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秋季的一天,湖北省大治县铜山口岩山朱村发生了一件轰动的事情,一个叫朱其升的老铁匠,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的书信,大家都差点惊掉下巴,村民才知道老铁匠的真实身份。
信文内容如下:
“其升兄:来信收到,甚为高兴,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旧币,换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为200元),聊佐小贸资本。彭友胜尚在人间,曾有信来。知注附告。顺祝、兴吉。毛泽东 一九五二年八月三十日”
图|毛主席给朱其升的回信
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写就信封,信文是毛主席亲笔所就,甚至还拿出一笔不菲的资金支持朱其升创业。
毛主席与中央军委可都是日理万机,朝鲜战争的硝烟尚没有彻底平息,秋季的攻势正如火如荼,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可毛主席却抽出时间来处理这样一件“小事”,甚至还以中央军委的名义将信寄出,足见他对这件事的重视。
图|上甘岭战役(旧照)
毛主席当时是中央最高领导人,一举一动引起的影响都太过重大。如果以他个人的名义书写信封,可能会打扰到朱其升的正常生活。
因此,他就选择了以组织的名义作为转圜,托中央军委代发了这封信,既能保证信件与资金确实到朱其升的手上,又能避免一些不好的反应。
那么,朱其升到底是什么人,值得毛主席如此煞费苦心?
图|毛主席(旧照)
说来,朱其升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铁匠,没有活计时也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以他这样的情况,按理来说是不会与毛主席有交集的呀,可为何会得到毛主席如此的重视呢?
原来,毛主席在 1911年武昌起义后,去应征湖南新军,却因无人担保而受阻,幸而被上士朱其升发现。
朱其升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是不凡,便与彭友胜一同担任了毛主席的担保人,毛主席这才得以成功进入军旅。
后来在毛主席的5个月新军生涯里,朱、彭二人对于毛主席照顾颇多,他们建立起了非同一般的兄弟情谊,哪怕时隔数十年,这份感情却依旧不减。
图|清末湖南新军(旧照)
事情梗概如此,想知详情者,且从笔者细细品味:
1891年(光绪十七年),朱其升出生在湖北省大治县铜山口岩山朱村。不知大家发现没有,名字尤其拗口的村子,往往都是穷乡僻壤。
朱其升他们村就是这样,除过几户地主外,其他家家户户都是贫农,朱其升家更惨,田地都被地主给剥削光了,老爹无奈只能给地主做了佃户。
图|旧时农民的生活场景(旧照)
老爹有四个儿女,一家六口挤在一间破败的泥土房子里,光是保证家里人有饭吃、有衣穿就已经费尽了老爹老娘的心力。是以,朱其升他们四个都没有念过一天书,这给朱其升留下了不少遗憾。
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其实也不是他们真愿意如此懂事,实在是整日目睹父母抛洒血汗,去撑持一家生计,很是触动孩子们的心。
朱其升自懂事起,就帮着父母分担家务,只要他能做的都抢着做。
图|贫穷人家的小孩下地帮忙干活(旧照)
朱其升12岁的时候,经亲戚介绍,离家去到湖北田江,在一家铁匠铺当学徒。
旧时带徒弟,头三年是不教本事的,徒弟只能干苦力,用老话说就叫“磨性子”,只有把性子给磨出来了,师傅才酌情教授徒弟本事。
朱其升也是这样,跟着打铁师傅鞍前马后苦苦当了三年杂役,才得以正式跟随师傅学手艺。
两年后,朱其升就成功出师了,师傅干不动了,他就接了师傅的班,继续在那家铁匠铺打铁。
图|学手艺的小铁匠(旧照)
在那个贫苦百姓如牛似狗的年代,容不得任何任性,都不用父母教,光是眼之所见、耳之所听,便足以让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养成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好性子。
并且旧时打铁不像现在是靠电力机械,那时候全靠人力,抡起铁锤不断地捶打,这可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力。朱其升十来岁的年纪,就能吃得下这份苦,也是很不容易的。
但有这样一句话:“年轻人,吃得住苦,却吃不住委屈!”朱其升当时打铁的铺子,因为硝烟的波及,生意光景越来越惨淡,往往十天半个月都没有一个客人。
图|打铁设备(旧照)
师傅赚不来钱,看着一天白吃饭的朱其升,很是不忿,经常拐着弯地说他。起初,朱其升也就忍了,可后来师傅竟然把他一天的两顿饭给减成了一顿饭。
别看朱其升也就十五六岁,那饭量可着实不小,毕竟做的都是力气活,需要的能量也多,那时候吃得又不好,就只能靠量来弥补质了。
朱其升被减了一顿饭,几天后实在饿得受不住,起初也请求师傅给点吃的,却多次被奚落。
图|旧时穷人为吃饭发愁(旧照)
有一次他饿急了,便悄悄溜到厨房偷了碗米饭,不幸被师傅碰见,于是就打了他几木棍,把他赶出了门。
朱其升受此大辱却又不善言辞,心里的委屈无处发泄,便在夜里收拾了几件衣服与其他的一点紧要东西,连夜离开了铁匠铺。
12岁时是亲戚带他来的,这几年他从来没有回去过,家里人也没来看过他。离开铁匠铺后,他突然发现连怎么回家都不知道。
图|铁匠铺(旧照)
无助的朱其升只好凭借着旧时的一点印象,踏上了回家的路。朱其升走时心里郁结得紧,只想着尽快离开这个鬼地方,没有带什么吃的。
初时他还能凭借出师后攒下的一点钱来买些吃的,可这样的情况并不能持续多久。他的家当太少了,仅仅走了几天,钱就花完了,连随身的几件破衣服,也拿来换吃的了。
无奈之下,便只得一路走一路乞讨。
图|穷困的乞丐(旧照)
朱其升就这样捱着,某日在路边乞讨时,遇到了一伙穿军队制服的人,让他跟他们走,说是能吃饱饭,还有军饷可拿。
实际上朱其升也了解当兵没他口中说得那么好,可朱其升如今的状况早已不能够再差了,进了军队,总是比如今要强,因此朱其升便正式报名入了伍。
这一年是1909年。朱其升入伍,被编入了后来的湖南新军赵恒惕部。这时候的新军编制是13个人为一棚,由棚长、副目来管理,朱其升入伍后,他的副目就是彭友胜。
图|新军(旧照)
彭友胜,1884年出生在湖南衡东三樟乡,家里也颇为困苦。
彭友胜早年读过两三年私塾,勉强能读读写写算算,年少时便背井离乡出去闯荡,期间当过矿工。1907年,彭友胜入伍新军,苦苦熬了两年,终于成了副目。
朱、彭二人同样出身贫苦,又都是豪爽大气的好汉,相识后很快便成为了无话不谈的好兄弟。
图|夏季露天私塾(旧照)
和彭友胜不同的是,朱其升是一个会打铁的手艺人,这对于当时的新军来说,是非常紧缺的技术性人才。毕竟军械经常会有损坏,时常需要修修补补,这时朱其升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了。
不久之后,部队便把朱其升从列兵提拔为了上士,军饷也由最初的7元,长到了8元。
1911年10月8日,武昌成功实施首义,这给了湖南的革命党人巨大的鼓舞。
图|武昌起义纪念浮雕
他们便加紧筹谋湖南省的“独立”运动,后于当月22日光复了长沙,并在随后的几日先后光复了常德、衡阳、岳州等湖南重要城市,基本上推翻了清政府在湖南的统治。
武昌首义后,有武昌革命党人去到湖南长沙传播革命思潮,毛主席当时就读的湘乡中学,就曾有一位革命党人专门来做演讲。
他激情澎湃地给大家宣扬了为何要闹革命,武昌起义的性质是什么,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需要怎么做等等。
图|现在的湘乡中学
十八岁是成年之际,古时候都要举行郑重的成人礼。有人说,一个人十八岁时所做的事,对他的一生都会有很大的影响。毛主席这一年刚好十八岁,正是满怀激情之际。
革命党人的演讲,以及全国各地的革命枪声,直接点燃了他心底深处的革命热血,他决定投笔从戎,穿上军装拿上枪,坚定地加入到革命的武装队伍里。
只是毛主席的入伍之路颇为曲折,他本打算前往汉口参加黎元洪率领的武昌起义革命军,却不想出发时湖南长沙周边已经被大肆戒严,最终没有成行。
图|革命军招募新兵(旧照)
10月下旬,湖南革命党人在长沙起义,毛主席立即赶往投奔湖南的革命军队。
但当他赶到驻扎在长沙郊外的新军某部应征入伍时,却被负责接收新兵的长官要求出示担保人的证明。
毛主席没有,便列举出一二三四条,说明自己是真的来参加革命的,并不是心存不轨之人。征兵人员虽被说得哑口无言,可规矩就是规矩,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毛主席还是被挡在了门外。
图|毛主席参军(剧照)
朱其升当时正在营门不远处修理光复长沙时损伤的一批枪械,听到这边的吵闹声,就赶了过来。
朱其升见被挡之人是个体格魁梧的青年男子,眉目英气十足,谈吐沉稳激情,直觉这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
他和征兵人员打过招呼后,问及该青年为何要来参军,听到了这样一句答复——为完成革命而尽力。
图|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旧照)
通过更进一步的了解,朱其升得知他还是一个文化程度很高的知识分子,这就更了不起了。
他和彭友胜都没有什么机会好好读书,不是做矿工,就是当铁匠,因此他们对读书人都很是尊敬。朱其升怕仅凭自己不够资格做担保,便去找了彭友胜一块儿做了担保人。
说来,朱其升去找彭友胜的时候对他说,那小伙子看着器宇不凡,体格健壮魁梧,是个好兵苗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很高的文化水平。
彭友胜一听是有知识的学生来参军,立马便同意了为其作担保。
图|参军青年在宣誓(旧照)
就这样,在朱、彭二人的联名担保下,毛主席顺利加入了湖南新军。
当时他所在的队伍叫二十五混成协第五师标第一营左队,也就是朱、彭二人所在的那个队,这让已经有过接触的三人很快便熟络了起来。
朱、彭二人很是照顾毛主席这个文化兵,彭友胜特别把毛主席安排在了自己的下铺,而朱其升则手把手地教会了毛主席怎么使用枪械,以及其他的一些新兵技能。
图|清军在演习中使用机枪(旧照)
有一次,毛主席的步枪枪头有了故障,自己怎么摆弄都弄不好。朱其升见状,拿过步枪三下五除二将其拆开,很快便找到了问题源头,轻轻松松解决之后再装配好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接过后一试,果然没问题了,不禁对朱其升这方面的技能佩服不已。
毛主席和其他士兵有所不同,其他士兵们或是为了吃饱饭而来、或是为了拿军饷而来,而毛主席是为了革命而来的。
图|青年时期的毛主席(旧照)
一个普通士兵在新兵营往往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训练,但毛主席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掌握了这些知识和技巧,成为了一名合格的士兵。
当其他人在训练中偷懒耍滑时,他总是一丝不苟地完成训练,并且他的悟性又尤其好,每个训练动作都能实施到位,因此常常被彭友胜拉出来给大家做示范。
1967年,毛主席与外国友人会谈时,不经意间谈及往事,他曾这样描述过这段军旅时期:“辛亥革命的时候,我背过几天枪,什么立正、稍息、枪法还可以。”
图|战士们在进行训练(旧照)
当年的冬天特别地冷,部队的过冬物资配给缺额很大,像毛主席这样的新兵是领不到棉鞋、棉袄等物资的。
其他人尚有入伍时带的一些老本撑持,可毛主席却是两手空空来入伍的,什么都没有准备。
朱其升就把部队给自己的过冬物资拿出一半来给了毛主席,这才让毛主席得以熬过那个十八岁的冬天。
朱、彭二人非常佩服毛主席的学识,三个人经常聚在一起谈天说地,朱其升讲他学打铁的往事,彭友胜讲他在部队中的一些趣事,而毛主席就给他们讲一些书本上的故事。
图|年轻时的毛主席(旧照)
毛主席当时的军饷是每月7元,除去必要的生活开销还能剩下4元,而这些钱他全都用来买了书报。
这些书报他不仅自己看,也时常讲给同队战友们听,毛主席的演讲尤其富有感染力,《三国》《水浒》《西游记》经他讲来栩栩如生,战友们都十分爱听。
无形之间,他就把刘关张、梁山好汉、孙悟空等人那种无畏的反抗精神悄悄传递给了身边的每一个人,慢慢地,大家的思想觉悟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队伍面目一新,受到了上级的嘉奖,这让朱、彭二人更是直赞自己当初的英明。
图|名著《三国演义》
在一次毛主席给朱、彭二人讲《三国演义》时,说到刘关张三人桃园结义这段,三个人都感到心潮澎湃。
毛主席便提议:我们三个也来结拜,这儿没有桃园,可是有红枫林,就叫“红枫坡前三拜把”!
朱、彭二人欣然同意,他们折枝作香、撮土为炉,一起跪地三拜,至此结为“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异姓兄弟。
图|桃园三结义(剧照)
毛主席年轻时也是气血方刚的少年,难免会得罪一些人。
一次有一个兵痞在巷口拿了摆摊老婆婆的两包香烟不给钱,毛主席遇见后,直接拦住了他,硬是让那个兵痞付完钱才让他走。
那个兵痞怀恨在心,经常借题发挥、伺机报复毛主席,但是他却没有受到任何伤害,也正是得益于朱其升和彭友胜对他的照顾。
而毛主席也时常教朱其升识写汉字、学习算术,虽然仅仅只有几个月的时间,却也让朱其升摆脱了文盲的帽子,在他后来做生意时也因此受益良多。
图|巷口的卖烟摊(旧照)
有一次营队在雨夜中急行,毛主席因体力不支落在后边,朱、彭二人便专门陪着他,三人一起艰难地行走,相互鼓励、相互扶持。
但恰逢清军骑兵扫荡,三人无奈只好窝在一个低洼处藏身。清军整整在这里呆了三天三夜,他们三人便苦苦忍了三天三夜,直到清军走后,他们才敢出来。
饿得头昏眼花的三人,跑出来后就向村民讨要了一些食物和水,略作休整后就继续赶路。经过了这次事件后,三人的感情愈发深厚。可没过多久,他们却面临了分别。
图|行进中的湖南新军(旧照)
1912年春,孙中山和袁世凯议和,南北达成“统一”,毛主席与朱其升所在的新军部队接到命令,就地解散。彼时的国人都以为自此天下太平,再没仗打了,毛主席只好与朱其升等人分手告别,决定离开新军回去继续读书。
从1911年11月入军,到1912年3月离开,这五个月时间里,毛主席切切实实地当了五个月的兵。
虽然不曾真正打过仗,但对他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他以后领导人民军队,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图|”南北议和“会议现场(旧照)
毛主席离开军营时,朱、彭二人联合同队战士们一起,凑钱为毛主席办了一场践行宴,宴席上有毛主席最喜欢吃、却舍不得吃的红烧肉。
临别之际,二人知道毛主席是穷学生,都拿出来一点从牙缝里省下来的钱,强塞给了毛主席。并对他千叮咛、万嘱咐,希望他能够学业有成,将来成就一番不菲事业。
三兄弟自此分别,各自奔向了自己的事业。
图|湖南第一师范
1913年,毛主席进入湖南一师求学,后来辗转踏上共产主义之路,一步步成为了我党的重要人物。
并先后领导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成为了最为伟大的领袖。
彭友胜多年在军队里打拼,在北伐与抗日的战场上立下许多战功,一路做到了副连长。1938年前后因见不惯国民党军队的腐朽,离开了部队辗转回到老家务农。
图|开国大典上的而毛主席(旧照)
而朱其升在毛主席离开新军后不久,也离开了军队,回到了湖北大治的老家,继续从事打铁与种田,成为了一个踏实本分的乡里人。
当时国内的环境很压抑,朱其升从来没有跟别人说过他和毛主席的旧谊,只是自己一人慢慢地回味。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领袖毛主席的画像,很快便贴到了各地政府的办公室里。
图|新中国的农民(旧照)
次年春,朱其升去乡里给农业社做工时,无意间在社公所的办公室墙上看到了一幅毛主席的画像。
自1912年三人分别,转眼间都快四十年了,他看着画像上的人很熟悉,一时间却想不起来在哪见过。一阵寻思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这就是他的“毛润之兄弟”啊!
往昔的兄弟如今成了一代领袖,他的心里十分欣喜自豪,回家后立马给在北京的毛主席去信,结果却没任何回音。
图|毛主席画像
他意识到可能是毛主席太忙了,又或许是他的信根本就没有寄到毛主席手里,于是他又连着五次改换收信地址给毛主席寄信。
功夫不负有心人,第6次的时候他没有直接寄去北京,而是寄去了湖北省委办公室。
当时李先念是湖北省委书记,他曾听毛主席说过新军时期的经历,记得有朱其升这个名字,便把该信转交给了毛主席。
图|毛主席(旧照)
就这样历经曲折之后,毛主席才收到了故友的来信,并连忙于百忙之中抽空回信,托中央军委的同志务必送达。
于是乎,就有了文初的那一幕:湖北乡下老铁匠,收到了中央军委的来信,而且还是毛主席的亲笔信!
1952年秋,朱其升从毛主席寄来的钱中拿出一些出来当作路费,去北京看望了毛主席,得到了毛主席的热情接待。
两人谈了很多旧时的事,毛主席让朱其升不要拘束,不用喊他主席,就叫他“润之”就好。
图|毛主席与老百姓热情握手(旧照)
一个月后,朱其升回家之际,毛主席拿出了500元人民币让秘书给他,说是当作回去的路费以及生活补贴。
当时毛主席每月的工资也只有600元,这500元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数目了。
朱其升用这笔钱,在湖北汉口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为当地和自己一样的手艺人提供了一个工作之所,同时也为老百姓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1954年夏末,在厂子有了一定的成绩后,他拍下照片再次去往北京看望毛主席,毛主席得知他的成绩后,直夸这个厂子“有点社会主义的气魄”!
-完-
声明: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素材来源官方媒体/网络新闻