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知识点

职场   2025-01-19 17:16   黑龙江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八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九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中考

课件  真题   知识点  专项训练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九一八事变

1.爆发: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炮轰沈阳城。

2.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原因:

①日本侵略中国蓄谋已久

②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3.结果: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沦陷。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了。

4.中国人民的反抗: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

二、华北危机与一二·九运动

1.原因:国民政府对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协政策,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机

2.时间:1935年12月9日    

3.过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向国民党当局请愿。反动军警镇压青年学生

4.口号:“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5.意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图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政府对日妥协的政策,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西安事变

1.时间:1936年12月12日

2.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

3.经过:在西安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4.结果: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停止内战、接受联共抗日等条件。

5.和平解决的意义: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七七事变

1.时间:1937年7月7日

2.过程:日军以军事演习中士兵失踪为借口炮轰卢沟桥,这就是“七七事变,这一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3.影响: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4.爱国将领:赵登禹、佟麟阁将军壮烈殉国

5.结果:北平、天津相继失陷

第二次国共合作    

1.共产党部队改编: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

2.形成标志: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

3.影响: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淞沪会战

1.时间:1937年8

2.抵抗事迹:姚子青率军守卫宝山谢晋元守苏州四行仓库阵地;中国空军首次参战。

3.结果:上海失陷,毙伤日军4万多人

4.影响:淞沪会战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激发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南京大屠杀

1.时间:1937年12月13日

2.罪行:日本侵略者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第20课 正面战场的抗战

台儿庄战役:

1.时间地点:1938年春;山东台儿庄

2.指挥者或部队:李宗仁(国民党);

3.意义: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

保卫大武汉(武汉会战)

1.时间:1938年6月,日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历时4个多月。

2.意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重要转折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三次长沙会战

1.时间:1941年12月,日军对长沙发动第三次进攻。

2.结果中国军队获得会战胜利

3.意义: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4.国民党政府态度变化:抗日战争后期,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5.豫湘桂战役: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了大规模的豫湘桂战役。抗战中最大的一次失败。

第21课  敌后战场的抗战

平型关大捷

1.时间:1937年9月;地点:山西平型关;

2.指挥者或部队:八路军一一五师  林彪;

3.意义: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民展

1.理论: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和信心。

2.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延安

3.战术: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等。

4.巩固根据地措施: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主选举,推行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生产运动。

5.巩固根据地作用: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    

6.敌后战场的作用: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百团大战:

1.目的: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

2.目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

3.意义:这次战役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第22课  抗日战争的胜利

全民坚持抗战

1.日本对华政策:

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辅之以军事打击;

对中共:加紧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

对占领区:加强对占领区的军事统治和经济掠夺。

2.各方抗战态度:

国民党:汪精卫在南京建立伪国民政府;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

中共:共产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坚持抗战

3.全民族坚持抗战

国民党:张自忠上将在枣宜会战中壮烈殉国

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反“扫荡”作战中血洒疆场

各地青年学生、广大妇女、随工厂内迁的工人、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文艺界等通过不同形式参与抗战

中共七大

1.召开时间及地点:1945年4月   延安    

2.内容:毛泽东在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主席。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3.意义: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战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抗战胜利前的国际国内形势

国际: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宣战。

国内:中国军队对日本发动全面反攻。

2.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台湾也回到祖国怀抱。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与伟大意义

1.胜利的原因:

① 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决定性因素;

②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③ 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支持。

2.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①国内意义: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

②国际意义: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