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杜聿明30万大军将覆灭,毛主席却急电:再围两个星期

文化   2024-11-09 16:03   四川  

1948年12月14日,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取得了圆满的结局,黄维的第12兵团被全歼,孙元良的第16兵团大部被歼灭,邱清泉第2兵团与李弥第13兵团,被华东野战军死死围在永城东北的陈官庄一带。

这时候,前线面临着这样一个难题:对于杜聿明下辖的郝部、李部以及孙部残余,仍有30万之数,我军多次采取分而歼灭之策,却被老谋深算的杜聿明屡屡破解。

如何处理杜部30万之众,是继续围困,抑或孤注一掷攻击?前指一时难以做出决定。

图|毛主席(旧照)

这时,在后方的毛主席却毅然下达了指令:

“于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指挥之邱清泉、李弥、孙元良诸兵团之余部,两个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之部署。”

这时,华野与中野在完成了淮海战役第一、第二阶段的战役目标后,部队虽然出现了一定的疲敝,可相较于敌军,在士气与战力上仍持有很大优势。

正是该一鼓作气击溃杜部30万之众的时候,毛主席为何要下令暂缓攻势,而且时间是两个星期呢?

让我们且回到当年波澜壮阔的淮海战场,来看看这场战役背后倾注了党和军队领导人多少的智慧与心血,以及无数解放军和人民群众的无私付出!

图|解放军攻破济南城垣

淮海战役是从1948年11月6日开始的,这时距离济南战役结束(同年9月24日)仅仅只有40来天。

国军以为我军华野部队在攻克济南的战事中损伤较大,无法在短期内恢复。

然而实际上攻克济南的过程中我军损失有限,且还收编了一部分起义军和俘虏,以济南的国军战备充实军队,华野的战力不减反增。

作为战役发起人的粟裕,在开战之前故意在山东连续多日使用十多台大功率电台频频发出指令,让国军主力误以为华野主力仍在山东,徐州剿匪总司令部的相关防御部署进度仍在缓慢进行。

图|大将粟裕(旧照)

我50万精锐大军,已然秘密集结,向着徐州进发,及至徐州剿总刘峙11月5日有所察觉,得到蒋介石之指令——徐州附近各部向徐州集结,再图向淮河一线撤离。

是以,黄百韬第7兵团、李弥第13兵团、孙元良第16兵团、邱清泉第2兵团很快动身,黄维的第12兵团身为剿总直属力量,受命前往太和、阜阳一带从东线援助徐州,一时间徐州、蚌埠战场的国军兵力达70万之众,这于我军有着莫大的压力。

然而,胜败不仅在兵力之多寡,还在统帅之指挥、各部之配合、前后方是否齐心。

很显然,我军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致,后方有毛主席、朱德高瞻远瞩;前方有粟裕、刘伯承等运筹帷幄,各部之间皆如兄弟;上有所命皆誓死以从,又有无数老百姓倾力相助,这样的部队是可以超水平发挥的。

敌军各部之间多有龃龉,蒋介石习惯以投机的心理进行千里微操,国军将领又多是利己主义者,如此所形成的战力将大打折扣。

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刘峙指挥混乱,国军各部施行又各有所图,黄百韬的第7兵团遂在碾庄被华野合围。

我军围点打援的本事极其出众,以此作为出击口,缓缓展开了一场对国军的“狩猎”。

图|国民党将领刘峙(旧照)

蒋介石眼见前线战事糜烂,让杜聿明火速抵达徐州剿总,担任副总司令兼前指主任,协助刘峙对各部进行指挥。

然而,随着第7兵团被华野死死合围,蒋介石又大出昏招,下令邱清泉第2兵团和李弥第13兵团由徐州向东攻击,解救黄百韬部。

没成想,这一救把自己也给彻底陷进去了。

杜聿明挟邱清泉第2兵团、李弥第13兵团,前往解救黄百韬的第7兵团,粟裕以华野的三个主力纵队阻援、苏北兵团各纵队从徐州东南增援,于距碾庄12公里处大许家一带死死抵挡,始终没有让其突破到黄百韬第7兵团所处区域。

图|国民党将领黄百韬(旧照)

11月19日,华野集中力量对黄百韬第7兵团进行围歼,及至22日彻底结束战斗,黄百韬部10万人被我军全歼,黄百韬被我军击毙,徐州东线被我军打开了一个大大的缺口,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目的顺利达成。

这一捷报传到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毛主席、朱老总等首长无不欣喜开怀,他们高声说道:“好消息,值得庆贺!”

11月23日、25日,总前委和山东兵团司令部两次收到中央祝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大捷的电报。

中央热烈庆祝“歼灭黄百韬兵团十个师的伟大胜利”,并指出此役“使徐州之敌陷于完全孤立地位,使山东、苏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

杜聿明眼见黄百韬部被全歼,自然也无再前往碾庄的必要了,于是便退回了徐州。

图|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旧照)

再说由蚌埠出发援助援徐州的国军,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担心被解放军攻击而拖延,以致黄维第12兵团位置格外孤立,一发现有被我军围击之势,便欲转向李延年的第6兵团会合。

黄维第12兵团与其他国军有所不同,是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该兵团辖四个军和一个快速纵队,共12万人,其中十八军系美械装备,是蒋军的“五大主力”之一。

歼灭黄维兵团任务极其艰巨。中野为此集中了7个纵队的优势兵力,经过数日死战狠堵,终在11月25日将其围在宿县西南之双堆集。

图|国民党将领黄维(旧照 )

黄维部经过几日的突围,却没有取得任何成效,黄百韬第7兵团被全歼,徐州东线已然完全失去保障,且退往蚌埠之路因宿县被中野占据已然被切断。

如果没有强大的援助力量,黄维的第12兵团将重蹈黄百韬部的命运。

11月28日,蒋介石无奈下令:令杜聿明接手徐州30万守军第2、第13、第16三个兵团放弃徐州向江南撤退,于1948年11月30日向西南沿永城、涡阳撤退;令刘峙前往蚌埠,指挥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北援。

如果“剧本”真照这样发展下去了,我军或许也就不会有后来的艰难抉择。

图|国民党将领李延年(旧照)

但李延年部为了保全本部力量,又缩回了蚌埠,阻击的部队暂时可以休整。

杜聿明本指望以秘密行动,倾尽全力救出黄维兵团后就折身南逃。但解放军的主力腾出手来,将杜聿明所率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3个兵团全部合围在徐州西南130华里的陈官庄地区。

在淮海战场总前委指挥部里,邓小平同志站在电话机旁,审视着作战地图。

他知道在徐州西南约90公里处是永城,要是路上没有阻挡的话,徐州出来的机械化部队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国民党军若是到了永城,往西可以分散逃走,往南则可突袭解放军南线阻击李延年、刘汝明兵团部队的后路。

图|粟裕、邓小平同志、刘伯承、陈毅、谭震林合影(旧照)

因此,永城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只要把守好这道门,杜聿明集团就只能束手就擒了。

小平同志立即致电永城的司令官,命他死守永城。

“打到一兵一卒也不准敌人通过!剩下你一个人也要顶住!”

“再重复一遍,增援部队正日夜兼程往你们那里赶去!”

果然,杜聿明的眼光也盯在了永城上,他命令先头部队不惜一切代价攻占永城,结果却遭到早有准备的豫皖苏军分区地方部队的坚决抵抗。

图|淮海战役第二阶段

在顶住了敌军一昼夜的狂攻之后,解放军增援部队到达,彻底关上了杜聿明集团南逃和西窜的大门。

12月6日到14日,杜聿明屡屡突围不得,我方也多次发动对其分割围歼,同样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双方陷入了僵持之中。

这时,粟裕本打算欲擒故纵,在战场南部放开个口子,诱使敌人从乌龟壳里出来,在运动中寻机歼灭之

中央军委却急切地发来电报,制止了对杜聿明部的攻势。

14日,中央电示粟裕:“你们围歼杜邱李各纵,提议整个就现阵地态势休息若干天,只作防御,不作攻击”。

图|粟裕将军在地图前

粟裕于当日回电,报告围歼杜聿明集团情况及调整后的作战部署。毛主席16日1时复电:“部署甚好”。

从表面上来看,这时候华野与中野的重心应放在歼灭黄维兵团上,至于杜聿明麾下的两大兵团并孙元良残部,此时我军一时间极难啃下。

那么,就暂时的维持住当下形势,待歼灭了黄维军团后,再集中优势力量对杜聿明部动手,似乎也是应有之选。

可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考虑,并不局限于淮海战场,延展到了平津战场,甚至于全国大局。

图|在地图前沉思的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战略构想里,解放军要在三大战役中,尽可能地把国民党精锐给消灭掉,绝不能让太多的国军力量逃往江南。

否则这就不利于将来解放军的南下,会极大延长统一全国的时间,一切的战场决断都需要以这个为前提。

此时的战局是这样的——“辽沈战役”我军完胜,47万国军精锐成为了历史,随着残余势力的快速剿灭,东北野战军随时可开进关内。

图|傅作义(旧照)

如今,蒋介石的嫡系武力,只剩下淮海战场上的杜聿明集团、平津战场上的傅作义集团。

与杜聿明、刘峙出身蒋介石嫡系不同,傅作义是从晋军中一步步崛起的,而今他所掌握的四个兵团,三个来自于“中央军”,只有一个是他一手从绥远地区带出的嫡系。

抗日战争中,傅作义在华北屡屡给予日军重创,国军将领多是败军之将,傅作义俨然成为了一股清流。

加之傅作义本人也很识时务,通过种种手段向蒋介石表示忠心,逐渐赢得了蒋之信任和器重,在国共内战打响后,更是坐镇华北的重任交给了傅作义。

图|傅作义(旧照)

初时,东北方面的局势,还在国民党的掌控中,华北大军自然也对解放军持压迫态势。

然而,随着辽沈战役的落幕,山东众多地区也相继失陷,华北俨然成为了一片危地,只要东北野战军顺势南下,或者华野和中野扫清了淮海地区,那时的平津随时都会倾覆。

这情势,傅作义看得出来,只是他身为领军之将,需要听从上面的部署。

蒋介石也看得出来:徐州方面一旦损失太过惨重,解放军向北可随时覆灭傅作义集团收复平津,向南可以杀过长江直逼南京。

图|在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伏冰卧雪作战

是以,傅作义集团留在平津,好像没有了多大实质意义,把其放长江以南巩固江防,这才是上上之策。

不过,蒋介石不是纯粹的军事首脑,他更是国民党的政治首脑,放弃以平津为主的华北,立马便在政治上弱了一筹,对于国军军心、党内人心也有着巨大的摧残。

况且,要在解放军的眼皮子底下,把傅作义的几十万军队,安全地撤往江南,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解放军在运动中歼敌的本事,这可是一绝,蒋介石担心途中如果出现意外,那才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图|平津战役纪念馆

关于华北弃与守,蒋介石一时间难以决断,而这也关乎着中央军委的战略构想,我方是绝不愿让傅作义集团逃走的。为此,我方宁愿暂时放弃一些图谋,也要尽可能维持住平津之敌不动。

对于傅作义本人,他也不愿率部退往江南。

其一,傅作义出身于阎锡山的晋军,是抗日时期才一步步被蒋介石认可的,在华北他能当个总指挥,到了南京说不好就没兵可掌了,这实非傅作义之所愿;

其二,傅作义的嫡系出身绥远,这些人可对蒋介石并不十分认可,纯粹是追随傅作义,退往江南便有可能永远难回故土,他们必定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

图|东北野战军进入山海关

换言之,傅作义此时也颇为被动。

当时,黄维兵团即将被歼灭,杜聿明集团也被重重围困,刘峙集团被气死牵制,淮海地区再无可用之兵,蒋介石有心破局,向桂系求援却得不到回应,当下能用的,唯有华北的傅作义集团。

鉴于这样的情势,毛主席以及中央军委认定:一旦全面进攻杜聿明集团,蒋介石意识到杜聿明部完蛋后,华北的傅作义集团将成为孤军,便会尽快将傅部南调。

图|毛主席与朱德元帅(旧照)

如此一来,解放军收复平津及华北,或许会容易很多,可要想渡江南下,便会凭空出现太多意外。

于是乎,就有文章开头所提到的粟裕欲行歼灭杜聿明集团,毛主席却于后方传来急电,要其暂缓攻势,只维持防御状态,时间暂定为两周左右。

毛主席和中央军委之所以如此,是他们深知蒋介石之心理,蒋介石虽为军人出身,却是十足的政客。

辽沈战役完结、淮海战役进入了第三阶段,国军的全面败北只是时间问题,蒋介石有心通过固守,盼望着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临,便可以从中获取盟军的支持,进而一举摧垮共军。

图|蒋介石正在讲话

蒋介石这一心理,让毛主席等人决定:暂时留杜聿明不动,给蒋介石留个念想,让他觉得淮海还有希望,华北还有希望,不至于让傅作义集团迅速南撤。

这一想法实施下去后,杜聿明部暂时获得了安稳,蒋介石在后方得知消息,以为共产党已然后继乏力,便下令给杜聿明,继续在陈官庄固守;下令给傅作义,要他死守平津,以待时局之便,若有余力最好可以对东北野战军进行牵制。

蒋介石这是在赌,赌第三次世界大战即将到来,那样他就可以一举翻盘,若仍旧能守护住华北和淮海,这对国民党的以后是大大有利的。

可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这一赌,输了个血本无归,甚至连以后的“棺材本”都搭了进去,让国民党集团在短时间内失去了整个天下。

图|蒋介石与傅作义(旧照)

淮海战场暂时出现了沉寂,可在平津战场上,却出现了让傅作义和蒋介石都意想不到的一幕——东北野战军八十万部队,已然秘密入关出现了战场各处,联合华北军区部队,对华北国军各部完成了战略分割、包围,南撤之路也被彻底堵死。

可以说,傅作义集团在极短的时间内,成为了瓮中之鳖。

再说淮海战场,12月12日中野和华野合力,对其展开了围歼,至15日战斗结束,黄维第12兵团被全部歼灭,黄维本人被俘虏,杜聿明集团的下场已然不妙。

在毛主席下令后,杜聿明集团虽然暂时没有了致命危险,可却面临一个“钝刀子割肉”的现象。

图|杜聿明(旧照)

原来,杜聿明集团此次北上解救黄维部,12月6日即被解放军给包围在了陈官庄,至15日随黄维部被全歼,这已经是连续十日的巨大消耗了,武器弹药和粮食药品等,都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加上这时候已然到了冬季,战士们在饥饿、寒冷、担忧中,都对前途充满了绝望。

他们所能仰赖的,唯有国民党后方空投来的粮食。可空投的食物不足,每一次空投都会引起饥兵疯抢,甚至刀兵相见造成流血事件。

从12月20日开始,雨雪交加,气温骤降,饥寒交迫的国民党官兵只剩下两条出路:投降或饿死。

图|淮海战役支前民工

于是,成群结队的国民党官兵在解放军的政治攻势下,每天都有人跑到解放军阵地前投降,他们投降后都有一个很简单的要求:先吃一顿饱饭。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战者也!”

解放军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再说对面的敌军,也是自己的同胞,只是暂时的立场不同,如果能和平地争取到自己的阵营,这将无疑是最好的结果。

1949年1月平津局势初步稳定,傅作义集团除了反正,便只有覆灭一途。

华野和中野修整完毕,战士们一个个气力充沛、战意盎然,武器弹药的补充也彻底到位,总攻的时刻来到了!

图|淮海战役战场一角

5日15时30分,我军以万计的大炮,昼夜不停地轰鸣,轻重机枪和手榴弹声,一阵紧似一阵,包围圈里烈火照天,烟尘翻滚

遭到解放军这一致命打击的蒋军头目们,自知死到临头,再无顽抗的能力了。杜聿明集团的战心,在现实与我方的政治攻势下,可是一天天地在急剧下降,至此早已有如风中残烛。

及至1月10日,杜聿明麾下残兵20万,已然被解放军全部歼灭,杜聿明被俘、邱清泉阵亡、李弥逃脱,淮海战役第三阶段完毕,我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图|《淮海战役》(油画)

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中原决战——淮海战役以国民党军的惨败,解放军的全胜而告终。

在北援路上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见形势不妙,赶紧扭头南逃。

至此,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被解放,南线国民党军队遭到致命的打击,精锐主力已为我军全部消灭,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南京已然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范围内。

淮海战役落下帷幕后不久,华北的傅作义也在我军的争取下,带领属下几十万儿郎,主动向我方投诚。

图|1949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北平市民在正阳门大街上夹道欢迎

避免了双方的无谓死伤,保护了北平这座千年古都的安危,为不久后新中国在此建都,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先决条件。

而辽沈、淮海、平津皆结束后,我数百万解放军兵强马壮,杀过长江统一全国已然只是时间问题,国民党的末日已然注定。

-完-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趣观历史
有脑洞有节操的历史公号,让你每天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