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曾经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是著名的胸外科医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加拿大的舒适生活与优异的待遇,来到了中国。
他以精湛的医术、赤诚的热枕,为中国的抗日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毛主席在赞扬白求恩时所指的“这点精神”,在笔者看来应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在精神上讲求无私奉献、舍己为人;其二,在工作中要精益求精、极端热枕。
图|白求恩正在救治伤员
“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中,就有这样一人:他把白求恩的精神发扬到了极点,成为了毛主席笔下“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
她就是马旭,一个1933年出生在黑龙省哈尔滨市木兰县的小姑娘。
马旭1947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与黄继光在同一个部队,先后以外科军医的身份,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中南战役与后来的抗美援朝大战,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累累功勋。
马旭回国后在第一军医大学进修,毕业以后回到了武汉军医院,继续为华中地区的医疗事业做贡献。
图|青年时期的马旭
不久,军区成立了空降兵部队,马旭作为医疗人员成功入选,为了更好地救护战友,她克服万难成功学会了跳伞技能,成为了中国空降兵历史上首位跳伞女兵。
退休后,马旭又与丈夫继续为空降兵的保障作研究,发表了众多建设性的科研论文,并获得了多项研究专利。
马旭一生没有子女,与丈夫的收入也都还不错,可他们夫妻二人却一直都秉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
2018年,时年85岁的马旭奶奶,无意间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家乡木兰县的讯息,勾起了她幼时的回忆,于是她打算为家乡人民做些什么,与丈夫商量后,最终决意把他们省吃俭用、含辛茹苦攒下的1000万巨款捐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图|马旭与丈夫颜学庸老年时期照片
本文,就来带大家走进马旭的精彩一生,解读这位木兰县的“花木兰”、“白求恩”是怎样炼成的,以及1000万巨款的捐献始末。
1933年的黑龙江,已经沦为了日寇的殖民地,在日本侵略军穷凶极恶地盘剥欺压下,黑龙江人民的生活都笼罩在一片巨大的阴霾下。
马旭的出生,为她家带来的,大抵艰难比欣喜更多一些,因为家中经济条件有限,多一个人,就要多解决一份口粮的问题。
可是马旭的父亲却十分稀罕这个小棉袄,哪怕每天再辛苦,回到家中只要看到这囡囡,便觉得一切的苦与累都是值得的。
图|旧时的中国人民生活条件十分辛苦
1937是中国的大灾之年,同样也是马旭一家的大灾之年。马父在这一年不幸因病去世了,唯留下马旭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
彼时的东北,底层人民的生存很是不易,没了马父这个劳动力,马家的生活变得尤为艰难:马旭四岁,他的弟弟刚刚会走路,都得母亲照看着。
马母自学了认字和说书,这样既能挣来一些钱财维持生计,又能照顾一双儿女,最要紧的是用这种形式来教育子女,也能教会孩子一些人生的道理。
马旭很喜欢听母亲的说书,尤其是平阳公主、杨门女将、花木兰、梁红玉等巾帼女英雄的故事,更得马旭青睐,她常常幻想着自己就是故事里的女主人公,身批戎装保家卫国,在沙场上建功立业,去扬那女儿志气与英名。
图|影视作品中的花木兰形象
此时的东北,就是一片灾难的海洋,身处其中的马旭,时常能听到邻里们所讲述的日本侵略者造下的冤孽:抓年轻力壮的人做苦工,给他们修筑工事,往往是一去就再也不见回来;
更有一些地方,因为屯里出了个反日志士,就被鬼子把全村都给烧了;还有很多地方,日本人经过时,把村子里的姑娘都给糟蹋了,姑娘们好多人都不堪受辱,悬梁自尽了……
年幼的马旭还不是很能理解这之间的悲怆,直到再长大一些,她才慢慢地懂了。
后来小姑娘出落得越发标致,马母心中害怕不已,便故意把马旭当男孩子打扮,说这样能安全些。
图|年轻时可爱漂亮的马旭
这样战战兢兢的日子,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才得以结束。马旭以为从此就可以过上安详宁静的日子了,却没想到和平的生活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东北的战火又再起了。
马旭听家乡人说战事因蒋介石而起,因此在马旭的心中,对蒋介石厌恶不已。
1947年,经人介绍,马旭加入了中国解放军。这一年她,只有14岁,考虑到她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且年纪小可塑性强,组织上便把她安排去了东北军政大学学习。
图|学生在东北军政大学门前合影
近一年的学习生涯中,马旭不仅学习到了丰富的医学知识与外科技能,更是从思想上认识到了共产主义的先进性,打定主意要全心全意地工作,为党和人民奉献出全部的力量。
完成进修以后,马旭被分到部队成为了一名医护兵,像她们这样刚刚加入队伍的新人,马旭都会送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副用作医学研究的人体骷髅,而这份意义重大的礼物,平时不用时是要放在床底下的。
15岁的马旭,虽然已经接触了共产主义的唯物理论教育,相信世界上是没有鬼神的,但是心里还是说不出的害怕,尤其是晚上睡觉时总觉得床底下有什么动静似的,经常做噩梦。
图|医学生正在学习
有一次,刚刚进入睡眠的马旭,感觉床底下好像有什么伸了出来,在床板上不停地敲打,吓得她一骨碌就跳了起来,直接裹上棉被跑了出去。
受到惊吓的马旭边跑边叫,惊得同营房的战友以及不远处的指导员都赶忙过来查看情况,马旭只得红着脸地搪塞,说是自己做了一个不得了的噩梦。
也就是这次,才让马旭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短处就是胆子太小!马旭心想,这可不行啊,在未来的战场上,枪林炮雨、血肉模糊的场景可都是她要去勇敢面对的,如果自己连个不会动弹的人体骷髅都无法战胜,如何去面对那些鲜活的受伤战友,为他们治疗伤势呢?
图|医学生所用的骨架模型
从小吃过无数苦的马旭很是要强,决不会因一副骨头架子就退缩。母亲曾经讲的那些故事,她都牢牢地记在心中,花木兰这样的女英雄,可都是亲自提刀扛矛杀人的,既然她们都能战胜自己,马旭相信自己也一定可以的。
于是马旭强制自己每天与人体骷髅打交道,甚至晚上会把装着骷髅的箱子打开,锻炼自己的胆识,没多久马旭就勇敢地闯过了这个难关。
来到部队后,马旭一直跟随着老军医学习战地救治技巧,并且将学来的技巧与自己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相结合起来,晚上还要继续熬夜钻研,努力上进的马旭也深得前辈的青睐。
图|青年时期马旭与丈夫合影
在当时,队伍里的军医基本上都是男性,女性的话大多是做护士,马旭这个军医新人,要适应紧张的战地医疗,是颇不容易的。
可是,这一切都不曾难倒这个15岁的小姑娘,她硬是凭借着自己的意志与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在最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外科军医。
没有多久,辽沈战役打响,几乎每天都有很多解放军伤员被抬到后方军医院,马旭每天都要处理许多伤患,这丝毫不比前线的战斗轻松,忙活一天人都要累虚脱了。
图|战场上双方战士正在激烈交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平津大战又开始了,随后又有解放大中南,马旭跟随东北野战军以最饱满的姿态入关,在关内战场上给党和中央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马旭以自己出色的外科医术,在前线挽救回无数战士的性命,给他们最为精心的治疗,让许多战士在最短的时间内康复,重新回到战场上。
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功劳,也有一份属于马旭,因此组织授予了她“解放勋章”。
1949年9月,中南地区全部解放,马旭作为医务骨干,被留在了武汉军医院,以重建中南地区的医疗事业。
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马旭与所有国人,都为之欢腾振奋,心想属于中国人民的好日子终于来了。
图|人民欢庆新中国成立
可是好景不长,中南地区的医疗事业才刚刚有所起色,抗美援朝战争便打响了,作为军医中的年轻骨干,马旭理所当然地被选派去了朝鲜战场。
两年零九个月,这个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可这就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持续时间。志愿军在这段时间里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抗美援朝这个重要时代的众多灰粒,落在了百万志愿军的头上,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座山,可是有国内四万万同胞的倾力相助,这山也便不那么沉重了。
图|抗美援朝纪念油画
马旭以完全忘我的状态,投入到了一场又一场的战地救治里,这个刚刚成年的小姑娘宛若一个钢铁斗士,以手中的手术刀为武器,顽强地进行着一场又一场与死神的较量,硬是从阎王手里救回了无数志愿军战士的性命。
新中国不会忽略每一个人的奉献,志愿军领导更是英明体察,马旭的所作所为均被上级看在眼里,虽然她不曾像志愿军战士们那样亲赴阵前杀敌,可她在后方战斗的作用丝毫不亚于前线将士。
为此,中朝两方先后授予了她“抗美援朝纪念章”、“保卫和平纪念章”、“三等功勋章”等荣誉勋章。
图|马旭与丈夫颜学庸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对于马旭来说,还有一件事情很是重大,那便是遇到了此后一生相濡以沫的良人——颜学庸。
颜学庸也是一位军医,二人有着共同的事业、理想、信念,是同道中人与革命同志!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落下帷幕,回国后的马旭被保送进了第一军医大学深造。这一年,马旭20岁,从14岁参军开始,她一直都在不停地战斗,别的女孩子在这个人生阶段里,所经历的天真与浪漫,她都不曾有过。
她有的只是一次次与死神战斗的经历,有的只是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图|马旭穿着白大褂的照片
从业六年有余的马旭,亲手治愈过无数患者,可也亲手送走过不少病人,每当经历后者的时候,马旭就在想如果自己再强大一些,是不是就可以有所挽回。
因此,马旭很是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进修机会,只有把自己武装得更强大,在未来的军医生涯里才能少一些遗憾。
三年的学习时间中,马旭珍惜着每时每刻,就像战斗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毕业时她的成绩:全优!
图|青年时期的马旭正在学习
组织结合马旭的过往经历以及国家的需要,将她安排去了武汉军医院。
1961年,在武汉军医院工作了五年的马旭,再次迎来了人生的一次巨大改变——去空降兵部队工作,她也由此再度开启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我军空降兵部队初建于1950年,是解放军军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的现代化战争中,大规模、大兵团作战肯定会愈发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的局部突击作战,而这就注定了空降兵的重大作用。
为此,1960年代初我军开始组建专业的空降兵部队,马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军医的身份被选拔进去的。
图|空降兵正在跳伞
当时的空降兵部队,仅仅只有两名女性,马旭是其中之一,他们是负责医疗、通讯等后方保障的,不允许参与跳伞。
这在今天看来有些不合时宜,毕竟作为空降兵部队的医疗人员,是有很多的时候需要去执行紧急任务的,不会跳伞的话,这不是有了非常大的限制?
可在当时,“女兵不适合跳伞”这种理念,在部队中还是颇为根深蒂固的,在马旭之前也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
可马旭认为,作为空降兵的军医,就必须学会跳伞,不然不能跟着战友身边,又怎么去在战友受伤的第一时间去为他们救治?
图|安全降落的空降兵
马旭郑重地向部队领导请求参加跳伞训练,却被领导无情地拒绝了。原因有二:一是解放军里从来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二是马旭的体格太娇小了,身高153公分,体重70斤,就像个没长大的孩子,完全达不到跳伞的基本要求。
马旭前后五次提出申请,可领导却不曾有任何松口。马旭并不因为这就退缩,她觉得花木兰都可以当将军,那么自己也一定可以当一个会跳伞的名副其实的空降兵!
马旭是那种“立则定之,起而行之”的人,领导不许她参加训练,她就自己练。可我们都知道,跳伞的训练是和其他训练不同的,最起码得有个高台和沙坑才可以。
高台还好解决,随便找张桌子就可以替代,可沙坑不好弄的。可这并不能难倒英勇聪慧的马旭,她用了一周的时间,硬是在自己的单人宿舍,挖掘出了一个近一米大的方坑,又偷偷去外面弄来沙子铺满。
图|解放军战士正在沙坑上训练
白天她偷偷观摩战士们训练,晚上回到宿舍模仿。马旭用宿舍的两套桌椅,搭成一个简易的高台,爬上去就开始了跳伞训练。
为了达到效果,白天战士们练500次,她最少也要练到500次,如果时间允许,她还会做得更多。有时候,因为事情忙下班晚了,她太累了会先休息到半夜,再起来训练。
这一练就是半年,因空降兵部队里几乎都是男兵,另一个女兵距离她比较远,两人也不多来往,是以她偷偷训练的事情一直都没有人发现。
马旭认为自己的跳伞动作,已经练得毫无瑕疵了,且身体也比以前壮实了许多,已经符合跳伞大纲上的要求。为了能够让组织上同意,她便咬破手指写了一封血书,郑重申请成为一名正式伞兵。
图|部队时期的马旭
经过与主管训练的副师长斗智斗勇,马旭成功争取到了一次当众在高台上试跳的机会,半年多的训练让马旭很是从容,那完美的一跳,惊呆了包括副师长在内的所有空降兵指战员,也为她正式赢得了登机正式跳伞的资格。
就这样,马旭成为了中国空降兵历史上的第一个女兵,接下来的20多年里,马旭与其他男战士一起训练、一起战斗,成为了“空降老兵”。
马旭在空降兵部队服役的20多年里,累计跳伞次数达到近乎200次,一度创造了三项空降兵之最:最先跳伞、最多跳伞、跳龄最长!
不觉间,马旭也已年过半百了,身体各项机能已经无法胜任空降兵部队的高强度工作了,不得以之下,只得离开了她守护了二十多年的蓝天大地与空降兵战友,回到武汉和丈夫一并成为了离休干部。
图|成为空降兵的马旭
然而,马旭并不曾就此停下发光发热,而是与丈夫一块为百姓做义诊,每天天不亮,他们的小院子外慕名而来的病人便排起了长龙,其中有武汉当地的病人,也有不少此前经他们医治过的老兵伤员。
不仅如此,马旭还决意为空降兵做些什么,跳伞落地的那一刹那,是最容易造成膝盖和脚踝受伤的,马旭就曾亲手治疗过太多这种伤员,有的不大严重还可以回到岗位,可是有的就只得离开一线部队。
她与丈夫二人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数百次的医学实践,经历了无数次的建模,终于在1989年成功研制出了“充气护踝”,很好地解决了该问题,还荣获国家专利证书。
后又针对高原和水上跳伞这两个特殊环境下氧气不足的问题,研制出了针对性的“单兵高原供氧背心”,解决了这一困扰世界空降兵的重大难题,并再次获得国家专利证书。
图|老年马旭仍在学习
在此过程中,马旭与丈夫把他们几十年的研究经验进行了总结,发表了一百多篇具有重要医学价值的高品质论文,并接受组织委托参与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教材,为空降兵医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马旭为国家和军队操劳一生,却始终膝下无子。早年她为了专心工作,征得丈夫的同意做了绝育手术,丈夫经常调侃说,医学和科研便是他们的孩子,马旭很是赞同这句话。
时间来到了2018年,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马旭,突然间出名了,原因是她和丈夫颜学庸,做出了一个他们认为 “自然而然”举动——为马旭的家乡黑龙江木兰县教育事业捐款1000万。
马旭在木兰县教育局两位同志的陪同下,穿着一身破旧的迷彩服,去到了武汉某工商银行支行,向客户经理说要转账1000万(先期捐300万,次年再捐700万)。
图|马旭和丈夫正在读书
引得经理颇为震惊,担心老人是不是受骗了,还专门向行长和有关部门作了核实,经验证一切无误,这才为带着敬佩的神情,为马旭妥帖地办理了转账业务。
要知道,马旭夫妇在生活中可是节约朴素到了极点,住着原来组织给安排的落后简陋小院,屋里没一样像样的家具,二老也从不逛商场买衣服,穿的都是他们的旧迷彩服,破了就补补,甚至于连菜也舍不得买,在院子里自己种。
可以说,这1000万就是二老一生用辛苦和血汗换来的,用几十年如一日的省吃俭用攒出来的。而今,一下子全部捐了出去,这让人们纷纷无比震惊,有人问她:为什么一次性要捐出1000万?
图|马旭正在接受慰问
马旭淡淡笑着答道:“因为我在家就是个穷孩子,我希望我这个钱捐给我家乡的穷孩子们……不多不多,我看电视上的大商人都捐一个亿呢!可惜我只有这么多。”
感动中国组委会,在“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大会上,给马旭的题词是这样说的:
“少小离家乡音无改,曾经勇冠巾帼,如今再让世人惊叹。以点滴积蓄汇成大河灌溉一世的乡愁,你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的高贵。”
-完-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