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试卷
职场
2025-01-01 17:00
黑龙江
温馨提示
文末有免费下载方法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湖北学堂梁子遗址中,出土了距今约110万—80万年、具有直立人特征的郧县人头骨化石,以及数十片打制而成的刮削器、砍砸器等。以下早期人类中与“郧县人”有着类似特征的是( )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2.下表所列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我国远古时期( )
遗址名称
时间
遗存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
浙江浦江上山遗址
距今11000—9000年
炭化的稻米、稻壳
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
距今7500—3000年
陶片上稻、粟、豆类等印痕
A.早期人类起源 B.原始农业的兴起和发展
C.冶炼技术水平 D.原始部落联盟间的关系
3.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每一个地方都发展了自己的早期文化,有其地域性的色彩。此后或早或晚,每一个地方的独特文化系统,终要融合成中国庞大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此观念认为( )
A.远古聚落星罗棋布 B.部落联盟冲突不断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D.南北文化差异明显
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5.《史记》中记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展开激烈争斗
C.王室衰微,分封制趋向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崩溃
6.据统计,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二百五十四年中,有大小战争二百三十次。战争打起来,双方动辄出动几万至几十万人。秦国最终兼并各国。这表明当时的历史主流是( )
A.诸侯争霸,王室衰微 B.铁制工具进一步推广
C.兼并战争,走向统一 D.民族融合,互相交流
7.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下列材料可以准确说明秦朝( )
材料
出处
王初并天下,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乃更号曰“皇帝”
《资治通鉴》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掌副丞相
《汉书》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史记》
A.地方管理,行政高效 B.法律严苛,赋税沉重
C.中央集权,创新制度 D.疆域辽阔,人口众多
8.据史书记载,汉文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汉景帝则从公元前153年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阳陵),相关大型工程前后相继,延续二十多年。对此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A.汉朝国力增强 B.景帝贪图享受
C.国家政策转变 D.中央集权强化
9.某班设计的历史课本剧,穿越了历史空间,把几个不同时期的帝王弄到一个舞台上来,给他们设计了各自的台词。其中出现失误的是( )
A.秦始皇:泱泱大国,完成一统 B.汉高祖:盐铁官营,统一财政
C.汉武帝:平灭匈奴,张骞使西 D.光武帝:兴复汉室,恢复民生
10.据考古研究,西汉初年的王侯墓坟丘高大,多以铜、陶器陪葬。文景之后的墓中开始出现府邸建筑,还有丝织品、金银玉器、车、马、炊具等。上述变化体现了西汉( )
A.封建礼教严密 B.地方势力发展
C.社会生产恢复 D.奢靡之风盛行
11.小明同学在复习《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绘制了下面的时间轴。对此,解说合理的是( )
A.西域指甘肃阳关、玉门关以东的地区
B.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是公元前1世纪
C.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
D.班超出使西域与张骞出使西域相距200多年
12.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如要研究为三国鼎立局面奠基的历史事件,最合适的诗句是( )
A.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B.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C.长坂桥头杀气生,横枪立马眼圆睁
D.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3.丰富多样的历史素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图是某老师备课中使用的部分素材。由此推断,这位老师备课的主题是(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南朝青瓷莲花尊
手工业
江南地区冶铁业发展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江南地区开发 B.西南地区开发
C.黄河流域发展 D.西域地区发展
14.飞天是我国石窟艺术中最富舞蹈美感的形象之一,以下飞天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书法艺术成熟 B.北方民族交融
C.江南经济开发 D.南北政权对峙
15.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果辉煌,下列成就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B.《史记》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秦始皇到汉武帝的史事
C.贾思勰《农政全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D.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非选择题(第16题23分,第17题20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下列材料涉及不同时期的经济现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发展状况。(4分)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摘编自《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七十年间,国内政治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极为富足。除了旱涝等自然灾害外,帝国约在70年中竟没有遭受重大的动乱,人民有充足的粮食供应,城乡的仓廪充实。国库中钱币和粮食多得无法知道数量。……在这种丰饶稳定的总形势下,促使犯罪的因素很少。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西汉前期经济状况发生的变化。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政策?(6分)
材料四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赋役的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陈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柘,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摘编自万绳楠《江东侨郡县的建立与经济的开发》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江南地区出现“田美土肥之象”的原因。(7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促进经济发展?(6分)
17.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周立之后,由政治而文化上实现了最初的大一统。这种一统之势,在社会管理方面形成以王室为中心、为正统的政治权力体系;在民族关系上,形成了以华夏为主体,融合各族群的统一民族形态;在地域上,基本统一了宜耕地带,形成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农耕文明;在文化上,形成了容纳多样文化而又以中原文化为正统的文明。
——摘编自杜学文《大一统的形成与治理体系的完善——从华夏文明到中华文明之四》
材料二 甘肃嘉峪关东北郊魏晋时期墓室中出土的砖壁画
材料三 2023年8月,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向公众开放。以下是“大交融”展厅部分展示的内容:
“洛阳家家学胡乐”展区
二胡、琵琶、箜篌、唢呐等跟随胡乐从西域传到中原,成为中华民乐的代表性乐器。
“语文互鉴”展区
展出了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和古壮文书写的“中华国家”四个字,这些文字受到汉字影响,有的是仿造汉字而生。
“交往契约”展区
展出了不同时期用不同文字书写的各类契约文书,见证了农牧互补、通贡互市、工艺互鉴等经济活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实现“大一统”的关键举措,并从政治和思想文化角度概括秦、汉为大一统作出的贡献。(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北方生产活动出现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民族交融的意义。(4分)
18.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阅读材料,完成相关要求。
材料
根据上述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两个及以上史实予以阐释或说明。(12分。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一、1.A 2.B
3.C 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但最终融入中国庞大文化体系中,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正确。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远古聚落星罗棋布”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材料中没有体现部落联盟冲突不断,排除B;材料主旨是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不是强调南北文化差异明显,排除D。
4.B 点拨:据关键信息“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可知,材料主要强调分封制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B符合题意。
5.C 6.C 7.C 8.A
9.B 点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还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B符合题意。
10.C 11.D 12.B 13.A 14.B 15.D
二、16.(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2)变化: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到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政策:休养生息政策。
(3)政府采取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北方农民大批南移,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江南地区相对和平;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等。
(4)革新生产工具;制定有效的政治经济政策;社会安定;人民努力劳动等。
17.(1)关键举措:实行分封制。秦朝贡献:政治上,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思想文化上,统一文字。汉朝贡献:政治上,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思想文化上,尊崇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2)变化:畜牧业和农耕经济并存。原因:民族交融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互补;西域传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为北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3)促进文化繁荣;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18.【示例】观点: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
阐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是一部各民族多元文化汇聚的历史,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在社会、思想以及建筑、雕塑、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喜爱,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
综上,中华文明兼收并蓄,具有包容性。
温馨提示
本资料来源网络改编,电子版资料
戳
阅读原文
下载。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
八年级下册历史30个易错点
【2025年春】第2课《唐朝建立与 “贞观之治”》教案
【2025年春新教材】第4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2025年春】第1课《隋朝统一与灭亡》教案
【2025年春新教材】第3课 《开元盛世》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2025年春新教材】第2课《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知识点
2025年新年祝福语
【2025年春新教材】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知识点
不管在哪里混,必须董的一条铁律。
2025年教育系统公开招聘事业编制教师和教育储备人才公告
【中考复习】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六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七年级上册历史核心知识点
【中考复习】七年级下册历史核心知识点
中国古代史重要历史人物
世界史重要历史人物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模拟卷
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学情评估试卷
2025年春七年级下册历史电子教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7-12课)
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3-21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8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9-15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提纲(16-20课)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必备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一二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四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六单元期末背会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八单元期末背会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期末复习
七年级上册历史必背重点知识
八年级上册历史必背标志性事件
2024年秋季七年级上册历史材料论述题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