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越反击战中,“战神”粟裕为何没能挂帅,他去了哪儿?

文化   2024-10-24 16:04   四川  

“半世生涯戎马间,征骑倥偬未下鞍。爆炸轰鸣如击鼓,枪弹呼啸若琴弹。疆场纵横任驰骋,歼敌合计百千万。对镜不须叹白发,白发犹能再挥鞭。”

1964年,正在军事科学院“赋闲”的粟裕大将作下了此诗,一如他那慷慨激昂、壮阔波澜的前半生。

说到我军最能打大仗的,必须要数林彪与粟裕,整个解放战争中,国民党的大半数主力,都是被他们二人指挥的军队报销的。

图|粟裕大将(旧照)

尤其是粟裕所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仅在1948年的豫东、济南、淮海三大战役中,就将64万多国军歼灭,让我军的总员额进一步较敌人占据了绝大优势,彻底占据了战场上的主动。

作为解放战争中的“双子将星”,林彪的评价无疑是很够劲的,他是这样说粟裕的:“粟裕尽打神仙仗。”

“粟裕打仗既精又准,他打的仗我都不敢下决心。”

而从来不讲大话的毛主席,也曾如此夸张的赞扬粟裕是“最会带兵打仗的人”!

建国后,解放军准备渡过海峡解放台湾,粟裕是战场总指挥。

图|东北边防军眺望对岸朝鲜的战火(旧照)

不成想朝鲜战争骤然爆发,我军的重心转移到了东北,东北边防军成立,粟裕是总司令员兼政委。

如果不是他身体当时出了重大毛病,那么彭德怀总司令的位置应该是他的,而抗美援朝大战或许会打得更加精彩。

1958年粟裕牵扯到了一些“莫须有”的问题,从而被雪藏到了军事科学院,宛若一匹千里马被雪藏到了庭院之中。

直到1965年初,经林彪、叶剑英等军方高层先后首肯,这才重新回到部队,成为了应对苏联方面的重要战将,对解放军全军都有着清晰的认知。

图|粟裕大将(旧照)

如果战争一旦爆发,这时候粟裕绝对是敌人最为仇恨且尊敬的人物。

然而,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却没有看到粟裕的踪影,主持东线战事的是许世友将军,主持西线战事的是杨得志将军。

尽管两位将军也很出色,但相较粟裕来说还是差了一截,国有如此良将,为何在如此大战中不曾被用呢?

年龄方面不是问题

或许有人会觉得,粟裕这一年已然72岁高龄了,身体方面无法支撑这场重大战事,这才选了其他人。

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时选定的东、西两线挂帅人选,东线广西方向的许世友将军时年73岁,而西线云南方向的杨得志将军时年68岁,与粟裕是同一个时期的人物。

图|许世友上将与杨得志上将(旧照)

也就是说,在年龄这个概念上,粟裕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同时,粟裕将军的身体,在这几十年的恢复与将养中,此时尚算不错,在十年混乱中也并没有受到太大波及,是足以完成对越战事的指挥的。

后来,粟裕与许世友的去世时间,仅仅相隔了一年,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粟裕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可没有闲着

粟裕在建国之初担任解放台湾总指挥、东北边防军的军政主官,却因为种种情况没能建功立业。

从苏联治疗回来后,依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去到总参谋部工作,先后担任第二副总参谋长、副总参谋、总参谋长,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中众多战略计划的制定。

图|粟裕大将(旧照)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数年时间全力为实现人民军队的合成化、现代化而努力。

1958年,离开一线军事岗位,去到军事科学院工作,从事现代军事的研究,对于粟裕这个“无双战将”来说,与“赋闲”无异。

可他并没有意志消颓,而是以极高的热忱投入其中,听从中央的指示全心工作。

粟裕离开一线部队后,党和军队的高层一直不曾忽略过他,甚至于从某种程度上,是想要将他雪藏起来,充作将来爆发大规模战争后的定海神针。

这种可能很快便来到了,中苏之间关系极度恶化,从昔日的兄弟之邦变成了如今的互相敌对。

图|林彪视察部队(旧照)

1965年10月,时任国防部长兼军委副主席的林彪,曾在去上海公干时,专门去看望了正在此地休养的粟裕,带着浓浓的关切说道:

“你现在身体不好,主要是休息,等你好了一些,可以多到部队去跑跑,看看部队的情况,发现什么问题,或者有什么意见,可以直接反映面谈,打电话或写信都可以。”

林彪离开后,粟裕自觉身体已经没有多大问题了,而北方的那个巨无霸,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以泰山压顶之势欺来。

作为一个为国家和人民付出良多的军人,粟裕自觉不能坐视,最起码也要回去看看,做到一个心中有数。

图|叶剑英元帅正在办公(旧照)

粟裕经过一番考虑,遂向叶剑英元帅(当时兼任着军科院院长)请示:可以与宋时轮、钟期光等军科院高层干部轮班,自己不执勤时,想去各个部队走走。

叶帅听后稍微一思忖,便高瞻远瞩地说道:“不要换小班了,军科就让宋时轮、钟期光去搞,要准备接大班。”

“你是战将,要准备打仗。”

正是叶帅的这一番话,让粟裕从“赋闲”状态走出,回到了本该属于他的天地,为打仗而忙碌。

进入到1960年代后,苏联便开始在三北边境部署重兵,而这一情况自1967年后愈发严重。

图|解放军与苏军交涉,阻止苏军入侵(旧照)

经过1968年一整年的发酵后,珍宝岛事变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依照毛主席与周总理的指示,成功维护了国家领土与主权,可也让局势进一步恶化。

建国以来的第二场“国战”,说不好哪一天就会来到。

当初抗美援朝是第一场,战场放在境外,于中国而言其实是幸事,而今却有很大不同。

苏联一旦发动战争,将是一场如洪水猛兽般的全面侵略,中国到时候所要面对的情况,将是前所未有的恶劣。

为了不让那噩运到来时中国准备得不够,周总理亲自支持粟裕巡视我三北边防,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探查,找出问题后中央做出应对,尽快完善边境的防御事宜。

图|周总理(旧照)

受命后,粟裕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摸排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古、河北五省防线,行程达7000公里。

以防御作战的角度,重点巡视了河西走廊、居延海、贺兰山、狼山、大秦山、内蒙古北境草原和戈壁、河北境内张家口到北京一线等。

粟裕将各地驻军、边防部署、战备等情况,都进行了切实准确地摸排。

为了做到“切实准确”这四个字,粟裕的行程中极少搭乘舒适的火车和快捷的飞机,基本都是乘坐着颠簸的吉普车,在祖国北方的边防险地驱驰。

图|粟裕检查武器保养情况(旧照)

只因为这样能够随时随地停下来,或勘察地形,或了解情况,或看望驻军。

凡是与战备稍微沾边的,哪怕就是一处小小的地下防空洞,他都要亲自前去察看,与有关方面展开交谈,发现问题立刻布置整改,表现较好的予以肯定。

有一次,粟裕甚至巡查到了中苏对峙的交界高地上,处于苏军机枪的射程之内。

时任兰州军区司令的皮定均陪同,心简直悬到了嗓子眼上,屡屡劝说赶快不要涉险,可粟裕却毫不动容,亲自前往高地上与驻守在此的边防官兵亲切交谈。

图|皮定均(旧照)

这儿的官兵大多都是年轻面孔,对于粟裕这位“战神”,以前可都只从首长们的口中、解放军各部的军史中、父辈的交口相传中闻知。

而今这“神”一样的大人物就在眼前,让他们都非常感动与激动,有战士不免感慨:“我们这个边防地方,从来没有这么大的首长来过。”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经过实地考察后,粟裕发现了一些重大问题:

当时针对我北境多平原、戈壁无险可守的现实情况,而苏联方面的装甲部队又是天下闻名,遂开始一系列的“人造山”防御工程。

图|“人造山”工程(资料图)

粟裕在考察了多处“人造山”,发现这种阻敌工事的作用,并不如预想中那般有效。

要么是远离后方依托,要么是建设时没有因地制宜,要么是没有从战术及战略角度摆放……

一旦真正打起来,阻敌装甲部队的效果未必好,可自身伤亡却是一定大得可怕。

粟裕将这些情况向周总理及其他中央军委领导汇报后,引起了极大的重视,针对其中的种种不合适之处,找到十分专业的人员,前去指导整改,务必要做到符合战争需要。

1975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任命粟裕为中共中央军委委员。

图|粟裕将军讲话(旧照)

这是继1958年卸任一线部队职务后,首次正式拥有一线的军事职务,而且还是至关显要的军委委员,足见党和国家对其的莫大重视。

1976年,在叶帅与小平同志等人的齐心协力、共赴艰危下,终于将十年混乱给终结,而整个军队系统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聂荣臻、粟裕、陈锡联、黄克诚、罗瑞卿等众多久经考验的开国将领,纷纷出来共扛时艰,把军队给稳定了下来,并恢复了三军的常态化训练与备战。

这之间粟裕虽然名声并不显,可并不是他的作用不大,只是他的工作重心都在北方的那个大敌那儿。

图|粟裕将军(旧照)

对方一日没有从我三北边境撤兵,粟裕这个“泰山石敢当”便要一直屹立在那儿!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特殊性

正如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的小平同志所言,打这场仗要“以多击少,用牛刀杀鸡”。

中国出动了当时广州军区和昆明军区的重要陆军力量,以及全军范围内的一部分空军、海军、高炮和导弹部队,是压着越军打的。

解放军更是尽一切努力把战事缩小到一定范围内,并力求在短时间内结束。

图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解放军(旧照)

之所以如此,是越南方面不足为虑,真正的危险还在北边。

越南自1960年代初,便与中国闹得很僵,互相集重兵在边境,可因为美国这个大敌,苏联一直不敢轻动。

直到越南黎笋当局雄起一统越南后,想要其从中国南境动手,苏联再从北面发起攻击,实行南北夹击大计,在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战果。

在美国来不及反应之际,造成既定的汹汹大势。

是以,对越自卫反击战明着是打“南天小霸王”,实则是在震慑“北境巨无霸”,一场颇不对等的战争,就如此的发生了。

图|解放军战士们正在向越南军队发起攻击(旧照)

中国动用了总计二十多万的地面部队,在海军、空军、导弹和高炮部队的掩护下,以排山倒海之势,仅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把号称“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越南给打了落花流水。

而这时苏联却还没下定决心动手呢!

小平同志、叶帅等人深知,想要打赢越战,让北境之敌不敢轻动才是要务。

是以,当时在我三北边境,齐集了200多万兵力,皆进入了一级战备状态,华北与西北诸多城镇,都在疏散人群、加强有关应急训练,做好随时打大仗的准备。

苏联投鼠忌器之下最终也没敢动手,让越南黎笋当局吃了个天大的闷亏。

图|黎笋视察军队(旧照)

正是因为“南轻而北重”,对南境越南施以惩罚之际,便必须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坐镇北境,而这个人物须得熟悉北境的情况,同时得让三军信服、中央放心。

无疑,粟裕便是这个最为合适的人物。

对越作战之前,粟裕便把苏联视为潜在的敌人。

较《亮剑》中丁伟毕业时的论文更加准确与详细,结合自己这些年的考察,以及我方所做的种种准备,写了一篇《对未来反侵略战争初期作战方法几个问题的探讨》,为我方高层以及有关人员所竞相传阅并认真讨论。

在文中,粟裕提出了以下论点并作阐释:

图|粟裕大将(旧照)

第一,开打后不能硬来,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苏军在地、空、海三军建设上,要大大地超过我军,而我方三方面的防御能力,很有可能抵御不住苏军的进攻。

一旦在前沿布置太多力量,试图与其决战,只能是造成大规模的死伤。

惟其如此,便必须避敌锋芒,不要试图在战争之初就进行所谓的正面对决。

要尽可能保存有生力量,在后方保留主力部队和重要装备,与敌进行持久纠缠,等待战机来到后再行反攻。

第二,改变以前的战法,要去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图|苏联坦克(旧照)

苏军依靠的机械化装备,而我方众多坚固的城镇和要塞,明显是其短时间所难以突破的,要以此来大大的牵制敌人,以诸多的地利来弥补装备上的不足。

“(对于这些坚固的城镇和要塞)有的固守到一定时候就要放弃,有的要长期死守,有的城市不仅要守住,而且还要利用城市打巷战,打成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把城市作为大量消耗和消灭敌人的战场。”

第三,发挥我军游击战术的精髓,积小胜为大胜。

在大范围被动防御的背景下,如果有小的战机,也决不能放过,诸如出动小股游击队摧毁敌人的后勤运输队。

图|解放军炮兵(旧照)

打击或突击冒进、或侧翼空虚、或疲惫不堪的敌军,以这样的“残食战术”来对付苏联这个“北境巨无霸”。

最后,通过在战争初期以空间来换时间,来换取一定的主动权,争取再给予敌人一些创伤,相信不久就会有外援来到,最不济也是会支援我方许多优势装备。

通过这些,我军必能短暂地争取到局部战场的压倒性优势,进而每次歼灭敌军一两个成建制的师级部队,只要持续下去,侵略者终究会灰头土脸的狼狈逃回。

粟裕的这篇文章出世后,将原来还有些模糊的对苏作战方针清晰化,随之而来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便只是对苏防御作战的一步。

图|粟裕同王震、罗瑞卿、徐向前视察阵地(旧照)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若能在短时间内解决南境战事,则北境之敌便不敢轻动。

想要快速解决南境战事,则必须尽可能保证北境之敌不动,避免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也就是说,对越自卫反击战只是一场小范围的战争,而对苏作战则是一场关乎国运的国战。

而粟裕作为坐镇北方大局的最好人选,自然不可能离开北线而就南境,这才粟裕不曾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直接亮相的最为重要的原因。

许世友与杨得志两位将军对付越军绰绰有余。

对于越南,我国可谓再熟悉不过,从1920年代,一直到1975年前后,双方的关系十分紧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有许多越南杰出人士的参与。

图|毛主席与越南主席胡志明(旧照)

而越南在取得独立、统一的过程中,中国更是不计代价地予以帮助,兄弟之邦不过如此。

不过,中苏也曾是兄弟之邦,结果却因为种种争端差点干了起来。

自从中美逐步破冰交好后,越南这个被美国人深深伤害的国家,便认为中国是背弃了他们。

黎笋当局刻意扩大、歪曲这种情况,从而看似正当地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行动。

再一再二之后,中国决定发动一场惩罚性的反击作战,中央军委认为派两员上将即可,而且最好是一直在领军的大军区司令员。

图|许世友与杨得志(旧照)

东线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是小平同志亲自点将,而老将军一如既往地剽悍,打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赫赫军威。

西线是临时启用了原武汉军区司令员杨得志,而杨得志在西线之战中的表现,称得上是颇有章法,处处占据着主动,一句“善战者无赫赫之功”便是最好的评价。

之所以选择两人,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在越南抗美战争时期,他们都曾去到过越南。

两人都跟随我方的援越军事代表团,帮助过越军指挥打仗,对于越军有几斤几两再清楚不过。

图|西线总指挥杨得志(右二)在中越边境勘察战场(旧照)

“知己知彼百战不怠”,作为曾经的老师,对付越军这些学生,那打起来自然是带挂的。

粟裕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重要参与者

对越反击战前线,粟裕没有出现在那,可却与小平同志、徐向前元帅等人一起,坐镇在大后方进行战略和战术的制定,从更高的层面上去参与着这场战事。

反击战开始后,粟裕每天都要去军委地下指挥中心,关注最新的战场动态,并与其他高层一起,就有关问题给出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图|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民兵正在运送伤员(旧照)

诸如,反击战初期,我军有些部队穿插太快,后勤无法跟得上,粟裕便向小平同志提议,可以就地解决后勤问题,这与我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政策是相违背的。

然而对越作战是一场惩罚性作战,是不需要泥古不化的,小平同志认可了这一提议,前线部队听令而行,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许世友负责的东线拿下谅山后,我军南下河内便是一马平川,河内当局乱轰轰的弃都城而又,其形势不可谓不危急,而这意味着我方达成了作战目的。

然而,苏联方面这时连战争动员都没搞定。似乎还可以再多做一点,粟裕便指示许世友,让部队再前突十多公里,进一步威慑越南当局。

图|解放军战士向敌人发起冲锋(旧照)

许世友安排下去后,黎笋当局果然慌了,下达了全国总动员,而苏联方面却还是没有出兵,盟友的小船自然是暗地里翻了个精光。

于此,小平同志下令撤军,我东、西两线作战部队缓缓撤离,途中再次狠狠地惩罚了一番敌人。

古人说:“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

粟裕、叶剑英、许世友、杨得志这些开国将领,却打破了这一桎梏。

图|叶剑英元帅与粟裕大将(旧照)

他们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奉献给了中国的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与在这上面生活的无数人民。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执着?

一定是这片大好河山太美,是这片土地的人民太淳朴善良,为了守护而战,哪怕是白头,仍然心中满怀力量,做那共和国的镇国砥柱。

-完-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趣观历史
有脑洞有节操的历史公号,让你每天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