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第2课 唐朝建立与 “贞观之治”
一、教学目标
(一)时空观念
1.学生能够准确说出唐朝建立的时间(618 年)、建立者(李渊)和都城(长安),并在历史纪年表中找到唐朝所处的位置,明确唐朝在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时间脉络。
2.通过识读 “唐朝前期疆域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了解唐朝的疆域范围,包括其最东、最西、最南、最北的边界到达之处,以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如长安、洛阳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对历史地理的认知能力。
(二)唯物史观
1.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建立的历史背景,认识到隋末农民起义为唐朝的建立创造了条件,李渊父子抓住时机起兵反隋,建立唐朝,是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结果,使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2.探讨 “贞观之治” 出现的原因,让学生明白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教训,采取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是 “贞观之治” 局面形成的关键因素,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统治者的政策和行为对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三)史料实证
1.教师展示《贞观政要》等文献史料,以及唐太宗、魏征等人物的相关图片和史料故事,指导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唐太宗的治国理念、魏征的谏言内容等,培养学生从不同类型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组织学生对史料进行分析解读,例如分析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句话体现的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实证来认识历史问题,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四)历史解释
1.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唐朝建立的过程和意义,理解唐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准确叙述和阐释的能力。
2.解释 “贞观之治” 的含义和表现,包括政治清明(如完善三省六部制、严格考察官吏政绩等)、经济发展(如轻徭薄赋、鼓励农业生产等)、社会安定(如社会治安良好、百姓安居乐业等)、民族关系融洽(如唐太宗被尊为 “天可汗” 等)、文化繁荣(如学校教育发展、文化交流频繁等)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全面、深入解释的能力。
3.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策略和个人品质对 “贞观之治” 形成的重要作用,如唐太宗善于用人(如重用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贤才)、虚心纳谏、推行仁政、重视民生等,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关系的分析能力。
(五)家国情怀
1.通过学习唐朝的建立和 “贞观之治”,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感受唐朝作为当时世界强国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
2.引导学生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和实践中汲取智慧,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如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和勤政精神对当今社会治理的启示,使学生明白历史学习对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唐朝的建立过程和基本史实。
2.“贞观之治” 的形成原因、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二)难点
1.理解 “贞观之治” 时期各项政策措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
2.评价唐太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既要肯定他的杰出贡献,又要客观认识他的局限性。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隋唐英雄传》中有关唐朝建立的片段,如李渊起兵、李世民征战等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2.提问:“同学们,在隋朝灭亡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朝代 —— 唐朝。那么唐朝是如何建立的呢?唐朝初期又出现了怎样的盛世局面呢?” 从而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 唐朝的建立
(1)利用时间轴和地图,讲述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和概况,指出隋朝末年由于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形成了多支反隋力量,如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杜伏威、辅公祏领导的江淮起义军等。
(2)介绍李渊的身世和他在隋末的职位(太原留守),讲述李渊起兵反隋的经过,提问:“李渊为什么能够起兵反隋并建立唐朝?”
答案:李渊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在隋朝为官,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势力。隋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隋朝统治摇摇欲坠,李渊趁机在太原起兵。他能够起兵反隋并建立唐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李渊自身具备一定的实力和威望,他在太原地区经营多年,拥有自己的军队和人脉资源;二是隋朝的暴政导致民心尽失,为李渊起兵提供了社会基础;三是李渊善于审时度势,把握时机,联合各方势力,共同反隋。
(3)明确唐朝建立的时间(618 年)、建立者(李渊)以及都城(长安),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引导学生分析唐朝建立的意义,提问:“唐朝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唐朝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它结束了隋末的混乱局面,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唐朝继承和发展了隋朝的政治、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唐朝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了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彰显了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繁荣。
2. “贞观之治”
(1)展示唐太宗李世民的图片,介绍他的生平经历和继位过程,626 年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随后继位,次年改年号为 “贞观”,提问:“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李世民发动 “玄武门之变” 的主要原因是争夺皇位继承权。在唐朝建立过程中,李世民战功卓著,其威望和势力逐渐威胁到太子李建成的地位。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排挤李世民。李世民为了自保并夺取皇位,决定先发制人,发动了 “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迫使唐高祖李渊立他为太子,不久后即皇帝位。
(2)提供《贞观政要》中的史料,如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让学生分组讨论唐太宗的治国思想,教师总结归纳,强调唐太宗以民为本的理念,提问:“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在其治国实践中有哪些体现?”
答案: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在治国实践中有诸多体现。在政治上,他重视百姓的利益,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负担,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例如,减少百姓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有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生产。在经济上,鼓励农业生产,推行均田制,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促进农业发展。在法律上,制定相对宽松的法律,减少刑罚,体现了对百姓生命和权利的尊重。他还经常关注民生疾苦,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百姓面临的问题,如灾年开仓赈济灾民等。
(3)讲述唐太宗的治国措施:
①政治方面: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三省的职责和分工(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提高行政效率;制定法律,减省刑罚,体现宽仁慎刑的原则;严格考察各级官吏政绩,尤其重视对地方官的考核,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提问:“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三省六部制的特点是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拥有决策权;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封驳权,可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令进行审议和修改,若认为不妥可驳回重拟;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政务的执行。其作用在于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决策失误,加强了中央集权。通过三省之间的相互制衡,防止了权力的过度集中,确保了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同时,也有利于官员之间的分工协作,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国家的治理。
②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如推行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兴修水利,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粮食产量,提问:“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措施对农业发展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唐太宗时期的经济措施对农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使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农业生产中,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均田制的推行保证了农民有一定的土地进行耕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兴修水利工程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减少了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保障了农作物的产量稳定增长。这些措施使得农业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为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③文化方面:重视教育,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培养了大批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推行开明的文化政策,促进文化的繁荣和交流,如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得到发展,文学艺术(诗歌、书法、绘画等)呈现出繁荣景象,提问:“唐太宗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对唐朝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唐太宗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对唐朝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教育方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和鼓励士人报考,吸引了更多人才投身学术和政治,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素养的官员和知识分子,提高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这些人才为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在文化方面,开明的文化政策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不同宗教文化的发展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佛教的传播对唐朝的哲学、艺术、文学等产生了深刻影响,道教也在唐朝得到了尊崇和发展。文学艺术的繁荣,如诗歌创作达到了鼎盛时期,涌现出众多杰出诗人和作品,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使唐朝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对后世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唐朝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
④民族关系方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如打败东突厥后,采取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的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被尊奉为 “天可汗”,提问:“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有什么意义?”
答案:唐太宗的开明民族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加频繁,加速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其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减少了民族冲突和战争,使边疆地区得以安宁,有利于唐朝集中精力进行国内建设。再者,提升了唐朝的国际威望,周边少数民族对唐朝的尊崇和归附,使唐朝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吸引了众多国家和地区与之交往,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推动了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4)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贞观之治” 的历史意义,教师引导学生从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民族和谐等方面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问:“‘贞观之治’对唐朝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答案:“贞观之治” 对唐朝和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唐朝,“贞观之治” 为唐朝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政治稳定使得国家治理有序,政府能够有效地推行各项政策。经济繁荣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百姓生活富足,人口增长,城市繁荣,商业和手工业发达。文化昌盛则提升了唐朝的文化软实力,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传承和影响。民族和谐促进了民族融合和团结,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贞观之治” 成为后世统治者学习的典范,其治国理念和政策措施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展示了一个盛世的典范,激励着后世追求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的理想社会,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也为中国在世界文明史上赢得了崇高的声誉。
3. 武则天的统治
(1)介绍武则天的生平经历,她原是唐高宗的妃子,后成为皇后,在唐高宗去世后,相继废掉两个儿子的皇位,自己取而代之,690 年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问:“武则天是如何登上皇位的?”
答案:武则天登上皇位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过程。她凭借自身的聪慧和谋略,在唐高宗时期就开始参与朝政,逐渐掌握了一定的权力。唐高宗去世后,她先后废掉中宗李显和睿宗李旦,排除了政治上的障碍。她还通过制造舆论、打击异己等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最终于 690 年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她的登基打破了传统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中国历史上女性政治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
(2)讲述武则天的统治措施:
①政治方面: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选拔了大批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打击关陇集团等旧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提问:“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和打击旧势力对其统治有什么作用?”
答案:武则天发展科举制和打击旧势力对其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发展科举制方面,通过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选拔人才,使得更多出身低微但有才华的人有机会进入官场,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为她的政权培养了大批忠实支持者。这些人才来自不同阶层,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有利于政治的革新和治理能力的提升。打击旧势力方面,削弱了关陇集团等传统势力的影响力,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得她的统治更加稳固,减少了政治上的阻力,能够更有效地推行自己的政策,促进了政治格局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
答案:武则天在经济方面的政策对唐朝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重视农业生产和推行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农业生产得以稳定发展,粮食产量增加,保障了社会的基本物资供应。鼓励农桑和兴修水利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手工业、商业等,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也为后来的开元盛世积累了物质财富。
③文化方面:重视文化教育,组织文人编撰书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大力提倡佛教,修建了许多佛教寺庙,如洛阳的龙门石窟等,佛教文化得到进一步发展,提问:“武则天重视文化教育和提倡佛教对唐朝文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武则天重视文化教育和提倡佛教对唐朝文化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在文化教育方面,组织文人编撰书籍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宝库,培养了一批文化人才,提高了社会的文化素养。提倡佛教使得佛教在唐朝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融,影响了唐朝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龙门石窟等佛教建筑的修建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成为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吸引了众多信徒和学者,对唐朝文化的多元化和繁荣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辐射影响。
(3)引导学生评价武则天的统治,教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引导,一方面肯定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贡献,如推动社会发展、促进文化繁荣等;另一方面也指出她统治时期的一些问题,如任用酷吏、大肆诛杀李唐宗室等,但总体上她的统治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提问:“如何客观评价武则天的统治?”
答案:客观评价武则天的统治需要从多个方面来看。从积极方面来说,她的统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在政治上,她打破常规,成为女皇帝,提高了女性的政治地位,为后世女性参与政治树立了榜样。她大力发展科举制,选拔人才,打击旧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在经济上,重视农业和水利建设,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为社会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文化上,重视文化教育和佛教发展,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交流。然而,她的统治也存在一些问题。任用酷吏,制造了一些冤假错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巩固统治,但也导致了政治环境的紧张。大肆诛杀李唐宗室,引发了一些政治动荡。但总体而言,她的统治为唐朝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她统治期间,社会继续向前发展,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统治者。
(三)课堂小结
1.结合板书,回顾唐朝建立、“贞观之治” 和武则天统治等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强调唐朝初期统治者的政策措施对唐朝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唐朝建立结束了隋末动荡,为发展提供稳定环境;“贞观之治” 奠定了唐朝繁荣昌盛的基础,其治国理念和政策成为后世典范;武则天统治承上启下,推动社会持续进步,为开元盛世创造条件。
2. 引导学生总结唐朝初期的历史特点,如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融合等,以及从这一时期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如统治者要重视民生、善于用人、勇于改革创新等,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离不开统治者的英明决策和积极治理,同时也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
(四)课堂练习
1.出示一些与唐朝建立和 “贞观之治” 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假设自己是唐太宗或魏征等人物,就某一政策措施或历史事件进行讨论和决策,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后作业
1.让学生查阅资料,写一篇关于 “武则天的功与过” 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不少于 500 字,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2.布置学生收集唐朝时期的诗歌、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下节课在班级内进行展示和分享,从文化角度感受唐朝初期的辉煌成就,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人物的政策措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要关注学生对难点问题的理解,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深入掌握唐朝初期的历史。
温馨提示
此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