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军司令携妻子回乡探亲,却在老家遇见儿时童养媳,苦等自己20年

文化   2024-11-20 16:00   四川  

在众多开国将帅中,不少人都被长辈安排过封建包办婚姻,开国少将易耀彩也是其中之一。不同的是,他与“发妻”张凤娥的关系和经历更加特殊,至今读来令人落泪。

易耀彩的“发妻”,其实是易家的童养媳,与易耀彩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很多年。

客观地说,童养媳夫妻间很难产生异性的恋情,相处得再好,更多的也是姐弟、兄妹之情。

图|民国时期的童养媳(剧照)

童养媳和“青梅竹马”不一样,童养媳是待嫁丈夫的家庭成员,出嫁前就已经要承担农活、家务和照顾未婚夫的责任。

更可悲的是,这些童养媳大多会遭到婆家的苛待,动辄就是打骂或者体罚。

“童养”的“童”,主要针对的是男方,在其懵懂未开之时与“小丈夫”同床共枕,渐渐长大后方有感情,记忆之中也多是浓浓的亲人气息,少有异性之间的吸引力。

但不管是亲情还是爱情,张凤娥都很“痴情”。

她在易耀彩家当童养媳,并没有遭受过一般童养媳那样的悲惨遭遇,因此对易耀彩这位“丈夫”有着深深的眷恋。

图|旧社会的童养媳(剧照)

家里养童养媳的,大多都是比较贫穷的家庭,因为支付不起娶亲的彩礼,所以就为儿子将来的婚事提前准备,以便节省开支。

当然也有一些家庭是因为儿子有残疾、智力低下等缺陷,父母怕儿子将来娶不到老婆,也就事先进行提前准备。

相当于这些男方家庭,童养媳本身的家庭条件往往更差,普遍情况是被父母卖到男方家的。

既然是买来的商品,童养媳在男方家自然没有地位,干繁重的活、受莫名的气、得最低的生活待遇,这些都是童养媳的生活常态。

比如我国唯一的开国女将军李贞,就是童养媳出身,她的早年经历可谓是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童养媳的缩影。

图|李贞 ,开国少将,原总政治部组织部顾问(旧照)

李贞将军倒不是被卖去当童养媳的,而是因为幼时家庭贫困,母亲甚是疼爱她,被农村的富户哄骗说要收她做养女,李贞的母亲就把她送给了富户,希望她能过上好一点的日子。

谁知富户把她当成了童养媳,地里的农活、家务杂事她都要干,还要打理未婚夫的日常生活。家里谁看她不顺眼,都可以对她非打即骂。

有一次她在外突遇下雨,一身湿透跑回家,还没来得及换衣服,婆婆后脚也淋了雨赶回来。

婆婆一见李贞,马上质问李贞为什么不给她准备干衣服,李贞刚想要辩解一句,已经结婚的丈夫立即就抄起一根棍子把她暴打一顿。

图|农村的妇女会成员在一起纺纱(旧照)

多年过着这种生活的李贞曾一度想要自杀,幸好有女伴告诉她农会有妇女会可以投诉,因为我党的农民运动,婆家才不敢再打她,这也是她参加革命的一大原因。

民国时期,李贞被国民党通缉,婆家怕受牵连赶忙休了她。借此机会,李贞才得以恢复自由身,也正好能够以自由之身迎接新的生活。

但是易耀彩的“发妻”张凤娥就不同了。

她的夫家是江西泰和县的一户贫农家庭,公公婆婆对她没有一点歧视、虐待。刚进门时,她的未婚夫易耀彩才十岁,很快就跟这位“姐姐”相处得亲密无间。

图|开国少将易耀彩(旧照)

感受到温暖的张凤娥也诚心实意投入到新的家庭,在家务农活上,她积极主动;照顾易耀彩,她尽心尽力;孝顺公婆,她懂事周到,一家人虽然贫穷,但也过得情意浓浓。

就在张凤华当童养媳的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在上海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参加武装起义的工人,并在其军队内开始清党,与我党彻底决裂。

这个时候,武汉的汪精卫政权,暂时还在与我党保持合作,并向南京蒋介石集团发出声讨,江西仍处在国共合作的北伐形势下。

但是汪精卫很快就转变立场,发动了“七·一五”政变,开始了所谓的和平清党运动。在这种险恶的环境中,我党举行“南昌起义”,开始走上独立武装斗争的道路。

图|1927年毛主席、卢德铭领导的秋收起义(油画)

同年九月,毛主席发起“秋收起义”,随后前往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在江西掀起了红色浪潮。

易耀彩一家除了张凤娥,其他人都积极投入到红色浪潮之中。

1929年,年仅12岁的易耀彩加入了共青团,并参加了这一年的泰和县农民暴动。他的父母都参加了赤卫队成员,配合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打击地主武装的反扑,捍卫胜利果实。

家里就留给张凤娥一个人照顾,她总是让家人们回家有热饭吃,有干净衣服换,用实际行动支持着家人们的事业。

图|朴实无华的农村妇女(旧照)

张凤娥比易耀彩大不了多少,也没有文化,不懂什么大道理,但凭借她对家人的信任,都让她认为家人们是在做正确的事。

在她的眼里,参加到红色浪潮中的未婚夫已经从一个小孩,变成了一个男子汉,尽管他才只有十二岁。

每次易耀彩回家,热情洋溢地给她讲外面的事,她都满是钦佩地静静听着。每次易耀彩走出家参加斗争,她心里总是在牵挂和担忧。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悄悄改变着这一对童养媳夫妻彼此之间的情愫。

图|红军战士(剧照)

1930年8月,易耀彩的父母送他参加红军,托付给同为红军战士的舅姥爷照顾,易耀彩成了一名“红小鬼”。

按照现在的标准,易耀彩参加红军时还算是儿童,但环境锻炼人,在部队上,他从特务连战士一路进步到连指导员、团干事,而那时他才只有16岁。

这一期间,红军一直处于作战状态,易耀彩和张凤娥聚少离多,有时易耀彩行军经过自己的家,也不能回去看一眼。

但只要有机会回家,易耀彩和张凤娥仿佛就有说不完的话。

那时候的张凤娥已经出落成一个漂亮的大姑娘,易耀彩也从小毛孩变为了英俊少年,他们彼此坚信着很快就会在苏区正式结为夫妻。

图|正在房屋前休息的红军战士(剧照)

然而骤变的形势,击碎了张凤娥即将到来的幸福,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放弃苏区进行战略大转移。

临行前,易耀彩回家和张凤娥告别,张凤娥不舍地问易耀彩为什么要走,易耀彩很有指导员水平的回答让她听不太懂,但她相信未婚夫在做对的事。

“我等你”是她对未婚夫的承诺,更是她对未来的梦想。

红军走了,国民党来了,苏区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开始了残酷的镇压农民运动,而这之中的“仇怨”,还要从1930年说起。

图|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

1930年12月27日,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中,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张辉瓒被俘,他不服地大叫道:“我不见林彪,我要见毛泽东”

因为他怕年轻的林彪会冲动之下杀了他,而毛主席曾是国民党一大中执委、国民党宣传部长,捉住他的时候又是红军最高统帅,身份贵重的毛主席也许能宽恕他。

可林彪也没想杀他,见面就给他松绑,还拿把椅子给他坐。毛主席后来也见了他,并表示会留他一条命。

国民党通过中间人在上海和我党谈判,协议以给我军二十万大洋、二十担药品、五千人的枪支弹药,并释放一百名在押我党党员为条件,释放张辉瓒。

图|张辉瓒,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旧照)

毛主席命派红军保护张辉瓒的安全,但张辉瓒号称“张屠夫”,江西有不少农运积极分子被他屠杀,进攻苏区他又纵兵在东固烧杀抢掠,欠下的血债实在太多,江西特别是东固的农民对他恨之入骨。

因此,东固地区的公审大会会场一度失控,青壮赤卫队和群众从红军手中抢下张辉瓒,拖到会场外砍下头扔到了江里。

眼见群情激奋,红军战士们又不能对自己人开枪,张辉瓒的命就这样没能保住。

张辉瓒死后,国民党集团对我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如今,国民党占领了苏区,自然又要翻旧账了。

“复兴社十三太保”康泽,带着“蓝衣社”别动队到苏区反攻倒算,用杀人如麻来搞“新江西模式”。还乡团、“铲共队”紧密配合、疯狂报复,有些二三十万人的小县男丁几乎灭绝。

图|洪湖赤卫队成员(剧照)

红军家属和赤卫队员首当其冲成为了被屠杀对象,易耀彩家两头站齐,没能躲过敌人的屠刀。

易耀彩的父母双手被用长钉子钉死在木板上,然后扔进江里,这是国民党十几种酷刑的一种,叫“钉丁字”。

张凤娥在柴草堆中躲过了一劫,有乡亲从江里捞上易耀彩父母的遗体后,她想方设法筹钱安葬了公婆。

从此,这个四口之家就只剩张凤娥孤零零一个人。

但她不会离开这个家,她要等着她的未婚夫回来,得不到未婚夫的音信,对她来说就是希望还没有破灭,抱着希望过这一生她也觉得值。

而此时的易耀彩正走在一条千难万险的希望之路上。

图|行进中的红军战士(剧照)

长征过湘江时,不少红军战士牺牲,易耀彩侥幸活了下来。

过泸定桥时,好多红军战士,抓着没有桥面的铁索过桥,手一滑就掉进了汹涌的大渡河。

易耀彩和一些战士,一人抱着一块比桥面宽的木板,架在桥的两边滚到了对岸——当时追兵已近,来不及铺木板,易耀彩他们只能这样过桥。

长征路上,步步惊心,易耀彩的父母把他托付给舅姥爷算找对了人,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全靠舅姥爷救了他一命。

图|红军过草地, 行难、食难、御寒难、宿营难(油画)

草地多沼泽,这些烂泥沼泽中的蚊虫传播疟疾,好多红军官兵都因此失去性命。易耀彩也不幸的染上了,部队行军难以照顾不能行走的病号,准备把他留在当地老百姓家中养病。

但江西家中的变故,江西籍的红军嘴上不说心里也有数,易耀彩又是家里的独苗,舅姥爷自然是不能把他抛下,告诉他如果留下来基本没有生存的可能,就是背也要把他背出草地。

舅姥爷背着他走,架着他走,无论如何都不脱离大部队,还把自己的牛皮带炖成“牛肉汤”给他喝。

喝了几次,易耀彩的病居然没吃药就好了,也幸亏当时他年轻,而且又有舅姥爷的照顾,这才逃过了一劫。

易耀彩跟随中央苏区红军历尽磨难,终于到达了陕北。

图|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战士们(旧照)

时间到了1944年,易耀彩已是八路军冀察军区参谋长。

离开家乡十年,他和家人完全失去联系,而有关家乡的种种信息让他认为家人都不在了,他对家人已然没有了思念,只剩下抹不去的怀念。

军区参谋长的职务,按我军当时的规定是可以结婚的。

易耀彩时年二十七岁,正当谈婚论嫁的年龄,可他还没有意中人,也没有去想这个问题,但上级邓华和一些同事对他的个人问题倒是很关心。

图|开国上将邓华(旧照)

戎马倥偬的战争时期,人们实在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自由恋爱,我军高级干部的婚配也必须保证安全性,婚姻因此主要由组织统一安排。

冀察军区由于在敌后,部队伤员较多,医院需要大量的人手,军区号召女战士尽量支援医院,于是分配给军区高级干部的对象,大多都来自军区医院。

一天,组织安排易耀彩相亲,他不好拒绝,于是抱着随便看一下的态度,在住处等相亲的对象。结果他等来了两个女青年,一个是指定的对象张医生,另一个是陪着来的司药范景阳。

这次相亲一如既往,礼貌客套而空洞,双方简单聊了十几分钟,互报了下个人基本情况,易耀彩就说自己要开会,匆匆结束了会面。对于这次的相亲,他好像依然没有找到感觉。

图|刚刚加入救护队的女学生们训练救护本领(旧照)

不过第二天,他却主动找到上级邓华司令员,要求把对象换成陪张医生来的范景阳。邓华司令对这种阴差阳错的结果很是意外,告诉易耀彩这是组织讨论决定的安排,不能由他说换就换。

但易耀彩显然是认定了范景阳,坚持说第一次见面还没有确立关系,就应该可以换。

邓华司令也觉得婚姻大事应该尊重易耀彩的选择,毕竟“强扭的瓜不甜”,但又怕范景阳已经有对象闹出“乌龙”来,就告诉易耀彩要弄清楚情况再说。

哪知易耀彩很有心,已经查到范景阳刚分到医院还没有对象,正好可以分配给他。

看到易耀彩一副非范景阳不娶的样子,邓华司令也愿意成全,就让易耀彩回去等待组织上对范景阳的审查结果。

图|八路军某部的剧社在排演(旧照)

范景阳对这些事浑然不知,她原来在八路军的剧社工作,医院缺人手才刚调过来。

那天同事张医生说组织安排她和易参谋长相亲,让范景阳陪着一起去“壮胆”,一开始范景阳不想当电灯泡还在推脱,最后经不起张医生的生拉硬拽,才勉强跟着去当了陪衬。

范景阳早就忘了这件事,不料一个月后军区组织科的肖科长找到她,劈头盖脸就说上面审查了她家的情况没问题,让她准备结婚。

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范景阳一脸迷茫地问肖科长让她和谁结婚,肖科长告诉她是易耀彩参谋长指名要娶她。范景阳这才明白,一个月前陪人相亲,结果把自己“相”了进去。

图|正在照顾伤员的女护士(旧照)

她对易耀彩的初步印象不错,倒是愿意接触一下,但要马上结婚她还没有心理准备,就告诉肖科长要先和易耀彩谈段时间恋爱。

可这是非常时期,哪儿来的时间谈恋爱?肖科长要她先结婚后恋爱,同不同意马上给个答复,婚事搞得就如同遭遇战一样紧急。

范景阳犹豫了一下,感觉易耀彩人还不错,既然组织要树个先结婚后恋爱的典型,那就结吧。于是易耀彩和范景阳请领导、同事吃了一顿加几个菜的晚餐,就结为了夫妻。

这时候的易耀彩却不知道,老里的童养媳张凤娥,仍然在苦苦等待“未婚夫”的归来。

图|易耀彩、范景阳夫妇(旧照)

易耀彩虽因家境贫困和当地习俗,情窦未开就在家结下姻缘,成年后又因环境所限,没有恋爱就定下终生。

不过在这两段情缘中,他或许都是幸运的,婚后他和范景阳感情日深、恩爱有加,成了军区广受称道的一对模范夫妻。

范景阳不仅是个体贴的妻子,还是个果敢的八路军战士。

有次日军对冀察根据地进行扫荡,范景阳抱着几个月大的儿子随军转移,途中遭遇了日军。

图|抗日时期,两名女兵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准备射击(旧照)

隐蔽中,范景阳的孩子忍不住啼哭,她为了不让队伍暴露,决定独自带着孩子到河对岸隐蔽。

战友们担心她的安全,劝她不要离队。

她告诉战友们她有只勃朗宁,总共三发子弹,如果她暴露了,第一发子弹给孩子,第二发子弹为孩子报仇,第三发子弹了断自己。说完她就抱着孩子冲向河对岸。

一个战友放心不下她,提着药箱追了上来,和她一起隐蔽在河对岸的一个山洞中。所幸孩子很快熟睡,停止了啼哭,这才算有惊无险躲过了日军。

图|侵华日军旧照

在烽火岁月,易耀彩得妻如此,证明他当初没有看错人。但是到了和平年代,面对易耀彩的未了情,范景阳又会怎样应对呢?我们不妨继续往后看。

解放战争时期,易耀彩担任过野八旅的旅长,在一线指挥员的位置上立下了赫赫战功。

1948年,三十一岁的易耀彩升任三纵副司令员、六十三军副军长兼参谋长,曾经那个家有童养媳的“红小鬼”已经成长为我军的优秀将领。

建国后,易耀彩被调到海军任职,担任海军青岛基地司令。

在过去,我军陆战所向披靡,而海军刚刚建立还没有经验,漫长的海岸线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守护,一个全新的考验又摆在了易耀彩面前。

图|上世纪40年代的苏联海军战士(旧照)

那时我国与苏联关系亲密,俄罗斯和苏联有较长的海军历史,为了取得海军建设的经验,易耀彩于1953年9月被派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进修。

即将离开祖国的易耀彩,不由自主地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虽然家乡没有了至亲,但那里有至亲的记忆,还有自己童年和少年足迹。

易耀彩忍不住想要回去看看,哪怕回乡会揭开他深藏的伤痛。

在这趟近二十年后的归乡之旅中,易耀彩带上了范景阳和他们的孩子,他要让父母和张凤娥的在天之灵看到他的幸福,让这些故去的亲人能够安息。

图|上世纪50年代初的农村(旧照)

军用吉普车开到故里,一切早已物是人非。

易耀彩准备先带家人去老宅看看,在荒芜的老宅里给孩子讲述自己在老家的经历,告诉孩子爷爷、奶奶是什么样的人,做过什么样的事,也让范景阳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他那段遥远的情缘。

令人意外的是,老宅虽然如记忆中一样破旧,但并不是像想象中的那种荒芜凄凉。

屋前的坝子没有枯叶乱草,屋檐下有晾着的衣物,角落还码放着农具、杂物。堂屋那扇虚掩着的破木门,更准确无误地告诉易耀彩,家中有人。

难道老宅已经被外人占用?易耀彩有些疑惑不解。

图|淳朴的农村老妇人(旧照)

就在易耀彩一行心中疑惑的时候,堂屋走出了一位苍老憔悴的农村妇女,对方也是一脸疑惑地看着他们。

易耀彩和老妇女四目相对,刚想开口问却一下怔住了——这个妇女虽然早已年华不在,但布满皱纹的脸上,仍然闪动着易耀彩记忆中的影子。

数年的亲密相处,张凤娥一丝一毫的音容笑貌早已镌刻在易耀彩的灵魂深处挥之不去,没错,这个妇女就是曾经那个青春美丽的张凤娥。

这是一场百感交集的重逢,也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尴尬重逢。张凤娥看到易耀彩身旁的女子,哪里还会不明白,这就是未婚夫的妻子!

图|范景阳三姐妹合影(旧照)

意想不到的至深亲情,阻滞了易耀彩的行程,他本来当天就要离开,但张凤娥的出现,让他在老家呆了三天。很多事不需再提,很多情尽在不言中。

等到这样的结果,张凤娥也不后悔,她还能再见到曾是未婚夫的弟弟,已经算是幸事。

见证到易耀彩的幸福,盖过了她失去易耀彩的心酸,二人都是劫后余生,如今得以共享太平,还有什么不能释怀?

易耀彩痛心张凤娥的孤苦,走之前为她的生活做了尽心的安排。老家还有这样的亲人,让他得到了很大慰藉,张凤娥对他耗尽二十年青春的守候,更让他感怀铭记。

范景阳完全理解丈夫的感情,同是女人,张凤娥的痴情让她泪目,张凤娥不再是易耀彩一个人的亲人,她也成了范景阳的亲人。

回去之后,她每月都给张凤娥寄钱,这些钱都是亲人的关爱,有她和易耀彩在,张凤娥不会再孤苦无依了。

张凤娥没有等来丈夫,但等来了一个没有童养媳的新社会——二十年前的分离就是为了这样新社会,余生能生活在新社会,是对她守候的最大补偿。

图|如今的江西泰和(爵誉古村)

易耀彩将军去世前,立下遗嘱将骨灰分为两部分,把他安葬在江西泰和老家,还要张凤娥去世后葬在他的墓旁,那段中断的情缘,终在情缘发生的地方,留下永恒的纪念。

新旧交替的大时代,催生出开国将军和童养媳的悲欢离合,正是这样的小家的破碎,才换来了国家强盛。

山沟里的一对童男童女,一个少小离家,为新中国征战沙场,成为开国将军;一个在家中把青丝思念成白发,终生独守空房。

这样的乐章壮阔之中虽带着几分忧伤,但让后人在袅袅余音中,对那代人的付出难以忘怀。

-完-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素材来源为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趣观历史
有脑洞有节操的历史公号,让你每天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