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四单元期末背会

职场   2024-12-14 20:13   黑龙江  

第8课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一、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

(一)兴中会:

1、时间、地点:1894年11月,美国檀香山

2、建立者:孙中山

3、宗旨:振兴中华

4、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二)广州起义:1895年,孙中山联络陆皓东等人成立香港兴中会总会,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断发改装,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国考察社会实际,发展革命组织,为继续革命作准备。

二、同盟会

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

①个人条件:孙中山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

②组织条件:各种革命团体的纷纷成立。(影响较大的有华兴会、光复会)

③思想条件:革命思想迅速传播。(革命著作的号召: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邹容《革命军》 ,陈天华《猛回头》和《警世钟》 )

2、成立同盟会:(1905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

①性质 / 地位: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机关报:《民报》

④政治纲领与指导思想:

政治纲领(十六字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前提)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补充发展)

第9课 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奋斗

(一)萍浏醴起义:

1、领导人:刘道一、蔡绍南

2、意义:这次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同盟会的声望由此大振。

(二)安庆起义: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在安庆发动起义,秋瑾在浙江绍兴被捕遇难。

(三)广西起义:1907年,孙中山、黄兴领导广西起义,袭取镇南关。

(四)黄花岗起义

1、时间:1911年,孙中山、黄兴、赵声在广州举行起义

2、结果:起义失败,将收殓的七十二具烈士遗骸,合葬与广州黄花岗,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历史上将起义又叫黄花岗起义。

3、意义:是辛亥革命前影响最大的起义,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熟读)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首义)爆发。 

(2)地点:武昌(湖北) 

(3)经过: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独立,支持革命。

(4)评价:

积极性:①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②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5)性质: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6)启示:资产阶级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必须依靠新的阶级进行新的探索。

三、辛亥革命的成果

1.中华民国的创建

①时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元年)

②地点:南京(南京临时政府)(后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开始北洋军阀的统治。)

③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④民国纪年和公元纪年的换算公式:公元XX年=民国XX年+1911

⑤意义: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时间:1912年3月11日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任,司法独立等。

③评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肯定了民主自由制度和民主共和的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第10课  中华民国的创建

一、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时间:1912年1月1日    (二)首都:南京

(三)临时大总统(第一任):孙中山

(四)改用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元

1、1912年为民国元年。

2、公历与中华民国纪年的换算

1911年+民国( )年=公元( )年 举例:民国26年为1911+26=公元1937年

(五)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选举产生参议员。

(六)意义: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积极革命的重要成果。

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一)清朝灭亡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标志:宣统帝下诏退位。

(三)过程: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

(四)影响: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必考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内容:①国家主权: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属于国民;

②国民权利: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③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司法独立等。(体现“三权分立”)

3.性质 / 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4.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有实际的约束效力。

第11课  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一、二次革命

(1)1912年8月,宋教仁把中国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2)1913年春,宋教仁遇刺身亡;袁世凯武力镇压国民党。

(3)“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进攻国民党,南方国民党军队被打垮,孙中山流亡日本,袁世凯独裁统治正式确立。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一)复辟准备

1、对内政策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②下令解散国民党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④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2、对外政策: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②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③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④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

(二)袁世凯称帝: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建立了中华帝国,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1916年1月1日举行登基大典。

三、护国战争

1、原因: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维护共和制度。

2、经过:蔡锷、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不少省份积极响应,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

这一事件说明:袁世凯复辟帝制违背了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四、军阀混战:

1、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有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军阀,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等。

2、危害:这些军阀为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连年混战,中国陷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一)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仅依靠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能救中国

2、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

(二)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三)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四)宣传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1、思想革命: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代表作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来的)。

2、文学革命:

③提倡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一个提倡白话文;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意义(进步性):

①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②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③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2、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3、启示:看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13课 五四运动

一、五四运动的爆发与扩大

1.时间:1919年5月4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经过:

分期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结果

时间

1919.5.4-6月初

1919.6.3起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三个卖国贼职务;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主力

爱国学生

工人阶级

活动中心

北京

上海

经过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还我山东”、“拒绝和约签字”等。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最能体现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出现“三罢”斗争: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必考

(一)性质:1、五四运动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3、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二)特点:五四运动具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进步性、各族各界群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性。

(三)意义: 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四)地位: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四、五四精神:爱国主义、民主和科学,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反帝反封建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考

1、背景:

(1)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

(2)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第一个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2、传播:

(1)著作宣传:1919年,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团体建立:全国各地建立了许多马克思主义团体。

(3)实践:马克思主义开始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必考

(一)成立的条件

1、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组织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1920年8月,在中国共产国际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最早的共产党组织)

4、共产国际的帮助

(二)成立时间及标志: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三)地点:上海 → 浙江嘉兴南湖

(四)参加代表: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

(五)会议内容:

1、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党纲。党纲规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2、奋斗目标: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

3、中心任务: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4、领导机构:成立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中央局书记

成立意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哪里?A.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B.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C.新的奋斗目标:提出实现共产主义

中共二大:★★★★★必考

1、时间:1922年7月

2、地点:上海

3、内容: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制定了党的最低纲领。纲领规定,在民主革命阶段,党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将中国统一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4、影响: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三、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涨

1.设立中国工人运动组合书记部,集中领导全国工人运动。

2.1923年2月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号召工人“为自由而战,为人权而战”,将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高潮推向了顶峰

3.工人运动失败的启示: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

↓↓↓点一点资料更丰富↓↓↓

七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八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九上

课件  教案   知识点  自测   试卷

中考

课件  真题   知识点  专项训练


文章来源网络 | 不代表本号观点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部编初中历史
本号以提高教师工作效率和提升学生成绩为宗旨,免费服务全国初中历史教师和学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