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上千年留下来的作品,既有留名的,也有不少是佚名的,而且佚名的画作未必就水平差。
这样的佚名作品各个朝代都有,但似乎南宋时期特别多,我这里选一些个人觉得不错的发一下,顺带也发一下同时期一些留名了的画作。
赵黻《江山万里图》局部,纸本水墨,45.1x992.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好家伙,一画就是十米长卷,真是巨作,这幅画的看点是山石笔触的硬朗和水波浪涛的描绘,发个局部就都看到了。
佚名《女孝经图》局部,绢本设色,18.6x529厘米,现藏于辽宁博物馆。
长卷共十八段,我只发了其中一段,感觉这幅画的人体姿态比较自然,没有明显的别扭感。
佚名《春江帆饱图》,团扇扇面,画面看着比较顺眼。
佚名《小庭婴戏图》,终于看到大头娃娃了,还是有观察仔细的人哈。
佚名《蚕织图》,当史料看,了解一下当时的养蚕织绢流程,图下方还有工序说明。
佚名《重溪烟霭图》,貌似,有些佚名作品未必比名家作品差多少哈,会不会其中有些就是名家作品,只不过画面上没有落款?
佚名《盘车图》,构图和皴法都比较有看头。
朱锐《溪山行旅图》,绢本淡彩,26.2x27.3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徽宗时期的画院待诏,职业画家。
李安忠《晴春蝶戏图》,很细腻的工笔画。
佚名《碧桃图》,色彩保存得真好,真是南宋的画作?
林椿《枇杷锈羽图》,绢本设色,26.9x27.2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院待诏,又是一个职业画家,这幅画的风格和水平貌似和上一幅佚名画作差不多?
李迪《风雨归牧图》,绢本设色,120.7x102.8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鹰窥雉图》,绢本设色,189.4x210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位画家是南宋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的画院职业画家,他的作品构思比较有意思,动态感十足。
李嵩《花篮图》,绢本设色,19.1x26.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很精细的一幅静物画哈。
《货郎图》,扇页,绢本淡彩,现藏于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挺有生活气息的作品。
《西湖图》,纸本水墨,26.7x85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鸟瞰全景风格的画面。
这位李嵩是个多面手,木匠出身,做了画院待诏李从训的养子开始学画,后来也是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的画院待诏。
李唐《清溪渔隐图》绢本水墨,25.2x44.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李唐早年是个卖画为生的在野画家,在北宋末徽宗时期进入画院,后来北宋亡了,李唐也南渡流亡到了临安,在八十岁高龄终于又成为画院待诏。
李唐的画法很有特点,用阔笔长皴夹杂偏锋侧刷,以简略峭劲的风格表现山石纹理和质感,因此在马远和夏圭手里成熟的大斧劈皴法,应该算是李唐创制的。
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并称为南宋四大家。
但李唐的画作很多都过于浓黑,整体看上去黑乎乎的难以分辨,我个人不喜欢这种感觉,所以只选了这一幅看着比较清爽的作品。
杨无咎《四梅花图》局部,纸本水墨,37.2x358.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梅花枝条的直而有弹性,这里已经表现出来了,而国画梅花枝干特有的“横劲”所产生的峭拔感觉,在这里还没有出现。
江参《千里江山图》局部,绢本水墨,46.3x5.46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近半米高的长卷,拿在手里有点不方便了吧,还五米多长,估计不是一个人自己欣赏,得有人帮忙展开,作品的尺寸和展示方式是有关的哈。
这位江参是个文人,与叶梦得等士大夫多有诗画方面的交往,晚年被宋高宗召见,觐见前一天在客舍里暴病而卒。
刘松年《四景山水图》,绢本设色,每一幅41.2x68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介绍说这四幅画四季分明,春天和冬天的倒是一目了然,夏天和秋天的两幅我研究了好半天,还是不能肯定有没有把顺序放错。
又说画中屋宇描绘得丝毫不爽,倒是一看就知道是动了尺子的,却就是不讲透视,远近一样大。
刘松年是南宋四家之一,孝宗时入画院做学生,光宗时成为画院待诏,也是职业画家。
感觉南宋时期的画坛有两多一少:佚名画作多,画院画家多,在野文人画家少。
画院画家多,原因可能和北宋后期的徽宗有关系,他自己是画家,所以特别重视画院建设,画工待遇好地位高,所以很多画家都进了画院,这个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南宋,据说两宋时期的画院画工记录在册的有两百多人。
至于佚名画作多和文人画家少,原因就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