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篆书方面的方向,我的计划是把小篆写成金文大篆的风格。
理由有三条:第一,我喜欢金文的味道;第二,小篆字数多,写作品基本够用;第三,相对于大篆,小篆容易认。
现在的问题是,我这么写出来的小篆,金文味道不正宗。
那就临一下金文,细细品味一下金文的味道,然后再去试试。
选着临的,重点临写我觉得金文味道十足的那些字,临了毛公鼎和大盂鼎这两种,前半截是毛公鼎,后半截是大盂鼎,因为在金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两种。
那么,金文的味道是什么呢?我这么觉得,金文有一种特别的形式美,即使这些字你不认识,也能够感觉到它的美感,就好比有些抽象画,明明觉得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也能够感觉到其中的美。
这样的美感其实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的,应该去细细体会品味而不是做理性分析。
不过我还是想要去分析一些显而易见的特征。
相比小篆,金文有一种粗犷感和刚硬感,很奇怪,对于其他书体,我并不怎么喜欢过于粗犷刚硬的感觉,比如魏碑我就不太感冒,但对于篆书,我就挺喜欢这种感觉,或许是因为篆书是早期书体,我觉得粗犷一点更配吧,谁知道呢?
相比小篆,金文显得要直一些,但这种直的感觉并不来自直线,而是来自一些曲线,金文中的曲线常常曲率很小,似弯非弯的,感觉像弹簧钢丝受力后的情况,有一种需要很大的力量才能将其掰弯的感觉,这就产生了很有力量的韵味,而小篆的曲线,给人一种很容易就弯过来的感觉,像熟铁丝弯曲而成的模样。
在线条方面,金文要写出弹簧钢丝的感觉,这就是我分析的第一点。
线条的粗细方面,小篆十分均匀,从头到尾一般粗细,金文就有粗细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比较有规律,要么是一端粗一端细,要么是中间略粗两端略微收细,基本不会像隶书或者楷书的笔划那样,出现两端粗中间细的那种情况,这样也显得有力一些,中间细两端粗的铁条很容易弯折。
一定要形容的话,金文的线条有点像铁画,手工打制的,不像小篆那样是机器拉出来的熟铁丝,这是我分析的第二点。
在起笔和收笔的地方,小篆都是圆头的,金文就不太一样,有圆头,有方头,更多的情况是一种我称为钝尖的形状。
钝尖出现在一端粗一端细,或者中间粗两头细的地方,线条在端头收细的时候,并不直接收成尖峰,而是结束于一个很小的圆头。
比圆头尖锐,又不像针尖那么显得易折,要有力一些,这是我分析出的第三点。
结体方面,金文不像小篆那么规整对称,显得比较随意粗放,即使结构本身是对称的,也会写得不对称,比如上面第一行第五字‘无’。
上下结构的字,可能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一点,但并不很明显,重心大致还是稳的,左右结构的字,左边和右边就常常会上下错开;而且错开的程度可能比较明显,比如上面的最后一个字,大小上也可能很夸张,比如左边的偏旁可能写得很小,而且常常放在左下角,藏在右边部分的空隙里,比如前一页第二行第一字‘唯’,第四行第二字‘德’。
结体方面很随意,变化多端,有规律但常常打破规律,这是我分析到的第四点。
差不多就看出这么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