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白崇禧拒绝蒋介石调兵命令,一通电话后两人彻底谈崩

文化   2024-11-12 16:00   四川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此次战役历时66天,双方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最终,解放军以13万人员的折损,俘虏、毙伤敌军共计八十余万,赢下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的胜利,粉碎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战略防御计划,让国民党在江北的精锐部队损失殆尽,打击了国民党方面的嚣张气焰,助长了我方气势;

同时,淮海战役的胜利为渡江战役、平津战役、和平解放北平提供了保障,并为彻底摧毁国民党军队、解放全中国提供了必要支撑;

淮海战役胜利的意义和影响是震惊中外的,毛主席曾经评价道:“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国战局亦可基本解决。”

图|淮海战役纪念馆

蒋介石虽重视这一战,可其党内的派系争斗以及猜忌让他始终心有余而力不足,后方的分歧,没有给正面战场提供任何助益,反而加快了其在这场决战中惨败结局的到来。

国民党蒋介石在淮海战役的失利,往大了说是国共相争的必然结局;往小了说,蒋介石与新桂系的矛盾是主要原因。

白崇禧作为一位手握重兵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就是因为出身桂系不受蒋介石重用,所以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无视蒋介石的调令,袖手旁边,眼看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兵败如山倒,最后彻底丢失对整个华北、中原地区的统治。

说来,白崇禧与蒋介石的矛盾由来已久,但是起初二人还能维持一些表面上的和谐,甚至偶尔还会携手合作;

图|桂系将领白崇禧与李宗仁合影

但是1948年12月初的一通电话,却让两人彻底撕破了脸皮,也让白崇禧在淮海会战中选择“临阵拆台”,任国民党军队自生自灭。

合作

说起白崇禧与蒋介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也让人唏嘘不已。

1926年年初,白崇禧所在的桂军被编入国民革命军,成为第七军,为广东国民政府效力,改编以后,白崇禧任第七军参谋长兼第一旅旅长,李宗仁为军长。

北伐战争时期,蒋介石重用白崇禧,让其担任总司令部参谋长,被拒绝后也不气不恼,反而四方游说,再三恳求。

图|蒋介石正在演讲

李宗仁不愿,意在将白崇禧留在广西,蒋介石便同李宗仁商议,仅“借用”几月,攻下武汉必定归还,双方才达成统一。

白崇禧作战能力很强,很有个人特点,素有“常胜将军”的美称。蒋介石也看到了白崇禧的能力,所以极尽拉拢。

蒋介石在浙江失利,随即任命白崇禧为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接手,白崇禧不负所望,与友军密切合作,灵活利用各项战术,成功占领杭州、宜兴等地,并在1927年3月,成功开进上海。

蒋介石亲自接见了白崇禧,此时的两人关系尚且处在甜蜜期,步调思想很是统一,蒋介石将自己“清党”的想法告知了白崇禧,获得了白崇禧的全力支持。

图|白崇禧、李宗仁与蒋介石合影

蒋介石很是满意,遂要求白崇禧:“不仅是同意,你还要拿出个办法来。我现在任命你为淞沪卫戍司令,让你负责上海清党之责。”

白崇禧也立即给予了蒋介石提议,称“上海的第一军第一师许多中级干部”都是来自于“广东革命根据地”,要想保证“清党”顺利,首先要“调走第一师,留下第二师和北洋军阀老班底的26军”。

蒋介石认为白崇禧的建议十分可行,于是又跟白崇禧商议许久。不久,白崇禧领命开始进攻工人武装,发动了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分裂

同年,蒋介石宣布成立南京国民政府,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相对抗。

汪精卫大怒,警告蒋介石“下野”,否则将对蒋介石进行武装讨伐,蒋介石未理会,6月,握有重兵的唐生智举兵东下,进攻南京。

图|汪精卫与蒋介石合影

蒋介石立马将徐州的兵力抽调过来,可是没想到却被孙传芳逮到机会,将徐州夺了回去。此时,蒋介石彻底陷入被动,只能与白崇禧、李宗仁商议应对的策略。

汪精卫要逼蒋介石“下野”,蒋介石自是不愿,可是没有想到白崇禧与李宗仁也希望他能暂退一段时间。

蒋介石随后召集党政军要员开会,还主张西征讨伐武汉,可是却遭到了白崇禧的公开顶撞。至此,白崇禧与蒋介石的关系出现裂痕,蒋介石与桂系的关系,也开始变得微妙了起来。

蒋介石大怒,说了一句“如果这样,我就走开,让你们去和好了。”便拂袖而去。

白崇禧并不在意,还振振有词地说道:“此时为团结本党,顾全大局计,总司令离开一下也好。”

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8月13日,蒋介石发表“辞职宣言”,并将军政大权交给了何应钦、李宗仁等人,自己主动离开了南京。

此次“下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蒋介石便再次回到南京复职,恰逢第二次北伐战争开始,白崇禧担任先锋,从镇南关一直打到山海关,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众所周知,蒋介石是一个睚眦必报之人,他记着白崇禧与李宗仁等人联手将自己赶下台的事情,所以纵使白崇禧在北伐战争中立下大功,也并未得到蒋介石的嘉奖,相反,还成了蒋介石的眼中钉肉中刺。

蒋介石以“缩编杂牌部队”的名义,整改李宗仁、白崇禧的第四集团军,遭到了二人的强烈抵制,蒋、桂之间的矛盾彻底爆发。

图|李宗仁与蒋介石合影

3月26日,双方在武汉展开激战,蒋介石一面命令部队进攻武汉,一面花重金策反白崇禧与李宗仁的部下。

在蒋介石的运作下,何键叛离桂系,李明瑞、杨腾辉临阵倒戈拥蒋,武汉失守。

蒋介石进攻武汉时,白崇禧正在河北,蒋介石派出唐生智前往策反白崇禧手下的旧部,许多人都转身投奔蒋介石,导致白崇禧在军中无法立足,只能乔装打扮后逃走。

白崇禧逃走的消息被蒋介石知悉,蒋介石下令“务将该逆搜出,解京究办”,多亏李宗仁的帮助,白崇禧才成功逃过一劫。

蒋、桂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月,最后以白崇禧溃逃越南、李宗仁宣布“下野”告终。

图|桂系代表人物李宗仁、白崇禧

当时中国的中国时局动乱,虽然蒋介石在蒋、桂之争中获得了胜利,可是很快他又被阎锡山、冯玉祥联合讨伐,白崇禧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报复蒋介石的机会,遂率队积极响应。

白崇禧从蒋介石的手中夺过长沙,不久又被蒋介石抢了回去,自己还被驱赶到了广西。

双方的积怨越来越深,恨不得拼个你死我活。国民党要员孙科等人因不满蒋介石专政,要求蒋介石“下野”,白崇禧等桂系将领也纷纷通电响应,要蒋介石在48个小时内下野。

迫于压力,蒋介石派出代表与广州方面的汪精卫、孙科等人进行谈判,达成协议:蒋介石下野,改组南京政府,广东国民政府取消。

图|蒋介石正在宣读决定

此后,双方之间的武力冲突虽然暂时偃旗息鼓,却也没能和好如初。

抗日战争中再度合作

李宗仁、白崇禧盘踞广西,在广西推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发展广西的同时还能维持广西的半独立,且隐隐有与南京政府想对峙的局面。

蒋介石一直想消灭这些割据势力,但始终没找到机会,直到两广事变爆发。

原本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已经将广西团团围住,李宗仁与白崇禧也召集了数十万的军队准备同蒋介石背水一战。

就在大战一触即发之时,冯玉祥、程潜、刘斐、居正等人都站了出来,声称“称抗日第一”,力主调解和平解决两广事变。

图|蒋介石与众部下合影

最终在众人的努力下,蒋介石同意停止进攻,白崇禧与李宗仁也表明若日本人再进一步,则立马出兵支援。

此后,白崇禧等桂系官员便再次收归到蒋介石的麾下。

在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与白崇禧等人都放下了个人恩怨,致力于抗敌救民,蒋介石任命白崇禧为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直接参与国民党对日作战计划的制定。

蒋介石随记恨白崇禧背叛自己,但是对其军事作战能力还是十分认可的,白崇禧也没有辜负蒋介石的信任,在职期间参加指挥了多场重大战役,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

图|抗日战争纪念馆

台儿庄战役前夕,白崇禧还妻子飞抵徐州,与李宗仁协同作战,歼灭敌军1.8万人,获得了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最大的大捷。

李宗仁旧伤复发之际,白崇禧更是顶上了他的位置,在大别山一带与日侵略军展开阻击战,奋战四个多月,重创敌军,成功削减了敌军的进攻势头,粉碎了侵略者“速战速决”占领中国的计划。

矛盾再次爆发

所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抗日战争中蒋介石与白崇禧等人虽然协同默契,创下了许多不朽的战绩,也留下了许多为人所津津乐道的美谈,可是他们之间的隔阂始终存在,所以抗日战争结束不久,矛盾便再次显现了出来。

图|白崇禧与蒋介石

白崇禧等桂系将领在抗战中的表现十分突出,不仅获胜颇多而且立场始终坚定,这也为他们在国民党内部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蒋介石也美其名曰地对他们进行了“论功行赏”,予以其高官厚禄、名誉财产,诸多桂系的主要人物都获得了加官进爵的机会。

李宗仁最为桂系的代表人物,自然是获得封赏最多的一个,不仅成为了北平行辕主任,统管两个战区,更是给了其“华北王”的称号;白崇禧也被提拔当上了国防部长。

这样大的手笔跟蒋介石一贯的爱权胜命的形象大相径庭,也跟蒋介石锱铢必较的脾气不符,他为什么会将桂系将领抬得这样高?难道也是被他们在前线战场上的表现打动了吗?

图|蒋介石与外国军官合影

当然不是这样,这不过是蒋介石御下之术的一个惯用手段罢了。明面上,桂系将领都得以升迁,可是背地里他们手上的权利全都被蒋介石稀释架空了。

李宗仁空有“华北王”的称呼,可是不过是个摆设而已,驻华北的各个机关都是直接听命于国民党中央蒋介石之命的,有什么事情也直接跳过李宗仁同蒋介石汇报。

白崇禧的处境更难,虽然是一个地位高悬的“国防部长”,可实际上是费力不讨好,夹在政府与军队之间左右为难罢了。

这样的待遇李宗仁与白崇禧自然是不会逆来顺受的,所以一直在等待机会扳倒蒋介石。

图|白崇禧、李宗仁一同与人合影

淮海战役撕破脸皮

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攻击解放区,解放战争爆发。

此时,李宗仁似是在其中看到了机遇,利用自己“华北王”的身份在北平积极游走,主张“用和谈方式解决国共冲突”。

当时的中国早已经受不住战争的摧残,蒋介石违背人民的遗愿强行爆发内战,本就人心尽失,如今李宗仁也站在了和谈的阵营,踩着蒋介石的脊背为自己赢得了不少民心。

他还支持学生运动,表现得十分深明大义,成功给自己塑造出了一个“和平将军”的形象。

图|出席活动的李宗仁

基于以上种种,1948年,李宗仁成功击败蒋介石选定的候选人孙科,当上了国民党南京政府的副总统,这让蒋介石的忌惮之心更重。

而作为李宗仁参选副总统的重要支持者、桂系将领的二号人物白崇禧自然成为了蒋介石首个开刀的对象。

他借用改组内阁的机会免除了白崇禧空有其名的国防部长一职,让白崇禧到武汉去做“剿总”司令。

做司令手上要有兵权,可是蒋介石又担心白崇禧拥兵自重制约自己,思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将同处黄淮平原的国民党军队分为武汉“剿总”和徐州“剿总”两个互不统属的作战单位,利用亲信刘峙分散他的兵权,同时令程潜前往湖南,就近制约白崇禧。

图|审阅文件的白崇禧

黄维兵团和宋希濂兵团虽算在武汉“剿总”的管辖内,可是却是直接听命于蒋介石的,他们在武汉“剿总”内时刻监视着白崇禧的桂系军团。

而蒋介石这种部署,恰恰正和解放军之意,刘峙作战能力不行,还对蒋介石唯命是从,也很难在跟我军的交锋中占得优势。

起初,白崇禧也是看到此举的不妥之处,所以多次跟蒋介石提议将黄淮平原划分到一起,统归自己管理。可蒋介石却始终担心白崇禧势力过大因此并未同意。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内部的不满与质疑也喧嚣尘上,讥讽道:“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会守不住。”

图|恰巧刘峙体型偏胖

众人这样说并非是故意针对刘峙,而是以其自身的能力实在难以胜任。他虽然对蒋介石足够忠心,可是过于循情犹豫,是当时有名的“常败将军”。

刚开始蒋介石还能为了弄权顶住压力,可是渐渐地反对声音越来越大,蒋介石也深知刘峙的脾气秉性,没有办法只能同意了白崇禧的建议。

可是事情在这里出现了变故,彼时刘邓大军已然挺进了大别山山脉直逼武汉南京,决战近在眼前,此时蒋介石将白崇禧推了上来,白崇禧难免有蒋介石想让他背锅的疑心。

因此,白崇禧虽然很想借机扩充自己的势力,可是仍旧决定先到南京观望一下情况再做决定。

1948年10月29日下午,白崇禧抵达南京,立即命手下对南京的情况进行调查。

图|白崇禧与友人合影

蒋介石自然也知道白崇禧的用心,所以根本没有给他反应的机会,第二天便召开了作战汇报,会上何应钦极力掩饰国民党战局的劣势,想要诱导白崇禧。

顾祝同也催促白崇禧尽早前往蚌埠,说什么“非你去指挥不行了”、“总统方寸已乱,再也不能指挥了”……

白崇禧没有被他们的吹捧弄昏,还是尽职尽责地询问了战场上的情况,比如工事如何、主阵地在哪里等问题,可是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明确的回答上来。

白崇禧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何应钦等人便默认他同意了。

白崇禧没有明确表态主要是为了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为自己拖延时间,很快属下的情报便传了回来:徐蚌会战的情况、徐州周围的情报、刘峙所部的情况、黄伯韬等部队的情况、解放军的优势……

图|白崇禧与蒋介石、宋美龄合影

种种处境摆在眼前,条条归途都是死路,“打不得,退不得,守不得”是国民党军局势的最恰当形容。

白崇禧自是知道国民党军败局已定,蚌埠自然也是不能去的,所以他选择了不辞而别,飞回了武汉“剿总”,拒绝了蒋介石两个“剿总”总指挥的任命。

淮海决战前,白崇禧正在与刘伯承元帅交手周旋于在豫西南及鄂北地区。白崇禧虽然军事能力强悍,可是与刘伯承元帅相争总是占不到先机。

此后,淮海战役正式打响,双方均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此刻士气大增,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顺利会师,总兵力已达60万人,所到之处更是战无不胜。

图|淮海战役纪念油画

反观国民党军,兵力分散、没有后援,加上战场上一直节节败退,此时的军队简直可以用不堪一击来形容。

白崇禧在研究战场动向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此时是“战局已不能挽回,再增加两个兵团(指华中的黄维、张淦的两个兵团)也不顶事,多投入一个兵团就多送一个兵团。”

可是蒋介石不死心,仍旧让黄维兵团和张淦兵团驰援徐州。

白崇禧与蒋介石分析:路程远,交通补给不便,只要走上三几天,解放军就可以判断出国民党部队的动向和企图;而且,中野和华野还可能乘黄维、张淦的两个兵团东调,进攻武汉。

可是蒋介石不听,执意调走黄维等两个兵团,加上黄维等人一直听命于蒋介石,他们的兵团还是国民党的精锐,白崇禧知道自己留不住。

图|工作中的蒋介石

黄维兵团离开后,处境果然如同白崇禧所说的那样,落入了中原野战军早已布置好的包围圈,在双堆集附近被包围。

最后,黄维被俘,他的兵团也全军覆没。

另一面,解放军对淮河北岸发动了攻势,李延年在蚌埠抵抗不敌,只能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原想将张淦兵团东调支援,可张淦兵团是桂系的王牌主力,听命于白崇禧,白崇禧怎会让自己的部下过去送死?

所以,他始终不肯松口让蒋介石调走张淦兵团,就算是杜聿明被围,蒋介石发怒,白崇禧也拒不合作,按兵不动。

图|一身戎装的白崇禧

白崇禧说:“武汉是关系大局的战略要点,不能没有一个打得硬的兵团来保卫,若把张淦兵团调走,刘伯承的部队来进攻武汉,武汉先失守,南京也就保不住了。”

听起来倒是有理有据。

在黄伯韬兵团被全歼,黄维兵团陷入重围之后,蒋介石的手中已无兵可调。屋漏偏逢连夜雨,辽沈战役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全部被消灭,国民党败局已定。

白崇禧找到武汉“剿总”副总司令宋希濂,劝说他不要听从蒋介石的调遣,意图保存实力。

图|白崇禧正在与人交谈

“我们如保有武汉,必要时可同共军进行和谈,即万一武汉保不住,亦可退据湖南、广西、云贵及四川一带,保有西南半壁,以和共军抗衡。只要能拖延一个时期,国际局势一定会起变化,我们将来可以得到大量的援助,主要是美国的援助,则事情还大可有为。”白崇禧打着精妙的如意算盘。

可是宋希濂是蒋介石的心腹,自然不会认白崇禧的。

白崇禧不准蒋介石调兵,引起了蒋介石的强烈不满,蒋介石亲自给白崇禧打去电话,一开始蒋介石还能好言好语,到最后双方的态度都越来越坏,最后白崇禧反唇相讥道:“合理的命令我服从,不合理的命令我不能接受!”

图|白崇禧正在投票

气得蒋介石破口大骂,蒋介石因此恨透了白祟禧,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了。

蒋介石军事才能欠佳,还不肯听部下建议,与属下离心,也是其失败的原因。

-完-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趣观历史
有脑洞有节操的历史公号,让你每天知道的比别人多一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