(借口):虎门销烟
重大事件:虎门——关天培殉国;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吴淞——陈化成殉国。
2、失败原因:统治着昏庸愚昧;经济落后;武器陈旧。
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三、《南京条约》的签订★★★★★
1.内容及危害
内容 | 危害 | |
五口通商 |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的门户 |
割地 | 割香港岛给英国 | 破坏了领土和主权完整 |
赔款 | 2100万银元 | 加剧了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负担 |
协定关税 | 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 破坏了关税主权; 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 |
2.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战败原因:
①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败,统治者昏庸愚昧;
③经济落后,旧式武器不敌英军新式武器。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华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参与国:英法联军(主凶);俄美(帮凶)
3.借口:英——亚罗号事件;法——马神甫事件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二)《天津条约》
1、时间:1858年
2、内容:①外国公使进驻北京。②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③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3、附件: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的《通商章程善后条约》中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
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一)火烧圆明园(了解):
1860年英法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二)《北京条约》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2)增开天津为商埠;(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从19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必考
①英法美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原因(了解)
1、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灾难——重要原因,
3、自然灾害严重,农民陷入饥饿和死亡的困境——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与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太平天国运动过程
时间 | 事件 | 历史意义、评价 |
1851 | 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 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
/ | 永安建制 |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
1853 | 定都天京 | 正式建立与清朝对峙的革命政权 |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 反映农民对土地的渴望,提高运动积极性 | |
1853-1856 | 北伐(败)、西征(胜) |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
1856 | 天京事变 |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
/ | 颁布《资政新篇》 | 不符合实际,未实施 |
1864 | 天京陷落 | 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 |
三、《天朝田亩制度》
(一)内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二)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四有二无”)
(三)评价;
虽因带有很大的空想色彩而在实践中很难施行,但他反映了千百年来农民你要求得到土地的强烈愿望,对于发动和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起了积极的作用。
四、《资政新篇》
1、提出者:洪仁玕。
2、内容: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
3、评价(1)进步性: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2)局限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少施行的必要社会条件。
五、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1、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3、失败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根本原因)
第4课 洋务运动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必考
(一)背景(了解):
(1)内忧: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起义
(2)外患:列强侵华,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二)时间: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90年代中日甲午战争止。
(三)目的: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四)代表人物:中央:奕䜣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一、洋务运动的内容:
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
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近代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3.兴办近代教育:培养新式人才;设立翻译馆(京师同文馆)(注意:戊戌变法时设立京师大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如:詹天佑)
4.建立新式军队:陆军——组建新式洋枪队;海军——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北洋舰队规模最大)。
左宗棠收复新疆。
三、洋务运动的评价:
1.进步性:①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地位)。
②(对内)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最大影响)
③(对外)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局限性: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3.启示:洋务运动失败充分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而不改变政治制度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注:什么是近代化?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科学化。
第5课 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一、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①根本原因:日本企图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②导火索:1894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经过:
主要战役 | 战况 | 人物 |
牙山丰岛遇袭 |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 | |
平壤战役 | 平壤失守,战火至华 | 左宝贵 |
黄海海战 | 丧失黄海制海权 | (致远舰)邓世昌 |
辽东战役 | 旅顺大屠杀 | 徐邦道 |
威海卫战役 |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丁汝昌 |
二、《马关条约》的签订★★★★★必考
1.时间:1895年
2.双方代表:李鸿章(中方代表)与伊藤博文(日方代表)
3.内容:
①割地——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③通商——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商埠(深入内地)
④设厂——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反映了列强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变成资本输出)
4.影响:使外国的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三、瓜分中国狂潮
(一)三国干涉还辽:沙俄联合法国、德国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日本则向中国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二)瓜分中国狂潮: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了抢夺利权、强租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中国狂潮。
(三)“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错失瓜分中国时机的美国向各国提出了“门户开放”的照会,承认各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特权,同时要求在各国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这个照会得到各国的同意。这样,列强不断划分了势力范围,而且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新修订)
(四)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军事现代化。
【拓展】
1.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的原因和表现。
原因:《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表现:政治上: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从戊戌变法开始,辛亥革命继续进行。经济上,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走上“实业救国”的道路。思想上,以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背景:★★★★★必考
(一)原因:甲午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列强掀起瓜分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二)公车上书:1895年春,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二、宣传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的发展
(一)概况:公车上书失败以后,维新人士创办报纸,组织学会,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学会:强学会
2、报纸:康、梁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国闻报》(天津,严复),《时务报》(上海,梁启超《变法通议》)。
(二)作用: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为百日维新奠定了基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一)概况
1.时间:1898年
2.领导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
3.主要内容:
①政治上: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②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教育上: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京师大学堂——我国第一所高等学校)
④军事上: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四、戊戌变法的结果——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1、原因: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2、结果: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
3、“戊戌六君子”: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五、戊戌变法的意义
1、意义:①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政治近代化的开端)
2、启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拓展】
1.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资本主义改良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应,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救国救民之路。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第7课 八国联军侵华与《辛丑条约》签订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1、兴起原因: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反帝爱国运动)
3、口号:“扶清灭洋”。
评价:①“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但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②“扶清”,则反映出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义和团还带有迷信色彩。二、抗击八国联军
1、八国联军(俄德法美日奥意英—饿的话每日熬一鹰)侵华原因:
(1)根本原因:进一步控制中国政府,彻底瓜分中国(2)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义和团在(1)廊坊阻击战、(2)大沽口之战、(3)天津保卫战(老龙头火车站、紫竹林租界)——聂士成壮烈殉国,天津陷落、(4)北京保卫战(围攻西什库教堂、东郊民巷使馆区)等地打击八国联军。
3、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
4、意义: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
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2)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①义和团运动是农民的自发斗争,缺乏严密的组织与统一领导,②斗争手段、武器装备落后。③盲目的排外,迷信色彩浓重,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提不出正确的纲领和策略④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清,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和防备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必考
(1)内容:①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②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危害最大的一款)③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④划定北京东交民巷设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在区内居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2)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且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从此.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八上
九上
中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